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我市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市域经济全面加速提质的关键阶段。编制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十一五”规划,对于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从而借扩权强县之势,打牢发展基础,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和谐霸州,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与环境分析
一、“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进位.追赶”的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全市呈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形象显著提升的良好局面。
——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3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9894元,是2000年的1.8倍;财政收入完成7.5亿元,比“十五”计划超收3.5亿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五年前的3.9%上升到6.6%。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质量有效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5:60:29.5调整到2005年的8.4:63.6:28,实现了第一产业稳中有降,二、三产业占比持续增长的“二、三、一”新格局。
双向开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引进内外资项目434个,引进域外资金达54.2亿元。“十五”期间全市共竣工项目1699个,总投资达118.4亿元。河北前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河北梅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众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6 元,年均分别增长10.45%和9.04%。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移动电话、电脑等现代消费品大量进入普通家庭,家用小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步伐较快。“十五”期间全市粮食播面和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58万亩和21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2%,五年间植树造林31.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3%。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为建设和谐霸州创造了条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学生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1.3%。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十五”期间,全市用于教育的投入累计达7.8亿元,一大批高标准、楼宇化、现代化学校相继建成,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了“节日文化活动、彩色周末、文化下乡”等霸州文化的三大品牌。电视成为大众文化主要传播媒介,形成了无线有线互补的传输格局,联通了全市12个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赛事不断。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市民身体素质整体提高。
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居民平均期望寿命逐年增长,婴儿、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十五”期间投资6580万元,相继完成了市一院、妇幼保健院及7所乡镇卫生院的改造新建建设工程,全市千人口床位达到2.42张,千人口专业卫生人员已达3.08人,全市所有卫生院全部达到一级甲等标准。全面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对各种法定传染病实施了有效监控,全市连续多年无重大疫情的暴发流行。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32211人。“两个确保”得到巩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市城镇低保对象年平均4987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达到175元。农村特困救助全面启动,五保供养率达100%,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严厉打击防范法轮功和邪教地下组织,确保了重大节假日、重要敏感期平稳过渡,使全市形成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环境建设步伐加快,为“十一五”目标的实现营造了氛围
“十五”期间,全市成功通过了“14001”环境认证,在提升环境因素,积累环境条件,提高环境意识,创造环境品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明显。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亿元,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使全市硬环境明显改善。交通:五年内,投入资金达3.8亿元,建设工路里程达到356公里,“两横三纵”的公路交通骨架已全面形成,遍布城乡各村街,连接国省干线的地方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电力:“十五”期间,用于电力建设的资金达18亿元,电力供应能力提高了2.5倍。水利:“十五”期间水利建设投资达8102万元,完成了东淀北大堤综合治理工程和东淀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大大提高了全市的防洪抗灾能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解决了47个村街人畜饮水问题。天然气:市区主要居民区天然气管网覆盖率已达100%,并逐步向胜芳、信安等重要城镇扩展。信息产业:建成覆盖全市、通达世界的综合公用电信网和移动电话网,建成了“霸州之窗”电子政务网,因特网入户已达12391户。
“十五”期间,全市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达15.7亿元。先后完成了市区路网主框架、主干道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及供排水等建设工程。市垃圾处理厂(一期)、胜芳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工程开工建设,文化中心、行政中心、益津商贸中心等相继竣工使用。隆泰花园、水榭花都、阿尔卡迪亚等一批高标准居民小区启动运营,大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
“十五”期间实施软硬环境建设“双十工程”111项,项目总投资达17亿元。硬环境建设上,完成了市一中、商业步行街、市第一医院等77项市政重点工程。在软环境方面,重点抓了企业统一收费中心、企业投诉中心、统一支付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项目咨询服务中心等“五个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有效地遏制了“三乱”行为和腐败行为的蔓延滋生。
(二)基本经验
“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正是由于有了“十五”时期的巨大成绩,才能为“十一五”期间的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五”时期发展的经验有很多,总结起来可归纳以下四点:
第一,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是支撑发展的智力源。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三次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晋位追赶为主要内容的大讨论,先后组织干部、企业家赴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对照先进全面找差距,深入查找原因,准确制定措施,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思想解放的前提下,我们克服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市的部分产业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经受住了“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破解了土地、资金及能源紧张给项目建设造成的难题。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胆识超前、方法多样已成为过来的成功经验,并还将成为指导今后工作的一个法宝。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大上项目,是推动发展的主动力。无论什么时候,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五年来,市乡两级班子先后几次调整,但经济建设始终是全市首要的任务之一。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全市项目建设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对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统筹协调,全面进步,是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完整的县域经济发展应该是以经济为中心的整个社会的发展。遵循这一理念,全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民政、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靠财政实力做后盾,创新融资方式,拓展筹资渠道,大力发展城建、交通、环保、市场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实惠。
第四,以人为本,群众至上,是政府工作的最终归宿。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并切实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认真对待群众来信来访,着力解决每届人大、政协代表提案。大力开展行风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文明新风建设,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分析
(一)发展阶段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市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增强,社会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处于快速崛起的发展阶段。2005年全市人均GDP已达24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判断的标准,我市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总量有望实现翻一番,人均GDP可接近4900美元,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工业化进程看,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向较高阶段加速推进的机遇期。工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市近一个时期的突出特征。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工农业比例、城市化水平等几项指标看,我市已经具备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特征。“十一五”期间,重工业和精细加工业将齐头并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提高,二者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排序也将发生变化。
——从城市化进展看,已经进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轨迹表明,一国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城市化进程将会逐年加快。目前,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4.5%,已经具备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将快速膨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将日益完善,对人口和产业聚集效应更加明显。
——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看,正处在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时期。从目前经济水平、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等方面主要指标来分析,霸州已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从物质为主向物质与服务需求并重转变,消费层级将从供给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在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下,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二)发展环境
纵观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对我市“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与建设会带来很多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出现全面复苏和回升,带动了世界经济整体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和全球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步伐加快,国际投资将继续保持活跃。世界发达业和部分服务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我们加快引进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内企业利用比较优势和国际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推进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我国宏观经济的主基调将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中国经济仍将充当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市场开放度将大幅度提高,服务市场准入放宽尤其明显。这些将有利于我市利用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加丰富的资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更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推动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国内环境: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世纪重要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据权威人士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GDP 将保持年均7-8%以上的增长速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已取得初步成效,转变增长方式带来的新的增长将体现在各领域和角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将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从宏观大背景分析,我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统筹协调发展,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为我们加快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伴随中央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地区性的政策优势更加明显。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战略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将有利于我市更好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幅射,有利于“十一五”各项目标的圆满实现。
区域环境:一是北京实施“两轴、两带、多中心”规划和“大奥运”经济的启动,不仅给我市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随着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转轨升级,霸州可以凭借“三大板块”的低成本平台,承接更多的驻京外迁企业,争取更多的产业转移项目落户霸州。二是天津海河开发和滨海新区的建设将为霸州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仓储物流及外资项目上,实现津霸产业的对接。三是河北“一线两厢”战略的实施,使霸州处于南北两线的交汇点,省内新一轮结构调整和“南资北移”都将为我市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四是廊坊位于京津冀都市圈的中心位置,京津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廊坊的发展,而霸州作为廊坊南部的中心城市,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廊坊的市场资源,实现借力发展。
(三)内部利弊因素分析
有利因素:一是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建市以来,全市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企业家队伍日益壮大,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出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为经济发展增强了推动力;三是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共识的形成,为我市发展带来机遇。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北京承办奥运会、南资北移、大北京战略实施,会向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地区袒露更多商机;四是霸州被列为省政府第一批扩权县,从经济管理体制上赋予了我们新的机制和活力,必将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五是丰厚的人文基础和稳定的工作秩序,足能承接庞大的社会实践,改革和建设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制约因素:一是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推动型和粗放式加工型经营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繁重;二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传统产业仍以一般制造业为主。主导产业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未能充分体现;三是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二产对三产带动作用不明显,反哺农业的作用不突出;四是园区规划建设滞后,启动较慢,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五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产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六是分配不公、收入不平衡、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等新的问题和矛盾,将诱发一些不稳定因素;七是农业结构调整效益不明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未完全到位,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
第二章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共霸州市委四届五次全委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农牧业、现代旅游业的产业定位,人本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城市定位,实施工业立市、民营壮市、开放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凝神聚力,提速增效,晋位争先,壮县富民,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的核心,也是贯穿整个规划的主体。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坚持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是靠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新增长的发展观。发展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决策,相应科学也需要发展来实现来推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的定义,我市“十一五”规划要坚持一个中心、确立两个定位、实现三大目标、实施四大战略。“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定位”就是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农牧业、现代旅游业的产业定位,人本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城市定位;“三大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谐霸州的目标;“四大战略”就是“工业立市、民营壮市、开放强市、科教兴市”。
二、基本原则
要实现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扩张经济总量,提升运行质量。经济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各级干部都要懂得这个道理,要自觉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凝神聚力、晋位争先、加快发展。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效率优先。要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狭隘观念,把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靠优化生产力布局,改善城乡生产、人居环境,为更快、更好发展搭建更高层次平台。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为未来发展注入活力。全面深化和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要抢抓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契机,发挥、培育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与京津的融合步伐,不断提高开放水平。
——必须坚持“三化互动”,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积蓄后劲。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工业化作为全局发展的基础,把城镇化作为全局发展的关键,把产业集聚、城镇建设作为突破口,促进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中,产业向三大经济板块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协调推进。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需要改革,改革为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秩序。稳定的环境和秩序也需要在发展中去创造去完善。各级各部门要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改革发展维护稳定,通过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条件。
三、预期目标
依据“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谐霸州”的目标定位,按照河北省、廊坊市“十一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市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本着积极可行、科学配套、实事求是的精神,初步考虑“十一五”期间的三大目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元,年均递增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0元(49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3亿元,年均递增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0亿元,年均递增25%;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200万美元,年均递增18%;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2700万美元,年均递增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亿元,年均递增1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00元,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30元,年均递增6%。
(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实现“两个控制”、“八个达到”、“五个提高”。
“两个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八个达到”: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有线电视通户率达到90%;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7%以上;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人口达到95%以上;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5%以上。
“五个提高”:重视“三农”,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显著提高;关注弱势群体,农村五保户、城镇困难户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转移劳动力,城镇化水平有大的提高;加强培训,劳动者素质有新的提高;建设生态文明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普及面有大的提高。
(三)可持续发展目标:
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个百分点,到2010年降低20个百分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不少于300天;
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13公里,公路建设里程980公里;
全市售电量62.4亿KW,用电负荷达110.4万KW;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8%。
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确定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任务是: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
一、争创经济强市
“经济强市”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实力强、综合竞争能力强。其目标定位为确保经济综合实力全省“十强”的基础上,“十一五”末力争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成为在全省及周边地区的市场中有一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对资源的吸纳力,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中心市(县),其市域经济内涵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主导产业优势明显,集约化程度高,带动作用强,名牌产品多;经济结构合理化,二、三产业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其市场发育程度是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力发达,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活水平达到全面小康,并向现代化迈进。主要任务是:
(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发展现代制造业是我市现阶段的基本工业定位,根据这一定位,要把传统基础产业和现代新兴产业有机结合与衔接,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品质创新。首先是编制产业升级规划。将目前已形成的八大优势产业分别制定行业发展专项规划,从产品选型、设备采用、人才引进、市场开发等方面综合分析,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为确保各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帮助。其次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嫁接、改造、整合、引进等手段,整合企业有效资产,开发引进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大力发展新材料、环保、信息、电子、生物制药等新型产业。三要立足工业为重点,靠基础工业的增量拉动产业规模的升级。“十一五”期间冶金、家具、食品、化工等主要行业的产能年递增均在20%以上。其中钢坯产量400万吨,轧制能力1500万吨,制管产量1000万吨,味精产量15万吨。四要积极抓好产业基地建设。按照“抓龙头、促集聚”的思路,重点加强钢铁冶炼、金属玻璃家具、薄壁钢管、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基地建设。培育以河北前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钢铁生产集群,以胜芳镇国际家具城为龙头的金属玻璃家具生产销售集群,以胜芳新亚制品、鑫达彩板为龙头的金属延压产业集群,以王疙瘩制板工业区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以梅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和华农饲料蛋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食品加工集群。五要遵循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的原则,按照大产业、大园区、大项目、大基地的思路,在产业集群和项目扩容上有大作为。五年内谋划和建设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基地四个(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薄壁管加工基地、北方西洋乐器出口基地、国际新能源示范基地)。年产值在200亿元以上的园区三个(市开发区及新区、胜芳经济技术协作区、扬芬港新城)。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以建设物流园区和扶持现代物流企业为重点,实现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逐步把霸州建设成为河北及京津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科学规划,依据全市产业定位,建立完善物流运输及信息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加快公路骨干网、物流货运网的建设,构筑中转集散型、功能服务型、高技术含量型的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以电子身份认证,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货运物流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业的服务效率和运作质量。合理布局,以胜芳和市区为核心,加快建设综合性和集散枢纽两种类型的物流园区,形成快捷有效的物流运作体系,形成完善的商品集散、商品中转、商品配送、货运代理、保税加工、信息服务、物流咨询、商品展示、电子商务等服务功能。招商引资,以三大园区为主体,加快物流业的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和能力,鼓励支持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采购中心,积极探索开放租赁、速递、运输等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实现自我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及“市场+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把特色种养业与农、畜、禽产品加工业紧密结合起来,扶持壮大一批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以河北梅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华农饲料蛋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以野山猪、奶牛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以胜芳养殖场、奥昆食品厂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以益津农产品批发、南孟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流通业。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继续做好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加快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利用步伐;严格控制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深入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多层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有选择的培植一批农产品基地,包括优质小麦、玉米、大豆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采取政府引导,实行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向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协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应从大旅游观念出发,利用我市优越的环境资源和人文基础,打造现代化旅游业新格局。要在高起点规划上下功夫。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队伍,认真研究霸州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意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论证、编制中长期旅游总体规划,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大项目加以推进。要在整合现代旅游资源上搞投入。充分发掘区位资源、人文资源、地热资源、生态资源,利用森林公园、温泉洗浴、花卉产地、高效农田、特色种养业等条件,建设若干农业观光园和“农家乐”村,开发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旅游景区。结合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将金钟旅游度假村、茗汤温泉城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高站位高起点精心打造牤牛河带状公园、完善提升F3赛车场项目建设,打造一流的具有都市特色的现代休闲观光旅游景区。要在借助京津上作文章,充分发挥我市交通及资源优势,尽快推出与北京、天津、廊坊旅游为一体的多日游、一日游项目,规划设计本市一日游专线。
(二)规划构思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
1、构筑“两城五镇”的生产力布局。“两城”即霸州市区和胜芳镇;“五镇”即五个建制镇(包括南孟、煎茶铺、信安、堂二里、扬芬港)。“十一五”末,“两城五镇”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达到全市的80%以上。市区按照建设京津冀都市圈中等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新兴环保产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将市区建成廊坊南部的经济、商贸、文化中心;胜芳镇以新的城镇规划为依据,以建设经济协作区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十一五”末将胜芳建成霸州的东市区,成为廊坊南部具有较强吸附力的中心城镇;扬芬港镇以新城建设为重点,建设承接天津辐射,高科技、外向型、现代化制造业基地,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南孟镇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有所作为;煎茶铺镇、信安镇、堂二里镇在用足用好交通和区位优势上作文章,“十一五”期间,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大力发展机械制造、金属压延、钢木家具、塑料化工等产业,促进总体水平上档升级,逐步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强镇。
2、构建“三大经济板块”集群发展格局。“三大经济板块”是根据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从市情实际出发的一个慎重选择和科学决策。“三大板块”园区规划建设总面积71.2平方公里,起步区9.4平方公里。西部以开发区西扩为核心,总规划面积34.2平方公里,起步区3.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休闲娱乐业、商贸物流业,构建承接北京、面向全国、二三产业兼容的综合经济板块;中部以胜芳经济协作区为核心,将胜芳、东段、辛章可利用资源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协作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起步区3平方公里,目标定位为现代生态工业园区、引领国际家具行业潮流的金属玻璃家具生产基地,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中国北方现代制造业基地。东部以扬芬港新城为核心,总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起步区3平方公里,建设承接天津辐射的高科技、外向型、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三大板块”作为霸州经济的主战场,其引领作用和带动效果应更加突出。五年内,三大板块中落户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数量不低于80%,工业产值和财政税收占比应在85%以上。
3、建设四大产业基地。依托胜芳国际家具博览城,打造国际金属玻璃家具基地,吸引海内外家具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入驻,重点培育富沃德家具、八达家具、三强家具、宏达家具等优势企业,促进产品结构向高端延伸,打造精品,带动行业整体升级。以金属压延为产业基础,打造全国最大的薄壁管加工基地。依托金属玻璃家具行业,以胜宝制管、三利热轧、东升轧钢、鑫达镀锌彩板等为重点,全面提高金属加工企业装备水平,扶持一批海外销售国内代理企业,扩大金属制品的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依托銮宇、超拨、贝斯克斯等国际知名品牌,打造中国北方最大西洋乐器出口基地,争引美、德、日乐器制造企业投资扬芬港工业区,建设称雄国内,饮誉世界的国际乐器城。以德利科技为支撑,打造国际新能源示范基地,大力扶持德利太阳能集团,加强与国内外专业研发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绿色能源开发应用基地。
(三)实施民营经济、项目建设、双向开放三大战略
大力扶持和促进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的主体,扶持、保护、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的一种政治责任。“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要重点抓四大建设。一是继续研究出台鼓励发展、扶优扶强的具体政策,靠政策引导、环境保护和制度激励,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资本,挖掘企业家资源。二是超前服务破解难题,为民营企业发展拓展新的地域和空间。通过规范前期、争列重点、超前策划、协调联动等工作,主动为企业排优解难,精细为企业搞好服务,消除在土地、资金、能源、环保等方面制约。三是继续净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三乱”的治理和整顿,对干扰和破坏企业生产的行为重拳打击,对有碍企业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四是通过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强强“联合”、资产重组、股份合作等,推进三个梯队渐进发展和良性互动。“十一五”期间,全市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力争形成年纳税亿元以上的“巨人企业”10个(前进钢铁集团公司、梅花味精集团公司、胜宝制管有限公司、新利钢铁有限公司、新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华农饲料蛋白有限公司、东升集团、会兴制管公司、金彪玻璃有限公司、德利国际控股公司),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支柱企业”20个(京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胜芳东升制管有限公司、富沃德家具有限公司、八达家具厂、华东木业有限公司、三利家具有限公司、三强家具有限公司、鑫达镀锌彩板公司、志兴制管公司、华胜实业有限公司、华洋线缆有限公司、长城医用设备厂、邦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祥龙轧钢有限公司、凯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恒源集团公司、东段东升金属制品公司、杨芬港四友化工有限公司、超拨乐器公司、宏升轧钢公司),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明星企业”100个。
进一步加快双向开放。今后五年内要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对招商引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确保领导到位、精力到位、措施到位。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瞄准世界500 强、国内500强,全面实施定向定位招商,力争在2010年底实现我市与国内外500强成功合作的新突破。改进招商方式,增强招商效果。一要继续采用组团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主动走访发达地区,拜访强势企业,联系大院大所,积极开展项目洽谈。二要鼓励已在霸州投资的业主扩大投资规模,并带动家乡亲友来霸州投资,实现招商引资的“滚动式”发展。三要稳妥地实行委托招商。通过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委托发达地区有关企业、个人,利用他们的人缘、地缘优势,常年在外招商。四要积极开展网上招商。通过网络,广泛宣传市情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招商项目,搜集、筛选出和我市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企业,经常性地向其发布合作信息,把网络建成“永不落幕的网上招商会”。五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招商。积极动员和吸收企业参加招商活动,把企业推到项目洽谈的第一线,主动为企业招商提供政策、舆论等方面的服务,将政府同企业洽谈逐步转变为企业同企业洽谈,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集中精力加快项目建设。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的要求,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常抓不懈;集中精力上项目,以项目层次的提升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项目布局的集约化、集群化推进生产力布局的科学化。围绕四大产业定位,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主体工业化、项目工作园区化、项目招商责任化、项目环境国际化”的方向,全力做好项目工作。加强项目库建设,抓好“四个一批”。一是超前谋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立市立乡的大项目,做好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编制和审批等前期工作,争取列入省市项目库,以便得到上级优惠政策的支持。二是认真抓住一批立市强乡的大项目,确定投资主体,责任到人,一包到底。三是确定一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者到本市兴业办厂。四是引导一批经营形势好、效益好的企业,促使做大做强,通过资产释放建成集团型企业。加强管理、整合资源,为项目健康运行创造条件。要打破乡镇界限,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摆放项目,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要加强项目的规划管理,提高投资强度。制定适宜我市的项目用地准入标准,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在合理利用土地、耗用资源、占用空间、环境保护上严格把关,加强指导。通过全党全民抓项目,五年内确保新上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50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500个,通过项目建设提升全市产业层次和经济运行质量。
二、建设文化名城
所谓“文化名城”,就是要在充分保护、发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传统文化基础上,充分借鉴、消化和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涵养、传承和张扬霸州的地域文化性格,以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筑文化和市民道德素养为载体,塑造和经营具有独特人文景观和美学价值的文化风情,以此丰富和凸显霸州在区域发展中的文化吸附作用,进而形成加快发展的人文基础和精神支撑。因此,把文化建设放在霸州未来发展战略支撑地位,靠打造文化品牌,展示独有风格,凸显城市特色,形成吸附效应,是落实“十一五”各项目标的一个全新的、不可缺失的举措。
(一)繁荣文化事业,是建设文化名城的前提
按照“十一五”文化事业建设的任务,重点抓好十大文化品牌建设。
1、农村文化:以建制镇为重点,积极组织和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增强镇域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切实发挥村街花会、秧歌、业余剧团宣传先进文化的主力军作用,使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长年不断。积极开展送歌舞、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每年组织三百场以上的文艺演出下乡活动。
2、城市文化:按照城市建筑与文化相容的理念,城市雕塑、广场、绿化及广告、店名等均体现人文内涵。开展市花、市歌的征集评选活动,逐步打造具有霸州特色的文化名片。突出建筑文化,建设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等一批富有文化气息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十一五”期间全力打造每月一场大戏,每周一部大片的城市文化品牌。
3、历史文化:加强对具有霸州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的搜集、挖掘、整理,弘扬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筹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纪念馆;恢复益津关、六郎城、胜芳文昌阁、牌楼等一批文化遗迹;修复胜芳张家、王家大院、韩复榘故居等文物景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胜芳花灯、胜芳南音乐会、高桥古音乐会和高桥杂技等进行发掘、传承。
4、精品文化:抓好戏剧、小说、散文、书画、摄影等多门类的精品创作,力争在国家、省“五个一工程”奖、省设立的各类文化重要奖项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鼓励谷风诗社、岔河集农民书协等民间文学社团形成独有特色,成为在全国、京津冀有知名度的文学社团。打造影视文化名牌栏目,五年内要创作生产一定数量的优秀广播、电视作品,部分作品在廊坊产生较大影响,力争在省新闻评奖中取得优异成绩。
5、社区文化:利用社区各种文化活动设施和人才,因地制宜地开展“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全民健身等活动。注重开展“高雅文化进社区”活动,经常开展优秀文化艺术精品到各社区巡演活动,使社区文化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
6、校园文化: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进校园、进教室,促使每个校园都有浓厚的文体氛围,每名学生都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素养。
7、体育文化:推进全民健身活动。采取多方筹资方法,筹建高标准体育中心,在重点镇建设体育场。以15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依托,广泛组织和开展群众性的大型体育活动,构建市、乡、村三级全民健身网络。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竞技体育训练网点,抓紧后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引进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加快老年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全市七个镇全部建成老年体育示范区。
8、企业文化:引导企业把管理活动、经营理念、自主创新、诚信守法、道德规范、铸造品牌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以冠名权等形式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文体调演、调赛,并引申到全省、全国。提高企业自身的知名度,拓展霸州对外的影响。
9、网络文化:不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开通数字电视,加强互联网利用。以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体站、中心村街文化室以及校园网为依托,建成遍及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
10、旅游文化:尽快推出茗汤温泉城—信安龙泉寺—胜芳张、王大院一日游线路。规划建设以益津关(霸州)、淤口关(信安)为主体的“三关口”景观和“杨家将”霸州宋代文化旅游。进一步增加商业、饮食等人文文化消费热点,大力开展商贸文化旅游,实现商业中心由单一购物功能,向融购物、旅游、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欣赏等于一体的多样性市场功能转变。“十一五”期间,力争把迎宾西道建成集娱乐、休闲、餐饮、茶艺、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文文化消费一条街。
(二)振兴教育事业,是建设文化名城的基础
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全市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07年,全市基本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到2010年,学前教育达到“双95%”标准,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在全市构建起完善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一体化的办学体系。
“十一五”期间,合理安排布局,完成农村小学和乡镇中学撤并任务。五年内,全市中小学及附设学前幼儿班按上级规定班额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到2008年,全市由现有24所中学撤并至16所,实行寄宿制管理,并全部建成标准化初中,标准化达标率力争达到100%;有计划分步骤的实现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学区式一体化”管理,完成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到2009年,全市共建成标准化小学77所,其中高标准寄宿制小学12所,标准化达标率达100%;标准化小学附设幼儿班80所,学前教育标准化达标率达100%。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高中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社会参与、学校自主”的发展方针,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源举办民办高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积极发展综合高中,促进普教与职教的融通,实现多元化办学。不断扩大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完成市四中扩建和一中的招生规模的扩大,完成普高标准化建设,确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目标的完成,到2008年,建成2所标准化普通高中。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到“十一五”末,全市东、中、西部分别完成三所职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形成以特色职业高中学校为龙头,农村职业班为后继,点面结合,全面开花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紧紧围绕经济产业办职教,根据市场需求定专业,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突出学校与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合作,实行“订单式”培训,努力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加大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招生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待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转移层次和规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使民办职教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亮点。
(三)发展科技事业,是建设文化名城的动力
倡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建立健全以企业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增强企业的开发能力。每年引进京津等地的科技人才100人,推出市级以上科技成果不少于5项,10万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递增;建立健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吸纳、消化体系。继续加强我市同京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长期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全面掌握科技新动向,每年引进先进成果20项以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每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引进、开发培育高新技术产品4种。“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科技转化能力明显提高,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以社会技术力量为主体的科技推广体系和政府、民间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并加速向网络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重点抓好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园区(基地)、农业信息化等工作,推进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关键技术和主要设备力争更新一次,新上技改项目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比例达到 50%,每年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不少于5种。
(四)办好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业,是建设文化名城的必要阵地
继续办好现有FM无线和广播节目,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节目版块结构内容,精办节目。针对广播灵活、快速的特点,扩充实时信息量,保持传统广播手段的优势。“十一五”期间,有线电视实现模拟向数字的整体平移,发展数字电视用户2万户。继续办好已有的霸州一、二两套节目,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节目。开拓增值业务,满足个体需求的点播,如:视频点播等。规范书刊市场秩序,提升城市书刊发行品位,成立图书经营店,建立农村联营发行网点,较大乡镇组建专业书店,把农业科技书送到农民手中。加大对各类网吧和报刊音像市场的治理整顿,按照行业规定规范经营,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净化文化市场。
(五)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是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
按照“稳步推进,量力而行,适度超前,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市区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将霸州建成京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到2010年,市区人口达到20万人,建成区的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达到国家级卫生城、国家级园林城、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国家级文明城标准。
完善市区基础设施。道路:以连通断头路,完成缺幅路,装点重点路,构建城市环路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框架,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络。供水:完成4万吨水厂建设,依靠南水北调(天津引水)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市地表水厂,“十一五”末形成以地表水厂为主体,地下水厂为补充,主次管网合理布局的集中供水系统。排水:新建市污水处理厂,尽快投入运营。新建、改造市区排水管网,确保市区主要路段夏季降雨高峰期路面无积水。供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扩大供气规模,并逐步与“西气东输”管网接轨,以保证供气的长久性。供热:建设集中供热工程,铺设供热管网,“十一五”末使市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全部实现集中供热。供电:“十一五”期间,在开发区建一座110KV变电站,以确保市区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房地产:有效调控和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抓好高标准住宅小区建设。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增加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量,解决中低收入人群居所。采取市场经营的方式,逐步消灭“城中村”。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适宜人居环境城市”。城市景观:实施以环城水系和市区外围生态屏障—防护林体系和农业生态保护区为重点,以绿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景观建设,依托霸州市区现状独特的景观特点,形成“三片两环五廊七园星点绿”的布局形态。
三、打造和谐霸州
所谓“和谐霸州”,就是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体系。按照这一要求,必须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让基层、让农民分享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必须统筹区域发展,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格局,缩小县域东西部发展梯度差;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承受力的平衡,以生态建设促经济发展,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统筹县域发展与对外开放,充分开发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全面提升霸州的区域竞争力。打造和谐霸州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经济发展平台
交通:继续加快干线道路建设,全力构筑“六横六纵”的公路交通主框架,六横:中亭路、保津高速公路、112国道、育华路、北环路、霸扬线;六纵:西环线、106国道、廊霸线、采留线、廊泊线、胜芳东环线。提高国、省干线标准,“十一五”期间,积极争取将112国道改建成一级路,将现有二级干线公路全部改造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加快乡村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十一五”期间,在完成霸扬路、采信路、采留线、码扬线改造翻新的基础上,投资10亿元完成煎台路、富康路等12项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和74座乡村道路桥梁的更新、改建,改造公路里程达1000公里。谋划建设胜芳铁路专用线。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在京霸铁路联络线里澜城站引出至胜芳铺设一条地方铁路专用线,全长13公里,并建设大型货场一座,以满足企业货运的需求。
水利: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灾能力。“十一五”期间,积极争取完成东淀北大堤复堤建设工程,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完成南水北调(天津干线)霸州段引水工程及配套工程,辛庄出水口和胜芳出水口及蓄水工程的建设。
电力:加快设施建设,以满足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十一五”期间,新建110KV变电站6座,35KV变电站1座。改造低压线路,提高供电质量。“十一五”期间改造10KV线路420公里,实现分区供电,提高供电质量,增强供电可靠性。
燃气:加快供气管网建设,力争“十一五”末使市区和胜芳镇区行政事业单位和小区居民基本用上天然气,不断向乡镇扩展,力争“十一五”末所有建制镇开通天然气,逐步将供气管网接入“西气东输”主线,确保供气的长久性。
电信:围绕建设现代化邮政通讯网络的目标,加快通讯邮政业发展。加速传输手段数字化的进程,积极发展可视电话、智能网、宽带数字综合业务网、数字同步网和公众互联网。利用高科技和新技术,提高宽带接入网络的接入速率、网络质量及网络覆盖面。2010年,宽带网络端口达到4.1万,覆盖范围延伸到所有村街。计算机互联网人口达到25%以上。稳步发展固定电话。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0部。大力普及移动通信。2010年,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0%。
(二)加快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人民生活
1、公共卫生事业。①构建覆盖城乡、运转顺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市、乡、村三级疫情报告网络,提高疫情报告的灵敏性和准确性。逐步形成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中心,市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医疗机构为网底的三级疾病控制网络。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坚决落实国家制订的一系列防治政策,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②构建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支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增强市一院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到2010年,市第一医院开放床位要达到1000张,具有3-5个在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知名的重点学科,将市第一医院打造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设施尖端、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大力发展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社区卫生体系。到2010年,在市区原则上每个街道或每3-5万人口设立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到95%以上。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③构建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市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在全市实现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构建功能完善的市、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网络,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市”的目标。逐步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到全市所有的农业人口,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④构建覆盖城乡、服务规范、功能齐备的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体系,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国妇女发展和儿童发展两个纲要,到2010年,全面实现我市妇女发展和儿童发展两个规划目标要求。加强婚前医学检查、遗传咨询和生殖健康服务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医院、卫生院妇产科建设,新创建王庄子卫生院、康仙庄卫生院、煎茶铺卫生院、东杨庄卫生院、专科医院等5所爱婴医院,2010年使全市“爱婴医院”达到10所。⑤多渠道筹资,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对市一院、市二院、市中医院进行改扩建,完成新门诊病房楼的建设。加强基层卫生院建设,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十一五”期间完成南孟中心卫生院、扬芬港镇卫生院、胜芳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工程。
2、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十一五”期间,确保登记失业率年保持在2%以内。对就业困难群体采取重点帮扶,加强劳动力岗前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素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一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范围,力争把城镇所有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二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包括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五保供养制度、老龄人口生活补助制度等。全方位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三是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增强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3、民政事业。建立覆盖城乡特困群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努力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对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加快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以创建国家级“双拥模范城”为动力,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大力推进安置改革,鼓励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全面推开以镇改街和居委会建设为重点的社区建设,为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居民提供组织保证。大力推行以火化为重点的殡葬改革,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办丧事,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殡葬事业发展。继续加强婚姻登记和管理,依法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社会鳏寡孤独人员收养工作。加大乡村敬老院建设力度,全面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4、人口与计划生育。继续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58.6万以内。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
(三)加强环境保护,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2010年把我市建成一个人居环境清洁优美、生活舒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环保模范城市。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认真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做到项目审批率、环评率、“三同时”执行率均保持100%。计划、建设、工商、土地及其它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登记、规划、用地、设计、竣工验收等方面尽职尽责,把好项目环保准入关口。
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按照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路畅”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要求,重点防治城市大气污染,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到2010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80%,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不少于300天。
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环保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通过在工业园区内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让园区内的工业生产彼此之间进行原材料及废物的利用与消化,减少园区内污染物与废物的排放,实现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建立清洁生产管理和实施机制。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适用技术普及率达到30%以上,推动中水回用工程开展,降低全市主要行业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
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带动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是我市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的“人本化、生态化、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城镇、环保先进企业和绿色单位等系列创建活动,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确保全市环境指标到2007年底达到省模要求,2010年底达到国模要求。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通过“改水、改厨、改厕”和建立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扭转农村生活环境持续恶化趋势。合理确定化肥施用量,扩大有机肥施用量。加强农药管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保障食品安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示范工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全市建成7个污水处理厂(市区四个、胜芳镇二个、扬芬港镇一个),日处理污水12.8万吨。在市区、开发区新区和胜芳镇区各建一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600吨。在胜芳经济协作区建成2-3个废酸处理厂,使用酸企业的废酸处理率达到100%。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保持社会稳定
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产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有效的民意沟通、矛盾调处机制。注意倾听群众呼声,依法、合理、及时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高度重视和解决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环境保护、企业改制、民工工资拖欠等热点问题。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打击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有效遏制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加强社区防范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切实落实安全生产首长负责制,完善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措施,实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卫生防疫、市场监管等配套联动,严防各类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以创建“平安霸州”为载体,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妥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效遏制重大治安事件的发生。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全市政治稳定、社会安定。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实现“三化互动”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三化互动”作为纽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稳定农村基本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切实落实好土地承包政策,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劳动技能,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把建设文明生态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以发展经济和优化人居环境为主要抓手,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以治理“五乱”,实现“五化”为切入点,采取政府引导,行政推动,自创为主,社会共建等多种方式,努力开展创建活动。到2010年,力争把全市40%的行政村街建成文明生态村。
第四章 全面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来,既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需要,也是各级各部门在市场经济中攻坚破难的一个永恒主题。要根据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坚决摒弃一切与加快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要根据群众的意愿和利益解放思想,坚决摒弃研究管死的办法多,研究放活服务的措施少的倾向;要针对发展的难题解放思想,坚决摒弃面对困难知难而退,强调客观、开脱责任的消极思想;要围绕创新解放思想,坚决摒弃循规蹈矩、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太平官”思想。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破除民营经济的体制性障碍。清理废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放宽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机构改革,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逐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把能面向市场评判的项目全面推向市场。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减少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和人员职数,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创新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在胜芳镇推行小城镇综合试点改革,根据发展需要设置机构、配备人员。进一步理顺公共财政体系,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县乡财政体制,增强乡级公共支出能力。
创新政府服务机制。以“八大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收费中心、法律援助中心、项目咨询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投诉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资产运营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统揽,全面推行首问负责、限时服务和“一条龙”服务,做到“一个‘漏斗’收费、一个窗口对外”,在政府系统率先实现“双提”。
建立市场导向的用人机制。建立背靠政府、面向社会的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动态档案管理系统,与京津冀人才库联网,大力引进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研究制定专利、专业技能入股的激励政策,加速智力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换。靠用人机制的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加快科技创新。搞好工业科技进步,实现产业上档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培植机电一体化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五个产业群体。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嫁接改造。在机械、建材、化工、食品、蔬菜、加工等行业选择一批骨干企业,运用技术复合、设备改造、产品嫁接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加快农业科技革命,实施“种子工程”,扩大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加快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金属玻璃家具民营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优先支持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较广的重点企业入园。抓好民营科技大户的培养,从技术引进、人才培养、资金扶持等方面入手,推动骨干民营科技企业上规模,出效益。
三、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中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无污染生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实现企业、产业之间相互耦合;在社会层面上,建立大循环,把循环经济贯穿整个生产销售、消费、回收、资源再利用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工作日程和管理体系。要制定循环经济工作方案和标准,计划、环保、国土、建设等部门要严把项目关,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财政、税收、投资、土地等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性经济政策,确保循环型企业能够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做到废旧利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十一五”期间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主要是冶炼、家具、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治理的重点是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治理的重点区域主要是市区和胜芳。
创建节约型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既是实现“十一五”期间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又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在生产经营环节上,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实现由高物耗、低效能,向低物耗、高效能转变,逐步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方式。要全面落实国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在餐饮服务等行业,逐步取消浪费资源的一次性消费品。在生态保护环节,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使资源的消耗与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深入开展节约用水活动,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和住宅的节约用水,强化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防治水源污染、水质性缺水。在生活环节,强化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和利用,倡导家庭用水的循环利用和节能照明产品的普遍推广。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控制在25°—26°。
四、主动承接辐射,借助京津发展自我
立足区位优势,主动承接辐射,搞好错位发展。积极融入京津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搞好产业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我市劳动力、制造业的优势,加快与京津在汽车与部件、机械制造、食品化工及物流仓储等领域的联合与协作。
利用京津人才、技术、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合作,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产品配套基地、形成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
以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交流合作为契机,积极参与环渤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密切关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和北京奥运商机,调查研究深层次招商引资课题,尝试探讨多种形式的项目对接和产业互补,达到借力发展,错位发展。
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对口研修深造,加强人才引进、管理和使用机制的创新。围绕重大项目攻关,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京津及市外人才、高学历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到我市建功创业。
五、大力改善环境,为经济提速提供保障
在全社会树立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从多方面入手搞好环境建设。抓载体平台建设。高标准抓好三大经济板块硬件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力争达到河北省一流水平。高标准完成路网框架、给排水、供电等设施建设,达到“九通一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园林城市,着力打造绿色霸州。抓服务环境建设。在继续完善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突出抓好要素市场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直接为企业经营、为项目建设服务的现代中介服务组织。尽快启动行政审批中心,推行一条龙办公、首问负责和限时办公制度。要搞好引领性服务,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引导和指导企业规范投资行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项目源头建设与管理。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用项目建设优化调整市域经济结构。要把录用本地农民、安置转业退伍军人、耗能纳税率等指标纳入乡镇考核体系。实行项目集约化投资,推广高层复合式标准厂房,加强对新上项目厂区规划、厂貌形象设计把关。抓项目建设环境。积极探索失地农民长效安置机制。按国家有关政策,征用土地补偿标准要到位,补偿资金要到位,就业安置要到位。实行征地招工挂钩办法,征地企业优先安置失地农民。抓治安环境建设。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着力打造“平安霸州”。抓生态环境治理。坚定不移地推进环境五项专项治理活动,巩固治理成果,防止反弹。突出抓好中亭河流域治理,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治污达标。要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强对企业自备井的管控,在耗水大户中积极推行中水循环利用技术,采用节水设备与工艺技术等。
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统一,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定和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建立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严厉打击邪教,净化社会环境,坚决取缔政府禁止的一切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坚持依法治市,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执法活动、执法队伍的监督管理,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
七、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强化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思想素质。加强对公务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观念,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把让人民满意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
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公务员要把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把兴市富民作为公务员工作的第一责任,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研究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放在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上。逐步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制度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要强化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服务、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建立完善各项服务制度,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要增强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执法监督,对执法不公、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等行为严查严办。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名利观,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决惩治各种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行为,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继续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标准,树立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进一步严格落实《霸州市文明市民守则》和《霸州市民行为规范》,使社会公德观念普遍得到增强。着力抓好行政机关和执法管理部门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使“窗口”行业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商业诚信、个人诚信、政务诚信、社会诚信意识不断强化,诚实守信成为人们共同遵循的准则。
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目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五好文明家庭等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继续开展“十大孝子、十大孝媳”“特色家庭”等活动的评选。认真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继续抓好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和创建文明村镇活动。重视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普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识别伪科学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封建迷信,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正面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德育氛围。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净化社会环境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相对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老队伍”、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作用,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积极组织实施各类形式的助学工程,加大对困难家庭未成年人的救助力度。开展创建特色家庭活动,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品位,使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培育更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