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 信息时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来源: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孙伟平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导致的理论或实践后果既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也是新颖而深刻的。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生产力是居于决定地位的因素。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生产和社会中的应用,生产力也正在发生着某种质的变化和飞跃,其导致的经济和社会后果也具有新的内涵。按照生产力多要素理论,决定生产力的要素除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硬要素”外,还有科技、教育、管理、信息四个“软要素”。实际上,信息要素的作用愈来愈突出。信息以及信息网络将全面改进生产力各要素,如通过增强劳动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活动能力来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劳动工具的智能化来对之加以改进和创新,通过世界的虚拟化来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同时还通过促进科技、完善教育、提高管理水平等,使这些“软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体来看,信息网络技术还使生产力有可能趋于向高度社会化、全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把人从许多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缩短人们的工作时间,增加人们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自由时间;它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的敏捷性和适应性,促使企业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更好地满足人们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消费需求,等等。

  信息时代是以电脑、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基本技术支撑的,而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科技实力与能力的不平等是一个普遍的基本的事实。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世界的电脑普及程度、网络化程度、信息化水平极不均衡,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不同的人之间,信息贫富差距正在拉大,“信息穷国”和“信息富国”、“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已经出现,未来的发展趋势很可能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而且,在残酷的国际生存竞争、市场竞争中,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对某些信息资源进行垄断,对创新成果进行封锁,“数字鸿沟”被越掘越宽。“数字鸿沟”、信息贫富差距,以及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将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信息网络技术最新颖、独特之处在于“数字化”、“虚拟化”。借助虚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人们的能动性、自由度较以前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深度、广度得以前所未有地拓展,人类生活、实践、交往获得了新的活动空间和表现形式。人们已经感受到,许多过去人类不可能亲自进行实践活动的领域,现在正渐次对人类打开了大门;而许多过去受到时空、物质手段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制约的活动范围,由于虚拟实在的出现而不再构成限制,甚至人们的想象力也前所未有地丰富、发达起来。

  非中心化、超地域性的信息网络的建设,不仅对现实社会分地域管辖、集中控制的管理方式发出了挑战,而且通过促进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普遍地提高着大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唤醒着大众的民主意识。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传统管理结构将逐渐向网络型的分权式管理结构演变,普通大众将在和自己有关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各种“虚拟”活动的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一个看似“虚拟”的“另类”的“网络社会”、“虚拟社会”,已经或正在成为人们真实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社会”、“虚拟社会”是基于现实社会而又不同于现实社会的一种生活空间,可以看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补充。“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是割裂的、对立的。网络社会生活与现实社会生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存、活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