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乐观与谨慎间的前行
来源:经济观察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一位湖南老人到深圳探视儿子,但无意中把写有儿子地址和电话号码的卡片丢了,只记得他是在福田区上班。
    在陌生的城市里,仅凭这点信息找到儿子,对老人来说不啻大海捞针,无奈之下来到派出所求助。负责接待的干警没有这样的迷茫,他上网登录福田区的流动人口管理系统,根据老人儿子的姓名、年龄以及户口所在地等条件查询,很快就把老人的儿子顺利地定了位。
    以上的描述并非虚构,这是深圳市公安局已经完成的流动人口管理网络平台上实现的一个简单应用。而这一平台,也只是眼下电子政务建设热中的一个项目。
    从上世纪80年代的政府信息化开始,到三年前正式提出的电子政务,在全国信息化大背景下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业内专家认为,在乐观与谨慎之间穿行的电子政务建设,似乎正渐入佳境。
从乐观到谨慎
    赛迪顾问电子政务咨询中心高级顾问黄蕾认为,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正在逐步走向应用。
    黄蕾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了自发的信息化建设,进入办公自动化阶段。1993年,国务院提出的金桥、金关、金卡三金工程,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雏形。第三个阶段是始于1998年的政府上网工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上网,并进行政务信息公开。而从2002年开始,我国政府正式进入电子政务阶段,开始推行公众服务。
    这并非坦途。神州数码副总裁钱卫列称,政府信息化早于各行各业,随着.com泡沫的破灭,这个原本不声不响的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寄托了IT厂商很高的期望。
    赛迪顾问电子政务咨询事业部总经理孙国锋认为,早期电子政务过热,很大程度上是被IT厂商“炒”起来的。“一些公司觉得可以把国外的成功应用经验直接复制到中国来。但是,我关注过几个大的综合解决方案,这样简单的复制都没有成功。”孙国锋说,“到2004年,从政府到市场发现,此前对中国电子政务市场的估计过于乐观。”
    据知情人士透露,“针对此前的电子政务市场过热,国家发改委已经改走保守路线。”作为电子政务主体的十二金工程,其中几项已经被从“待批准行列”转到了“观察行列”,而此前的时间表是十五期间完成审批甚至开始建设。
    即使如此,电子政务仍在更加理性的判断中寻找发展方向。钱卫列称,从其多年的经验来看,政府更多地借助信息手段转变其管理职能为公众服务,电子政务市场其实正进入高潮。
    思科中国公司电子政务业务首席顾问隋成岩在提到电子政务时,谈到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服务于公众,而网络与生俱来的广播性和人人平等的特性正好迎合了政府服务性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政务的建设注定要和网络技术联系在一起。随着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增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深入。
戴着镣铐的舞蹈
    中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正在逐步吸取前期轻“政务”、重“电子”的教训。在他看来,直到政府上网工程,对电子政务的理解都是从技术概念出发,偏向“电子”。
    随着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电子”和“政务”的结合更加紧密,从技术工程向管理阶段发展,这就进入了政府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接受采访的专家均认为,电子政务建设是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到政府上网政务信息发布,再到电子表格下载、在线投诉受理、网上审批等。在“十一五”到来前,随着推出对公民、企业的公众服务,电子政务建设正进入深水区。
    而相对于借助电子政务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仍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姜奇平称,由于我国仍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建成信息社会,这在客观上决定了电子政务建设仍未抵达其核心。
    “电子政务建设的背后,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流程再造。电子信息的手段需要帮助政府改善自身管理流程和对外服务流程。”姜奇平说,“从国外引进的电子政务和一站式服务等概念,在中国并不具备实施的体制条件。”姜认为,一站式服务背后的支撑是流程再造。而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并未涉及流程改革。”
    但仍不必沮丧,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政府管理信息化为主的前提下,局部已经具备了通过电子政务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条件。姜奇平认为,电子政务建设不必“齐步走”,发达地区、特定行业可以先行。第一,在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试验区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先行;第二,在直接面向公众服务的窗口部门,比如工商管理、交通管理以及税务等部门也可以先行;第三,行业特征决定了其电子政务先行。比如跟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金关工程和金税工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隋成岩介绍说,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通过观念转变,简单的技术应用就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税务局总会遇到很多问题,企业通过在年底变更原有注册信息,致使税务局无法依据注册信息对其收取当年税收。现在,工商局和税务局通过简单的数据库信息共享,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样跨部门的协作已经成为目前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不用高额的投资和盲目的项目上马,但实施的效果事半功倍。”
    信息化风险的概念被引入到电子政务建设领域。孙国锋认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仍面临制度规则缺失的问题。在前期,IT厂商、政府或者第三方都可以做需求分析,但各有利弊。政府由于惯性和路径依赖严重,不容易找出改进的办法;IT厂商的强项在于能用其产品实现所描绘的需求,但涉及自身产品利益;第三方更加专业和中立,但可能对实现性考虑不够。
    在中期实施过程中,IT厂商可能不会完全按照需求进行建设,需要进行工程监理。而在后期,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往往按照电子政务实施双方的意愿顺利通过评估和验收。
    而在实施之外,电子政务主体与用户的准备度仍然不高。2004年8月,思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联合进行了一次调研,调查对象是政府公务员和网上应征的自愿市民。政府公务人员对电子政务的需求描述是:建立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指导多方面协作,共享知识资源;考虑以网络为基础,发展更多的服务;制定18个月的电子政务发展计划,将其纳入政府战略的一部分。而参加调查的公民提交的前三项电子政务需求则是:政府接到一项业务的人必须保证这项业务完成,对业务的完成实行跟踪、量化;划清政府的功能和职责;提高社区服务功能,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服务。
    针对这一调查,思科电子政务业务首席顾问隋成岩分析说,电子政务建设必须以“政民互动”为起始点。不通过互动,很难开发出紧贴公众的服务需求。
    姜奇平则认为,当前电子政务的困境在于,既要解决工业化,又要解决信息化的问题。只有当中国完成工业化,进入信息社会,政府才会从以职能为中心转型到以流程为中心。“要知道,工业化的本质是分割,而信息社会的本质是连接。”
村庄里的信息中心
    思科的隋成岩介绍说,每个国家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不一样,例如韩国建成了“信息村”,即在村庄里建立信息中心,为民众提供电子政务服务。他认为,公共服务的概念真正影响到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者是始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非典让人们更加意识到,很多事情靠单个政府部门是完不成的,必须依靠跨部门间的协同应用。”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杨冰之说,在“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中,电子政务建设的思维角度已经转到被服务对象——公众和企业,根据其需求来制定发展战略。而“三农”与信息化的结合点也将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
    国外的电子政务建设经验仍是值得借鉴的教材。杨冰之介绍说,单纯从服务来说,国外电子政务建设中对服务对象的细化和服务内容的丰富,都值得学习。比如政府将服务对象细分为普通公民、企业、投资者、旅游者等不同群体,提供的服务更有针对性。而丰富的服务内容也让人吃惊,有些国家列出的服务内容有几百项,甚至能提供城市的公共厕所地图、加油站地图。
    而在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中,数字鸿沟仍然不可回避。网络和信息化的方法有能力帮助减小由于物理环境不同造成的数字鸿沟,如果在初期规划中,没有缩小数字鸿沟的意识,电子政务的建设将有可能走向另一方面——发达地区更先进,落后地区更落后,使这一鸿沟扩大。
    赛迪顾问的孙国锋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将会出现一个逐步明显的趋势,即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很多政府通过物理条件提供不了的服务,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引发非政府机构的参与。”
    隋成岩说:“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服务对象不可选择,政务是服务于公众的,必须做到人人从中受益。多渠道、多方法的政务才能达到人人满意,也许我们身边的社区也可以吸取韩国信息村的做法,建立社区电子政务信息中心,真正把政府的服务带到老百姓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