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新技术十一五规划
来源:湖北省政府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湖北、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我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逐步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区”,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鄂发〔2006〕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05〕3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04〕1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地、各部门也加强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导,狠抓政策落实,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逐步提高。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为主体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其中光纤光缆、光通信、激光加工、“3S”和“3C”软件、电动汽车等居全国领先地位。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96亿元,是2000年的258倍;完成工业增加值534亿元,是2000年的225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2%,分别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97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71%。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推动湖北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十五”期间新建国家实验室(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目前,全省共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7家。2001-2005年,全省累计申请专利35411件,授权专利14424件,其中发明专利2272件。武汉邮科院主持制定了3项国际标准,并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低成本光纤到户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省在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中抢占了制高点。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05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24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6家,过亿元的176家。
    (三)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聚效应日益凸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经过几年的发展,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00亿元,吸引了NEC、松下、富士康、Intel、IBM、西门子、藤仓等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我国重要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通信产业研发基地、激光设备生产基地。在“武汉·中国光谷”的辐射带动下,各地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步伐,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已经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2005年,全省13个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2239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9%;高新区实现出口交货值6397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784%。截至2005年底,国家有关部委已批准设立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电动汽车及大学科技园等2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四)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传统产业高新化初见成效。通过抓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创新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工业化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培育形成了重型数控机床、板料成型数控成套设备、热电联产设备、环保成套设备等一批在全国领先的产品。大中型企业普遍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计算机技术,全省制造业领域应用CAD技术普及率达到65%以上;其他行业开始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客户管理系统(CRM)、市场快速反应系统(QR)等信息化系统,有力提升了湖北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总体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较好,基本实现计划目标。但与发达省市相比,与省委、省政府关于“走在中西部前列”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体制机制不够活。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校办企业、转制科研院所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的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投入不足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在我省高新技术产品中,投资类产品比重大,消费类产品不多;产业配套能力较弱,未形成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水平不高,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三是产业外向度不够高。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仅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6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国际性大财团、大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外资经济在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到20%;在湖北投资的跨国公司不多,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的增量不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坚持“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并举,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并重”的工作方针,以培育特色产业群、提升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力为重点,优化发展环境,突出比较优势,集成优势资源,重点突破,集约发展,加快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高效增长,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为我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把自主创新作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围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保持重点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将引进、消化、吸收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继续加大引进力度,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提升国际化水平。
    2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以培育市场主体为核心,实现产业发展由技术驱动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以完善政策体系为重点,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社会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集中,形成政府、市场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3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集中优势资源,优先支持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张,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构建产业孵化平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积蓄产业发展后劲,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推进。
    4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相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延伸高新技术产业链;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新技术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成为全省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初步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中西部前列。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到2010年达到138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1150亿元,年均增长168%;信息服务业增加值230亿元,年均增长18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156%,到2010年达到200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4%以上。
    ——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成为我国重要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技术产业重点领域的竞争力明显增强,武汉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00家,其中:销售收入达百亿元的企业3-5家,过50亿元的企业10家,过10亿元的企业50家,过亿元的企业300家。
    ——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左右。
    ——高新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0年达到580亿元。
    三、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一)突出优势领域,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1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突出电子信息产业优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使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具有世界影响。重点发展光通信设备及器件、移动通信终端、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优势产品,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设备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光纤到户、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数字内容产品。加快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武汉软件产业基地、武汉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化基地、“光谷”激光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光显示、光存储、汽车电子、金融电子、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品,建立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在研发—制造—销售链条上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牌创立环节,在元器件—组件—整机链条上加强芯片及元器件环节,在硬件—软件—应用与服务链条上加强软件及应用与服务环节,形成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40亿元,年均增长229%(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84%)。
    2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培育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优势,建设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制品、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医药制剂、现代中药等优势产品,积极培育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和畜禽品种,加快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在东湖、江夏和葛店3个开发区布局建设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农业生物产业化、技术研发和服务等4个特色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地,初步形成特色鲜明、体系配套、规模发展的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链,基本建成具有竞争力的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全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20%(总产值达到330亿元,年均增长188%)。
    3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激光材料、环保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加快信息、生物、航空航天产业和重大工程急需关键新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努力将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积极支持宜昌电子材料产业园、武钢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等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到201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到310亿元,年均增长184%(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84%)。
    4加快发展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数控系统、高性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设备、新型汽轮发电装置、电动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精密成型、快速原型、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及产品,加强制造过程主控系统研发与应用。加快新型科学仪器、智能仪表、专用分析仪表、新型医疗设备、新型计量检测仪器等研发及产业化。在重要产业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和装备瓶颈制约,提高先进制造业研究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发展壮大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力争到2010年,全省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55%(总产值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147%)。
    5着力培育壮大环保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培育、壮大环保节能及新能源产业,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发展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成套技术设备等水污染防治设备,高效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备、汽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设备等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环境检测仪器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生物资源发电等新能源产品,环保新型建材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到2010年,环保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二)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将信息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通信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现代邮政业、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培育信息服务市场,建立促进信息服务业的保障体系,为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产业竞争力提供支撑。一是加快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整合网络资源,统筹规划建设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网络设施,推进“三网融合”,加强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密码保障、网络信任等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二是大力发展新型信息服务业,推动形成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系统集成、软件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以电脑动画、网络游戏、宽带影视娱乐、音乐服务、网络教育等为重点的数字内容产业,以广播电视内容产业、数字电视网络服务为重点的广播电视服务业;推进邮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以现代技术装备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支撑的现代邮政系统;构建电子商务支撑条件,加快建设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和面向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大力培育信息服务主体和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信息中介服务体系。
    (三)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1加快实施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制造业为重点,大力推广数字设计、虚拟制造、快速成形等先进制造技术,实现研发设计的协同化、供应链管理的网络化、产品制造的数字化、生产过程的柔性化和绿色化。加快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系统的开发应用,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在传统产业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传统产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2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高的产业,推广应用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力度,重点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城市大气和主要水域水系污染的监控与治理、住宅建设、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形成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围绕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食品、能源、交通等领域,加快现代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
    3加强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对产业技术水平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大的技术装备研发,提高我省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我省汽车、船舶、钢铁等重点支柱产业发展。汽车工业加快发展整车、专用车、电动汽车和清洁燃料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明显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钢铁工业积极推进高炉长寿、精料入炉、转炉溅渣护炉、精炼、连铸、连轧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紧缺钢材和钢铁深加工产品。石化工业突破性发展石油化工,建设壮大磷、盐化工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精细化工,稳定发展农用化工。
    (四)实施“三大工程”,重点培育十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
    1实施“扶优工程”,做强一批优势产业群。
    (1)光通信网络和激光产业群。
    ——光通信网络设备与新型元器件:加快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武汉邮科院智能光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元器件及光纤到户系统与设备,武汉虹信公司卫星导航定位监测系统,武汉电信器件公司10Gb/s光发送接收模块,华工科技光学元器件、高精度温度传感器,韩国哈威特(HAVIT)和武汉高科光学部件,信诚达(武汉)红外光学元器件,襄樊台基半导体公司大功率新型电力半导体器件及智能组件,国营汉光电工厂医用真空电子器件,武汉光谷精工光电子模块精密加工基地,湖北烨和公司半导体器件等项目建设。
    ——光纤光缆:支持武汉邮科院、长飞公司等研发宽带传送光纤、数据光纤、偏振保持光纤、色散补偿光纤、光子晶体光纤等新型特种光纤和大跨度海底光缆、适应光纤入户需要的接入光缆、复合结构光缆等高附加值特种光缆。加快长飞公司年产270吨低水峰光纤预制棒、百万公里保偏光纤,烽火藤仓公司年产250万公里单模光纤、30万公里多模光纤、5万公里特种光纤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形成光纤年产3000万公里、光缆60万皮长公里的产业规模。
    ——激光设备:以完善激光产业链为目标,上游打通关键技术、完善核心元器件配套填补原件短缺,高位嫁接主流高端激光器;中游整合并发挥设备系统集成优势,壮大产业规模;下游进行工艺技术研究,拓展激光应用及产品加工市场。大力推进楚天激光、光谷激光与意大利等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加强华工科技激光芯片及设备、湖北华中光电半导体激光非接触检测仪等项目建设。
    (2)移动(无线)通信产业群。
    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核心交换设备、接入设备、基站及直放站设备等产品,巩固GSM制式数字手机市场,并做好向第三代移动通信过渡的产业准备。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的基础元器件、板卡、天线、印刷电路板、显示器和电池、测试仪器仪表等配套产品;加快发展流媒体、移动位置服务、移动下载和手机游戏等业务应用产品,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产品,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增值服务系统,无线多媒体终端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加强普天诺基亚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武汉多普达、随州波导、光谷新光电的手机扩产,凡谷电子20万台套天馈系统,烽火移动、武汉邮科院直放站与手机RF滤波器,武汉天喻萨吉姆5000万片智能卡,艾维公司无线宽带增值业务系统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实现年产手机2500万台的能力,成为我国移动通信终端及系统设备重要的生产基地。
    (3)新医药产业群。
    ——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医药制剂: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恶性重大疾病,大力发展抗感染药物(抗病毒药物、抗菌药)、激素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麻醉药物等;围绕高效、低毒药物新剂型研发,加强合成工艺的创新研究,重点发展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脉冲释药制剂及长循环制剂等药物新剂型。加快葛店康源药业达布非龙原料药及制剂,湖北浩信药业盐酸奥洛他定、冰谷二肽系列,人福药业复方米非司酮、盐酸瑞芬太尼麻醉药物,湖北成田制药联苯乙酸原料制剂、阿德福韦原料药、色甘酸鼻腔喷雾剂,湖北兴成药业左舒必利原料药,武穴迅达药业酮洛芬,宜昌三峡制药硫酸新霉素,宜都东阳光红霉素原料药和制剂,潜江永安药业牛磺酸及甲强龙,湖北科益药业抗病毒产品,武汉远大制药盐酸替罗非班,湖北盛通药业司他夫定胶囊及中药标准提取物,湖北华中药业固体制剂等项目建设。
    ——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重点加强疗效佳、市场好的中药新药创制和名优品种的二次开发与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生产控制技术及装备,支持建立并推行现代中药种植、研发、生产和销售标准体系,推动中药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加快武汉大鹏药业体外培育牛黄原料药及制剂,武汉中联药业中成药生产基地,武汉马应龙药业痔疮膏、痔疮栓、前列通栓产业化及研发基地,武汉健民药业脾胃舒片、补肾健骨胶囊、健脑宁胶囊、健脾生血颗粒和研发中心,湖北民康制药小儿咳喘清颗粒、参归养血口服液、舒肠口服液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示范推广,其中:鄂西南重点建设黄连、续断、厚朴、党参等种植基地;鄂西北重点建设黄姜、银杏、柴胡、红豆衫、湖北麦冬等种植基地;鄂东北重点建设茯苓、苍术等种植基地。
    ——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推进武汉智迅创源高精度医用过滤器和功能输注装置、湖北四环生物医疗器械生产基地、湖北鸿升药械核磁共振设备等项目建设。
    (4)先进制造(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群。
    积极推进东风电动车公司电动汽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装备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东风汽车公司、美国康明斯(中国)公司研发中心,日本平田株式会社汽车冲压结构件,襄樊星火轴承汽车轮毂轴承单元,黄石哈特贝尔精密轴承套圈,孝感捷能公司新型高效特种光源系统,武重重型数控机床,华中数控公司五坐标数控加工系统与设备,宜昌长机科技数控插齿机、汽车专用高速数控装备,武汉直升机公司直升机制造基地,青山船厂、武昌造船厂、南华高速船舶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
    2实施“培育工程”,做大一批新型产业群。
    (1)数字应用产品群。
    ——显示器及关键配套件:围绕我省光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延伸和光纤到户产品的推广应用,重点支持冠捷、唯冠、创维等公司的平板显示器及液晶电视机,武汉显示产业投资公司液晶(TFT-LCD)生产线,武汉恒生光电LCM液晶模块,宜昌劲森液晶显示背景光源,宜昌木林森发光二极管(LED)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京东方、创维集团、香港中华光电公司等企业在我省投资建设显示器件项目。
    ——信息家电:重点发展交互式网络信息家电产品、数字电视及机顶盒等数字家电、家庭专用网络系统及终端、有线及无线宽带网络终端产品。加快武汉海尔公司家用电器配件,武汉TCL、武汉美的家用智能空调,海立公司家用智能空调压缩机,武汉高科集团与光谷朗迪公司新一代高清视盘机及光学头,黄石朝阳电子可刻录光盘,武汉精伦电子智能商务信息电话等项目建设。
    ——金融电子:重点发展税控设备和终端、二维条码应用系统及读写设备、IC卡、SIM卡、税控卡等产品。加快武汉精伦电子、湖北三环信息、深圳华实信达税控机,武汉天喻信息税控卡,矽感公司二维条码等项目建设。
    (2)软件与半导体产业群。
    建立和完善软件研发、检测等公共支撑平台,重点发展“3S”和“3C”软件、通信支撑类软件、嵌入式软件,积极拓展数字媒体和内容服务、信息安全产品。加强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培育一批从事半导体设计、应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引进和发展8英寸硅晶圆以上、018um线宽以下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企业。推进东湖高新区武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开目、纬创、烽火科技软件外包,武汉立得信息移动道路测量系统,武汉邮科院虹信公司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平台,武汉江通动画二维卡通片原动画计算机快速生产基地,武汉新芯公司12英寸芯片,长江通信、台湾崧凯科技公司闪存卡,名幸(武汉)电子印刷线路板,武汉光谷电子公司LED模组和晶圆等项目建设。
    (3)生物技术产业群。
    ——生物制品:重点发展以生物技术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细胞治疗、生物芯片为重点的生物医药技术产品,以氨基酸、发酵有机酸、核黄素、酶制剂、酵母、花生四烯酸等为重点的工业生物技术及产品。加快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国家武汉生物安全四级(P4)实验室,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血液制品、生物免疫疫苗,宜昌安琪酵母益生素、酵母抽提物,广济药业维生素B2、β-胡萝卜素及虾青素,八峰药化、楚源集团、武大弘元的氨基酸,湖北麦克逊公司生物医药保健药品等项目建设。
    ——生物农业:重点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药及兽用疫苗、动植物优良基因挖掘利用、组培繁殖良种、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等产品。加快北京中农发(黄冈)喹烯酮,仙隆公司生物农药,武汉合缘生物酵素菌生物有机复合肥,华农、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武汉新元粮油公司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与加工技术,湖北荆楚种业水稻良种快繁技术产业化、优质棉新品种“两无两化”新技术产业化,华农、湖北天种畜牧公司、武汉中粮公司优良牲猪品种改良与集约化饲养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发生物能源、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化工等生物质转化项目。
    3实施“提升工程”,做优一批特色产业群。
    (1)新材料产业群。
    ——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发展以单晶硅为代表的半导体微电子材料,以激光晶体为代表的光电子材料,以介质陶瓷和热敏陶瓷为代表的电子陶瓷材料,钕铁硼(NdFeB)永磁材料为代表的磁性材料,电子铜带材料,磁存储和光盘存储为主的数据存储材料,压电晶体与薄膜材料,贮氢材料和锂离子嵌入材料为代表的绿色电池材料等。加强南玻集团、湖北宜化多晶硅,宜都东阳光、凯普松、黄冈东联盛、湖北南辉公司化成箔,荆门格林美公司无铅焊料、动力电池材料,湖北中星公司四氯化钛、二氧化钛及锂离子电池用四氧化三钴、钴酸锂,荆州菲利华高纯、超纯石英玻璃及制品等项目建设。
    ——超细拉伸及添加金属材料:加快湖北新华光镧系光学玻璃、太阳能电池覆盖板,宜都东阳光高纯铝公司高精铝板带箔材热连轧,湖北富思特双拉伸有色膜,湖北猴王焊材特种冶金用包芯丝等项目建设。
    ——新型功能材料及精细化工材料:重点发展工程塑料及合金、聚烯烃及改性材料、合成纤维、新型农药、涂料、染料及中间体、有机硅氟材料等。推进福星科技子午轮胎钢帘线,华丽环保可塑淀粉生物降解材料,亿源科大公司各向异性NdFeB磁粉及粘结磁体,仙桃长江防爆材料公司防爆材料,湖北楚源集团活性染料、颜料及中间体,武汉有机实业芳烃氧化装置,宜化多元醇,湖北开元化工年产5000吨对苯二酚,湖北凯龙集团碳酸二苯酯,拥和公司CDK窑法磷酸等项目建设。
    (2)汽车电子产业群。
    突破汽车电子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关键产品产业化,加强汽车设计、制造、实验的CAD/CAM/CAE软件开发,加快车载信息系统、网络系统、智能多媒体系统等车载系统,汽车智能化电子仪表,电子控制单元(ECU),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核心芯片等汽车电子基础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东风实业汽车电子信息基地、东风电动公司轿车混合动力系统、仙桃天轮公司汽车防盗遥感器、湖北万亨通讯公司车载电话及定位系统等项目建设。
    (3)环保节能产业群。
    重点支持凯迪电力大型干法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装备、洪城通用水环保设备、仙桃衡德环保设备、华鑫资源开发投资公司30万支蓄电池、武汉日新科技公司30兆瓦RX系列太阳能组件、湖北先行新能源公司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太阳能灯具等项目建设。
    四、总体布局
    “十一五”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是:充分发挥武汉、襄樊、宜昌等大中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及产业优势,进一步突出武汉城市圈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东湖、襄樊等高新区的辐射作用,尽快形成“一主两翼”(以武汉为主体,襄—十—随、宜—荆—荆为两翼)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一)着力构建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核心区。
    以武汉市为中心,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整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江夏经济开放区、葛店高新区的资源优势,建设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发展光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围绕光通信、光存储、激光、移动通信、软件等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汽车电子、新型显示器件等新兴产业,逐步完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增强集聚效应,建立健全以若干主导企业为核心、上中下游企业相对聚集、整体优势明显的发展体系,使我省光电子信息产业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坚持创新先导,集成武汉东湖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江夏庙山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葛店“中国·药谷”和南湖农业高技术产业园的资源,建设以产业管理服务和技术研发园区、医药制剂和中药现代化园区、原料药和生物医药产品园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园区等四大功能区为核心的武汉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到2010年,力争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链完善、企业大量聚集、产业发展迅猛、创新能力强劲、支撑服务体系完备的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重要的增长极。
    (二)加快建设环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圈。
    以核心区为辐射源,以黄石、孝感、黄冈高新区等为支撑点,建立区域分工合作体系和利益共享机制,重点建设装备制造业、软件、信息安全、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基地,带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最终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产业布局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环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圈。以武汉为源头、向鄂东南辐射,壮大金属材料、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形成武汉—黄石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形成武汉—黄石高性能数控系统及加工设备、纺织机械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结合武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武汉—黄冈—鄂州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武汉为源头、向西部江汉平原辐射,形成武汉—仙桃—潜江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三)积极培育襄—十—随、宜—荆—荆高新技术产业带。
    襄樊、宜昌、荆门、十堰、荆州等地科技资源丰富,建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和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在加快建设环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圈的同时,要突出襄樊、宜昌两个副中心城市,积极建设襄樊、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辐射带动襄—十—随、宜—荆—荆高新技术产业带。襄—十—随高新技术产业带以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加强与十堰、随州的对接互动,以汽车产业中的高新技术领域和高端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规模优势、产业配套、集聚发展的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品质光学玻璃、玻璃纤维、摩擦材料、软启动装置、弹射救生座椅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知名产品,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产业群。宜—荆—荆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以荆州、荆门高新区为支撑点,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精细化工、医药制造和机电一体化产业。加强宜昌电子材料产业园建设,力争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基础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有机化工、农药、涂料和染料及中间体等领域的改造升级,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壮大精细化工产业;加大微生物、医药中间体和化学原料药等领域的产业化项目建设,形成鄂西医药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包装机械、石油机械、汽车关键零部件、航空机械等机电一体化优势产品,打造现代制造业产业群。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
    1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方针,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重点促进国有、校办、科研院所转制的高新技术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使一大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2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成长性好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引导民营科技企业不断提高持续创新能力,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与其他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联合与合作,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3实施“五个一百”工程。按照国家部署,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重点培育10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企业、100家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化100项重大科技成果,引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4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大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等创办专业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孵化领域;积极培育专业服务市场,大力鼓励和推动金融、法律、会计、信息和人力资源等专业化服务的发展;采用财政支持等方式,建设区域产权交易市场,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招商引资步伐,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
    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加快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为把我省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力支撑。
    1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发挥企业在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中的主力军作用。在重点产业领域,支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湖北科教优势,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优势资源,通力合作,在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纳米材料、地理空间信息、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激光加工、数控系统、能源、资源和环保等领域,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主持和参与制定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产业技术标准,抢占技术制高点,着力将湖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研发基地。
    3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把农业、信息、汽车、冶金、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和能源、资源、环保等重要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新一代移动通信、激光、光纤到户、半导体照明、可信计算平台、新材料、电动汽车、磷资源开发利用、农林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等,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使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4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在部分具有优势的学科及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工程化开发,加强中试薄弱环节,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科研保障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技术转移平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形成社会化的创新公共服务网络和平台。
    5进一步加大技术、资金、智力引进力度。编制招商项目指南,定期发布投资信息和优惠政策,主动与国内外高新技术大企业、商会、财团建立联系,吸引他们来鄂投资办厂。在引进、利用外资的同时,将引进资本与引进机制、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相结合。改进招商引资方式,依托中介组织、专业机构开展招商活动,通过组建国际投资促进中心、组织各类专业化招商活动、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提高招商活动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对引进国内外资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中介人,可按实际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三)加强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1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高新区要立足地方实际,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政策优势向集群优势转变;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高新区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创新工作机制,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2加大特色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对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创业环境好的特色产业基地,予以重点支持。发挥省科技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建设基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优先支持基地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3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要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用以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带头作用。建立面向特色产业的技术服务、质量检测等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聚集。引导企业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发展,带动一批配套项目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省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优先支持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对面向特色产业需求的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予以支持。
    (四)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完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政策。定期发布本省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指导目录,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加强对政府资助项目的评估论证和监督考核,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筛选、评价、验收和淘汰机制;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2进一步落实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国家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继续执行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家高新区外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其缴纳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按50%的比例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其再发展。其中,省级分享的收入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市、县分享的收入分别由市、县安排专项资金。
    3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依法保护技术创新获得的知识产权权益;对在我省实施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发明专利项目,省给予一定的专利申请费和专利维持费补贴;设立专利实施专项资金,支持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
    4建立鼓励创新创业的人才激励政策。进一步吸引出国留学人员、省外人才携带高新技术成果、资金和团队来湖北创业,凡获国(境)外长期(永久)居留权或已在国外开办公司的留学人员,注册后可享受高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在企业兼职从事高科技成果转化或创办科技企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申报评审职称时,其转化成果可按研究成果同等对待;鼓励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采取股份期权的形式,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骨干技术人员实施股权激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的奖励,经税务机关审核后,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5进一步完善知识、技术资本化政策。降低注册门槛,简化科技企业审批手续;放开科技型企业的准入限制,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科技型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放宽到3万元,一次出资有困难的,其注册资本可分为3年实缴到位,首次出资应不低于30%;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可占到注册资本的50%。
    (五)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1继续加大财政对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发展的投入。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省级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到2010年,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达到1亿元的规模。
    2建立健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规范风险投资运作,积极探索风险资本进入、退出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创办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开展融资担保服务。积极引进国际资本和国际大财团到湖北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业务。
    3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有计划地组织和推介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在境内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到深圳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融资。各级政府可设公司上市专项扶持基金,对企业改制上市费用进行补贴。
    4大力争取商业银行的贷款。加快建立科技信贷担保体系,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形式,利用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加大对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