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娜报道
8月1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国家标准开始强制执行。但这一具有“融合式”特性的标准从一开始就面临艰难推广的困境。同时,《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获知,新标准还会扩大运营商成本,而先期在有线系统推广的机顶盒也因费用、服务等问题备受消费者质疑。
标准利益之争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优点社区的一位张姓市民家中的电视就进行了数字信号切换。“画面确实比以前清晰多了,但也惹出不少麻烦。”张先生忧虑地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机顶盒只免费给一个,其他房间的还要花将近700元买,盒子坏了维修起来也很麻烦。”
造成机顶盒服务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消费者认为是机顶盒垄断发售。“价格高又无从选择,只能被动接受!”许多数字电视消费者埋怨道。
在北京,数字电视的传输由歌华有线通过其有线网络进行。据记者了解,按照北京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度,2007年年底北京的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可达80万户。而数字电视的收费采取18+X的方式,就是在原有的有线费用每月18元的基础上加收付费频道费用,费用数额更是庞大。歌华有线自然处于“垄断”地位。这样的垄断局面虽然让推广速度有了保障,但其中的推广成本却多数由消费者承担了。
而包括歌华有线在内的诸多数字电视运营商也有不少苦衷。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新国标就是对其发展的新挑战。据记者了解,广州、北京、上海、天津、秦皇岛、青岛、沈阳、深圳8个城市正式成为国家首批试播地面数字电视的城市。
被业界称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放在一个篮子”的地面传输新标准融合了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两个方案。而业界普遍认为,从一开始这一方案就被认为是一个更多考虑“利益融合”而非“技术融合”的产物。
同时,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两家标准制定方也在不同城市分别展开推广活动,造成目前许多地方在地面传输标准方面很不统一。而一些设备商和运营商也在抱怨,目前标准制定方只图“攻城圈地”,对标准的配套和技术的融合考虑较少。“两家方案厂商还在死掐呢,要想融合谈何容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设备商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改造成本巨大
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在国标之前,许多采用欧标的设备和网络已经先期投入使用,北京、上海各地的公交移动电视网络规模就不小。一位广电内部人士透露,早在1999年50周年国庆时,广电总局就曾拿出专项资金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开始试验数字信号传输。2003年1月,上海东方明珠旗下采用地面无线传输的移动电视完成了对上海市的覆盖,北京等地的类似项目也纷纷展开。
目前,上海东方明珠的移动电视在上海地区覆盖面已超过95%,收视终端2005年年底前已近20000个,覆盖了8000多辆公交车、轨道交通站点和水上旅游巴士等。上海东方明珠2006年年报显示,其移动电视为主体业务的新媒体收入已经达到5906万元,实现利润1092万元。同时,在2006年8月正式国标出台之前,各地的非国标方案建设已规模可观。当年全国已有40多个城市在用欧洲标准的方案。
在2007年8月1日强制实行国标后,整个系统都要重新改造,这对于已经采用欧标的运营商而言几乎意味着推倒重来,损失将极为惨重。
据介绍,目前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公司在北京总共建设了四个基站,全部使用欧标,投资额均在千万元以上,而其接受终端也有上万台。按照强制实施令,北京重建基站、更新所有发射设备和接收终端的费用将达几千万元之巨,上海的转换成本可能会更高。
有关业界人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说,除电视机终端,目前全国的车载电视大约有2000万台,其他便携终端有6000万台,地面数字化的转换投入规模有可能会达到有线电视数字化成本的30%。
对于融合方案究竟会增加多少成本,业界并无明确说法,有预计为15%,也有预计为30%。“我们最关心的是,这些增加的成本是不是会转嫁到我们消费者头上呢?”北京市民张先生忧心忡忡地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