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广元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指导,在客观分析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市“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了广元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市人民为之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创新务实,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十五”预期目标全面完成。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GDP达到145.19亿元,“十五”年均增长8.6%,比“十五”计划高1.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92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15.8%。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40.1:25.9:34 调整为2005年的32.5:29.3:38.2,一产业下降7.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上升3.4和4.2个百分点。产业培育步伐加快,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有色金属、能源、食品饮料、纺织、建材等产业不断壮大,以旅游、商贸为重点的三产有了长足发展。民营经济正逐步成为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年均增速达12%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5年累计投资达229.5亿元,年均增长18.4%。广元机场、绵广高速公路先后建成,市县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通乡通村公路得到改善。紫兰坝水电站建设进展顺利,城乡电网改造取得实效,能源基础得到加强。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覆盖率大幅提高。中心城区面积新增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5万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面貌和品位明显提升,城镇化率提高到27.4%。剑阁县政府驻地顺利迁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观,新增农田有效灌面5.9万亩,新建农村沼气池8万口,实施示范新村建设315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100个。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5元,年均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年均增长7.3%。扶贫开发力度加大,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越温脱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7%提高到24.1%。“两基”教育目标如期实现,建成高等院校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两所。成功抗击了“非典”侵袭,卫生事业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2‰以内。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南河生态环境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45.2%。环境保护措施得力,废水排放达标率、粉尘治理达标率、固废综合利用率分别为88%、78%和81%,辖区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流域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6.4平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0平方公里,旺苍、苍溪、剑阁等地的小流域治理荣获国家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称号。可持续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总体上看,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和积累,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凸显,为广元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指 标 2000年 2005年 “十五”年均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86.29 145.19 8.6%
人均生产总值(元) 2852 4771 8.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23 3.92 15.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7.48 67.66 18.4%
城镇化率(%) 23.4 27.4 0.8
总人口(万人) 302.6 304.3 1.1‰
森林覆盖率(%) 40.3 45.2 0.9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595 6115 5.9%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406 2000 7.3%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1
高速公路(公里) 59.7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1554 8756 40%
注:生产总值为现价,年均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同口径增长;2005年数据为统计公报数。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并且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生产要素流动加快,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与转移,为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主动承接先发地区产业转移、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长期内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性条件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国家继续加大西部开发,为我市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大城乡统筹,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为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我们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资源型、生态型产业创造了更为广泛的空间。
未来五年,我市经济有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将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从满足温饱的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并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兰渝、广巴、广宁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项目实施,交通网络进一步丰富,区位优势得以充分显现,对产业聚集拉动作用将明显增强。丰富的生态、旅游、矿产、水能、农林资源,为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能源、有色金属等重点骨干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完善,市场机制作用显著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大,空间不断扩展,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速度加快,经济发展内生活力将明显增强。这些都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同时,应该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还存在着矛盾和困难,面临严峻的挑战。发展滞后和发展不快是我市存在的最大问题。“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低0.4和2.6个百分点,2005年,人均GDP仅为全省的52%,只有全国的40%。工业发展仍然滞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20.5%,明显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产业关联度差,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差距较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较突出,发展环境仍需改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压力。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发展理念亟待创新,领导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只有在加快发展中才能逐步得以解决。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要因势利导,抢抓机遇,化解困难,不断创新理念、体制、机制,推进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三节 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又快又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推进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加速形成和建设生态广元的目标,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坚持以项目和投入为中心,以产业培育和企业发展为突破口,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农业产业化、城乡生态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实现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中共广元市委《建议》提出的“四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六个工作重点”,“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着力推进又快又好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市人民有着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坚持又快又好发展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做大总量、做优结构、做强后劲,实现有速度的发展、有质量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着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尽快确立工业主导地位,促进三次产业优化升级和良性互动。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加强薄弱环节,突破难点问题,逐步建立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区域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完善产业布局,实现特色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内涵。
——着力推进改革开放进程。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在改革中创新,通过创新促进改革,不断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引导、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运用市场化方式,对各类自然资源及公共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盘活存量资产,提高配置效率。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大市场、大资源、大招商的观念,把对外开放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推进和扩大招商引资,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
——着力增强区位优势。利用绵广和兰渝高速、宝成和兰渝铁路在我市形成双十字交通骨干网络的契机,着力打造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加快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以大交通促进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探索新模式,开辟新领域,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
——着力强化项目投入。在投资效益型和资本推动型的发展阶段,资本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坚持各项工作以发展为中心,发展以抓项目和产业企业为载体。结合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突破性抓好一批事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更加注重生产性投入,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后劲。
——着力促进产业培育。立足特色,发挥优势,积极打造产业集群和各类专业园区,努力构建先发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注重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引进消化吸收,培育知名品牌。促进产业链延伸、加工度和附加值提升,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学、就医、就业、住房、安全等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进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完善保障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生态广元建设步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前景广阔,我们要抢抓历史性战略机遇,奋力推进我市又快又好发展新跨越。经过五年的奋斗,到2010年,实现“总量翻番、人均过千(美元)”的总体战略目标,努力使广元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
——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务求实现有速度、有质量、可持续的跨越发展。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比2004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GDP达到9000元以上。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600亿元,生产性投入比重逐年提高。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32.5:29.3:38.2调整为23.7:40.7:35.6,实现二产超一产、工业超农业。做大做强有色金属、能源、纺织、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城镇化率达到35%。
——积极建设生态广元。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标,突出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城镇、生态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Ⅱ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主要河流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15%左右。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10万以内。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城乡收入差距由3:1缩小为2.8:1。城乡居民居住、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事业进步明显。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突破性发展高等教育,城乡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平配置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资源。加快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力度加大,成效显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50%。产业承接地打造取得实质性进展。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超过300亿元。努力建成盆周山区外经贸发展示范市,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明显增加。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社会就业状况得到改善,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基本解决温饱问题,逐步实现稳定脱贫。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专栏2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 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145.19 270 12%以上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4771 9000 12% 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32.5:29.3:38.2 23.7:40.7:35.6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7.66 160 20%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92 6.9 12% 预期性
城镇化率(%) 27.4 35 1.52 导向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万人) 10.53 15 7.3%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 15 约束性
固废综合利用率(%) 81 85 0.8 预期性
总人口(万人) 304.3 310 2‰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45.2 50 0.96 导向性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43.3 50以上 20% 预期性
外贸出口(亿美元) 0.87 1.5 12%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1 5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115 8500 7.5% 导向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0 3000 8.4% 导向性
注:2010年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
第三章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跨越式发展,关键在工业。要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五节 确立工业主导地位
牢固树立全市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理念,切实加强对工业发展的领导,制定完善加快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切实抓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业项目,着力把广元建成四川重要的水火电兼备的能源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川北建材工业基地和纺织工业基地,整体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和水平。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20%以上,通过工业总量的大幅扩张及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带动产业结构由量的变化到质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十一五”初期二产超一产,中期工业超农业,末期二产跃居三次产业首位,基本确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
第六节 做大做强骨干产业
紧紧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特色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能源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等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机械电子、建材等传统产业,促进优势产业整合和产业链条延伸。到2010年,重点骨干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年均递增25%以上。
——有色金属业。以启明星铝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技改扩能力度,力争形成30万吨电解铝生产规模。延伸铝加工产业链条,达到年产5万吨铝型材、5万吨热轧板、6万吨铝合金棒、10万吨冷轧铝制品加工能力。积极支持工业硅、电解锰等产业的发展壮大。
——能源工业。立足丰富的水能和煤炭资源,抓好一批水火电能源项目的实施,加快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和煤电联营步伐,煤炭产能增长一倍以上,水火电装机增加100万千瓦规模,发电量突破100亿度。
——农副产品加工。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引进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深精加工企业,重点抓好肉食品、肠衣、饮料、油橄榄、烟叶、茶叶和土特产品等生态食品产业,形成年产肉食品23万吨、软饮料20万吨、橄榄油0.6万吨、茶叶0.5万吨和30万担烤烟的能力。
——医药工业。立足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依托现有GMP认证的医药企业,加大知名医药企业引资嫁接力度,加强中成药研发能力,形成年产2000吨中成药和1000吨中药饮片的生产规模。
——纺织工业。主动承接一批纺织产业转移项目,积极支持伟华、天正、新月华、中广等企业技改扩能,形成50万锭棉纺生产能力。整合资源,支持丝绸企业发展壮大,年产缫丝1000吨。鼓励发展服装加工业。
——机械电子业。以081电子集团为骨干,围绕电子大型装备和军工电子元器件两大领域,加大研发力度。运用先进电子技术,扩大民品开发和生产,重点支持发展物料输送设备、电动工具及特种民用车辆、建筑机械等产品。
——建材工业。以水泥、陶瓷、林产品、石材为重点,抓好2×75万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中(高)密度纤维板等项目,形成年产300万吨水泥、30万立方纤维板规模。达到5万吨沥青改性剂生产能力。
专栏3 工业重点项目
有色金属工业项目。以铝业为重点,积极实施电解铝技改、阳极碳素扩产、铝工业型材深加工、热轧板、铝卷板冷扎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支持工业硅扩能生产,延伸产业链。继续实施石墨炭素制品厂扩建项目。能源工业项目。加强旺苍4×30万千瓦低热值煤坑口电厂、广旺2×5万千瓦低热值煤坑口电厂建设,加快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紫兰坝水电站建设,积极推进嘉陵江梯级开发和东河流域小水电开发。整合煤炭资源,加大广旺能源集团、旺苍煤铁厂、荣煤等企业200万吨电煤扩能,市属及乡镇煤矿300万吨电煤扩能。做好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建材工业项目。实施旺苍2×75万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建设,进行中高档陶瓷卫生洁具系列产品、陶瓷墙、地面砖装饰产品研发生产。加快刨花板、中高密度纤维板产品等精深加工,实施林板、林纸一体化项目。支持中能信沥青改性剂技改扩能。机电工业项目。依托081总厂、4192厂、广元机械集团等骨干企业,积极进行军工电子产品及生产线改造、民品机械电子研发及生产线改造、多功能方舱及特种挂车系列产品生产扩能、建筑机械新品研发及生产等项目建设。纺织、丝绸工业项目。加快伟华、新月华、恒华、天正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能,大力引进国、省内外知名纺织企业,加大对现有企业的引资嫁接,积极打造纺织工业园区。加大对苍溪、旺苍、元坝等县区现有缫丝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医药工业项目。积极扶持娃哈哈广元公司做大做强,加快猕猴桃罐装饮料、雪梨罐装饮料、保健果茶饮料的研发与生产。实施鲜奶制品深加工项目建设。以橄榄油、山珍、茶叶等特色优质资源为基础,加快橄榄果、橄榄油、黑木耳、茶叶、核桃深加工和扩能生产线建设。加大生猪、牛、小家禽等的畜禽肉类深加工,加快优质大米、菜籽油等大宗农产品精细生产。引进烤烟复烤龙头企业,实施烤烟生产。整合中药材资源,搞好川明参、柴胡、天麻、杜仲等优势药材深加工,引进吸收先进技术,提高现有制药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水平。
第七节 着力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
坚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产业整合和企业技改投入力度,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末,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国家水平,主导产品技术含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吸收和消化,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1%以上,形成一批优势名牌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创省级知名品牌10个。利用我市区位交通、能源等优势,抓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西移的契机,大力发展市场指向型和资源指向型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价值,整体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第八节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相对集中、产业关联”的思路,围绕我市工业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促进产业园区的地域化集聚、专业化运营、市场化联动。重点打造百亿元有色金属工业园区,积极构建都市工业园区、建陶工业园区和下西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县区工业集中区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形成市县两级信息互通、规划衔接、分工合理、良性竞争的格局,园区工业占全市工业的60%以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紧密产业关联度,着力引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优化、核心能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大力支持启明星铝业、广旺能源、娃哈哈、081电子集团等企业快速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走一条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到“十一五”末,力争年销售收入过50亿企业1户、10亿企业6户、亿元企业30户,规模以上企业每年增加20户以上,总户数达到250户以上,比“十五”末翻一番。
第四章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特色农业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以生态小康新村建设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为核心,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九节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打好特色、绿色、生态三张牌,突破性发展畜牧业、林果业、蔬菜、烟叶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6%左右。
——畜牧业。巩固提高畜牧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支柱地位,突破性发展猪羊,稳定发展禽兔。加强品种改良,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培育养殖大户,积极发展标准化、专业化的适度规模养殖,力争出栏生猪700万头,肉羊300万只,毛兔1000万只,小家禽5000万只,畜牧经济占农业比重达60%以上。
——林果业。以建设林果业基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林业产业集约化水平。建成工业原料林280万亩,中药材基地100万亩,果品基地120万亩,优质油橄榄基地24万亩,蚕桑基地30万亩,茶叶基地20万亩。
——蔬菜。积极发展商品蔬菜、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以主攻外销市场和精深加工为重点,建立大型蔬菜产业集散中心,提高蔬菜商品率。新发展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力争外销商品蔬菜比重达50%以上。
——烟叶。重点建设剑阁、元坝、旺苍、朝天烟叶生产基地,加强科技支持和引导,提高烟叶质量和品质。积极实施烟水、烟房、烟土和烟路配套工程,烟叶产量达到30万担。
专栏4 农业特色产业项目
畜禽产品基地。重点建设以苍溪、剑阁、元坝和旺苍南部为主的无公害生猪产业带,产量占全市总量78%以上;以朝天、元坝、市中区、剑阁为主的商品仔猪产业带,年产商品仔猪300万头。以剑阁、旺苍北部、青川、朝天为主的无公害肉羊产业带,产量占全市总量76%以上。以剑阁、青川、苍溪、市中区为主的无公害家禽产业带,产量占全市总量78%以上。以苍溪、旺苍、朝天、青川为主的毛兔产业带,存栏毛兔占全市总量80%以上。林果产品基地。建设优质梨、核桃、猕猴桃等为主的特色果品基地,积极发展以名优绿茶、中药材、优质蚕桑、优质工业原料林、油橄榄、食用菌等为主的六大优势特色林果生产基地。商品蔬菜基地。重点抓好苍溪、剑阁外销出口加工生产基地,朝天曾家片区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市中区、元坝时令外销蔬菜基地等三大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优质烟叶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剑阁、元坝、旺苍等烟叶生产基地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烟叶产量和品质,实现种植面积12万亩以上。优质水产品基地。以嘉陵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为依托,打造优质“嘉陵江渔业经济带”。以重点大中型水利设施的可养水面为基础,加大基地建设,水产品总量实现5.5万吨。优质粮油基地。建设以苍溪、剑阁、元坝和旺苍南部乡镇为重点的水稻优势区域,以北部山区(青川、旺苍、朝天)22个乡镇和中南部丘陵区(剑阁、苍溪、元坝)38个乡镇为主的玉米优势区,以剑阁、苍溪、元坝为主的油菜优势区域。
第十节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业抓产业,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突出标准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三个关键环节,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全市积极发展畜牧业,北部主要发展林、茶、药,中南部重点发展果、蔬、烟的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推进专收、专储、专加工。立足川珍、红阳、米仓山、飞仙等现有品牌,积极推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力争创建知名品牌20个。大力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形成比较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品种改良繁育龙头企业达到100户,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0户以上。探索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支持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营”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村专合组织500个,带动农户46万户,辐射带动面达70%以上。
第十一节 加快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步伐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村为单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好生态小康新村建设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新启动600个以上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着力解决“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等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加强红层找水和安全饮水项目建设,解决3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以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为重点,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改造维修工程,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步伐,基本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整合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资源,积极建立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政策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县级计生指导站和部分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步伐,逐步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有线电话、移动通讯村村通。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农村公共服务业,构建购物、医疗、文体活动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建设文明农户、文明村镇。
专栏5 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十大工程”
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县以下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维修为重点,努力实现当年危房当年消除,次年完成改建任务的目标。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结合农村校点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快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工程。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重点,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努力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的目标。中等职业建设工程。重点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县级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20万人口以上的县完善一所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建立并完善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的农村职教体系。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按照一个建制乡镇国家举办一所乡镇卫生院的原则要求,对尚未改造的乡镇卫生院进行填平补齐,实现建制乡镇卫生院建设全覆盖的目标。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改扩建工程。继续实施县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改扩建工程,鼓励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重组合并,基本完善县级医疗保健体系。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以中心乡镇文化站建设为重点,所有乡镇设立宣传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村设立多功能文化室,基本建立起覆盖农村乡镇的文化服务体系。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20户以上自然村建设为重点,扩大村村通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全市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的目标。县级计生指导站建设工程。以县级计生指导站为重点,加强农村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的技术服务体系。 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工程。结合乡镇区划调整的实际,重点加强部分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的建设,鼓励计生、卫生实施资源整合。
第十二节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完善哺农惠农长效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广泛开辟增收渠道,鼓励引导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同时,切实加强优质粮油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00公斤以上。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劳务输出人数保持在65万左右,年劳务输出总收入超过30亿。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整村推进,努力提高扶贫资金和各类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着力改善农村40万低收入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6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加强对涉农价费的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
第十三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大中小微结合、蓄引提防并举、新建与挖潜并重”的方针,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渠系配套和节水灌溉,加快山坪塘、微水池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积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新增加蓄水量1000万立方,新增有效灌面10万亩。加强耕地整治,实施沃土工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4万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支持农民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通过种粮补贴、培训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方式,支持农业和生态建设。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畜禽产品安全和动物防疫监测,健全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检测认证等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章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依托我市良好的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物流商贸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2%以上。
第十四节 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依托我市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突出蜀道、三国、生态、女皇、红色等特色和优势,高起点、大投入、快节奏、建精品,加快资源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立足建设蜀道旅游线路的集散中心,着力开发剑门关、唐家河、米仓山、天台山、白龙湖、水磨沟等景区,建设千佛崖、昭化古城、明月峡、女皇文化园、觉苑寺等景点,启动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苍溪红军渡、旺苍木门寺等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加快鼓城山—檬子—曾家山—水磨沟生态旅游片区建设。加速形成与重庆、川东北相衔接的四川旅游北环线,主动融入川东红色旅游线和川陕区际旅游环线。积极包装嘉陵江水上旅游线,加大嘉川恐龙化石公园、曾家山地质公园和下西温泉公园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创新旅游发展机制,搭建旅游融资平台,打造旅游精品线路,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十一五”末,力争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区3个,四星级饭店3个,启动剑门蜀道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工程,将广元建成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总收入达到45.5亿元,年均增长30%。
专栏6 旅游重点工程项目
四川旅游北环线。建成东接阆中,经苍溪至剑阁老县城至金子山、唐家河,接平武白草四川九寨北环线。剑门古蜀道。着力打造明月峡、千佛崖、昭化古城、剑门关、翠云廊、鹤鸣山、拦马墙、觉苑寺等景区景点,形成古蜀道旅游线路。旅游城市建设。依托广元城市中心区,加快城市文化旅游开发,加速形成女皇故里品牌,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旅游目的地。
第十五节 加快发展物流商贸业
突出重点商业区和商业设施建设,扶持流通骨干企业,提升商业业态水平,积极构建区域性物流商贸中心。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园区,扶持粮食物流建设,引进新华物流、烟草物流、盐业物流等企业,加快物流园区配套的物流市场建设,构建园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健全各类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专业批发市场,启动川陕甘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改造提升现有商贸市场的规模和档次,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市场体系。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网点,重新整合构建老城区商业零售、南河小商品批发、东坝现代商贸、上西仓储加工及城郊休闲消费等几个各具特色的商圈。以温州、永隆、摩尔天成等商城及商业步行街为核心,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老城商业购物区,积极构建沿江、沿河餐饮娱乐休闲带。引进现代营销方式和国内外知名的商业集团、企业财团,加快发展现代超市等新型零售业。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构建各类特色农副产品市场网络,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商品配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激活农村商品流通,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着力提高三产服务业的服务范围、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整体提升物流商贸业的质量和水平。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4%。
第十六节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支持重点企业、特色产业和骨干行业的发展,加强银政、银企合作,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十一五”期间,新增存款100亿元、贷款100亿元以上,逐步缩小存贷差。规范发展民间信贷,组建一批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逐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积极拓展城乡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社会风险防范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金融生态建设,打造诚信广元。
——房地产业。认真研究加快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激活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合理规范有序发展。继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完善住房货币化分配制度。积极发展搞活二手房房地产市场,促进商品住宅有序流通。以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为重点,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信息产业。改善通信基础服务,发展增值业务,开发新兴业务,促进普遍服务。积极构建较为完善、覆盖面宽的现代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促进通信网、宽带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三网融合”。重点拓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信息发布等信息服务业。配合“12金工程”开展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形成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促共进。
——交通运输业。培育规范、有序的综合交通运输市场,形成一体化的综合运输能力。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有序衔接,结合现代物流,构筑运输网络一体化、运输载体一体化、运输装卸一体化的新型综合运输系统,提高运输效率。
——社区服务业。合理规划社区,整合社区资源。以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为导向,建立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卫生保洁、医疗保健、托幼养老等服务,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和水平。力争市中区建成“国家级社区建设示范区”。
——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类市场的中介服务,重点发展法律、会计、资信、评估、设计、科技、传媒等咨询服务业。以举办知名展会为重点,积极发展各类会展业。
第六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把握住未来五年重大项目相对集中的有利机遇,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建成区域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第十七节 构筑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围绕把广元建设成为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目标,以进出口通道建设为重点,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配套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基本形成以市城区为枢纽、以高速和高等级公路网为骨干,县县通高速公路,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交通网。2010年,全市新建高速公路330公里,新改建地方重点公路600公里,新铺乡、村油路、水泥路4700公里。建成广巴高速、广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广(元)姚(渡)和广(元)南(充)高速公路,畅通与周边省市连接的进出口通道,基本确立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一级路网。全面完善国省干线公路和各县区与一级路网相连接的二级路网建设,实现全市公路网络化。加快县乡公路网建设,构建县际干线快速直达公路运输系统和市内相应集散运输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推广“建管养运”一体化模式,完善农村公路长效养护机制,实现100%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
——铁路。积极配合做好兰渝铁路的前期各项工作,力争尽早动工建设。搞好铁路运输方式的调整,优化广元火车站及铁路沿线运输环境,最大限度发挥铁路长途运输的优势,提高铁路运输综合能力和效益。
——水运。加快以嘉陵江梯级开发和全江渠化工程为主的水运航道建设,建成苍溪嘉陵江航电枢纽工程,搞活白龙江、东河、西河等内河航运。基本消除沿河邻水群众的交通安全隐患,有条件的农村客货小码头基本实现渡改桥,渡改桥率达到50%以上。
——航空。探索适宜的机场运营模式和投融资方式,实现与国内大型机场或航空公司的战略合作,促进机场尽快恢复通航。通过旅游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城市建设布局的调整以及机场周边区域的综合开发,促使机场资产价值凸显,逐步盘活机场资产。
——城市公共交通。在各组团中心地区铁路客运站、公路客运站等对外交通枢纽站,设置公交换乘枢纽,以满足乘客换乘需要,基本达到“零距离”换乘要求。
第十八节 建立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能源发展方针,大力开发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电力。大力开发水能。紫兰坝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加快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步伐,推进嘉陵江、白龙江、东河流域的梯级开发和小水电开发,建成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充分利用劣质煤、煤矸石资源,建成2×5万千瓦低热值煤坑口电厂,争取开工旺苍4×30万千瓦低热值煤坑口电厂。
——电网。加快骨干网架建设,解决电网结构薄弱的问题。争取建设500千伏变电站,与绵阳、南充500千伏联网。在旺苍、市中区、青川各建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保障亭子口、4×30万千瓦电站电力输出。加快县城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
——煤炭。加强煤炭资源勘查、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完成煤炭资源的勘探工作,整合现有煤炭资源,加大煤炭企业扩能技改,新建一批矿井,满足市内外的用煤需求。到2010年,形成1000万吨以上原煤和劣质煤的生产能力。
——天然气。搞好输气管网建设,加快天然气输送主干网建设,增强天然气供应能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气。支持旺苍、苍溪开展天然气资源勘探工作。发展CNG汽车,以天然气替代成品油,满足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建材等其他工业用气。
——新能源。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发经济、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加快沼气、以电代柴、省柴节煤灶等农村能源的建设步伐,每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 2万口。
第十九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强功能、提品位、优环境,切实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紧密上西、下西、南河、东坝片区间的联系,加快进出口通道及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服务能力,日供水达60万吨,燃气普及率达80%。搞好第二水源点的规划建设。注重城市风貌特色设计,继续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重点打造嘉陵江滨江景观绿化带,沿南河形成自然生态绿化带状走廊,加快各类景观及文体休闲场所建设,建设美好广元。突出生态特色,大力实施城周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建成南河生态湿地公园、乌龙山公园,启动两江口生态环境工程,力争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加强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支持剑阁新县城建设,促进县区驻地镇配套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第七章 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在更大范围内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促进生产力的优化布局。
第二十节 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方针,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合理引导人口聚集,进一步优化城镇结构和布局,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中心城市。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聚合能力强、最适宜人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市,初步形成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合理有序发展的新格局。按照“一心两翼”发展思路,沿城市发展轴线,将中心城区、宝(轮)昭(化)片区、大(石)荣(山)元坝片区、盘龙三堆组团串联成整体,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
——城镇体系。合理布局城镇体系,按照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保护环境的原则,积极构建以市城区为中心、以县区驻地城镇为重点、以中部河谷走廊地带集镇为纽带的生态化城镇体系。基本形成中等城市——广元市城区,小城市——苍溪、旺苍,骨干城镇——下寺、乔庄、元坝、朝天、宝轮、元坝(苍溪)、竹园、普安、青溪及55个小城镇三个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城乡统筹。为农民进城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就业条件,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切实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把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居民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打破地区保护和城乡壁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市资源城乡共享。以小城镇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切入点,在巩固大石等小城镇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推进昭化、嘉川、下寺和元坝(苍溪)等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部分条件较好的小康新村同城镇融合、联成一体。
第二十一节 加强区域分工合作
——优化市域经济布局。按照点轴开发战略,积极构建综合经济发展区,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区,促进生产力的优化布局,形成以市带县、以县促市的良性发展格局。利用中部河谷走廊一带交通基础较为完善、工矿企业较为密集、商贸物流较为发达的优势,增强聚合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区内人均GDP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接近省内发达地区水平。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市域各县区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产业互动和共同发展。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示范试点带动作用。抓好移民区经济发展。
——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加强与省内周边市州在交通、旅游、工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兰渝铁路、兰渝高速、广巴高速、广宁高速和旅游北环线等一批项目的实施,促进地区间经贸关系的相互融合,形成良好的区域分工格局。利用处于兰州、西安、成都、重庆四大城市交通干线交汇点,主动加强与成渝经济带、西宝经济圈、兰州经济圈的联系和交流,增强对毗邻地区的集聚和辐射,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更大范围广泛参与区域合作,加强同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区域的经贸关系。
第二十二节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民营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增强城乡联系。以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把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培育2—3个主导产业和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支撑。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提高县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大县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增强城乡联系和紧密度。通过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劳务的组织化程度、搞好劳务服务等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财政激励机制,培育壮大县区财政实力。“十一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年均增长12.5%以上,县域人均财力大幅增长,培植1-2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过亿元的县区。
第八章 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牢固树立大资源、大市场、大开放、大招商的观念,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基本动力,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第二十三节 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重点突破与配套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进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拓宽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空间,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完善商品市场,大力培育要素市场。深入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市场化经营。构建多元化的城建投入机制,突破城市发展的资金瓶颈。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变矿权分散为集中,化小开采为大开发,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合理布局。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政府与企业、资产、事业、中介机构分开。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责权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增强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整合与精减,理顺职责分工。加快建立法治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着力消除防碍“五个统筹”特别是影响城乡统筹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抓好081系统的整体改革脱困工作,协助搞好821厂分离改革方案的实施;完成市属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工作;百分之百的国有中小企业实现经营机制转换。着力解决好改制中的遗留问题。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营运效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确保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快构建收入、支出、预算、监督“四位一体”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继续推进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推进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推进土地所有制、承包权、使用权的相对分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和产业化基地集中,逐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形成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利益分享机制。严格执行征地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推进小额贷款试点的推广工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行“乡财县管乡用”,基本完成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有效化解乡镇债务。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形成充满活力村民自治机制。
专栏8 “十一五”期间重大改革任务
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健全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建立政府投资决策项目责任制度;完善“四位一体”公共财政体系;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完善行政赔偿制度。所有制结构。健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以及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完善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合理流动机制,以非公有制为主构筑市县经济框架;建立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产监管体制;完善发展非公经济政策环境、服务体系和监管机制。市场体系。完善土地市场及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继续深化市场中介机构改革和加强管理;建立现代技术商品交易制度。保障制度。完善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公务员工资制度;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事业。健全农村义务教育“三个确保”机制;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成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改制;完成基础教育制度改革和高校学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涉外经济。健全外贸经营主体备案登记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第二十四节 扩大对外开放
强化对外开放意识,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东部先发地区的产业承接地,建成四川盆周山区外经贸发展示范市。
——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地。以市县两级各具特色的园区为载体,抓住“外资西进”、“东资西移”的有利时机,利用我市资源、劳动力和区位优势,采取外包、贴牌生产等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东部先发地区产业承接地。继续加大“浙广合作”、“九广合作”力度,进一步拓展合作区域。不断创新招商理念和方式,突出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促进以情招商和以商招商,探索委托招商、中介招商、定向招商等形式,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2%以上。
——努力拓展对外贸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2%。提高企业出口创汇能力,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扩大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优质农副土特产品等出口,到“十一五”末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200家。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实现外派劳务3500人。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抓好世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实施,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把广元建成四川盆周山区外经贸发展示范市。
——加强投资环境建设。推进效能政府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建立项目引进、审批的“绿色通道”,采取一站式服务。切实加大“三乱”治理力度,严格统一优惠政策和准入门槛,为外来投资者和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不断完善招商引资软环境。
第九章 建设生态广元
强化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突出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合理保护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
第二十五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德援项目、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后续产业发展等配套保障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妥善解决农民长远生计问题。加强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组织实施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大5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率、执行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大力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城周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积极构建生态经济,切实加强青川、苍溪创建国家级生态(试点)示范县工作,将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户办工程等有机结合,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10万户以上。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正确处理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建设国、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旅游区,发展雪梨、猕猴桃、食用菌、油橄榄、茶叶等资源保护开发区,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统一。
第二十六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把加快工业化进程同资源有序利用及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初步建立以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为基本特征的国民经济体系。开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工业园区按循环经济模式布局,建成2—3个生态工业园区,发展1—2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县区,每年推进3—5户循环经济重点企业建设。以煤炭、建材和造纸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劣质煤发电、新型环保建材、林板一体化等一批项目建设。以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节能产业为重点,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及秸杆综合利用、城镇污水净化和大中型沼气工程、余热发电等一批项目建设。全面实行节约战略,推动全社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专栏9:循环经济项目
循环经济农业项目。实施农村秸杆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建设与循环再利用、农村牲畜粪便利用、农经作物废物再生循环利用等项目,建设生态家园。 循环经济节水项目。推广旱作节水农业、烟水配套等建设项目。 循环经济节能项目。实施新型节能建筑建材生产与推广项目,建设小水电代柴、余热发电和劣质煤发电等项目。 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业园区。以重点企业的节水、节能以及清洁生产等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示范试点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区。以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工业、节能、节水、土地综合利用、环保等各类项目为主体,建设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区。
第二十七节 突出重点区域环境治理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突出抓好“一区”(市城区)、“两江”(嘉陵江、白龙江)、“三河”(东河、南河、清江河)、“四线”(宝成铁路复线、国道108线、212线、广巴线)、“五点”(剑门关、皇泽寺、千佛崖、白龙湖、唐家河风景文化旅游区)和县区“六城”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废水、废气、垃圾、噪音等突出问题。在市城区建立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各县区政府驻地逐步启动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设施建设。到2010年,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4%,粉尘治理达标率85%,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市城区医疗废物处理率达100%。
第二十八节 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倡导节约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构建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认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节材。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城镇,严格限制采用地下水。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营造节约资源的社会环境,鼓励使用能效标识、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有机标志产品和食品,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第十章 坚持科教兴市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加快教育发展步伐,着力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第二十九节 优先发展教育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构建我市优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倾斜,集中必要的资金扶植和资助教育发展中的最薄弱环节,以实现基础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间人口受教育的差距逐步缩小。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提高中小学办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县城区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狠抓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变。坚持开放式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的思路,积极创建广元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认真做好四一0职工医学院、利州中专独立学院或二级学院的筹办工作。着力打造教育发展规划区,积极引进民资名校在广元兴办独立学院或二级学院,完成广元师范、四川职业信息技术学院、四一0职工医学院、市职业中学、广元电大新校区建设。积极推进民办教育。规划建设好特殊教育学校,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重视发展幼儿教育。到201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初中入学率98%、巩固率97%,高中毛入学率70%,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内。
第三十节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优势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大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领域。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知识产权的创造、实施和保护力度。2010年,我市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部分产品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50家。提高科技对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的贡献度,重点抓好剑柴胡、川明参两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农作物和畜产品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加大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交流合作,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长效机制。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建设广元科技馆,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建设3个国家级科普示范县区,2个省级科普示范县区,70个市级科普乡镇及社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技知识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相关政策。“十一五”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以上。
第三十一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广泛开展“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企业”活动,构建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实施各类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加快技术工人、农村实用人才、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新三支队伍建设。实施务工人才“回引工程”,回乡创业的务工人才达到2.5万人。建立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和创业激励机制,加快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评价与奖励制度改革,促进人才“柔性”流动,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和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重点保证有色金属、建材、药业、机械电子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万人、党政人才1万人。
第十一章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快各项社会事业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十二节 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建立健全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按照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配置卫生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积极改善城乡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扎实推进市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新创“二甲”综合医院2所,“三甲”综合医院1所,中心卫生院创建“一甲”达100%。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80%以上的乡镇达到市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乡镇建设标准,创建国家级农村中医先进县2个,建成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地区的平均水平。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和医疗市场管理。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主要任务,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出生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把广元建成国家卫生城市。
第三十三节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积极发展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建立分级负责、市场主导、资源整合、调控适度、运行有序、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以及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一五”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公共财政重点支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和群众文体、传统戏剧等公益性、基础性文体事业发展,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体产业,满足多样化与个性化文化体育需求。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完善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设施设备,基本建立农村乡镇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融合影剧院、文化会展、数字图书馆、群文辅导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广元文化中心。建设1个国家级文化先进县、1-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10个省级特色文化之乡。筹建广元市综合博物馆。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改善城乡体育设施条件,新建一批体育设施,达到承办全省综合性运动会的能力。完善城乡健身活动场所,搞好凤舟等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十四节 建立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县(区)和重点乡镇劳动力市场体系,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尽可能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继续完善有关优惠政策,实施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万人,培训农民工30万人。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用人单位守法诚信制度。继续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加强老龄工作,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服务功能。
第三十五节 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安居、就业、保障等问题,力求实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权”。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抓好宝珠寺、紫兰坝、升钟水库、亭子口库区移民工作,妥善安置兰渝铁路、广巴高速等重点工程的失地农民。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应急救援和社会动员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加强设施建设,健全监管体制。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强化交通、消防等安全监管,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搞好气象和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加强地质灾害和抗旱防洪等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稳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进一步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不断深化防邪工作,开展无邪教乡镇(社区)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平安广元创建活动。
第三十六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扩大法律援助,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纠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和社团、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合力。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依法切实做好对台、外事、侨务工作。
第三十七节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着眼于团结鼓劲,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营造诚信友爱、谅解宽容、详和文明的社会氛围。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中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大力倡导终身学习、自主提高,逐步建立健全终身学习制度。
第三十八节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认真做好民兵预备役和兵役工作,不断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抓好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和经济动员等工作,健全和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切实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努力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第十二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增强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一切规划的龙头。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和完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各类规划要围绕总体规划安排确定“十一五”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建立行业规划、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机制,各级各类规划应主动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衔接,服从服务于总体规划。把专项规划做深、做细、做落实,增强可操作性,专项规划经过专家论证评审后,报市政府批准出台实施。
——建立规范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力量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当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由市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其他任何部门、任何个人、任何团体均无权修改。
——健全规划监督体系。在规划实施的进程中,要严格目标考核,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执行力,把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构建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对于规划中确定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且需要部门配套联动的,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确保政府资源和行政力量的高效运用。加强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法律监督,建立规划严格实施的监督体系。
——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力度。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力度,使规划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必将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团结奋进,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努力实现各项目标任务,为推进广元经济社会又快又好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