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专项规划
来源:陕西省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十五”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部署,着力抓统一认识,抓规划制定,抓干部培训,积极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工作,全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省内骨干传输网形成了以光缆为主体,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的多功能立体网络体系。全省光缆线路总长14.5万公里,干、支线带宽容量分别为5G、2.5G。覆盖全省所有县及1500个乡镇,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全省电话用户达1797万户,普及率为48.6%。“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6%、93.7%。

  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已连接到省委、省政府所有省级党政部门及所有市县以上党委和政府。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两个大院园区网和中心机房工程,为构建我省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奠定了基础。省级部门局域网已建成运行的22家,在建的18家。有48个政府部门在省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建立了网站或主页,月访问量达15万人次,成为国内外了解陕西的重要窗口。机要、政法、统计、水利、卫生等专网陆续建成。西安、汉中、延安、咸阳市基本完成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任务,西安、渭南市政府无纸化办公已投入试运行。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国家有关部委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的金卡、金关、金税(不含地税)等工程,已经投入使用。国家和地方共同建设的金盾工程开通了四级网络,我省自筹资金建设的社保、农业、财政、地税、教育、卫生、工商、水利等信息化系统运行良好。随着全省统一的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的建立,100多万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业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建成现代远程中心109个,703所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卫星数字收视点已达2000多个。企业信息化推进成效显著。138户示范企业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些实现了计算机辅助制造,骨干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

  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服务业较快发展。我省信息产业连续多年以20%的速度增长,软件业已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2005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含软件业)完成销售收入355亿元,工业增加值109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37%。其中软件业完成销售收入155亿元,增加值55亿元。电信服务业完成收入122.8亿元,广电网络实现收入4.6亿元。

  信息化发展环境有了改善。全省约10万名干部职工接受过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471名地厅级和1560名县处级干部参加了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互联网管理、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数字认证与管理等规范性文件。省政府建立了省信息化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省数字认证中心、省信息化知识培训中心等咨询协调机构,全省初步形成了推进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和工作保障体系。

   当前我省信息化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社会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完善,机构不健全,工作协调力度需要加大;三是融资方式单一,资金投入不足,重点项目、重要业务系统、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四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五是信息化法制建设、标准规范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加快推进信息化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产业规模、网络设施等基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普及应用的时机基本成熟。我省的信息化在西部地区起步较早,特别是拥有众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近百万科技人才,科技综合实力较强,加快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国家多年来的大量投入使我省军工、冶金、石化、纺织、煤炭、机械和电子等行业形成固定资产近1700亿元,应用信息技术的领域广、市场大、任务重,发展的空间广阔。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又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不断更新发展思路,协调一致,破解难题,就一定能促进我省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省信息化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繁荣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领域的作用,突出重点,小步快走,总体跟进,不断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

  我省“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依托,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推进领域、行业、区域和企业信息化,努力培育支撑信息化发展的新型产业,逐步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不断完善制度环境和改革体制。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普及深化,优配资源、协同共享,立足创新、保障安全的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综合平衡区域、城乡、行业间的信息化发展,协调处理好各种问题和矛盾,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

  ——需求主导,普及深化。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对信息服务的迫切需要出发,尊重规律,分清轻重缓急,形成合理的信息化发展布局。不断普及、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缩小数字鸿沟,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技术对行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优配资源,协同共享。整合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防止盲目跟风,避免重复建设,加强资金管理,使投入发挥最大效益;促进网络融合、互联互通,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推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互动,实现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

  ——立足创新,保障安全。坚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并重,立足省内、国内市场,培育和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组织产学研结合攻关,确立信息安全保障在信息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使我省信息化总体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西安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信息聚集地和网络交互中心。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市场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信息化为“三农”服务的水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达到85%以上。工业信息化总体水平显著提高,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医药食品、有色金属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在产品信息技术含量、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和供应链客户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应用成本显著降低。重点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建成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全省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广域网总体框架,优化政务流程,降低行政成本。依法开放政务信息资源,有序开发公益信息资源,健康利用市场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比重明显增加。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加工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公众开放率达到80%以上,政府行政许可项目提供网上审批率超过50%。

  ——提高信息技术研发水平,增强信息产业竞争能力。突破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及软件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瓶颈,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安全产业较快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大幅增加,加快发展和形成一批产权清晰、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信息企业。不断扩大各行业信息内容服务需求,促进信息内容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产业年销售额达到900亿元,工业增加值250亿元,年均递增20%;软件产业年销售收入400亿元,年均递增21%;信息服务业年收入总额达到240亿元。

  ——改善信息化发展基础环境,提高普及应用水平。持续推进高速宽带网络设施发展,扩充广电信息平台功能,扩大普遍服务业务范围,积极开展下一代网络相关技术研究,促进三网融合。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全省通信光缆线路总长达到18万公里,新增6.2万公里;广播电视传输网光缆线路总长达到5万公里,新增2.5万公里,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5%、97.5%。地方性法规和标准体系不断健全,政策引导调控力度进一步增强,信息安全防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公众信息化素养普遍提高,高端信息化人才明显增加。电话、手机普及率达到60%,互联网上网人数突破500万人。


  三、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全面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农业。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完成乡级“五个一”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站建设,综合利用电话、电视、广播、网络多种终端,实现面向“三农”的信息咨询和科技、市场服务。推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培育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发布为一体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全省13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信息上网发布,促进粮食、果业、畜牧业产品网上交易和科技、市场信息的网上查询。积极发展公益性和市场化的中介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种养殖经营大户作用,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快陕南绿色产业基地、渭北果业基地信息化建设。

  装备制造业。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飞机制造、航天设备、军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大型高压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及刀具、工程机械和各类专用设备制造业,提高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数控装备和智能生产设备、工具,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企业的信息技术改造。

  能源化工业。推进电力系统发电、输电、供配电监控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电力安全生产和综合应急反应能力。加强煤炭、石油、化工、天然气安全生产监控信息化,加快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事故隐患预警报告信息系统和事故处置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提高煤油气化等企业在勘探、生产、储备、运输全流程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信息化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航空航天、现代农业、转基因、现代中药等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新材料、生物工程、光电子、先进制造、环保等领域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含量高的规模产业。

  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加快建设全省交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路况监控、收费、养护、运输稽查、航运管理、紧急救援等信息采集和监管信息化。整合公路、水运、铁道、民航、邮政、仓储等交通和物流信息资源,搭建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公路、航运的一体化管理,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加快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建设。

  旅游业。依托省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网上预订、投诉受理、旅游企业信息发布、导游导购、电子邮局等业务信息系统,加快旅游管理、景点介绍、风土人情、宾馆饭店、精品线路、航班车次、特色小吃、旅行社管理等信息资源开发,建立跨区域旅游信息服务、交流和宣传营销系统,为游客提供及时、准确、权威、实用的信息服务。

  金融业。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金融综合信息监管,保障金融信息安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网上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创新,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业务,建设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

  2、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重点抓好机械、轻工、冶金、有色、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信息化工作。总结推广45户重点联系企业和百户示范企业推进信息化的经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带动全省各类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工艺流程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物流销售网络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到“十一五”末, 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基本完成内部信息化建设,50%以上企业设立自己的网站。积极引导扶持中小型企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优化营销手段,建立完善中小型企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高企业管控一体化水平。

  3、引导推广电子商务

  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协调组织工作机制,推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建设,加快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以骨干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整合产业供应链上下游关联企业资源,从供求信息发布、询价,逐步拓展到电子合同、电子交易和网上结算。发展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交易与服务,扩大BtoB、BtoC、CtoC间的电子商务应用规模,引导和规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二)务实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执政能力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业务协同

  加快构建基于网络传输、信息交换、数据存储、信息安全、协同应用为一体的各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构建省、市、县三级广域网,建立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城域网(局域网),联接省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六大业务平台,加强域名管理,规范网络地址。加快“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建设,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在线办公业务应用、公众服务支持、信息集中存储和业务系统管理等服务业务。逐步整合已有业务专网,建立各级信息交换平台,围绕各类应用主题,满足部门内信息的纵向实时传递、部门间信息横向汇聚交换和重点业务系统的需求。

  2、建立健全经济调控决策支持体系

  继续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体系信息化,准确把握经济运行状况。建立重大投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支持对项目投资的宏观调控,形成科学的宏观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控体系。建成全省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各类经济信息的检索、查询、统计和综合评价,面向各级领导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服务。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系统,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设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为区域发展规划、空间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加快财政管理体系信息化,推进“金财工程”建设。

  3、稳步推进重要业务系统建设

  妥善处理重点业务系统与统一业务平台间、部门内业务和跨部门业务间、已有业务系统与新建业务系统之间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加快省地方税收征管业务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全省税务征管基础信息平台,实现省级数据集中覆盖到所有地方税种、各征税机关和税务征管重要业务环节,达到征管税种应收尽收。加快陕西电子口岸建设, 2007年完成基于虚拟平台的大通关核心流程及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基本业务应用,到“十一五”末依托省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实现大通关所有业务内容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使企业进出口通关更加有序、便捷。加快“金审工程”建设,实现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税务、金融、社会保障等重点部门和行业的联网审计。继续推进水利信息化,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水质监测、水土保持、水利规划信息系统和水文、水利空间、水利工程等信息资源库。加快“金质工程”建设,完善质检业务系统基础平台和质检业务数据库建设,实现质检监督管理、申报审批业务信息化。“金土工程”到2010年完成耕地保护监管系统、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系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完成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

  4、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服务体系,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坚持“一数一源多用”原则,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按照《陕西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充分利用各业务系统门户网站和互联网网站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政务信息采集、更新、维护工作,加快对历史和现有文档的数字化转换,提高公文、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加工、存储和交换水平,支持各级政府协同开展各项政务业务。积极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企业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实时交换,促进财税增收,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积极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促进社会事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

  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快“金保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社会保险业信息系统,实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加强就业管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业务的协同管理,强化对社会弱势群体和失业人员的保险业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继续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立人口宏观管理决策、人口统计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和数据库。逐步形成覆盖人口统计、养老保险、劳动就业、户籍管理、计划生育和社区管理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

  教育科研。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建立全省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开办“网上学校”,逐步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和开放式终身学习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善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状况,力争全省中小学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达到90%以上。积极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科技信息、科技交流、科技合作的科研信息基础平台,整合科研资源,实现科研设施、手段网络化利用,建立科教网络互通、资源共用、知识共享的科研教学协同体系。

  医疗卫生。推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省远程教育网络,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医疗等服务,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事业,促进卫生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医疗救治和疫情监控。加快医疗机构信息化,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技术、医学科技、卫生统计和患者基础信息等数据库,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利用信息技术实时监控食品药品安全,建立食品药品防疫基础信息资源库,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服务能力。开发利用中医药信息资源,弘扬祖国传统医学。

  公共危机、公共安全管理。完善和整合社会治安、消防、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各类危机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务的预警和处置能力,为监控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和灾情疫情提供信息保障,完善安全生产、抗震减灾等应急反应信息体系,实现突发和危机事件处置过程的跨专业、跨部门实时调度指挥。继续加强 “金盾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省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开展人口、治安、出入境、交通管理、刑事案件、违法犯罪、监狱管理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政法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全省公共安全业务信息化。

  文化事业。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每年至少建成40个基层站,使文化网络覆盖全省各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及有条件的乡镇文化站,实现文物、档案、科教、旅游、体育、新闻等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治理,构建网上监管平台,规范网络营业场所秩序,形成开放、互动、规范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开发健康有益的网络游戏产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推进区域信息化发展

  积极开展各市(区)县政府面向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服务的数字城市和电子社区建设,建立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水务、土地、房产、环保、市政、市容等业务信息系统和业务数据库,搭建基于各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建设空间地理、城市应急指挥和智能交通管理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社会服务信息化。加快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起覆盖区(县)、街道(乡)、居委会(村委会)三级信息网络,鼓励各通信运营商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拓宽完善社区信息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房产交易、就业指导、家政、法律、公证、休闲、购物、娱乐等全方位服务,提高社区在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等方面的管理效能。重视为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文化程度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低的弱势群体提供无障碍服务,为失业者、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提供特色服务。

  3、大力开发和利用公益性信息资源

  建立健全统一综合门户网站体系,围绕政府、企业和公众需求,开展双向互动、信息查询、网上办事和处理事务等一体化在线服务。依法开放政府公益性信息资源,促进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宏观经济、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等四个基础性数据库建设,探索连接政府与市场的公益服务模式,为社会提供准确、及时、方便的基础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各级电子政务平台和互联网络资源,通过门户网站、计算机、手机、信息亭等多种终端和技术手段,推进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公益性信息服务。

    (四)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1、建立强大的基础信息产业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重点建设以彩虹为龙头的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注重有机电质发光显示、有机TFT、高分辨率显示屏、高发光效率等技术的研发,开发高效、节能PDP显示屏制造技术,促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亮度蓝光发光二极管规模化进程,促进相关配套零部件产业链形成;以西安创联电气科技公司为龙头,整合西安地区电连接器件生产企业,打造电连接器件科研、生产加工、出口及配套服务产业基地;以西电捷通制定的国际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为契机,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无线通信安全控制与管理软件的系列化信息安全产品。加快发展大唐电信综合交换平台(SP30IEX)、无线系统(SCDMA)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产品,加快网络工作站、服务器、计算机网络产品、网络安全产品、新型计算机辅助设备等网络集成和外部设备的研发生产,形成数字电视、家用电气、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消费类相关电子产品的产业化规模。组建陕西军工电子企业集团,建立国家级重点军工电子产业基地,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新一代军事装备的快速发展。

    2、培育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产业依托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大规模数字电路与SOC设计、模拟电路、数模混合电路设计、高可靠性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的设计与生产。围绕实施中国芯工程,大力发展WLAN核心芯片、光传输芯片组、载波通信芯片、GPS芯片组、半导体照明功率型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智能卡芯片模块、半导体照明用电源电路、驱动电路等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为通信和数字家电等整机电子产品提供核心电路芯片产品。

  依托西安软件园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产业出口加工基地,联合西安交大、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的软件开发中心,形成各具特色、产品互补的软件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具有一定优势和市场份额的电力、石油、通信、医疗等行业应用软件规模和档次;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数字内容、系统测试、大型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安全等模块化系统软件;加快信息化发展急需的金融、物流、农业、教育、办公等经济社会管理、服务类大型应用软件的研制开发。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投资,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服务,建设环境一流的软件研发、生产基地。

  3、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信息资源产业化进程,挖掘电信业增长能力,发展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在生产、经营、管理环节深度开发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现代物流系统。鼓励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开发政务、公共、市场、行业等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完善信息资源服务市场机制。加大对信息资源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掘我省优势信息资源,逐步形成特色信息资源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社会调查、信息处理、信息提供、电信服务、咨询服务、经纪服务和公共信息等信息服务业,重点开展数据库服务业、信息加工处理业、信息系统维护与设备修理业、计算机应用咨询服务业等现代信息服务,提高全省信息服务业整体水平。

  (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信息网络

  继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宽带普及、可信可控、人机和谐、质优价廉的全省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整合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网络资源,从内容、网络和终端等层面加速推动网络融合,形成网络各环节信息的统一处理和管理,逐步实现各类信息一网传输。稳步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推动网格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应用。

  继续扩大通信长途光缆规模容量,新建长途光缆约2.5万公里,省际长途光缆网采用DWDM技术和光节点设备,重点进行光层面建设。开展省内干线光缆关中、陕南、陕北环形结构网络建设,使传输系统速率达到每秒T位级,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对传输带宽的需求。大力发展用户宽带接入网,实现光纤尽量靠近用户,促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十一五”末实现光传输网络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构建惠及全民的基础网络环境。

  

  继续完善有线、地面和卫星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推进数字电视业务发展,扩展广电信息系统平台功能,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数字电视、互动电视,到“十一五”末大部分县以上城市完成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努力推进农村和边远地区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延伸光缆1万公里,覆盖全省80%以上乡镇和行政村。在已完成的县级城域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省电子政务基础传输网络,2006年完成省级城域网及省市骨干网建设,2008年完成市级城域网及市县骨干网建设。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管理,加快省级各部门和各市(区)县乡的网络接入,为电子政务各用户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网络服务。

    (六)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

  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搞好电子政务密码保障、网络信任、网络保密管理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信息内容的安全。

  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基础工作,开展以自我评估(或委托评估)、检查评估为主要模式的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评估工作,实行以风险分析、等级确定、申报备案、等级管理、监督检查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健全商务、政务、公众数字证书认证(CA)密钥管理体系,强化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规范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网络文明和互联网管理工作,提高信息安全监控、预警预报、应急响应、冗灾备份、灾难处置和恢复重建综合防范能力。严厉查处打击针对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利用网络传播有害信息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信息化重大工程
 1、“三农”信息服务工程

  “三农”信息服务工程主要由金农、金水、教育、卫生、民政等涉农重点业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组成。建设内容是: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服务,加快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农业政策信息服务、农用地管理、灾害防治、水利综合信息、水保生态信息、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救济和文化教育等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基础党员干部培训、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提供服务。

  2、电子政务工程

电子政务工程主要由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省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六大专用业务系统,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业务系统,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统一平台和统一门户网站,以及电子政务安全和标准体系等重点建设项目组成。建设内容是: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完善电子政务接入网、局域网、园区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完成以电子政务核心网络、信息安全、信息交换、应用服务、数据存储为主要内容的统一平台建设,建立统一门户网站,实现部门网站链接。健全办公业务资源信息系统,促进省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六大专用业务系统和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快办公自动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宏观决策支持、电视电话会议、政务服务信息查询等分系统建设,实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的科学决策,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3、重点业务系统工程

重点业务系统工程主要由宏观经济管理、金关、金税、金财、金融监管、金审、金盾、金保、金质、机构编制、民政、环保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项目组成。建设内容是:在继续开展12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机构编制、民政、减灾防灾、市场监测、检验检疫、防汛指挥、国土资源、水土保持、安全生产、人事人才、新闻出版、环境保护、国有资产监管、企业信用监管、药品监管、审判、检察及法律监督等重点业务系统的建设,积极开展政务公开、在线服务、办事指南、网上咨询、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投诉举报等网上业务服务,逐步实现政务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共享。

4、信息资源基础工程

  信息资源基础工程主要由宏观经济、人口基础、法人单位、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企业基础信息、涉农信息、文化信息等政务信息、公益性信息和商业性信息的基础信息库建设项目组成。建设内容是:加强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开发,重点抓好宏观经济、人口基础、法人单位、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法律法规标准等基础信息库项目建设,建立基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政府部门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试点工作。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深度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等领域的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等公共数字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社会化程度。

5、信息安全基础工程

信息安全基础工程主要由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执法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项目组成。建设内容是:开展信息安全监控、应急灾备响应、密码保障和网络信任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安全政策、法规、标准机制,逐步完善计算机病毒防范中心、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数字认证中心、网络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灾备处理中心、密钥管理中心等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培育发展信息安全服务、监理、风险评估、技术咨询、工程实施等市场化、专业化的信息安全技术服务机构。

  6、城市信息化工程

  构建面向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的统一信息平台,加强城市规划、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境监控等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城镇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服务内容包括提供科技、气象、教育、医疗、商务、旅游、家政、娱乐等信息,逐步形成社保、医疗、就业指导和生活救助服务体系,推进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西安市采用网格化管理的模式,完成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市级社区信息中心平台和信息服务系统,完善“12343”社区服务热线。宝鸡市围绕实施“城市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项目,整合地理空间、旅游交通、医疗保险、政务公开等信息资源,通过《中国宝鸡》城市门户网站,建立面向公众服务的城市信息化公共服务大平台。

  7、网络基础设施工程

  网络基础设施工程主要由省内干线传输网、多形式宽带接入、宽带网络应用、数字电视、互联网本地交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成。建设内容是:加速构建全省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整合现有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促进三网融合。建设关中、陕南、陕北干线光缆环形结构网络,推广宽带网络在企业、家庭、学校、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应用,加快宽带移动通信和无线接入,逐步建立高速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扩容改造广播电视干线传输网络,完善整体网络结构,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务,扩展广电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功能,开展数字电视双向互动应用,实施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平移。

8、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推进工程

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工程主要由信用服务系统、在线支付系统、物流信息平台、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IC卡应用、企业信息化应用等建设项目组成。建设内容是:建立完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法规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鼓励大型骨干企业优化业务流程,发挥采购、销售渠道的带动作用,促进银行卡产业与其他行业应用的有机结合,建设商务流通、分析、管理数据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应用。重点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支持行业应用,带动中小企业应用,鼓励面向消费者的应用,创新商务服务模式。

  详细情况见《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信息化“八大工程”项目表》。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加强对全省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研究和审议全省信息化发展重大事项,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省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各市县、各部门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本区域、本部门信息化工作。

  (二)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加快制定鼓励信息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技术和智能软件技术的研发,提高我省软硬件产品标准化、系统化、工程化能力,为信息产业发展创造市场空间。加快地方性信息化法规建设,营造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分层制定、修订一批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应用等信息化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三)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

根据应用需求,逐步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统一信息化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持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运行维护等标准,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支持。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围绕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绩效评估等重要环节,加快制定网络传输、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等标准。加强标准的宣贯和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咨询与服务体系,强化标准在信息化建设各个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四)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要求,分级、分层、分域管理,明确划分基础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内容的安全责任,逐步建立健全全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信息安全日常管理体系、行政执法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组织管理、政策法规、技术和设施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安全防护能力、隐患检测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安全对抗能力,有效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五)拓宽信息化资金筹措渠道

各级地方财政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确保信息化建设资金持续稳定增加,重大信息化项目顺利实施。引入市场机制,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具有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的企业、社会机构参与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或提供运行维护服务,允许通过合理收费方式获取得投资经营和委托服务收入。并对依法开放的政府信息资源和公益性信息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规范增值服务,用以回收投资,补偿成本。

  (六)加大信息化宣传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信息化知识和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宣传工作,把信息化宣传与科普工作、网络文明教育与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广泛传播信息化基本知识,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行为,强化网络道德约束。要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互补,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和社会公众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技能,增强全民对信息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兴趣,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缩小“数字鸿沟”,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增强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