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肆虐,他们仅仅用了21天,就开发出了中国第一个区县级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HEMIS)。
东方正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东方正通)不仅在中国抗击非典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从此踏上了每年300%的高速成长之路。而今,东方正通正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我们要成为中国第一家应急信息化建设领域的上市公司。”东方正通董事长张骥如是说。
专注如一 成就今天
东方正通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地区,以中国科学院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由美国、英国归国的科技人员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硕士为主要技术力量组成。
作为北京市政府应急指挥专家组成员,东方正通参与编写了多项国家级、省市级信息化标准,包括《中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数据集标准体系》、《北京市区县及专项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指导意见》等等。
东方正通还是“美国应急管理技术委员会(EMTC)”、“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协会(HIMSS)”等标准化制定组织的高级会员。目前在美国设有研发中心,在法国设有分公司。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与世界同步。
2003年,东方正通自开发出海淀区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后,又先后完成了朝阳区、宣武区、顺义区等多个北京区县专项或全面政府应急平台的建设;
2005年,开发出国内第一个省级应急工作网络系统——北京市值守应急系统;
同年起,参与了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政府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2006年8月,中标承接了北京市奥组委“2008年奥运运行指挥技术保障系统方案规划”;
同年10月,中标成为唯一一家代表北京市入围国务院“省级应急平台和城市应急联动技术研发与示范”课题的承担单位,正式参与我国未来三年全国公共安全应急网络的建设;
同年底,在国信办、信产部等主办的“2006年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东方正通荣获“2006年度中国信息产业创新企业”,并入选《2006中国信息化应用案例推荐》。
“数字城市”步履维艰
2002年,东方正通科技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当年,其目标就是要利用先进的IT技术,建设数字城市,进而完成“数字中国”的建设。
不久,公司却越来越步履维艰。因为当年的数字城市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就连最发达的纽约、巴黎等,也没有完成“数字纽约”、“数字巴黎”的建设。那么,到底什么叫数字城市?谁也没见过。东方正通开发的面向“数字城市”的技术产品:“智能工作流管理器”、“电子地图平台”等等,就成为阳春白雪,放在闹市无人识。
残酷的事实让东方正通明白了:落后的技术肯定不能取得成功,但超前于实际需求的技术同样也很难成功。因为企业不是研究所,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得到市场认可,也才能获得宝贵的发展空间。
2002年,东方正通走过了平淡又平凡的一年。据调查,中关村中小企业的生命转折点是2.3年。这个数字就意味着,在企业发展第2年时,往往是个大坎,迈过去就能茁壮成长,迈不过去,就自生自灭了。
作为中关村15000个中小企业的一员,2003年的东方正通走到了重大的转折点。
抗击非典 赢得机遇
2003年,非典席卷全国,中关村一片萧条,不少公司都停工歇业。在响应北京市、海淀区的号召积极捐款捐物的同时,东方正通考虑能否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抗击非典做点贡献。
作为美国应急管理技术委员会(EMTC)的会员,他们由非典想到了美国“9.11”恐怖袭击。
自“9.11”后,纽约市启动了“纽约应急指挥系统”,针对“9.11”之后的炭疽热等恐怖袭击,进行预测预警和应急联动。抗击非典与应对恐怖袭击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都有数据采集、数据汇总,有基于电子地图的直观分析;都有多部门联合作战和统一指挥;甚至在数据丰富的情况下,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预警。
在组织技术团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功能细化后,东方正通提出,“建议开发海淀区抗击非典应急指挥系统,用高科技战胜非典”。很快海淀区就有了批复,同意开发此系统,由东方正通公司负责完成。另外有两个要求:1)越快越好;2)保证公司内部不能有一个人得非典。
殊不知,这正是改变东方正通命运的一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东方正通就此踏上了开发中国第一个应急管理软件的征程。
豁出去了,马上开始调研。海淀区22个街道、11个乡、93家医院。他们三班倒不休息,吃睡在公司,去乡镇不戴口罩,去医院时才戴口罩(3~5层)。后来听说在16层以上口罩才对非典病毒起防护作用,那种口罩完全是白戴。
21天之后,东方正通开发的软件投入了使用,被媒体誉为“21天诞生的中国软件奇迹”。后来,被推广到朝阳、宣武、石景山、房山、顺义、延庆、崇文等区县。2005年,推广到北京市。2006年,推广到北京市奥组委和国务院。东方正通也随着应急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壮大。现在,公司在黑龙江、海南、山西、广东等几个省都成立了分公司,参与当地政府应急平台的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