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来源:文汇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本报记者张懿

  信息化助推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当这一概念变成一连串实在的数据、物化成一种全新的业态时,人们会感觉到它的能量。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需要强有力的措施,而信息化无疑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包括网络技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某个单位、行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能耗和成本,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生产、管理方式,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难以估量。或许这正是这篇报道给我们的启示。

  ——编者的话

  信息化能给传统产业带来怎样的变化?上海的连锁便利店“可的”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可的”首席信息官冯牧说:“我们实际上可以说是一家信息公司。如果离开了信息化,我们公司就不存在了。”

  上海的产业界,正越来越显著地感受着信息技术的力量。市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主任顾伟华,则用最新研究报告的书名总结了这种力量:《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顾伟华告诉记者,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并可以培育出众多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提升企业效率

  要管窥“可的”信息化,就应该看它的物流。每天,它只靠80个人就撑起了为1000多家门店拣货、装车、配送的所有工作,日配货量超过2万箱,平均每个门店拣货时间40秒,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物流的效率,源于企业整体的高效。依靠“信息化中枢”,“可的”总部以很低的投入,成功指挥千余门店、数百供应商“演出”着一场又一场“商业大协奏”。每个门店的POS机不但能收银,更是信息采集“末梢”,每卖出一瓶水、一支笔,POS机都会记录并传回总部。总部立即处理,更新销量、库存信息。作为供应链的另一端,物流中心依靠“信息中枢”,自动为每个门店生成配送订单,并由计算机调配人力完成拣货、运输。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的”总部经营的并非是具体商品,也非门店,它管理、调控着企业赖以生存的信息流,正因为“信息流”的通畅流转,才能实现整条供应链的高效运行。信息化使“可的”的物流库存资金占用减少70%,库存资金年周转超过60次,比国际便利连锁业的平均水平高近20%。

  助力自主研发

  对研发型或者设计制造业来说,信息化则能把散落的“知识珍珠”串成完整的“项链”。

  上海靶点药物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原创性新药研发的高科技公司,正因为它“生产”的是各种各样的知识,所以,如何经营好知识就成了“靶点”成功的关键。

  对“靶点”而言,每时每刻都可能产生各种“知识片段”——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结果、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和外部专家或客户交流之所得。这些知识,一般分布在多台电脑、多种文档、多个部门,对单个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海量的。往往,使用者不知其在,不用者却又随处即见。稍不留神,就可能像断线的珍珠一样散落各处,再也找不回来了。

  “知识管理系统”解决了“靶点”的知识经营难题。利用信息化,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一系列实验数据得以整合,前一项实验结果能及时反馈给后续实验,不同部门得以共享同一组数据,大大减少了重复劳动,降低了“研发接力”的难度,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即使人员流失,各种隐性知识也不会随之消失,而是沉淀下来,成为企业的积累。

  小型研发企业如此,对大型装备工业,信息化同样为自主研发提供支撑。

  上海沪东重机不但是国内船用大功率柴油机的生产和研发龙头,也是行业内第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制造企业。在这里,公司各办公大楼、甚至车间之间,都已采用光缆联网,公司各部门之间不再是“信息孤岛”。通过信息化的实施,柴油机的设计、生产周期从原来的18个月缩短到12个月甚至更短,生产能力在短期内提升了7倍。这帮助公司得以更好地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催生业态转型

  仅仅看到信息化在改善管理、促进创新方面的价值,也许就会忽略它可能带来的更深刻的变化。事实上,信息技术不仅是“润滑油”,更蕴藏着催生新兴业态的爆炸力。

  再看“可的”:基于无孔不入的“信息末梢”,总部搜集、整合了大量运营数据,进而成为一个“数据金矿”。目前,可以认为,“可的”销售的不仅是有形的商品,更开始销售信息——通过与供应商有偿共享数据,提供各种商品的销售动态、统计报表,每年,“可的”以此得到的收入价值达数百万元。

  如果再换一个视角观察,信息化的受益者不仅是“被实施者”——传统企业,甚至也变革了信息产业的格局。在“可的”案例中,为其实施信息系统开发的海鼎公司,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软件公司,迅速成长为国内商业智能行业的龙头。而宝钢的信息化,更是锤炼了内部的信息化部门,其独立而成的宝信软件,目前已是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