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霞
最近,笔者参加一个以农业信息化为主题的论坛,发现与会者都是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厂商等等,而作为农业信息化主要承受者的农民代表却缺位了。另外,与以往的信息化会议(比如金融行业信息化)相比,国内外IT厂商并不踊跃。
这一方面说明,农村市场对于IT厂商来说.依然是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化工作目前仍然没有落实到信息技术的提供者身上。
近年屡屡发生的农民买种子被骗、增产不增收、部分地区民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这也表明农民对信息是有迫切需求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涉农网站有17822个,涉农的农业网站增长速度迅猛,甚至超过需求增长。但是也存在一些网站远离或者脱离农村,服务对象并不是农民的现象。另外,服务特色不明显、大部分网站千网一面、针对农民需要的服务内容数量少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一现状表明,农民还远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有效指导其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针对性非常强的有效信息。
造成这一结果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思路不无关系。目前,国内的农业信息化存在这样的误区:政府本着良好的愿望,希望推进更快一些,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容易简单地把在城市里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推动,认为是推动农业信息化惟一的途径,从而淡化或者弱化政府责任。而中国的国情是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分散决策,农民在这种经营规模里面不可能能拿出钱来购买信息服务,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如果强调市场化,强调企业化了,实际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农民认为信息服务在成本上不合算,从而不去购买,也不用先进技术。这样一来.政府主导的信息化工作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其对信息化所持有的态度至关重要。从内在需求出发主动要求信息化与自下而上的要求信息化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远程教育,特别要推广信息化教育。因此,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的信息质量,增强农民的信息能力,包括农民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当前国内的信息服务体系,面上的影响大于农民实际应用。在信息服务体系中,尽管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在农民信息服务体系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并没有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计算机、网络服务在获取信息服务方面非常低下。据统计,2004年每百户农民拥有计算机只有1.9台。目前的服务方式中,最受农民欢迎的第一位是电视节目,第二个是农民直接从农业技术人员获得信息,第三个是信息服务站。而这需要信息技术提供者能找到农民的真正需求,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信息化技术和服务。
曾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透露了其想搞一个信息服务的网站。他的逻辑是这样的:“全国有8亿农民,每个农民给我交一块钱,一年就是8亿元。”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思考,要取得8亿元的收入,他可能得花16亿元建收费的队伍,甚至160亿元也未必能收上来。因此,企业也不应盲目,而是应该把自己放到更能够使自己发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