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汪勤梅 进入21世纪,中国和非洲之间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新的巨变,为中非合作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种资源的需求量日增,产品也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非洲为实现“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需要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国际合作。中国和非洲之间经济互补性强,为了实现建设和持续发展的目标,彼此之间需要加强合作,这为中非进一步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过去双方的合作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双方的需要。为了使中非政治、经济合作能持续扩大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非经济合作必须要以新的思路从各方面进行必要的适度调整。

    根据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提出的八项政策措施和非洲国家的需要,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阐明了中国对非洲的政策和中非合作的新思路。从中非合作的目标、内容、主体和领域四方面强调今后中国对非政策和对非援助是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中国对非政策的总体原则和目标是: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相互学习,共谋发展。中非经济合作的新思路是,内容上更加强调互利共赢、提高效益;合作主体从政府主导过渡到以企业为主;合作领域则由初级贸易扩展到更高层次。

    在新形势、新思路的指引下,中非合作不断出现持续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特色:

   企业为主,市场运作。非洲的经济增长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这使得非洲国家对基础建设的需求非常大,中国企业因此有众多的机会参与非洲各国的经济建设,中非合作出现了以企业为主的新动向。随着中国国内资本积累和外汇储备增加,中国企业以民间形式投资非洲开始持续升温。投资非洲的中国企业中,除了大型民营企业,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

   中国最大的民营电讯网络技术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科技企业投资非洲的“样板”。2006年,华为在非洲的销售收入达20.8亿美元,产品和服务进入了40个非洲国家,用户达5000万。这家企业在非洲“本土化”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华为在非洲的2500多名员工中,60%为本地雇员。而更多规模稍小的中国中小企业同样对非洲充满兴趣,选择“组团出海”的形式寻找商机,降低投资风险。仅2005年,江苏省连续7年在尼日利亚举办经贸洽谈会,并借鉴苏州工业园的模式在当地建设经贸合作区。中国国内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省在非洲投资额达5570万美元,位居国内各省之首。

   目前在尼日利亚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三年前中国在尼日利亚的民营企业不足百家,几乎全部为贸易性公司,大部分集中在龙城,年销售额不足5千万美元,现已发展到300多家,其中贸易性公司270多家,并形成了新龙城、老龙城、金贸商厦和尼日利亚大厦等几个较大的中国商品批发销售中心,年销售额约3亿多美元;生产性企业增加到26家,累计投资3200多万美元,年产值超过1亿美元,企业员工人数多达2500多人。目前就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而言,民营企业已大大超过在尼日利亚的国有中资企业,成为推动中尼经贸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中国在尼日利亚民营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较好,涌现出了一批业绩突出、极具发展潜力的企业。例如,来自辽宁大连的CWAY公司根据尼日利亚水质差、大部分人喝不到卫生的纯净水的实际状况,投资100万美元在拉各斯建立了一个水净化处理厂。该厂引进并采用全密封快卸式聪明罐、全过程空气杀菌过滤、抗菌硅胶管、RO逆渗透等先进技术设备,日生产瓶装和桶装纯净水约70吨。目前该厂有员工120人,年销售额140多万美元。另外,该公司还投资80万美元建了一个日产果汁饮料3000箱的饮料厂,现有员工250人,年销售额190多万美元。由于上述产品适销对路,产品销量不断扩大,并行销尼全国各地。为此,CWAY公司在哈科特港、卡杜纳和卡诺分别设立了产品经销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尼日利亚最大的纯净水生产和销售企业。

    来自浙江温州的哈桑鞋业公司,根据尼日利亚实施鞋类产品进口禁令的情况,投资100多万美元,引进两条皮鞋生产线,从国内进口原材料,在尼加工生产皮鞋及皮拖鞋。该厂现有员工180多人,日加工生产能力达3000双,年产量50万多双,年销售额320多万美元。

    在赞比亚有近200家中资企业在当地扎根,投资范围涵盖采矿、纺织、农业、建筑、通信、医疗和餐饮等各个领域,累计合同投资额已超过5.25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继南非和英国之后在赞比亚的第三大投资国。

   领域拓展,合作升级。过去中国的国力十分薄弱,投资非洲主要是帮助非洲发展民族经济和友好关系,现在投资非洲则是在实现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

   目前中非科技合作从单纯的政府间合作方式向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发展,中非科技合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和上升的势头。中国在非洲大力推广成熟技术和成套设备。另外,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化肥、农药、饲料、热带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食用菌栽培技术、农村能源技术培训、饲料加工、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和示范、水产养殖、农业机械等方面也有密切合作。

   中非之间不仅在科技含量高的信息技术方面开展较广泛的合作,而且在尖端科技方面也开始了合作。2007年5月14日,中国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上太空。这是中国首次以火箭、卫星以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也是首次为非洲国家发射卫星。中国的卫星技术水平非常适合非洲的需求,降低了非洲卫星通信运营成本。“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将为尼日利亚提供超过15万个与通讯有关的就业机会,卫星提供的双向高效宽带预计为尼方的宽带用户每年节约超过9500万美元,为非洲用户节约电话中继和数据交换业务费超过6.6亿美元。

   这颗卫星还将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电子政务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尼日利亚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带动非洲大陆在卫星应用、地面通信、电信网络方面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在中非贸易领域里,2006年中非贸易额达555亿美元,主要产品有中国的纺织服装、家具,非洲的钻石、咖啡、木材等;同时家电、汽车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在不断提高。

   金融联动,优势互补。目前,中非经贸合作进入快速、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双方在金融领域开展有效合作。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非洲的贷款余额为10亿美元,跟踪开发的项目达30个,涉及金额30亿美元。国家开发银行去年原计划在非洲设立4个国别组,但因业务扩展太快,当年就设立了8个,2007年计划增加到18个。

   在赞比亚的中行分公司不断增加业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并为重点客户量身定做一揽子服务方案,不但牢牢巩固了日益增加的中资企业客户群,还发展了一批优质的当地客户。赞比亚中行开拓了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和零售业务市场,中间业务得以迅速发展,其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当地企业客户的广泛赞誉。除此以外,赞比亚中行还积极开展与其他分行的业务联动,促进优势互补。2006年,赞比亚中行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分行开立了美元和兰特账户,为其在赞比亚的客户提供兰特清算业务。此举意味着约翰内斯堡分行的柜台业务延伸到了赞比亚,不但为两家单位都带来了收益,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了便利。

    非洲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发展的选择目标之一。目前,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企业超过800家,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超过66亿美元,与1999年相比激增了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