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研究制定并实施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富裕人民生活、增强县域经济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规划依据《中共射阳县委关于制定射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导向性和约束性,是射阳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背景
(一)“十五”发展成就
“十五”是我县发展史上经历挑战、经受考验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面对地区之间竞相发展的新形势,面对非典疫情、洪涝等严重灾害的新挑战,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全县百万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勇于争先、长于实干、乐于奉献”的三种精神,深入实施工业化、外向化、民营化、城市化“四大战略”,大力培植特色经济、集群经济、海洋经济“三大优势”,远学平湖、近学如东,富民强县、跨越发展,取得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
1、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为预计数,下同),“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比“九五”平均增速快2.3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34.9:37.6:27.5调整为25.3:44.4:3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9万元,“十五”年均增长14.4%。“十五”期间实现人均GDP超1000美元、三产比重超过一产比重两大突破。实现财政总收入8.2亿元,年均增长21.5%,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6%,比“九五”期末提高1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4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倍。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称号。
2、特色经济初具规模。从全县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以市场为导向,扎实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加快构建具有射阳特色的产业区域和经济主体,纺织产业、海洋经济、特色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确立了建设新纺都的理念,纺织业发展明显加速,纺织工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达60%以上,建成江苏省纺织产业基地县,支柱产业效应明显放大;进一步加快沿海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区域内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0%以上;大蒜、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区域产业中心,影响力日益增强。建成全省最大的高品质棉、中药材、海水生态育苗、南美白对虾、食用菌和出口蜂蜜生产基地,进入全国果菜十强县。
3、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县559家应改制企业全部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56家企业实现开放式重组。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私营企业数比“九五”期末净增1200家。社会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稳步推进县乡机构改革,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农村各项改革取得实效。经济发展的体制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省级射阳经济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得到实质性启动,各类工业集中区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两区一地”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68亿元,开放型经济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完善。“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比“九五”增长42.9%;2005年自营出口4250万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3%。
4、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建和改建等级公路1405公里,实施了海堤公路、省道射阜淮公路、沿海高速射阳段、陈李线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射阳港逐步配套完善,开通了集装箱内支线,2005年吞吐量达360万吨。内河航道得到初步治理。射阳港铁路支线项目建设进入前期工作阶段。射阳港电厂二期建成投产,风力发电项目进展顺利,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邮政通讯业发展迅速,建立起技术较为先进、覆盖面广、基本适应信息化需要的现代信息基础网络。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实施了自来水厂三期、污水处理厂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县城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实施大中沟及涵闸改造,累计完成土方5500万方,改造中低产田23.6万亩。
5、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五年累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30项,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00多个,预计2005年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39.5%、57.6%。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6.6%,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2所。五年累计撤并中、小学316所,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实施了急救中心、县及镇医院病房楼改造等一批项目,引进了直线加速器、螺旋CT、核磁共振等一批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疾控监督进一步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初步健全。人口出生率稳定在7‰以下,自然增长率达2‰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平均在98%以上。广电事业发展迅速,建成广电大楼,开通了数字电视频道,实施了调频广播、有线电视“双入户”工程。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大,实施了小洋河治理、城市垃圾处理、农村清洁水源、工业污染防控等一批项目,城乡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验收。文化、体育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6、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50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5050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7.3%。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2.94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5.94亿元,人均储蓄余额6037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33.9%。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五年城镇净增就业1.6万人,实现再就业1.5万人,实施再就业援助3600多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达12.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0.4%。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村住房、饮用水等条件得到改善,2005年恩格尔系数为42%,比2000年下降8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十五”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好的五年期,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还不大,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富民滞后于强县;产业布局还比较分散,集聚程度有待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不够明显,财政实力不强;城乡居民持续增收以及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中高级人才不足等。这些问题与矛盾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在“十一五”期间,需着力研究并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阶段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期。“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县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首要的任务就是以县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从发展基础、发展需要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2、工业化和沿海开发加速期。我县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工业化呈加速推进的态势。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项目载体建设的加速升级,发展环境趋于优化,各类投资渠道显著拓展,同时,由于服务业的配套发展,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工业化将由初期进入中期阶段。随着全省沿海大开发进程加快,我县资源优势日益明显,海洋经济将成为全县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3、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提升期。产业向集群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是必然趋势。我县县城建设在“十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同时,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步伐加快,接受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时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将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将进一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4、国际化融入期。“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将向纵深推进,国际投资与贸易更趋活跃,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跨国、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县增加利用外部资金总量、提高利用外部资金质量、参与经济国际化分工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十一五”期间我县将成为外来投资特别是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只要抓住机遇,全县经济国际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期。时代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丰富内涵。对于我县农业人口占主要人口、农村面积占主要面积、农村经济占较大经济份额的农业大县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工业化和农民的市民化,将会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接轨上海,学习苏南,跻身苏中,争先苏北”的要求,全力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四大战略,不断培植特色经济、集群经济、海洋经济三大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全县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经济总量翻番,全面建成小康。
2、具体目标:
(1)综合实力。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亿元,与2005年相比经济总量翻一番,年均增长1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7万元,突破3000美元,年均增长14.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9.5亿元,年均增长20.7%,财政总收入达20亿元,年均增长20%,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4%,比“十五”期末提高1.4个百分点。2010年全县城市化率达55%,比“十五”期末提高15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0.5亿元,年均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35亿元,年均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94.5亿元,年均增长18.3%。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25.3:44.4:30.3调整为15:50:35。
(3)三大需求。“十一五”期间,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亿元,年均增长24%,其中工业技改投入340亿元,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年均增长30%以上。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亿元,年均增长12.2%。2010年,外贸自营出口1.3亿美元,年均增长25%。
(4)社会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61.5%和43.8%。人口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城镇三大保险覆盖面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5)生态环境。2010年,空气质量总体达到二级标准,局部达到一级标准,饮用水源达到三类以上环境质量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55分贝。城市污水处理率98%,城镇固体废物处理率98%。每万元GDP能耗下降2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48%,农村森林覆盖率2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2分以上。
(6)人民生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年均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年均增长16.2%。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0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平方米,住房成套率90%以上。恩格尔系数40%,比“十五”期末下降2个百分点。
通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把射阳初步建成“一都两带三城”,即中国特色纺都;全省知名的沿海开发示范带、高效农业产业带;中国优秀旅游城、全国园林城和全国卫生城(镇)。到2010年,全县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奋斗,到2020年左右,全县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和谐的新射阳。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
(一)突出以工兴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1、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以工兴县为第一方略,以项目推进为第一抓手。围绕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着力招引大项目、突破大项目、重抓大项目,以大项目的带动和支撑,促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000个,亿元以上项目80个,突破10亿元以上特大项目。以项目推进做大做强纺织业,实施棉纺及坯布技改扩能、麻纺麻织、缫丝丝织、棉纺后整理、印染、差别化纤维、超细纤维仿真皮面料及高档针织绒面料、服装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以项目推进全面扩张化工总量,主攻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建设临海生态化工集中地,重点实施染料、印染、有机氟、医药中间体等一批项目,积极寻求沿海重化工突破。以项目推进培植壮大机械电子工业,重点实施浆染联合机生产线、化工机械、船舶机械、高能探伤检测仪、节能风机、电动工具等一批项目,开发研制环保机械,扩大汽车离合器等汽车零部件品种和规模,积极为悦达起亚配套。以项目推进提升食品工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保健及方便食品,加快发展饲料工业,重点实施大蒜素、畜禽深加工、水产品深加工、中药材深加工、水产饲料等一批项目。在大力发展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全县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门类相对丰富、结构不断优化、效益稳步提高。
2、加快特色纺都建设。按照“提升棉纺,重抓延伸,配套成龙,建设纺织集群”的要求,实施区域化集聚、大企业带动、差别化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棉纺织、混纺织、麻纺织、毛绒类、化纤、服装、印染及后整理和纺机等。纺织,提高前道,增强织造,发展后道。对现有纱锭进行配套改造,精梳纱、自动络筒纱和高支纱的比重分别提高到90%、60%和50%以上。引进喷气织机、高速剑杆织机,改善坯布品种质量,开发特种织物和较高档次的服装面料。建设染整中心和染纱中心,完善纺织产业链。毛绒,以建设高档毛绒面料生产基地为主攻方向,同时发展生态、环保装饰面料,开发机织毛绒产品,到2010年形成年产2000万米毛绒面料的生产能力。麻纺织,迅速扩大规模,开发棉麻等混纺混织产品。到2010年,形成8万枚麻纺纱锭和年产8000万米亚麻坯布的生产规模。化纤,开发差别化纤维和功能性纤维产品,延伸开发新型化纤后道产品,扩大丙纶强力丝系列及其延伸产品和超强纤维仿真皮面料。到2010年,形成10万吨化纤的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特种化纤,开发动植物蛋白纤维,到2010年形成1万吨动植物蛋白纤维的生产能力。服装,以开发职业服装、高档牛仔服、时装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到2010年,形成2万台高速平缝机、1.5亿件服装加工能力。纺织机械,提高前织、织造机械,开发纺纱机械。对前织机械传统产品进行数字化改造,大幅度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织造机械在改进提高剑杆织机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以产顶进产品,重点研制喷气织机和针织设备。2010年,纺织机械形成年销售10亿元的规模。通过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家级纺织产业基地县,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纺都。
3、壮大规模企业和集群经济。培植企业集团。强化政策激励,集聚生产要素,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支持振阳、双山、大宏等一批企业技改扩能,加速扩张。“十一五”期末,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达2家,20亿元的企业4家,10亿元的企业8家。强化品牌经营。注重对品牌的研究与开发,积极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十一五”期间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力争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创建双突破。推进自主创新。“十一五”期内完成重点技术攻关60项,建成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1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3家,市级技术开发中心6家,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个,在射阳经济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大力提升企业系统集成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以及商务电子化水平。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十一五”期间,培育和壮大县城工业园区、盐东镇、盘湾镇为重点的纺织产业集群,临海生态化工集中地为核心的化工产业集群,临海、耦耕为重点的大蒜产业集群和洋马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建设的领导和规划,延伸拉长产业链,强化龙头企业建设,配套完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到“十一五”末,形成年销售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8个,其中超30亿元的产业集群2个。
4、突出开发区带动作用。全力打造射阳经济开发区和射阳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按照提升规划水平、提升综合功能、提升产出水平、提升集约化程度、提升整体竞争力的要求,主动适应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提升外向度,提高投资强度,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增值空间大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拉长产业链,增强集聚效应。坚持功能开发与形态开发并重,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增强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十一五”期间,射阳经济开发区新增业务总收入超百亿元,初步建成苏北一流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农业开发区台资工业园,规划建设韩资工业园,加大临海化工集中地基础设施配套投入,主攻印染项目,建成印染集中区。加快盐东、合德、盘湾、海通、陈洋、黄沙港等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坚持合理定位,增强功能,错位发展。
(二)坚持富民优先,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高品质棉、优质稻米、大蒜、药材、经济林果、食用菌、蔬菜、特种海淡水产品养殖等,建设一批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园。适度调减棉花面积,“十一五”期间逐步调减至60万亩左右,加快棉花品种更新步伐,建设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稳定大蒜、菊花和水稻面积,发展特种经济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以规模养殖大户为示范,加快发展畜牧业。引导农民发展设施种植、设施养殖,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和订单农业。推进科技兴农,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控制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引进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十一五”期末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2家和4家。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用工业化手段组织农业生产,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创建国家级农民示范合作组织。加大农业创牌力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强化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促进农民致富。实施农民创业致富工程。大力推进农民创业,充分激活农民创业的潜能,通过大厂带小厂、定单带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民创业。依托我县丰富的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发展适合农民创业的各类中小企业。“十一五”期内,全县新增农民创业1万人,培植各类规模大户7500户。大力推进“凤还巢”。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工业、交通、餐饮、商业批零等产业,参与城市产业分工,发展市场空隙型产业,拓展农民就业和创业空间,不断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科教富民工程。开展“10万农民技能大培训”和“科普村村通”,全面增强农民的就业和创业本领,形成职业教育长线培训、部门和学校教育定向培训、中介组织岗前培训的“三位一体”培训机制,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实施劳动力转移致富工程。着力打造具有射阳特色的纺织、缝纫、食用菌等劳务品牌,做大规模。进行特色劳务商标注册,全面增强我县特色劳务的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政府机构接单的比例,全面提升我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十一五”期间,新增转移劳动力10万人。加快发展建筑业。充分发挥建筑行业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优势,强化建筑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积极开拓国内外建筑市场,强化建筑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建筑工人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民能够通过建筑业获得更多的收入。坚持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相结合,把转移劳动力与加快发展小城镇相结合,与推进农村工业化相结合,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着力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
3、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县基本完成50万亩次高地治理和“三港六河”封闭工程建设任务,继续实施农村河道疏浚、圩区改造工程,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因洪致涝”问题。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新型实用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十一五”期末,全县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75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8万千瓦。推进农业资源开发。建设陈李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示范带,进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整治。分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16.5万亩。加快农村土地复垦、整理进程,千方百计增加耕地面积。进一步改造农村电网,使之能够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加快农村公路等级化改造,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村村通客运班车。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宽带网,调频广播、有线电线“双入户”率达90%以上。
4、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提高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收杂费、免收课本费,对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逐步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制度,创建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推进农村二次改水,提高农村水厂规范化管理水平,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确保农民用上安全放心水。加大农村改厕力度,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20%以上。
5、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规划先行,统筹镇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全民创业规划。建立健全加快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形成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流通、劳动就业、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加强镇村规划和设计,合理调整村庄布局,积极稳妥开展村庄撤并,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康居示范村、中心村,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1、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为工农业生产和商业配送提供服务的物流载体和龙头企业,促进仓储整理、零件、生产原料和半成品配送等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建设一批设施和管理配套的物流中心。依托射阳港,建设射阳港物流中心,发展仓储、加工和对外转口贸易,尽快形成立足进出口贸易的现代港口物流中心。开发沿海高速公路陈洋道口,加快建设陈洋现代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大型仓储和生产资料交易等物流服务。培育壮大县城物流,在县经济开发区西区建设县城物流中心,为县城工商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积极扶持县内物流企业,引进国内外具有一定实力的物流公司,逐步实行县内企业物流集中配送。在镇区重点发展社区服务和超市、农资、家电、通讯等连锁店或配送点,延伸物业流通网络,活跃农村市场。充分发挥重点物流企业作用,鼓励邮政、烟草、医药物流企业扩大经营范围,为全县的物业流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金融业。推进金融电子化建设,加快结算业务、网络银行等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工具品种创新,拓展中间业务,扩大服务范围和层面。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支持县内有条件企业入股商业银行。鼓励发展科技服务、法制、公证、会计、审计、企业形象、环境保护和质量认证咨询等服务机构,培育商务服务业,为一、二产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生态旅游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加快构建射阳旅游业“一个中心三大区域”的景区框架,即县城旅游服务中心,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黄沙港渔文化休闲区、射阳河口湿地休闲旅游区。进一步完善海滨国际俱乐部、息心寺宗教旅游区、发阳渔村等一批景区、景点设施,实施射阳岛公园扩建、后羿文化馆、华中工委旧址、发鸿园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加强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快旅游食、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华东地区知名海滨生态旅游区。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数字射阳”,在建立和完善电信网、广电网和各类专业网的同时,重点建设全县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实现各类公用、专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全方位、多功能的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经济管理、政务信息、教育科技等信息应用工程,全面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房地产业。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建立合理的房地产供给体系,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房地产市场。对县城住宅小区进行合理规划,梯次开发,加快旧城改造,积极构建新城区。培育壮大镇级房地产市场,满足居民需要。积极发展工业、商务及为其他行业服务的房地产。
3、提升传统服务业。专业市场建设。发挥专业市场的集散、带动功能,发展壮大黄沙港海产品交易、临海大蒜、洋马中药材、特庸粮食、县城蔬菜等农产品市场,加快建设装饰装璜材料、纺织品、机动车配件、农业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不断扩大我县专业市场规模,增强影响力和辐射力。“十一五”期末,全县建成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6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2个。居民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不断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推进公益性服务的市场化。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培育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
(四)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
1、建设临港经济集中区。按照“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要求,全面整合射阳港和黄沙港两大区域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加快发展。以农业综合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实施石油化工、天然纤维加工、海淡水产品深加工、饲料加工等项目,将农业开发区建成临港工业制造基地。争取实施射阳港电厂三期工程,稳步发展热电,全面启动风电,实施好3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初步建成江苏沿海重要的能源基地。依托沿海芦苇、秸秆等资源,推动双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施60万吨纸浆项目,提高文化用纸、中高档生活用纸、包装用纸及特种用纸产品质量,实现规模生产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初步把双灯纸业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成全国最大的非木材浆纸生产基地。推进射阳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航能力。加快万吨级码头建设,新建1万吨级集装箱、散货和件杂货码头各1座,新建千吨级货运码头3座,争取实施栈桥式集散两用深水码头。进一步做好口岸软、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建设海关和检验检疫大楼,筹建保税区和保税仓库,争创一类口岸。继续做好新长铁路射阳港支线项目论证工作,积极招商引资,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国家级中心渔港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市场化运作,快速实施,加快黄沙港扩建改造,形成2000艘渔船停泊、交易规模,全面提升港口吸纳承载能力、水产品集散加工能力,将黄沙港建成苏北沿海中部重点渔港和重要水产品市场之一。
2、做特湿地旅游经济区。策应盐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建设丹顶鹤旅游经济区。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市场运作。依托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综合开发景点资源,加快实施苏东自然农园、海滨森林公园等旅游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洋马药材旅游区、黄尖牡丹园,规划建设海滨度假村、俱乐部,全面推进旅游经济区整体开发、联动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生态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变。
3、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按照无公害绿色化的要求,提升沿海种养业水平。构建高效农业示范园。在农业综合开发区内建设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按照农场化和现代化要求,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特水养殖、特经作物、经济林果和牧草种植、畜禽饲养。在射阳港海堤外垦区内建设省级水产养殖科技示范园,引进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发挥沿海养殖业优势,重点抓好鱼虾蟹的工厂化育苗和高效养殖的试验示范。在芦苇公司基地内建设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园,以高产芦苇、优质稻米、牧草种植和淡水养殖为主,同时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品加工业,配套发展服务业,形成生态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与旅游观光、度假融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特色。培植高效农业经济带。特经作物种植带,主要集中在淡水资源较丰富、土壤改良程度较高的垦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盐土经济作物。高效水产养殖带,重点发展贝类围栏护养、海水育苗和淡水养殖,推广标准化、设施化养殖,建设全省最大的海水生态育苗基地。优质林牧畜产业带,重点发展风景林果、经济林果、花卉和牧草种植,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业。加强对高效农业优质品牌的创建与培育力度,放大“射阳大米”等品牌优势,以品牌为先导,建设家乐福等超市配送农产品基地,扩大运动员功能大米种植基地规模。通过品牌带动,加快建设富有射阳特色的高效农业产业带。
(五)协调发展科教事业,推进科技兴县、人才强县
1、加快科技进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抓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互利合作,建设产学研联合体,“十一五”期间新建产学研联合体100个以上。积极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增强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组织开展特种功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和工业智能控制、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重大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在新材料、环保、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等领域建立产业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强化纺机、探伤仪等10大类产品的自主创新。“十一五”期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个,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400个,创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5%以上。大力促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渗透,重点改造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适应科技发展需要,建立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的科技服务体系。重视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各级科普组织,大力推进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画廊及常设科普讲坛建设,促进科普事业发展。
2、加快教育现代化。构建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多层次、多形式的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前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相当,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3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规范办学行为。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市场为导向,深化职教改革,放大品牌效应,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需求,注重抓好初、高中生毕业后的培训,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强化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3、加快人才强县。深化人才引进政策,全方位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才相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和智力。加快人才市场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无形人才市场,以信息化、网络化带动人才市场的现代化和资源配置的高效化建设。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培养,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加强党政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培训制度,强化公务员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继续抓好省“333”、市“111”工程、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优秀镇村科技型、“双强”型人才的选拔培养。重视高绩效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构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发挥职业教育优势,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积极创办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形成多渠道、多种类、多层次、全覆盖的职业培训体系。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比重。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教育与考核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和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制度。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
1、构建现代交通网络。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系统配套”的原则,重点实施S226射阳段、沿海高速接线、四长线改造、海堤公路改造、S233改造、靶场公路接线和绕城公路建设等一批公路工程,全力构建“六纵九横六联一环”干线公路网络,实现县到市和临县之间一级以上公路短、直连通,县到镇、镇到镇为二级公路,县内各镇实现“一小时互通”,所有镇“20分钟上高速”,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快速、便捷、安全的运输通道网。进一步完善通村公路的路网结构,“十一五”期间新建四级公路10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等级化改造任务。加快危桥改造步伐,“十一五”期间改造危桥1375座。对现有航道进行综合整治,重点治理新民河、凤鸣河、芦渔港、大兴河、战备河、小洋河、海河、廖家沟等,最终形成“三横一纵”纵横贯通的航道网。
2、提高供电能力。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负荷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实施220KV变电工程2个,为振阳变电站扩容和耦耕变电站新建;实施110KV变电工程7个,其中新建3个,为金海、陈洋、西郊输变电工程,改造扩建4个,为合德、海通、临海、特庸输变电工程;实施35KV改造扩建工程14个。到“十一五”期末,全县高压配电线路总长713.25公里,110(35)KV线路总条线达70条。进一步改造农村电网,“十一五”期间新增10KV中压架空线路440公里,新增配变容量86000KV,新增配变台数275台,新增400V低压架空线路183.5公里,改造400V低压电缆线路91.5公里。
3、做大做美县城。合理调整城市布局。以小洋河为生态景观轴、解放路为发展轴,横向做大,纵向拓宽。已建成区分为三片,即城中片、城东片和城西片,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县行政中心迁移至城西片,同时在县经济开发区西区建设大型客运总站和县城物流中心。到“十一五”期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6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26万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旧城改造,重点实施城南新村、化肥厂地段、纺机厂地段、黄海新村、体育新村二期、红旗新村、永胜新村、建设新村等旧城改造。加强市政建设,配套完善城市路网,加快北环路、朝阳南街等工程建设,打通二环路,同时做好三环路的建设规划,构建绕城公路。扩建地面水厂,延伸和改造供水管道,推行全县区域供水,将海通、合兴等区域纳入县城供水体系,提高供水质量。“十一五”期末县城日供水能力达14万立方米/d规模。积极推广应用管道液化气、天然气,“十一五”期末管道气用户达1.5万户。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增设大中型垃圾运转站,建成5万吨污水处理厂,在海通境内建成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开展垃圾发电项目的论证工作,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控制和无害化处理。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增强防洪能力。继续大力实施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公园、广场、步行街、街心花园、沿河绿化带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和卫生城(镇)。通过努力,把射阳初步建成生态型海滨工业城市。
4、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县城和城镇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为重点,抓好集镇建设,重点发展盐东、黄沙港、临海、陈洋等中心镇,加快发展经济特色镇,基本形成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个性鲜明的城镇体系,发挥重点中心镇连接城乡、带动周边、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综合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建设品位,强化城镇幅射带动能力。“十一五”期末,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达3万人以上。以推进农民进城进镇为重点,深化户籍、就业、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有固定住所和职业的进城农民逐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七)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为重点,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社会事业投入机制。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重大决策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保障社会安全。强化企业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进管理创新,建成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要求,用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办法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开放式重组,引导规模企业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实现战略重组,实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突破。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和组织结构为重点,促进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十一五”期间完成股份公司改造企业10家。加快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步伐,“十一五”期间力争2-3家企业上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关键环节,把民营经济作为富民经济、主流经济、群众经济来抓,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进入领域,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大力推进各类要素市场建设,规范土地市场,活跃技术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3、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抓好农村小农水、集体资产、公益性设施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营运机制改革,进行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化的试点,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让农民增加土地资本的收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引导和规范化管理,坚持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动,鼓励农村富余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聚集。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以土地换社保。继续推进为农服务体系改革,鼓励和引导现有农业服务组织和个人采用股份制、合作制及个人独资等形式,兴办各类农业服务中介机构和服务公司。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农民负担监管,逐步化解老债务,加强对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的帮扶,禁止农村发生新的不良债务。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
4、加快经济国际化。推进资本国际化进程。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招商,鼓励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吸引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附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过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重点突破工业领域利用外资,“十一五”期间,我县纺织、服装、印染、玩具、化工等行业要利用外资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农业利用外资步伐,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扩大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利用外资,重点突破港口、电厂、城市开发利用外资。突出重大项目利用外资,五年内建成5个投资总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提高自营出口能力。实施规模经营,培育壮大重点出口企业,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形成10个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自营出口企业。调优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出口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在稳定发展纺织品、轻工等传统产品出口的基础上,扩大机电产品出口规模。大力培植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兴办农业出口型项目,培植农业出口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全县形成5个外向型农业出口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出口额突破2000万美元。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主要出口国建立外销窗口,及时掌握国际市场行情和信息。大力开发有潜力市场,重点突破拉美和非洲市场。推动外经工作创新。加强外经载体建设,发展壮大“中介型”企业,把签约权企业真正推上国际市场,带动全县劳务大规模向国际市场输出。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利用技术、设备等优势在境外兴办实体,带动企业的产品销售,“十一五”期间创办5个有一定规模的境外企业。加强外向型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层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队伍,推进本土人才素质国际化,同时加大适用人才引进力度,全面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国际化需求。
5、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抢抓承接南方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拓展与长三角城市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全方位接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提高与长三角产业协作的紧密度、经济发展的参与度。以产业融入长三角。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寻求产业合作项目,重点突破纺织、化工、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的产业转移,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转移项目100个,亿元以上项目5-10个。以产品融入长三角。全力打造射阳生态农业品牌,扩大优质农副产品进入长三角都市圈的品种和规模,力争把射阳建成长三角地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以资源融入长三角。加大劳动力向长三角大中城市转移力度,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市场,实现劳动力转移在长三角地区的新突破。加强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环境资源优势宣传,以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吸引长三角发达地区来我县开设工业园区或企业集中区,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八)强化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1、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以经济持续增长、能耗和排污逐渐下降为目标,以工业、人口、居住“三集中”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城镇。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加快沿海、沿河、沿路、沿城等区域的生态林建设力度。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加强对重点河流和城乡饮用水源的保护,全面整治城区内河和农村河道。大力实施洁净工程,把治理和控制生产污染、生活垃圾作为生态建设的关键,大力推进化工企业和化工项目进化工集中区,重抓污染物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切实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海域管理,重视海洋环境监察,实行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控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农业上以秸杆综合利用和沼气为重点,工业上以化工、建材、电力、造纸四个行业为重点,实施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工作,创建一批重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严格耕地保护,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大力开发风力等新能源,鼓励新上清洁能源项目。加大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创建力度,通过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包括私营个体企业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在内的城镇所有劳动者,均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注重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规范社会保险缴费行为,完善社会保险费核征制度,提高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利益,完善对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实施扶贫帮困工程,通过开发式扶持,提高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逐步解决贫困家庭看病难问题,确保重点弱势群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确保射阳每个困难家庭的子女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确保射阳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发展社会福利,继续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社会互助,加快福利事业社会化进程。基本形成以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研究适应城市化发展的新型社会保障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镇区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形成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确保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健康运行。
4、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着力减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向就地城镇转移,向大中城市转移,从根本上减少农民。积极增加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本土企业规模,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鼓励非正式就业。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各种力量创造就业机会,“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把鼓励全民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最有效途径,鼓励自主创业,制定创业政策,培训创业技能,在税收和信贷上给予扶持和优惠。拓宽创业渠道,放宽产业进入领域,降低产业门槛。改善创业环境,政府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收入水平。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进一步建立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市场分配的制度,积极增加经营性收入和投资性收入。进一步建立企业职工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切实提高务工者收入。完善公务员工资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基本相适应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市最低保障收入与城市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机制。优先安排下岗失业职工和被征地农民就业。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规范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办法,强化收入分配的产权约束,依法调节过高收入,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卫生事业。重点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卫生监督体制和队伍建设,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险和卫生监督三位一体的服务新格局,完善卫生监督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体系和预防保健体系,加强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及重大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大力发展“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积极实施县人民医院病房楼等一批医卫项目建设,合理配置大型医疗设备,初步实现医疗卫生基本现代化,国民健康指标达全省中上水平。发展体育事业。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发展以乡镇体育为重点的农村体育、以社区体育为重点的城市体育和以学校体育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积极引导全民体育消费,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巩固和完善老年经济供养体系,建立和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构建老年的社会服务网络,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积极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不断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完善社区服务配套设施,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广电事业。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开发利用文化教育资源,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创建特色文化乡镇。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新建射阳图书馆和射阳文化活动中心,扩建文化馆,筹建博物馆,加强镇文化设施建设。做好地方志工作,2010年前基本完成县志编纂出版任务。切实做好档案工作,提升档案馆社会功能。加强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具有高尚情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射阳人。加快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重点建设信用评估制度、信用公示制度、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制度、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罚制度等。健全监督机制,使信用行为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塑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6、推进法制建设和平安创建。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建设法治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转变司法理念,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益,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创新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行“民主法治示范镇、村”、“民主法治示范区”建设,力争建成法治江苏合格县,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水平。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切实加大平安射阳创建力度,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强化社区平安工作,全面开展“平安进小区”活动。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全面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坚持和完善县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建立健全信访督查制度,有效解决信访积案和各类信访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实现安全生产有序化和可控化,进一步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努力在苏北率先建成最安全地区。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着力构建防震减灾的监测预报、紧急救援、震灾预防三大体系,力争在“十一五”末,全县城乡达到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保证措施
1、解放思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实现“十一五”期间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坚持加快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用全新的思维观念和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对欠发达的现实和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坚持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改革克服改革中的困难,结合射阳实际,牢牢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大力弘扬“三种精神”,把解放思想变为加快发展的具体行动,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逐步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集中精力搞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关系经济全局的重点项目和科技、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切实改进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分配的市场化。积极主动地做好与上级政策的有效对接,引导企业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并制定适合本地的、较之周边地区更加优惠的政策。规范部门行为,简化办事程序,实行政务公开、政策透明,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改善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树立廉洁高效、行为规范的政府形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2、把握关键,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依据政府履行职责的范围及自身调控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开发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多个领域,重点实施十大类重大工程,即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工程、能源建设与保障工程、水利和水源建设工程、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工程、劳动力转移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人才强县和教育现代化工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工程和平安射阳建设工程。同时围绕百姓生活需求,政府每年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一批实事工程,办几件大事,让全县人民能够真正感受到发展的变化,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强化项目源建设。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好项目和大项目,建立相应的重大项目储备库,做到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继续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政府、企业、金融部门多方联手,跑部进省,争取更多的项目挤进全省和全国的计划盘子。拓宽融资渠道。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运用更加灵活的招商方式和手段,巩固优势企业、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的招商,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的联系,提高引资的规模和档次。努力发展资本市场融资。充分利用金融、股市、债券等资本市场,提高融资能力。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本,通过国有集体经济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转让国有或集体产权,特别是对收费站、桥梁、公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出让或部分出让,将变现收入集中用于重大建设和改造项目的资本金,支持战略优势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担保基金,采取担保、贴息、注入资本金等方式,调动和聚集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企业。
3、加强监控,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完善规划体系。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全县“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中长期规划。要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必须完善规划体系,相关部门要根据总体规划纲要,认真研究制定本部门、本行业的发展规划,通过专项规划和部门规划,使总体规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建立规划衔接协调机制。专项规划和部门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重大项目等方面做好与全县总体规划的衔接,同时在重大项目方面要做好与国家、省和市规划的对接,确保提出的项目得到落实,并能够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各专项规划和部门规划之间也要做好协调衔接工作。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县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年度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全县各部门、镇(区)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县政府报告。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纲要中确立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和地方各司其责,确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实施。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调控。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分工协作、决策科学、反应灵活、稳健有效的调控体系。政府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好规划目标的调整和衔接,“十一五”期间,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县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