上海市居民恋上“数字化生存”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新社上海七月二十六日电 题:沪上居民恋上“数字化生存”

  中新社记者 李佳佳

  美籍华人殷苇婷在自己六十岁生日时策划了一个独出心裁的生日活动,她十分顺当地借助沪上新华社区文化中心信息苑的网络设备,将生日聚会的现场同步传送到美国和台湾岛内的朋友处,效果十分理想。

  居家养老网上申请、夜间施工网上查询、社区事务“一口受理”……随着时下数字化生活理念在沪上社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申城市民初尝“同在屋檐下、陌路融一家”的甜头。

  作为沪上第一个将数字信息化引入社区建设的上海长宁区,在短短六年间,“数字长宁”已成为这一城区信息化典范的代名词。曾经枯燥的符号,如今却走进政府平台,经由政务信息化,上海长宁的公共服务大大提升其水准。

  “洋居民”是上海长宁区内的一大特色,与中国人喜好“串百家门”的传统习惯不同,“洋居民”更为注重家庭的私密性,针对这个特殊的需要,此间的社区管理部门别出心裁地采取了“网格化服务”的新颖做法。

  社区管理部门先将所辖区依照自然小区划分为十九块,通过已经建成的数字化信息平台,社区的外联街道办事处、出入境管理处、警署等,以及自然小区中的十六个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以及有关企业、学校被巧妙地串成一线,有了这个“面面俱到”的社区服务与管理网格,此间的“洋居民”能够足不出户知天下,“安全、方便、适宜”的社区人性化管理让很多“洋居民”放心在此安居乐业。

  “洋居民”对网格化社区管理情有独钟,本土居民则交口称赞社区事务的“一口受理”。沪上江苏路街道通过建立实有人口管理数据库,导入政府各条线业务数据,先后建立了网上信访、社区事务受理、民政救助等各类社区工作模块。原本至少要一个月才能获得反馈的申请民政救助,现在通过民政救助模块,快的只需两天。

  网络时代下政府对民意的采集形式也在演变。记者在江苏街道的“华山”小区网站上发现一个名为“大家谈”的栏目,颇具人气,由于提供了学习、交流、沟通等功能,这个酷似BBS的栏目被居民亲切地形容为“社情民意的气象站、咨询服务的直通车、道德建设的评议台、情感交流的谈心室”。

  一般概念中,网络世界与中老年人似乎总有隔阂,然而沪上新华社区的信息苑对于六十五岁的退休翻译工作者张志清来说,就如同当年的图书馆那般熟悉。凭借着扎实的英文功底,他不仅能在网络上阅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还与时俱进地登陆上海世博英语网,学习最新出炉的世博用语。用张志清的话来说,“网络让我的退休生活变得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