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梅州市打基础之年
来源:梅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主攻工业经济,促进整体经济良性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潜力产业。上半年要完成电子信息、机电等十个产业及专业镇“10+1”规划,并制定政策性意见。工业发展着力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壮大提升电力、烟草、建材、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加快把支柱产业打造成为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以汽车配件为重点的机电制造业,加快把传统产业打造成为现代产业。三是突出抓好矿业开发,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扶持发展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制定出台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推进技改项目建设。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融资、用地、用电、用工及煤炭供应等方面的问题。尽快完成电力体制改革,争取省接管我市所有代管县供电企业,切实降低工业电价。支持梅雁、宝丽华、明珠等上市公司稳健发展,帮助威华、超华、嘉应制药等优质公司加快上市步伐。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一是着力抓好今年规划的总投资530亿元、年度投资58亿元的53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二是着力抓好72个预期新增产值1000万元以上、总新增产值达28亿元的工业项目。三是着力抓好“山洽会”签约的总投资达332亿元的247个项目的落实工作,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和投产率。

    务求招商引资取得更大实效。一是筑好招商平台。进一步扩大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规模。二是创新招商方式。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政策落实。三是注重招商选资。建立先审查后签约的项目评估机制,重点引进对财税增收贡献大、单位土地投资密度大的项目。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把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推进专业镇建设,打造一批有特色产业支撑的省、市级专业镇。全力推进县域招商,抓好深圳盐田(梅州)和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区、丰顺县经济开发区、五华县台商工业园及县域工业基地建设。完善激励型财政、招商引资利益共享等制度,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专业镇建设、重大项目引进的奖励力度。

    力扶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完善和落实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股份制改造,力争有更多企业上市。大力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发挥好中小企业协会、城镇集体企业协会等的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以雁南飞、雁鸣湖为龙头的绿色旅游,以叶剑英纪念园、大埔中山纪念堂等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灵光寺、南口围龙屋等为代表的古色旅游,以五华热矿泥、丰顺温泉和漂流等为依托的特色旅游。积极推进以自驾游为载体的假日休闲旅游。加快建设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做好梅县申报创建国家级旅游强县的有关工作。加强旅游宣传推介,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加快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梅州城区要力争动工兴建1家五星级酒店。

    二、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务求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推动农村种养、加工、服务业共同发展。抓好粮食生产,今年超级稻种植面积力争达到85万亩。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争取农业龙头企业突破210家,带动农户32万户。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

    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造镇通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1000公里,新建3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250公里。解决好20.5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搞好以“洁净家园”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加强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新建1.5万个沼气池。推进客家新民居建设,抓好长教村等示范点。

    着力解决农民的现实问题。高度重视解决农民看病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要达到66%以上;落实村医财政补贴政策,加快421个空白村建设步伐,年底基本实现“每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为方向,建设好镇卫生院。力争完成12778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争取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6.5万人次,输出劳动力14万人。

    三、着力打造创业平台,增强经济发展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今年投资31.06亿元的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兴畲高速公路,争取动工梅龙高速公路粤境段,努力推进梅赣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争取立项梅州至潮州高速公路。加快G206等国省道改造,基本实现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推进广梅汕铁路提速,改造梅县机场,整治梅江和汀江航道,提升口岸等级。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梅州500千伏嘉应输变电工程顺利投产,争取尽早启动梅州至河源500千伏输电线路等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电网建设。

    切实加快城镇化步伐。全面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2008年创建成功。加强对全市城镇的规划修编工作,重点抓好对梅州城区的战略规划和区域详细规划。尽快完成市建设系统机构调整工作,理顺规划、建设、管理职能。

    重视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建设企业家协会和各种行业协会,加大企业家培育力度,提高企业现代经营水平。加强外地人才引进,促进本地人才回流,对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实行政府津贴制度。加快客商研究,积极筹备首届世界客商大会。

    努力提高聚财理财能力。一是促进财税增收。二是加强支出管理。三是严格财政监管。

    四、增创文教优势,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继续发展教育事业。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免收学杂费基础上全面免收课本费。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C、D级危房改造。积极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继续实施“扩容增优”工程,优质学位要达到75%。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市职校、市技校要争创国家级重点学校。支持嘉应学院创新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国庆前全面建成东山教育基地。

    继承创新客家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依托广东客家研究院等基地,加强客家文化研究。以创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客家山歌之乡”为契机,提升客家山歌剧、广东汉剧等传统艺术,特别是客家山歌,要注重抓好原生态元素的挖掘和创新,促进文化有形化和市场化。叶剑英纪念园和客家公园要分别于5月、7月前建成开放,并要认真筹办好叶剑英元帅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与华工、华农、省社科院等院校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组建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抓好梅雁TFT、杉维集团紫杉醇提取、南方青蒿制药等科技攻关项目。加强专利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

    全面发展其他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梅州城区要争创省级文明城市。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重视外事、侨务、台务工作,密切与海外“三胞”和客属团体的沟通联系,加强对侨捐资金项目的监管。普及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五、大力改善民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使参保率和征缴率均达到98%。对退役士兵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争取开发2.5万个就业岗位。

    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严格落实好省征地拆迁“三条红线”、企业改革“三条准则”的要求,严查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贯彻落实《劳动法》,坚决制止拖欠克扣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工作机制,增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快土堤土坝改造进度,今年汛期前完成好21宗“两小四无”水利工程除险加固。积极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6000多农户实行移居。严密监控已关闭煤矿和非煤矿山,杜绝偷采行为。

    巩固发展生态优势。继续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高标准完成梅州城区十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建设。继续开展林业生态县、生态示范村、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加快实施清凉山饮用水源水质保护人大议案,制定并逐步实施二级水源保护区人口搬迁和小水电关闭规划。抓好梅江河保洁防污染工作。加快改造400多万亩残次林。支持雁鸣湖申报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

    坚持为民办实事。在积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同时,今年着重办好十件实事:一是积极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要提高到66%以上。二是力争完成12778户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解决107户城镇困难户的住房问题。三是解决20.5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农村劳动力要培训转移就业6.5万人次,输出劳动力14万人。五是改造行政村公路1000公里,基本实现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六是今年汛期前完成好21宗“两小四无”水利工程除险加固。七是免收农村中小学生课本费,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C、D级危房改造。八是完成梅州城区嘉应大桥扩宽、八一路改造和东山片跨江人行桥建设。九是完成能处理梅州城区50%污水的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动工建设投资1.5亿元、可供梅州城区20年使用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十是动工建设总投资3亿元、覆盖梅州城区的管道天然气管网。

    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构建现代新型政府

    在接受监督上下功夫。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监督。建立与人大、政协的沟通联系制度,运用好人大和政协专题调研、视察和议政成果。重视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督查落实,提高办理质量。完善和发挥好议案建议提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作用。认真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鼓励人民群众对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在依法行政上下功夫。树立法律权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立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在提高效能上下功夫。建立行政问责制。成立市效能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设立效能投诉中心,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完善“行风热线”,确保督查有力、投诉有门。深入基层和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切实精简会议和文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对行政许可事项逐步实现网上受理和审批。

    在廉洁从政上下功夫。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厉查处商业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完善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制度,对财政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强化审计监督,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切实提高公务员待遇,调动公务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