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春节就开始决定做信息化,当年8月完成招标,2004年6月30日结束工程,2005年1月进入保修期,期间项目需求一直在细化,从刚开始搭大框架,到具体实施时定细则,甚至到桌面的网络用普通双绞线还是光纤都讨论,听着耳晕吧。这么多细节需求,可怎么做啊?
事实证明,这个项目正是由于用户的不断细化需求才逐步吊高了胃口,而总包商也正由于有经验才不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才成为了经典工程,用户和集成商都非常满意,同行也直竖大姆指。
这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办公楼智能建设,大楼边土建边做弱电,弱电方案几经变迁,最终按照甲级智能楼标准进行设计,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和施工,该办公楼目前成为全国法院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建筑。
定框架 控制与管理相结合
2002年春节过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决定建设审判法庭办公楼。从一开始,上海高法就设定了要做智能化建筑的目标。他们先去同行那里参观学习了一下,了解到上海二中院做过一些类似的过程,知道了大致流程,知道弱电项目必须随着大楼的主体完工而完工。2002年8月,上海高法开始了弱电项目的招标工作。先是方案征集,有30多家弱电厂商应标。鉴于法院的特殊性质,上海高法除了要平常的资质证明外,还明确要求入围企业必须有保密单位资质,这一下子就筛掉了85%,只剩下了太极、腾达等5家厂商入围。上海高法成立了评标小组,要求几家厂商分别讲解自己的方案、报价,做综合评定。其实,在应标的几家单位中,太极和腾达最为突出。腾达在上海的两个中院做过项目,自然在高法项目上有优势。而太极在上海也有几个智能建筑的成功项目,比如文兴报业、明天广场等,集成能力最为突出,而且它在IT和弱电两方面都有研究,尤其是其一套自己研发的IBMS系统,能够实现设备控制与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也让上海高法比较心动。选谁呢?
太极公司经过仔细调研,决定发挥自己的优势。上海高法已经有一些具有法院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比如说证人传唤系统、法庭排期系
统与大楼的智能控制系统结合起来,由管理系统直接派任务给控制系统,是不是就方便许多呢?在讲标过程中,太极着重强调了自己所做的控制系统能够与法院的业务系统相结合。比如说,当法院审理案件时,一般都会公布时间和法庭号,这些数据输入法庭排期系统后,排期系统能和楼宇控制系统结合,相关数据就会顺利到达控制端,那么到了法庭开庭前半个小时,楼宇系统会自动打开该法庭的灯光,调好室内温度。这当然大大方便了法庭的管理,也打动了招标委员会的心。最终太极顺利拿下此标,成为上海高法审判法庭办公楼弱电系统的总集成商。
新想法新要求 不断细化
和土建一起的弱电项目不只是个脑力活,还是个口舌活。太极该项目的负责人王磊每次为了多方协调真的是煞费苦心。高法是个成熟的用户,它给了工程土建方2%项目管理费,有了这笔钱,太极再和土建方打交道就方便多了。2002年10月14日,太极3名工程师进场,先是配合安装公司预埋管线,之后开始了设计的深化工作中,从施工图设计到后期具体产品的招标工作,都由这3个人负责,2003年8月又加入了两个大学生,形成了三老带两新的项目组队伍。这时候,土建已经进入尾声,机电设备安装、内部装修又成为需要磨合的重点,没装修的竖井和机房肯定不能进去布线,而内部装修又由好几个公司分包完成,每家都要打交道和协调,对方的工期一旦变化,整个弱电项目的工期都要调整,王磊每天都处在与各方协调的工作中,嘴皮子功夫大有长进。半年后,在项目最紧张的时候又来了5个人,最终在2004年6月30日彻底完成工程。一栋大楼,盖起来好像没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到了弱电实施的时候,法院特殊的特色就展现出来了,而高法的想法也随着项目的不断进行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弱电项目要完成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楼宇设备自动化管理系统等15个系统的统一管理。高法将这15个系统分成了两个部门来管理,一是属于物业管理的楼宇自控、安保、消防等系统;还有一个就是与业务系统结合紧密的控制系统,比如多媒体信息查询、法庭公告等,这些都归业务系统的管理部门——技术科管理。王磊每周坚持有两三天与技术科、业务科沟通,了解业务系统,保证控制系统与业务系统的相连。
太极在IBMS的基础上做了一个管理控制平台,所有的设备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都和该平台相接,这样,数据交换就不再是问题。而且,以后无论哪个系统升级,都不用再频繁更改接口了。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高法也提出了很多新目标,对系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证人传唤系统,所有的证人都集中在一个房间里,以前如果法庭需要传唤某个证人,就打电话让该人过去,而现在,法庭传唤系统与紧急及业务广播系统、法庭公告显示系统相连,只要庭上宣某证人入庭,相关区域都会自动出现对该证人的广播让他尽快到现场,加快了法庭效率。为了满足上海高法的这些特殊需求,太极先找最高人民法院的专家去仔细研究庭审的证物出示、书记员记录、总控等具体需求,这样在完成任务时也专业了许多。当然,因为工期比较长,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逐渐出现也打动了一直希望追求完美、做得最好的上海高法的心。比如,2002年招标的时候,太极应标还说的是网线,后来进入2003年光纤到桌面成为了最新的“宠儿”让高法也动了心,但价格实在觉得难以接受。后来上海高法和太极算了一笔账,发现光纤虽然初期投入成本高出了30%,但是后期维护费用相对较低,如果用的时间长,光纤反倒是比较划算。
因为太极只是总包方,实际网络设备等的购买还需要再招标,因此上海高法出了三个人和太极的两名工程师,再加上上海高法请的专家和监理共7个人成立了联合招标小组,对设备购买随时招标。整个招标以内部邀标为主。先是上海高法提要求,太极用IT的方法把它实现,然后提出对设备指标的具体要求,再由联合招标小组完成招标。就像光纤到桌面这样的变更,一直随着项目的集成在发生着。当然,也有些固定的费用不能变化,比如设备安装调试费,不管买的谁家的产品,联调都是那个价钱。但是总体下来,弱电项目金额达到了4400万元。
别以为上海高法因为这个生了气。他们觉得在这个项目上有了很大的收获,因为随着项目的实施,他们自己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发现这些系统原来可以相连,原来还有很多想法和功能真的能够实现。于是,他们不断冒出新想法,不断选型,让太极不断实现,最终逐步描绘了一幅自己认为很满意的图画。
而太极的收获更是意外之喜,在全国法院有了名气,在上海地位大大提高,北京高法慕名参观后主动打来电话希望能和太极合作。看来,这种不断建设,不断选型,不断变更的信息化建设,也能走向成功。
细化,不意味着推倒重来
项目最忌讳什么?最忌讳的就是从立项起到项目结束一直在变更。但其实,历时两年的项目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把细节定了,所以后来细节的仔细推敲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王磊说,最早双方签署合作协议时是框架性的,很多细节问题都是边执行边商量,在大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市场的具体情况和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细化。尤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新技术、新想法、新要求的出现,都体现在细节之上。
在大框架稳定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完美的细节,是用户和总集成商保证项目成功的法宝。首先,上海高法是成熟的用户,他们知道自己对智能建筑系统并不懂,因此与总包商边协商边学习,虽然提出了要求,但也不好高骛远,而是协调后施行,而没有摆出我是甲方总包就得听我的架子,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其次是总包商的经验和成熟。太极有一套自己开发的、已经在很多用户中使用的IBMS系统,是整个智能楼宇控制系统的核心,而高法的个性化要求,则在IBMS基础上做一些定制化开发就可以,这就使得上海高法需求无论如何变化,最基础的底层控制系统都不会动摇根基,也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