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水利发展回顾
(一)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全省计划安排水利投资21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94.5亿元,省级投资52.5亿元,市县配套63亿元。截止2005年底,预计完成各类水利投资196.75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3.69%
(二)计划项目完成情况
防洪减灾。相继实施了三门峡库区渭洛河下游、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中游段、汉江干流和延河、泾河、千河、丹江、月河等江河防洪和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工程建设,累计新建和加固各类堤防工程6180.4km,其中堤防达到规划防洪标准长度为626.03km,占堤防总长度的10%。开工建设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延安等大中城市和7座县城防洪工程,全省17座城市达到设防标准,占总设防城市总数的25%。完成了石头河、石门、羊毛湾等大型水库和46座中型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水源工程。黑河金盆水库、宝鸡峡渠首加坝加闸、定边供水、三原西郊水库、洋县卡房水库和东雷二期抽黄等6项重点续建工程已全面完成。安康黄石滩、渭南涧峪、榆林瑶镇、李家梁和神木采兔沟、洛惠渠渠首加闸、引乾入石等按计划开工建设,瑶镇、李家梁、黄石滩及洛惠渠加闸工程建成或基本建成。
城乡供水工程。建成西安黑河、渭南涧浴,延安王瑶、宝鸡冯家山、汉中石门、榆林红石峡、铜川桃曲坡水库供水工程,并对城区供水设施进行了扩建、改造,建设了西安市南郊水厂、宝鸡市冯家山水厂、汉中市石门水厂等,对部分城区管网进行改造,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完成84个县(区)城区供水发展总体规划,累计投资6亿余元,新建、扩建水源39处、水厂60 多处,管网干管总长度达到2569公里,全省县城供水能力由34 万吨/日提高到71万吨/日,供水人口341万人。建成乡镇供水工程900多处,日总供水能力达到17万多吨,使192万人受益。解决农村重氟病区84.69万人的改水问题,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1042处,受益1070.53万人。全省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已达948万人,约占农村总人口的34 %。
水保生态。在皇甫川、丹江、嘉陵江、无定河、延河、佳芦河、泾河等重点流域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世行二期贷款项目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84万km2,其中兴修基本农田21.32万hm2,造林种草262.68万hm2,修建淤地坝5146座。
农村水利。新建成基本农田4193万亩,各类小型水利工程22万多处,其中中小型水库963座,小型灌区142处,小型抽水站1.63万处,新修机电井17万眼,自流引水渠道1.53万条,各类水窖61.47万眼,池塘2.98万处。按计划完成了关中灌区改造世行贷款项目,加快了11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进度,衬砌大中型灌区干支渠578.1km,改造建筑物2615座。节水灌溉面积净增519.6万亩,累积达到1231.5万亩。
农村水电。全省投产水电装机14.4万kW。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水电建设吸引社会资金8.1亿元,占完成资金量的76%。
渔业。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2亿元,为计划1.4倍,年均递增2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8万吨,全省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65%,渔民人均收入达到6400元,年均递增4.5%。
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改造10处水文站,建成基于WebGIS的防汛会商系统、水利信息应用服务平台、渭洛河下游决策支持系统、三座重点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立了省防汛调度中心办公自动化局域网、水文信息广域网、防灾减灾预警预报信息广域网系统和连接10个地市防汛办、部分县水电局的防汛业务信息广域网系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水利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调控能力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我省水资源总量列全国第19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238m3,为全国人均水平的54%;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850m3,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2%。在空间分布上,71%的水资源集中在陕南,而占全省面积65%的关中和陕北仅占29%,属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其中,人口占全省60%、GDP占73%、耕地面积占52%、灌溉面积占87%的关中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18%,人均水资源量380m3,相当全国人均水平的1/6;亩均只有250m3,相当全国的1/6。在时间分布上,水资源的65%集中在汛期,关中、陕北本来水资源总量不足,加之汛期径流多集中于几场高含沙的洪水中,水资源利用困难更大。
二是防洪减灾体系薄弱。我省暴雨及洪水灾害多发,陕南、陕北几乎年年有极端暴雨洪灾、泥石流、滑坡发生。沿渭河等主要江河的多数城镇设防标准普遍偏低,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10座城市综合防洪标准不足50年一遇,延安、铜川、商州、榆林华阴等市区防洪标准低于30年一遇,绝大部分县城设防能力不到20年一遇,主要江河两岸农田及中小城镇的防洪标准普遍低于10~15年一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全省尚有255座小型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病险隐患,对库区下游310万人和435.68万亩耕地造成威胁。防洪工程重建轻管现象依然严重,河道内乱建乱挖屡禁不止,水情报汛、通信、工程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
三是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治理进度缓慢。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3750千公顷,占总面积的67%。全省年平均输入河流的泥沙量8亿t,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1/5。而且侵蚀强度大,年平均侵蚀模数4100t,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侵蚀模数高达11000t/km2以上,最高超过3万t/km2。黄河流域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陕西占48个。虽经多年坚持不懈治理,面上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趋势仍未得到遏制,新的水土流失仍在不断产生,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四是水生态环境恶化形势严峻。据统计,全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约11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7亿t,而且80%以上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江河湖库等水域。地表水污染已由河流点线扩大到渠、库,地下水体污染也日趋严重。渭河是关中地区唯一的废污水承纳和排泄通道,渭河干流宝鸡峡以下河段全部为V类或超V类水质,基本丧失了水的使用功能,渭河流域重要城镇和重点工业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长江流域地表水总体上污染程度较轻,但濂水河、冷水河、八渡河以及汉江、嘉陵江、丹江的部分河段污染也比较严重。2003年全省监测的22个水质断面,评价河长1673公里,其中水质符合优于三类的河长仅占评价河长的50%左右。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矛盾,同时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危害愈加严重。
五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我省现有4194万亩基本农田,约有60%无水利灌溉条件或供水保证率不高,旱涝保收田面积只有1275万亩。142处万亩以上30万亩以下的中小灌区配套设施不完善,老化失修严重。设施灌溉面积2224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不足1580万亩。13个大型灌区历史欠账较多,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艰巨,目前干支渠渠道衬砌率为66%左右,大型泵站工程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隐患多,效率低,能耗高,故障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
六是小水电建设管理需进一步规范。我省陕南地区水力资源相对丰富,开发潜力大。但由于小水电建设市场不够规范,加之河流规划滞后,导致开发过程无章可循,造成资源浪费和梯级之间的纠纷,也给安全运行带来隐患,急须统一规划,加强管理。
七是水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省虽已颁布《水工程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节约用水办法》、《水资源费征收办法》和《陕西省水文管理条例》等法规,但在水权、水市场、水价、生态用水管理、紧急情况下的用水调度等方面急需制订相关的地方法规。市场配置水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影响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我省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这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省水利事业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农村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我省加快关中“一线两带”、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现代中药、渭北绿色果品四大基地建设,各级都将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保持全省水利投资规模和发展势头提供了保证。特别是国务院批准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泾河东庄水库、省内南水北调、渭河下游干支流堤防、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和排水除涝、关中灌区节水改造、城市污水回用、骨干坝与淤地坝建设等项目已纳入规划,其中渭洛河下游续建和移民防洪保安工程先期启动。随着渭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的实施,必将掀起我省新一轮水利建设热潮。但要看到,我省水利发展也面临着严重挑战。一是受区域自然条件限制,省内河川径流锐减,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增加了水资源配置的难度和成本;三是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但进一步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也加重了治水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四是重大水利项目需要的前期投入较大,收益缓慢,增加了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的难度;五是基层水管单位机制不活,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管理设施陈旧,队伍不稳,导致基层水利发展后劲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有来自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立足科学发展,统筹全省各类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二、“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理念,以确保防洪减灾、供水安全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构建防洪保安、水资源安全及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提升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实际要求出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的出发点,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高度重视水利发展中的生态问题,正确认识水利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科学应对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特别要妥善处理移民问题。
——以改革促发展。加强水利改革力度,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依法行政,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统筹考虑不同区域、城市和农村水利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以及水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从全省三大区域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及环境状况出发,合理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和主攻方向。
——注重节约和保护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把节水防污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提高全社会节水防污意识,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突出重点、注重效益。根据国家投资政策,结合我省实际,明确发展重点,合理控制项目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建设资金,精心做好项目筛选,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总体思路
根据国家治水新思路,“十一五”期间,我省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遵循规律、改革创新;立足省情、分类指导;节调并举、综合治理;多元投入、社会办水;转变职能、强化管理。总体要求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配置为核心,以实施渭河流域治理为契机,以兴水治旱、防洪保安、水保生态、城乡供水和农村水利建设为重点,统筹安排我省三大区域水利发展布局。坚持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并重,优先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保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统筹当前和长远用水。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创新水利发展体制和机制,逐步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做到“全面节水、严格保水、优化配水、科学治水、依法管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在区域水利发展方面。关中地区要在加强节水治污的同时,以渭河干流中下游、三门峡库区防洪工程和控制性防洪骨干水库建设为重点,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快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控制地下水超采,在全省率先推进水利信息化。陕北地区以保证能源化工基地供水为重点,加快以蓄水为主的水源工程建设和黄河引水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做好库坝群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启动淤地坝工程、水保生态示范区、生态修复试点等项目,发展牧区水利,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陕南地区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组织实施好“长治”项目和汉江、丹江水源区水保治理项目,适时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解决城乡和农业灌溉工程性缺水问题,抓好江河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
2、在防洪减灾方面。按照给洪水以出路的原则,因地制宜,强弱分治,完善体系,综合治理,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3、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按照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节水为本,挖潜配套,适度开源,调水补充,城乡统管,优化配置。加强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步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加快骨干性蓄水工程建设的同时,按照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井结合的原则,不断增加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和有效供给,为城乡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供水保障。
4、在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方面。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以重要水源地保护为重点,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控制工业污染源,加大重点河段的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排污缴费、水质监测、超标预警、过量惩罚等水资源保护制度,增加河道生态水,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同时加强地下水超采地区的综合治理和湿地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按照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原则,坚持大封禁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一起上,以生态修复、预防保护、综合治理和有效监督为主,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综合治理和治沟骨干工程为主的典型示范区建设,逐步扭转我省水生态恶化的趋势。
6、在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度。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逐步形成用水户自主管理与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完善水价配套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市场运作与社会参与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三、水利发展布局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布局
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我省自然特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全省水利发展总体布局是,关中地区以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建成与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相协调的水利保障体系;陕南地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和我省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要以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和山洪灾害防治为主,积极发展小水电和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陕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但区内水资源严重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主,适度开发当地水资源,保障重点区域经济发展和优势资源开发的用水要求。
(二)主要任务
1、防洪减灾
关中地区。以“上拦蓄、中疏固、下疏排”为主,守点、固线、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续建完成渭河中游防洪工程、三门峡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工程和渭洛河下游防洪工程,开工建设泾河河道治理和北洛河重点段防洪工程;开工建设西安市城市防洪工程和以防洪减淤为主要目标的东庄水库,完成玉皇阁、泔河二库、老鸦嘴3座中型水库和红星、尚书、甘峪等4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山洪灾害监测、通讯和预警系统建设,搬迁危险区村民7080户。 2011~2020年,续建完成渭洛河下游治理、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治理、泾河河道治理、北洛河重点段防洪工程、西安市城市防洪工程、东庄水库工程,完成渭南尤河水库和8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148条山洪沟治理以及三门峡库区渭河下游河道疏浚堤防淤背加固工程,金陵河、沣河、石头河和黑河防洪工程及县城防洪工程等。
陕北地区。以库坝群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县城防洪为主,适时建设控制性枢纽,防洪拦沙。“十一五”期间,续建完成延安市城市防洪工程,完成黄河大北干流防洪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延河中下游和无定河干流防洪工程,新建蒋家窑则、雷河咀拦泥库,完成孙台、电市等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山洪灾害监测、通信、预警系统建设,搬迁危险区村民13545户。2011~2020年,续建完成延河中下游和无定河干流防洪工程,完成子长、延川、黄龙县等23座县城防洪、1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46条山洪沟治理工程、窟野河干流防洪工程和延河干流龙安水库等。
陕南地区。以泄为主、蓄泄兼筹。“十一五”期间,续建汉江汉中平川段防洪工程、汉江干流安康重点段防洪工程、丹江干流商洛段防洪工程,完成月河干流、嘉陵江上游干流防洪工程建设;完成西乡、留坝、宁强等9座县城防洪工程建设,完成1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山洪灾害监测、通信、预警系统建设;完成山洪灾害一级重点防治区135条山洪沟治理,搬迁山洪灾害威胁区28808户。2011~2020年主要任务为:续建完成汉江汉中平川段防洪工程,完成佛坪、白河等4座县城防洪工程建设和7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一般防治区山洪沟治理,建设西汉水双庙崖水库。
2、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
根据我省水资源特点,一方面,关中和陕北应通过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经济,限制高耗水产业;另一方面,根据生产力布局优化配置水资源,在“节水、治污、挖潜”高效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前提下,适时实施省内南水北调和黄河引水等区域调水工程,提高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
关中地区。“十一五”期间,续建完成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和渭南涧峪水库、完成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和西安李家河水库、咸阳亭口水库、铜川龙潭水库、宝鸡高泉水库、咸阳马栏水库工程等,开工建设引汉济渭一期工程。2011-2020年,续建完成引汉济渭一期、二期调水工程,渭南引清济尤和尤河水库加坝加闸工程,宝鸡引嘉济清调水工程和石头河向市区供水工程,以及一批以城市供水为任务的小型水库工程。
陕北地区。“十一五”期间,续建完成榆林采兔沟水库、建成榆林王圪堵水库、延安南沟门水库水利以及盐环定扬黄定边供水(二期)续建工程,发展农村集雨窖灌,开发府谷岩溶水、黄河漫滩地下水。2011~2020年,建设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黄河引水工程、榆林红石峁、朱盖沟水库。
陕南地区。“十一五”期间主要任务为:续建完成汉中云河、卡房水库,安康黄石滩水库,建设安康洞河水库、洛南张坪水库。完成汉中焦岩水库开工前施工准备工作。2011~2020年建设汉中焦岩、界牌关、双庙崖、八渡河(略阳)、焦家坝(西乡)、安沟、老林、红庙河水库,商洛小峡(镇安)、云镇(镇安)水库,安康黄洋河、红石河、冷水河水库。
3、城乡供水及饮水安全
关中地区。以开采深层地下水水源为主,结合其它可利用的地表水。工程布局上,以乡镇为中心辐射农村,建设集中连片供水工程。“十一五”至2020年,实施渭北宝鸡峡、冯家山等灌区打井计划,在北山山前洪积扇区和原上灌区新打机井3000眼,改造2000眼。与此同时,实施渭北集雨工程,打窖20万眼,并分期开发沿黄、沿渭傍河地下水、渭北“380”岩溶水,作为城镇、农村生活用水水源。
陕北地区。工程布局上,主要采取集雨窖、凿井或傍河集水廊道,有条件地区尽可能利用泉溪、已成水库或其它引水工程;以单村供水工程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十一五”到2020年,在丘陵沟壑区积极发展小型蓄、引、提工程,打窖25万眼,解决村镇生活用水,并发展小片灌溉。开发府谷岩溶水、黄河滩地地下水、吴旗等地洛河组砂岩地下水、分散少量开发榆林风沙滩区地下水,用作农村生活水源。
陕南地区。主要是解决局部缺水和群众饮用污染水问题。以引用山泉、溪流、库塘等地表水水源为主,大力发展水塘和小型蓄、引、提工程,结合利用地下水等。工程布局上以建设乡镇或单村集中供水为主,有条件的形成集中连片供水工程。
县城及乡镇供水。县城供水涉及全省84个县区(含杨凌示范区),“十一五”期间,计划对其中30个县区的供水系统进行扩建、改造,新建净配水厂30座、新建水源工程50处,扩建改造输配水管道2600公里,新增供水能力8万吨/日,使全省县城供水总供水能力达到80万吨/日,受益人口384万人。2011年~2020年,对剩余的54个县区供水系统进行扩建改造,新增供水能力58万吨/日,使全省县城总供水能力达到138万吨/日,受益人口达到429万人。
乡镇供水涉及全省1517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供水,规划建设1609处供水工程。“十一五”期间,规划新建、扩建乡镇供水工程410处,建设水源工程、净配水厂、输配水管道等,新增供水能力15万吨/日,使全省乡镇供水能力达到33万吨/日,受益人口达到350万人。2011~2020年,对剩余的1199处乡镇供水工程进行新建、扩建,新增供水能力41万吨/日,使全省乡镇供水能力达到74万吨/日,受益人口达到492万人。
农村饮水安全。至2010年,解决103个县522万人(关中289万人、陕北103万人、陕南130万人)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含氟量超标115万人,含盐量严重超标82万人,水源严重污染、水量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等其他饮水不安全325.64万人。2011到2020年再解决784.8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4、农村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关中地区要突出搞好灌区节水改造、田间配套,抓好灌区土地平整、旧庄地基复垦和渭北塬区、秦岭北麓等未达标地区坡改梯建设,提高基本农田水利化,稳定和提高基本农田质量。陕北地区要以建设基本口粮田为中心,突出淤地坝和坡改梯建设,加快旧式窄幅水平梯田的改造,有条件的积极发展小块水地,加强牧区水利水源工程和田间节水配套。陕南要突出抓好以集雨窖灌为重点的“小工程、大群体”和石坎梯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
“十一五”期间,农村水利建设的任务为: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完成宝鸡峡、泾惠渠、交口、石头河、桃曲坡、冯家山、石门等13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包括渠首改造5处,干支渠改造1012.6km,干支排水沟改造15.3km,渠系建筑物改造5186座和管护设施改造等部分;灌区信息化建设13处(套)。②节水灌溉: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4.5万亩,其中田间渠道防渗152万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99.4万亩,喷、微灌6.5万亩,稻田节水达标面积6.6万亩。③大型泵站改造:更新改造大型泵站90座,改造机电及附属设备410台套。④雨水集蓄利用:规划在干旱缺水贫困地区新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发展集雨窖灌面积33万亩⑤基本农田及小型水利:加工提高基本农田505.0万亩,新建和改造提高水窖6万个,打配机井900眼,新建改建一批小型抽水站和小型灌区。
2011~2020年,①节水灌溉: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5.5万亩,其中田间渠道防渗259.1万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140万亩,喷、微灌114.9万亩,稻田节水达标面积36万亩,使全省灌溉面积全部实现节水灌溉。②大型泵站改造:更新改造大型泵站69座,改造机电及附属设备279台套。③基本农田及小型水利:新增基本农田354万亩,净增164万亩,新建和改造提高水窖25万个,打配机井8100眼。④牧区水利:新打配套机井6693眼,水窖30万眼,新增灌溉草地108.78万亩。
5、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按照《陕西省水功能区划》、《陕西省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城镇水源地保护规划,加强城镇供水水源地保护,保证城镇供水安全。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管理和经济手段,对入河排污进行总量控制和排污权分配,并增加河道生态用水,改善河流水质,逐步使河流水功能达标;加强城市水源地及黄河、渭河、汉丹江及陕北入黄干支流水质监测,监督废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效果,推动点、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逐步实现污水资源化。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避免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水环境监测设施建设
加强对水源地及黄河、渭河、汉、丹江及陕北入黄干支流水质监测。近期,结合现有监测站网,在水功能一级区中的缓冲区及二级功能区中的重要饮用水源区布设监测断面。目前,全省水功能一级区监测评价率达22.6%,二级区监测评价率达22.3%。到2010年,增设水功能二级区的工、农业用水区、景观用水区、排污控制区监测站点,建设渭河、汉江、嘉陵江、丹江等重点河流水质监测站点和水质检测信息网络,使全省水功能一级区监测评价率达37.6%,二级区监测评价率达57.2%。到2020年,在全省所有功能区开展监测评价工作。
建立健全全省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到2010年,在原有监测井基础上,新增监测井420眼,覆盖关中及陕北风沙滩区;到2020年,使全省地下水各类监测井达到1200眼,其中包括200眼水质监测井。
(2)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
全省水源涵养在空间分布上,极重要区域分布在窟野河、无定河、延河上游,千河、石川河流域,黑河、石头河、涝峪、沣峪上中游,褒河、牧马河、子午河流域,仁河、丹江流域等;中等重要区域分布在中小城市水源区和农业灌溉区,如清涧河、洛河支流、葫芦河、渭河支流、汉江支流等;其它区域为一般重要区。
对全省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按照水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制定保护实施方案,划定一级、二级保护区及水源涵养区或准保护区。2010年前,黄河流域全面实施18个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长江流域建设汉中、安康和商洛市6个水源地保护工程。2011到2020年,完成485个监测站和自动化数据处理传输站建设。
(3)环境敏感脆弱区保护和河流生态修复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要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快和完善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关中地区以渭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及沿岸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做好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三河口湿地、榆林红碱淖湿地及汉江朱寰分布湿地的管理和保护。
6、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根据水土流失区的侵蚀形式和分布,实行分区防治。在预防保护区,依法保护林、草植被,巩固治理成果;对潜在侵蚀危险区,实施封山育林、育草;对局部水土流失区,进行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在水土流失治理区,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建设以治沟骨干工程淤地坝为主体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改善生态环境。
(1)续建项目:①完成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12043座,其中骨干坝1550座,中小型坝7750座;②“长治”七期工程:项目区地处陕南嘉陵江、汉江、丹江流域,涉及汉中、安康、商洛宝鸡四市的12个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0 km2;③陕西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国债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 km2;④陕西长江流域水利部八片重点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0km2;⑤陕西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面积33.2 km2。
(2)拟建项目:①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60 km2,包括淤地坝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②秦巴山区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 建设石坎梯田规模治理、生态修复连片、经济林高效、沟道及坡面水系工程建设等示范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 km2,实施沟道治理工程3万处; ④陕西省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治理17个县区小流域337条,治理面积7534.9km2;⑤陕西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基层监测站13个,现场监测点45个以及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
2011~2020年建设任务为:
(1)续建项目:①完成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25000座;②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84 km2,包括淤地坝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③秦巴山区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 建设石坎梯田规模治理、生态修复连片、经济林高效、沟道及坡面水系工程建设等示范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 km2,实施沟道治理工程4万处;④陕西省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治理21个县区小流域807条,治理面积2.68万km2。
(2)新建项目:①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立水土保持恢复治理示范区25处,能源重化工基地周边环境治理等;②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生态修复面积6700万km2,建设围栏设施2010km,人工抚育林草2345km2,建设农村能源替代工程6.37万处,实施生态移民3350户,建立县级生态修复监测站点34处。
7、农村水电
农村水电重点建设陕南水电基地,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及退耕还林,大力实施“以电代燃”生态保护工程。围绕汉江一、二级支流的梯级开发,抓好旬河白柳、沙沟口水电站,坝河投洞子、寨颈子水电站,大道河葫芦堡、夹档湾等32处水电站建设。
关中地区重点开发秦岭北麓及西部山区水能资源,加快渭河上游、石头河及黑河等河流水能资源开发,重点建设周至沙梁子、白水狄家河、蒲城下湾等18处水电站,基本完成洛河的水能开发。
陕北地区以已成水电站技术改造为主,增加有效出力,提高水能资源利用率。择优开发无定河、洛河、仕望河等河流水能资源。
“十一五”期间规划新建电站48处,新增装机15.2万千瓦。其中陕南31处,装机10.7万千瓦,关中16处,装机4.5万千瓦。
2011~2020年,规划电源项目70处,其中黄河流域建设梨园坪、黄土岭、河马头等20处,长江流域建设金龙二期、古字梁、双洞子等50处。
8、渔业发展
按照“加强行政执法,保护资源环境,完善市场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品质效益” 的方针,全面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良种繁育、产业化经营、渔政执法监督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起结构合理、体系完备,优质高效,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现代化陕西渔业。“十一五”期间,续建完成太白、陇县和黑河增殖放流中心建设,陇县、黑河、秦巴山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省水产良种体系二期工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工程,渔政执法指挥系统与配套装备工程,渔业科技示范场建设与渔业科技进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小型水库与淤地坝基地鱼种场配套工程,江河湖库大中型水域增殖放流与生态养殖配套工程,市县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工程,陕西水产病害防治及水生动物疫病防治,陕西省山区流水养殖基地示范工程,西安市水产品中心批发交易市场,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转化工程,优势特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
9、水利信息化建设
建设和完善全省雨情、水情、工情、水质等信息监测网络和自动采集系统,建成覆盖全省、连接水利部及流域机构的水利信息高速传输网络,建成全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网络系统,逐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和水利电子政务;基本建成重要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流域、区域、城市、骨干水利枢纽、大型灌区等水利自动化调度系统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完善水政执法管理设施,加强灌溉试验中心站和重点站建设;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水利行业管理能力。
(1)站网基础建设
水文站网:新设榆林等5处水文站,新设159处配套雨量站;改造现有41处水文站和557处雨量站;设立二郎坝等4处水量监测断面;建设延安、安康、商洛、榆林等4处水情分中心。新建渭南勘测队和改造汉中等11处勘测队。
水保站网:建立10地市的监测分中心,监测站828个。
水环境站网:省建设1个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和榆林、延安、宝鸡、汉中、安康、商洛6个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全省规划建设了延安市供水的王瑶水库、铜川市供水的桃曲坡水库、宝鸡市供水的冯家山水库、西安市供水的黑河引水工程、和远期有为汉中市供水的石门水库、共6个自动水质监测站。
旱情站网:在全省74个易旱县及10大灌区设置145个旱情观测站、102个县级旱情采集点,在10个地市设立旱情分中心。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和改造地下水监测井1199眼,其中沿渭河重要城市地下水监测井198眼(新建122眼、改建76眼),配置自动水位仪755台。改造宝鸡、咸阳等4个水质分析试验室,建立2个移动水质分析室。
(2)通讯及网络建设
通信系统: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水利通信系统关中地区数字传输网。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陕西水利信息网络中心和备用分中心的局域网、 83个县(城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54个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工程管理单位的局域网,建成向社会公众提供水利信息服务平台,完成政府上网工程;
(3)信息平台建设
数据中心建设:包括省水利厅设立省水利数据中心和各地市水利局设立地市水利数据分中心。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实现基础地理信息和与相关的水利信息的数字化,即数字地图的建设。其次,在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流域空间数据库,以提高数据资源共享和使用的程度。最后,建设共享的空间数据服务平合,为相关业务子系统提供地理信息支持。
10、水库移民开发及扶贫
“十一五”期间,移民开发及扶贫的主要任务为三门峡水库和石泉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开发和科技扶持等。三门峡水库移民安置遗留问题及扶贫项目,打井4595眼,新修抽水站64座、渠道1487km、水塔285座、水窖1423个、碎石路43.7km等;石泉水库移民安置遗留问题及扶贫项目,打井67眼,新修渠道120km、集中供水工程32处、铺设供水管道98.6km、蓄水池55座、新修和改造乡村机耕路108km等。
(三)具体目标
1、防洪减灾。到2010年,初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体系,使渭河、汉江、丹江、嘉陵江、延河、黄河大北干流等重点河段和西安、宝鸡、咸阳、延安等城市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建立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防灾减灾体系和减灾风险管理机制,完成7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东庄防洪骨干水库和红柳河库坝群治理骨干项目蒋家窑则、雷河咀2座拦泥库,继续完善防洪预警系统和防洪指挥系统,以及山洪灾害防御应急工作制度。
2、节约用水。到2010年,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至150m3;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降至12%左右,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其中回用率达到40%。创建一批节水型城市、企业和灌区。
3、供水。合理开发当地水资源,建设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增加可供水量,缓解重点区域水的供需矛盾。“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引汉济渭一期工程,建成引红济石、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和王圪堵、南沟门、亭口水库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17.5亿m3。关中主要城市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彬长矿区等重点区域供需矛盾得到基本解决,初步形成大中城市及产业基地供水和应急供水体系,西安等13个城市水源保证率达到95%,年新增城市供水能力9.18亿m3,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解决52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45%以上。
4、农村水利。到2010年,人均基本农田陕南达到1亩、关中1.5亩、陕北2~3亩。完成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90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新增节灌面积264.5万亩,全省节灌面积累计达到1306万亩,占期末设施灌溉面积的67%。完成新增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容积1475万m3,新增集雨窖灌面积33万亩。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万千瓦,总装机达到70万千瓦,全省农村电气化县达到59个。
5、水资源保护。到2010年,完成城市水源保护区建设,主要水源地及重点保护区水质全面达标。初步形成全省水质监测网络体系,使城镇企业污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渭河等污染严重的河流消除V类、超V类水质,基本控制水污染。完成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流域、区域、城市水资源利用规划,制定地下水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全省水功能区达标率为80%,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的河流保持基本生态流量,沿渭大中城市的地下水开采量减少10%,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基本保证大中城市生态用水。
6、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完成全省和重点流域、区域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和淤地坝建设规划。加强封禁措施,切实控制人为破坏,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万km2,治理程度由目前的30%提高到52%。初步形成全省水保监测网络体系,基本控制水土流失。
7、渔业发展。水产品年产量达到9万吨,渔业年总产值20亿元,水产良种覆盖率80%以上,水产品加工率达到20%。创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水产品标准化出口示范基地,实现水产品进出口额年增100万美元。
8、水利信息化建设。到2010年,基本完成水利信息系统建设,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全省的水文及水利信息网络,实现主要河流和重点水库洪水调度、水资源管理、水工程管理和办公自动化。
9、水利科技及人才发展。以资源整合和能力建设为主线,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创新环境。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使水利科技投入达到水利投资总额的3%。促进人才结构不断趋向合理,职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四、“十一五”重点建设工程
(一)调、引水工程
——引红济石调水工程。是将宝鸡市太白县境内汉江水系褒河支流红岩河水自流调入渭河支流石头河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红济石调水工程由引水枢纽及输水工程组成。引水枢纽采用低坝无调节引水,坝型为混凝土重力溢流坝,坝高7米;输水工程采用无压自流输水隧洞,全长19.71公里,设计最大引水流量13.5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引水量0.9亿立方米。工程总投资为6.91亿元。
——引汉济渭调水一期工程。是省内南水北调的骨干工程,是解决关中城市和工业缺水的根本性措施。引汉济渭调水工程主要由黄金峡水库枢纽、水源泵站、黄金峡至三河口输水工程、三河口水库和长63.6公里的越秦岭隧洞组成。工程拟分两期实施,一期建设三河口水库和穿秦岭隧洞,年自流调水5亿m3;二期建设黄金峡水库、水源泵站和黄金峡至三河口输水工程,年增加调水10.5亿m3。三河口水库位于汉江支流子午河上,总库容6.3亿m3。穿秦岭输水隧洞全长63km,设计流量64.0m3/s。一期工程估算投资51亿元。
——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定边供水续建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建设供水支管,主要解决定边县高氟区的人畜饮水和受水区内企业用水,并向红柳沟和红庄2.9万亩灌区供水。设计流量1.25m3/s,管网总长235.18km,支管加压泵站9座,装机容量2491kW;建日处理能力0.5万t/d的水厂1座。估算工程总投资2.69亿元。
(一) 重点水源工程
1、王圪堵水库工程。王圪堵水库坝址位于无定河干流芦河口以上河段,距横山县城12km,是无定河干流规划的最后一级水库。王圪堵水库是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大型骨干水源工程,主要解决榆横煤化学工业区、鱼米绥盐化学工业区和城镇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同时兼顾灌溉、拦沙、防洪及发电等功能。水库初拟坝高40m,总库容3.18亿m3,可用于榆林市榆横工业区和鱼米绥工业区的年供水量为1.50亿m3。估算总投资9.4亿元。
2、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南沟门水库地处延安市黄陵县境内,坝址位于洛河支流葫芦河下游,距河口3km、黄陵县城约20km。该工程由南沟门水库和引洛入葫马家河低坝2个枢纽工程以及供水工程和灌溉工程4部分组成,年供水量1.56亿m3。南沟门水库坝高68m,总库容1.77亿m3,装机3×800kW;引洛入葫工程最大坝高10.2m,设计引水流量10m3/s;供水工程供水总干渠长6.91km;新发展隆太塬抽水灌区6.98万亩,供水管线总长52.1km。工程总估算投资9.20亿元。
3、亭口水库工程。亭口水库地处彬长矿区中部,坝址位于咸阳市长武县境内泾河一级支流黑河河口上游2km处,是一座以工业和城镇生活供水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大(二)型水利工程。该工程主要由大坝、溢洪道、放水洞和泄洪洞等组成。初选均质土坝最大坝高54.5m,总库容2.93亿m3,多年平均供水8121万m3。估算工程总投资8.5亿元。
4、李家河水库工程。李家河水库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境内灞河支流辋川河中游,是西安市浐河以东地区的骨干水源工程,在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前用于向闫良飞机城应急供水。总库容5690万立方米,最大坝高98.5米(混凝土拱坝),供水设计流量3.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供水量5600万立方米。供水渠道工程采用无压自流引水,供水渠(管)道由总干渠、北干渠、南支管组成,长度分别为18.8公里、28.9公里、21.0公里。工程总投资7.6亿元。
5、采兔沟水库。采兔沟水库位于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中游,是为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供水的骨干水源工程之一。坝址多年平均径流量0.864亿m3。设计碾压砂坝最大坝高33.8m,总库容7281万m3。工程概算总投资10838万元。
6、焦岩水库。焦岩水库位于汉江支流湑水河中下游,距城固县县城21km,是一座以发电、灌溉、城镇供水为主要开发目标的大(2)型水利工程。焦岩水库是湑水河干流梯级开发的最末一级,水库总库容1.77亿m3,电站装机容量2.52万kW,多年平均向城固县城和下游桔园、许家庙、原公、宝山、五郎、龙头等6乡镇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5111万m3,向农业灌溉供水21301万m3,灌溉面积33万亩。估算工程总投资8.33亿元。
7、洞河水库。洞河水库地处安康市汉阴县城以东8km的涧池镇境内,坝址位于汉江北岸月河一级支流洞河下游,距河口3km,是安康市新增40万亩水田群体工程的骨干工程。工程主要由大坝、坝后电站和灌区工程三部分组成。水库大坝为浆砌石双曲拱坝,最大坝高62.5m,水库总库容4561万m3,估算工程总投资1.25亿元。
8、张坪水库。张坪水库位于商洛市洛南县伊洛河干流上游,坝址距县城32km,初选砼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51.0m,水库总库容962万m3。初拟总工期21个月。估算工程总投资9079.42万元。
(三)控制性防洪骨干工程
1、东庄水库。水库枢纽位于黄河二级支流泾河下游峡谷末端咸阳市礼泉县东庄乡,距咸阳市约80公里,距西安市约100公里, 距泾河下游谷口泾惠渠渠首约30公里。初拟最大坝高228m,总库容30.08亿m3,防洪库容4.2亿m3,拦沙和调水调沙库容20.2亿m3。估算工程总投资46.8亿元。水库建成后, 将有效缓解泾河和渭河同时发生洪水时渭河下游的防洪压力, 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积,并可通过水库调水调沙,人造洪峰,增加渭河下游的冲刷机会,降低潼关高程,逐步恢复渭河下游功能,减轻洪涝灾害。
2、蒋家窑则、雷河咀拦泥库。蒋家窑则拦泥库位于榆林市靖边县新桥水库上游约12km的红柳河上,控制区间流域面积470km2;雷河咀拦泥库库位于榆林市靖边县红柳河支流石窑沟上, 距下游新桥水库约11.5km,控制流域面积305km2。两座水库是红柳河流域库坝群治理配套的防洪、拦沙骨干工程之一,对保证红柳河库坝群的防洪安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估算工程总投资分别为8303.58万元和14694.44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强化规划管理
我省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水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调整治水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加快发展步伐。继续完善以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为基础、流域规划和专业规划为支撑的水利规划体系,实行水利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实施、评估全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强化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要增强规划意识,科学制订规划,认真实施规划,建立健全规划咨询、规划许可、取水许可等制度,确保“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各级计划、财政、银行、税务、物资、宣传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水利建设,提供优质服务,打好水利建设总体战。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搞好综合协调、技术服务和典型示范工作,促进水利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合理划分事权,稳定水利投入
依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水利产业政策》,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事权,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中央投资主要安排关系全局的大型水资源工程、防洪骨干工程、跨界河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水保生态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等;地方投资用于省内水利建设项目。城镇供水、污水处理、中小型水电开发等,要通过政府注入资本金、批准特许经营权,放宽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的限制条件和提高回报保障等措施,鼓励外商、社会各界及企事业单位、个人积极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拓展新的资金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每年新增财力的3%用于水利建设,同时足额征收水利基金,按新标准征收水资源费。尽快出台《陕西省水利前期工作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筹融资机制,有效增加水利投入。要坚持分级办水原则,保证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提高投资效益。
(三)健全法规体系,强化依法行政
依法治水,依法行政,保障水利建设和管理实现法制化、规范化。要加强水法规宣传教育,切实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履行水利部门的各项职能。继续加强水利立法工作,抓紧研究制定并出台水法实施办法、水资源规划和优化配置实施办法、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城乡供水管理办法、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健全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监督机制,规范水事行为,完善水利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强化水利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修订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权制度、水量分配方案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以及以地方管理为主、实行分级负责的移民管理制度等,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水利法规和制度体系。
(四)推动科技创新,注重培养人才
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型,重点抓好防洪、节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领域水利关键技术研究,力争在一系列重大水利问题和水利瓶颈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健全水利科技推广机构,增加科技投入,完善水利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开展水利计量认证和生产许可证管理。按照“数字水利”建设要求,积极开发工程规划、优化设计、建设管理、防洪决策抗旱减灾等应用软件系统,加快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完善水利人才资源开发和教育培训工作体系,积极推进水利干部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围绕水利发展目标,以高层次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水利人才能力建设为重点,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加强教育培训,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建立一支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水利人才队伍。
(五)加强统一管理,深化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规划编制程序,确保区域规划服从流域规划,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建立流域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授权流域机构依据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管理流域控制性工程,实施水量统一调度。重点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动作、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流域管理体制。推进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在全省基本实现行政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要依法界定流域机构和行政区域的事权,合理划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和职责范围,属于流域内全局性的、涉及市际间的涉水事务,由流域机构管理;属于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涉水事务,由地方管理;属于省和市共同管理的事务,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分清主次责任。切实解决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建立起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加强对区域防洪、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涉水事务的综合管理;加强对市场准入和运行机制的监督管理,规范水务市场,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运行与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