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亘:CIO的三级跳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更新时间:2012-04-14

 大型央企信息中心主任王亘

中国计算机用户    作者:徐立洋 徐健淞

和其他所有CIO一样,开会在王亘的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再地电话约见,又因为连续两次出差而一再地推迟采访,使得终于成行的采访显得格外来之不易。

坐在“信息中心主任”的桌牌后面,王亘从容地说:“我感觉自己坐在这儿还是比较称职的。”

从基层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来,亲手写过应用程序,主持过大型系统的开发,有电力和管理的复合专业背景,尤其作为一个大型央企的信息中心主任,既有业务和技术基础,对企业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有精准的认识,又具备15年的企业管理经验,所以企业信息化怎么进行,用王亘的话来说,“自认为比较了解”。

“人这一辈子要做几件事”

这已经是和王亘的第三次见面了。算是“小有交情”的我们,就从他的家乡聊了起来。随着职业生涯的变迁,虽然历经甘肃、陕西、北京等好几个省市,但王亘仍保有浓重的乡音,没有抹去一丝一毫。

电力自动化专业出身的王亘和计算机的渊源始于单位里来的第一台电脑。1985年,甘肃省庆阳市供电局分到了第一台IBM PC机,大家都对这个高科技的玩意感到神秘和不可驾驭。时任用电科科长的王亘主动要求,把这台没人碰的机器请进自己的办公室。回忆起往事,王亘微微眯起了眼睛。

因为学计算机并不是自己的份内事,王亘只有下班之后才能清静地坐在电脑前独自钻研。所以下班后,匆匆扒两口饭,他就赶紧回到办公室里。写程序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每每都是从电脑前直起身,深深地伸一个懒腰,发现指针已经过了12点。单位早就锁门了,他只好翻墙回去,第二天早上还得照样按时上班。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年,这三年里,他看电视的次数加起来都屈指可数。王亘形容自己纯粹是出于自发的热情,看着写出来的语句运行成功,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要我讲故事的话,我的故事就是天天晚上加班,几年都不看电视。”王亘笑着说。

从那时起,王亘就和计算机结了缘。对业务肯钻研的他,发现计算电费这项工作耗时费力。几十万用户每月一次的电费,天天晚上都得加班趴那儿计算。几十年如一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极其繁琐且简单重复,稍不注意就容易算错,一出错就毫不留情地扣奖金。一个供电局几十号的电费计算员,全都苦不堪言。

 

“人这一辈子要做几件事,那个系统算我做过的一件事。”说起20年前的成绩,王亘颇感自豪。1987年,王亘的研究终于推出了成果,他给自己亲手开发的系统起名为通用电费系统。当时,他们用电科有个老革命,算了一辈子电费。他不相信计算机能代替人,甚至不相信计算机能够准确计算出结果。试探着用了几次之后,“老革命”由衷地说,这玩意还真挺好使的,确实把我们给解放了。

因为电价是一定的,只需要用当月电表字数减去上月数据,再乘以倍率和电价,就可以得到电费结果。而且每个月的数据都记录在案,省却了大量人力和时间。这个看似简单的改革在20年前,为王亘赢得了许多荣誉和褒奖。

也正是因为简单好用,不需要培训,工作人员当天就能上手。王亘亲自跑遍了甘肃省的十一个地区,不到半个月工夫,甘肃省电力系统上上下下就都用上了这个系统。

令他没想到的事情发生在10年之后。1996年,已经升任平凉市供电局局长的王亘去供电所电费班检查工作,看到了那个他再熟悉不过的操作界面。王亘惊讶地问道:“这个程序不是1992年就淘汰了吗?怎么还在用?”工作人员说,这个系统好用啊。原来,10年过去了,虽然新的电费系统已经更新过好几代,但是大家始终都觉得,还是最初的那个用着最顺手。可他们并不知道眼前的王局长,就是10年前这个程序的作者。

“计算机局长”

1992年,王亘主持开发了用电管理信息系统,把供电局的几大块业务通过网络统一管理。之所以在那么久以前就有鲜明的信息化意识,他自己总结为两点:一方面,他看到过多的简单重复劳动严重占用劳动力,把他们解放出来,就可以节省许多人力用在其他业务上;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电霸”的恶名在外由来已久,他想通过信息化来解决这种尴尬的境况。

那时候,用户报装电表的步骤十分繁复。申请单递交之后,可以以种种理由拖延时间,不予办理。比如那个地区没有线路啊,没有设备啊,“可以找一万条理由,一拖就是几个月。”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收礼,用户也只好投其所好,托熟人,找关系,送点烟啊酒的,才能正常安装。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一种权力,形成了电力系统行业内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用电管理信息系统上马之后,从报装、计量,到收费、检查,全都能通过计算机流程实施,一板一眼,不打折扣。人说了不算数,计算机说了才算数。这样一来,“电霸”就无计可施了。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信息化系统算是堵上了这些漏洞,可这也剥夺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明明用计算机操作变得轻松方便,他们反而说不好用。当时,每上一个系统都有很大的阻力,需要电力系统的一把手从上往下施压才能得以推行。

多年以后,已经当上平凉供电局一把手的王亘,仍然把很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信息化上。他主持升级了用电管理信息系统,又设计了线路损耗系统等多个项目。他说:“以前想搞信息化总是有阻力,现在是我说了算,加上员工们也有积极性,所以那时候搞得挺热火。”

干得久了,议论又来了。局长是个行政职务,而信息化毕竟是搞技术,大家都说:“王局长是个计算机局长。”王亘自己一琢磨,也是,应该让位给年轻人去捣鼓。此后,他逐渐把精力转移到了企业管理上。

要干就好好干。过去做副局长时,王亘更多地关注于业务,做了一把手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深入体察民情,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时隔二十年,王亘提起往事仍连连感慨:“甘肃太穷了。”当时,供电局雇了许多农电工,他们翻山越岭地查电表、收电费,一个月100多块钱工资,还经常不能按时拿到手。

这一发现让王亘感触颇深,他暗下决心,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干。他特意在星期天,甚至大半夜去下属的县电力局检查工作,就他和司机两个人,亲自到现场实地察看。“我不管以前的领导怎么做,我要拿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几年干下来确实又苦又累,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去下面的县里、乡上,连一口酒都没喝过。现在回想起来,王亘最先想到的不是辛苦,而是成就感。

 

两个惊人的1000万

当了一年庆阳市供电局副局长之后,王亘给局长提出,在电力系统这个垄断行业任职没有挑战性,而他对经商则更有兴趣。多次的“攻心”工作之后,局长终于答应让他去经营多经公司。但是因为体制受限,一年下来,公司几近亏损。那是1994年,正好赶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刚刚颁布,王亘就做了一把“弄潮儿”,把公司改革成了股份制。这也是全国电力系统第一家股份制有限公司。

现在想起来,王亘直说“有意思”。把公司的资产量化给职工,以职工作为股东注册公司,这在现在是稀松平常的举措,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人们的意识并不都是那么超前,王亘的这一举动被一些人冠以“私有化”的帽子。

王亘避而不用电力系统的内部人员,而是大胆地从社会上广泛招聘公司员工。这对甘肃省电力系统又是一震。王亘说,那时候市场经济是个热点,股市也刚刚走近老百姓的生活,他甚至还打算过,三年以后公司股改上市。

随着经营的深入,王亘对企业管理的兴趣越发浓厚了。他考取了西安交大的管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半工半读”地边上学边经营公司,理论和实践两者兼得。

第一年公司经营的利润就达到了1000多万,在庆阳这样的一个地级市,简直就像一个神话般。人们都不相信那个“私有化”公司会有如此骄人的战绩,王亘对此则不以为意。管理学专业出身的他一直认为,体制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不同的体制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着不可估量的差别。而这些,最终都能体现在企业的发展和效益上。

对企业管理和经营颇有见地的王亘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从庆阳到平凉,再到西安,他一直醉心于多种产业经营。他直言不讳地说,电力系统这个行业中计划经济的味道比较浓,管理上也偏保守,相对其他行业更为封闭。对他而言,还是多经公司的管理更有挑战,他坦言,甚至一度想过要辞职下海。

在西北电管局挂职锻炼期间,他遇到了一个伯乐,当时的局长谢振华给了他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安排他独立开展一个多产总公司的经营。一张5000万注册资金的支票,一颗财务专用章,一个自由而充分的空间。

公司成立的时候,揭牌仪式相当隆重,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可众人不知道,当时还只有王亘一个光杆司令。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故事,从单打独斗到统领麾下八个子公司,这一次,从2000年3月到年底,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是1000万元进账。

无心插柳的契机

虽然觉得自己做信息中心主任再合适不过了,但真正来到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却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故事。这缘自王亘和原总经理郭建堂早前打过的一次“交道”。

那时王亘还在西安经营着他的多经公司,干得热火朝天。思维活跃的他主持开发了一个电子商务网——中国水利水电公司交易网。借着当时的网络热,王亘带着这个项目进京,意在拉动更多的电厂参与投资。

 

也许是那一次的项目演示和解说给郭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5年,郭总决定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时,迅速想到了王亘。他说,你过去好像搞过计算机,能不能来做我的信息中心主任?王亘笑着对记者说:“呵呵,实际上,我之前搞计算机的历史他都不知道,他只不过记得我在西北电管局的时候给他推销过商务网。”

谈到许多CIO都有的困扰——和其它部门的沟通协调问题,王亘倒显得很轻松:“我毕竟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不会跟谁打架,也打不起来。”正是因为见证了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全过程,他深谙此道。要是撇开信息化,仅仅着眼于企业管理本身搞改革,显然行不通。

他讲起了此前OA上线时的一个典型故事。过去办事员起草一份文件,要通过副处长、处长到主任、副总一一批复,最后交由老总签发。因为要在楼里上上下下跑好几个来回,所以每过一关都得交还给办事员经手,说白了就是跑腿的事,总不能劳烦处长吧。设计程序的时候,总经理工作部的秘书还按照原来的流程思路交了一份设计报告。

王亘哭笑不得,说:“过去这么走流程是因为不能让处长拿着文件满楼跑,现在计算机能直接发送,还要每一步都发还给办事员干什么?”他说,这只是信息化当中的一个例子,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许多事在以前人工作业时是合理的,甚至必须的。但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就要基于信息技术考虑问题,包括流程改造,组织结构的重组等等。

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下属有22个子公司,下设的项目点有2000多个,信息化的程度各不相同,但普遍比较低。信息中心规划在云南的经安桥搞试点项目,通过标准化,将信息化的进程推广到其他各个项目点。王亘打了个比方,说电力工程的项目就像是装修房子,从规划、筹建到实施、管理,每一步都要踩准踩稳,循序渐进。

王亘1982年参加工作时正好赶上改革开放,这一路走来,从小卒到大将,亲历了企业改革发展变迁的二十多年历程。他边看边学,边跟边干,有自己的体会,也有别人的经验。他感慨地说,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实习生张杰、苏秀芳对此文亦有贡献)

王亘观点

★哲人老子讲究顺其自然,道法自然。我理解的顺其自然,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不要违背自然规律。比如心中再有宏图大志,也不能不吃饭不睡觉地忙工作,把身体都搞垮了,学了知识又有什么用。以老子的思想,人没有必要太累,感觉自己有精力做好可以加班,要是觉得累了就去休息,心理上自然就没压力了。按自然规律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必须认识自然规律,有很多我们自以为弄明白了,其实不然。一件事在你没弄明白之前,不做比做好。没认识清是利大还是弊大就贸然行事,有些失败得起,有些走错就是万丈深渊,无可挽回了。

★我们提出的原则是,经济实用,科学先进。先进的概念是,我们绝不当厂商的实验品,绝不给他提供免费的实验基地。他的优点我们在研究,但在成熟之前我们不会马上动手去做。现在SOA吹得天花乱坠,它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三十年前就有人提出过,面向服务的架构其实早已应用在各个行业,比比皆是。现在只不过扣上一顶帽子,非要说得很复杂,其实就是“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