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开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来源:大庆市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序  言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在党中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市委提出构建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重大决策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从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际出发,遵循科技部对国家高新区的总体要求和发展定位,明确大庆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和优先发展领域,突出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十一五”期间大庆高新区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起止年限为2006-2010年。
    
    第一章  现实基础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大庆高新区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根本宗旨,坚持走创新与发展的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要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企业总数由2000年的710家增加到1520家。大庆高新区生产总值、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4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由2000年的16.7亿元、76亿元、50.2亿元、11.3亿元增加到80亿元、322亿元、229亿元、56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36.8%、33.5%、35.5%、37.7%。税收、财政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2.9亿元、2.2亿元增加到8.97亿元、5.2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5.3%和18.7%。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由2000年的128家增加到291家,占大庆高新区全部工业企业的39%,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由2000年的40.6亿元增加到164亿元,年均增长32.2%。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63家增加到127家,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35.1亿元增加到126.96亿元,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2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六大主导产业框架形成,石油及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医药等特色主导产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84亿元,占全区工业的80.7%;实现工业增加值46亿元,占全区的82%。
    创新创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大庆高新区辟建大学园,引进建设了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等一批高校,填补了大庆高新区没有大学的空白。强化自主创新源头建设,引进建设了应用技术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大庆生物技术研究院、黑龙江化工研究院大庆分院等一批专业科研院所。建设了软件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一批创业平台,服务支撑功能明显增强,为科技人才聚集以及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实施火炬计划项目、拥有授权专利分别由2000年的98项、15项增加到155项、235项。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由2000年的15家增加到58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由0.94%增加到1.8%,R&D人员数由2000年的564人增加到6899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由4314人增加到22094人。
    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区功能明显提升。按照园区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全面启动建设宏伟、兴化、林源三个化工园区,陆续辟建了创业广场、软件园、出口加工区等专业园区,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聚集了年产9.9万片砷化镓半导体晶片、年产10万吨甲醇、大豆工业园、5万吨合成氨等一批大项目,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十五”期间,大庆高新区开发建设面积、开工建筑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7.3平方公里、229.55万平方米增加到28.28平方公里、759万平方米,发展空间不断扩大;累计投资14.8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了承载能力;教育文化中心、滨洲新村、科学家村等一批市级重点工程项目陆续在高新区辖区内规划启动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科技、教育、文化、商服、居住等综合功能不断完善和提升。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从推进物业总公司管理体制、政府采购制度、集中支付制度、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等单项改革,到大庆高新区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惯例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探索、实施了以“三先三后”、“四个零”为代表的阶段性政策,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经济活力充分显现。完善各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运作,坚持依法行政,推行阳光政务,决策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机关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新区建设取得新成就。辖区内居民由2000年的1.5万人增加到8万多人,成立了大庆高新区黎明街道办事处,组建了4个居民委员会,建立了社区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积极兴办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辖区新增九年一贯制学校、省级示范高中各一所、综合性大学三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满足了辖区居民的不同需要。妥善解决和处理就业、养老、贫困救助等问题,加强了辖区社会治安和安全综合整治,保证了大庆高新区生产、生活的安全、和谐、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为“十一五”时期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企业间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园区经济还没有从企业的空间聚集转变为真正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新兴高科技项目规模偏小,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的立区大项目较少;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比较少,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经济外向度较低,外向型企业不多,利用国外资本、技术的能力比较差,出口创汇等指标明显低于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较大比重,物流、咨询、知识产权交易等生产型和知识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还不发达;国家批准的规划范围的土地基本开发完毕,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财政收入在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经济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难度较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大庆高新区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环境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国家间竞争的战略地位业已确立,为大庆高新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庆高新区引进消化先进适用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为大庆高新区利用资源、技术和市场以及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从国内环境看,全国各高新区竞相发展,竞争更加激烈,使本来就在区位、环境等方面没有优势的大庆高新区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就另一方面看,我们也存在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大庆高新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科技部正式批复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带,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力度加大,为大庆高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国际资本对大庆的关注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向内地的延伸,为我们吸引外埠投资创造了条件。从全市范围看,县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尤其是大庆西城工业区的辟建,对大庆高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市委提出构建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大庆高新区作为地方经济的龙头,面临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艰巨任务;全市进入科学发展新阶段,大庆高新区作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肩负着引领增长方式转变的重任;对外开放提升到新水平,大庆高新区作为一个重要窗口,承担着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任务。这些对大庆高新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庆高新区“十一五”时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第二章  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是大庆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严峻的考验期,在这一阶段必须要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推动大庆高新区迈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题,以项目开发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完善城区功能,构筑新的发展优势,全力推进提档升级,把大庆高新区建成全市接续产业的龙头、科技创新的高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谐发展的新区。
    二、基本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努力快发展作为主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必须坚持集约发展。按照园区化、专业化、特色化的要求,拓展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创业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招商引资,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完善城区功能,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和谐新区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率先建成创新活跃、产业发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自然环境和产业建设相互协调,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的新城区。
    ——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地方经济的30%以上;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0亿元,工业产值7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的50%。发展规模及主要评价指标跻身全国先进高新区行列。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力量。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销售收入50-100亿元企业达到2家,10-50亿元企业达到8家,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0家。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授权专利数达到700项;大庆高新区内工业企业的R&D经费占其产品销售额比例达到2.2%以上。企业孵化场地达到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800家,新增毕业企业200家。
    ——外向型经济发展实现突破。五年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亿元。到2010年,外向型生产企业达到100家,利用外资额达到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亿美元以上,成为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
    ——城区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大庆高新区开发建成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其中主体区开发建成28平方公里,辖区居民达到15万人以上,主体区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系完备,商贸流通发达,新兴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幅增加,全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社会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居民住宅小区、公共复杂场所、重点单位及要害部位的技防覆盖率分别达到80%、100%和100%,社会治安状况持续稳定,群众利益得到保障,企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成为全市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城区。
    
    第三章  壮大产业集群
    
    继续打造以石油和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医药产业等六大产业为主导,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年均增长25%。
    一、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产业
    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优势,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产品及其延伸加工,建设全国一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石油化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工艺路线,实现由炼油化工型向化工型转变。在保持现有原油加工量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利用俄罗斯原油;加大加氢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炼、新型节能降耗等技术的应用,提高油品质量,增加化工产品的数量和产量;大力发展甲乙酮、壬基酚、苯酚等基础化工原料和以乙烯、丙烯为原料的有机化工。
    ——天然气化工。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步伐。在发展好合成氨、化学肥料及高浓度复合肥的同时,依据天然气资源探明情况,规划新建甲醇及深加工产品,力争在天然气制烯烃(GTO)、天然气制合成油(GTL)上取得突破,把天然气化工做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板块。
    ——精细化工。重点发展化工助剂、催化剂、添加剂等“三剂”产品、油田化学品、新型农药、涂料、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到2010年,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二、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化学纤维,开发塑料专用料、塑料合金、复合材料、工程塑料和新型金属材料;大力推广材料加工与成型新技术,力争在化学建筑装饰材料、纺织材料、包装材料、农用材料、汽车家电材料、能源环保材料等应用领域形成规模和特色,建成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到201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三、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外部设备、仪器仪表、网络通信设备、监控安防设备、数字电视配套设备、电子元器件;发展石油、化工、审计、教育、医疗、电子商务、政务电子、游戏等应用软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电池电极用电子信息材料;发展数据加工、图文处理及软件服务。
    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四、机械制造产业
    构建机械制造产业群,以数字化技术改造为重点,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油田机械、井下工具、石化设备、环保设备、机械加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发展高效电动机、电磁热泵、地热利用成套设备、风力发电成套设备、节水技术及设备、清洁生产技术及设备。
    到2010年,机械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五、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精深加工比重,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全省重要的农牧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乳制品、大豆制品、玉米制品、薯类制品、肉类制品、饮料及山特产品深加工。
    到2010年,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六、现代医药产业
    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推进现有医药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抗生素、抗病毒、生物制药、化学药品、新型药物制剂和医疗器械等产品。
    到2010年,现代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第四章  加快城区建设
    
    按照“一区三园”的总体布局,依托区位、环境等基础条件,优化布局,推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将大庆高新区建设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到2010年新开发土地21.5平方公里,使开发土地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00亿元,新增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使建筑总面积达到1360万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用电负荷密度达到1.3万千瓦/平方公里,园区内道路网密度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热化率达到85%,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以上。
    一、主体区
    主体区新开发13.5平方公里,开发建成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建成集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新城区。按照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规划为科教文化、休闲娱乐、现代商务、生活居住和高新技术产业五大功能区。
    ——科教文化功能区。主要规划在大学园及周边地带。以301国道开发为中心,以大学园为支撑,建设大庆生态科教商务区。重点建设以301国道改造为核心的生态科技区,继续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完善基础教育体系;建成一批高水平文体设施;建设完善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和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医疗机构,形成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产业发展的聚集区。
    ——休闲娱乐功能区。以北国之春温泉城的启动建设为龙头,开发三永湖、北湖及红旗水库等水面资源,建设一批中高档休闲、娱乐和餐饮等设施,同时将现有的休闲娱乐街区进行综合整治,规范、调整并提档升级,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成为全市最繁华、最具吸引力的区域。
    ——现代商务功能区。完善以新玛特地区为中心的大庆市级商业中心,在滨洲湖以北建设1-2个商业副中心。重点是引导商业网点合理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商场及超市、便利店等附属设施;引进民营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管理咨询、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生活居住功能区。完善黎明小区、振富小区、祥阁小区、湖滨花园、靓湖国际花园,在滨洲湖、北湖周边和原石化总厂农场一带规划三个居住区,使大庆高新区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加强城区环境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产业功能区。主要规划在产业一、二、三区和出口加工区内。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医药等产业。产业一区、产业二区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完善。在产业三区重点建设高技术、农牧产品加工、机械制造、轻工产品等四个专业园区。在世纪大道以南加快出口加工区建设。通过上述五个专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化布局、互动式的发展格局。
    高技术产业园  重点发展合金材料、以三大合成材料后加工为主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以软件园和电子工业园为龙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材料、信息设备制造、软件开发、自动控制和系统集成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家畜良种胚胎工程、现代中药、营养品和保健品等生物及医药产业。
    农牧产品加工园  重点发展大豆深加工、乳品加工、玉米深加工、薯类加工、果蔬加工、花卉深加工等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带动包装业、印刷业和物流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机械制造园  发展石油石化专用设备、环保设备和新能源设备,创立大庆石油石化装备品牌;重点引进国内著名装备制造企业,提高大庆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
    轻工产业园  发展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包装印刷业﹑塑料制品业﹑汽摩配件业﹑轻工机械业、高附加值的日用化工、电器、电池产品等。
    出口加工区  发展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产业,建设以内陆港和保税仓为核心的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和保税物流中心,满足外向型企业对口岸、仓储、物流的需求,促进外向型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主体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继续推进北国之春温泉城起步区和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对青龙山地区滨州铁路以北约2平方公里土地进行整理,加快出口加工区0.74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完成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庆高新区铁路专用线,做好301国道大庆高新区段3.1平方公里改造;在青龙山地区和产业二区新建热源,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实施天然气高压管网改线,完善天然气供气站及储配站建设;建设220KV变(配)电所,保证供电需求;综合整治区内湖泽及黎明河水环境。
    到2010年,大庆高新区主体区将成为大庆市经济、科教、文化的中心,成为全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的聚集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0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350亿元。
    二、宏伟园区
    新开发5平方公里,使开发建成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石化产品深加工、油田化学品及农药医药等产业,围绕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延伸油田化学品、聚丙烯、天然气、轻烃、甲醇五个产业链,重点发展汽油、柴油、润滑油、液化石油气、石蜡、丙烯、聚丙烯酰胺、合成氨、醋酸、甲醛、轻烃、磺酸盐等石油化工产品。建设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2个专业产业园区。
    “十一五”期间,宏伟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跨越八三管线和南三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石油化工园、天然气化工园、蓝星工业园、农药园启动建设;启动园区铁路专用线延伸的论证和建设;实施南三路续建、南三路铁路跨线桥等工程,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新建一座热源或利用宏伟热电厂热源,进一步完善区内供热系统;对马鞍山一次变进行增容,在宏伟化工区新建两座变电所,提高供电能力。
    到2010年,建成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化工产业基地,成为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0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280亿元。
    三、兴化园区
    新开发1.5平方公里,使开发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两大产业。围绕乙烯及其副产品深加工和延伸加工,延伸树脂改性、塑料加工、石油化工助剂三大产业链,发展专用树脂、聚苯乙烯、顺丁橡胶;发展油田助剂、石化“三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十一五”期间,兴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完善精细化工科技园一期、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精细化工科技园三期0.65平方公里土地;实施兴园南路延伸、科技大街道路建设等工程;建设一座变电所,进一步完善区内公用工程系统,满足区内企业需要。
    到2010年,形成服务于石油和石化的特色配套产业基地,建成全省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实现总收入11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80亿元。
    四、林源园区
    新开发1.5平方公里,使开发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化工、轻纺、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等产业,形成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轻纺工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林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林源轻纺城二期;完成林同路、林庆路铁路立交桥等工程;建设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完善区内天然气系统;建设110KV变电所一座,提高供电保障能力。
    到2010年实现总收入11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40亿元。
    
    第五章  完善创新体系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创新能力。
    ——建设重点科研基地。围绕石油及天然气化工、电子信息、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引进一批专业科研院所。依托大企业及大学的科研优势和资源,搞好石化产品精深加工的研发及产业化,形成集石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一体的完整创新体系,力争到2010年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新材料重点科研基地。在现有基础上,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再规划、引进、建设中加食品研究中心、大豆研究院、乳品研究院、石蜡研究院等一批专业研究院所,使适应大庆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研究院所达到30个,初步建成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及医药工程科研基地。针对当前具有前瞻性的技术领域,扶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具有省级以上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2010年力争建设15至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以上国家级实验室。
    ——提高企业自主研发水平。加快产学研联合步伐,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力争到2010年,区内8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科技研发机构。综合利用现有企业人才、技术优势,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10家拥有百名以上研发人员,创新投入高、创新能力强、自主知识产权多的大企业。引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区产品销售收入的75%以上,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较大知名度的品牌。
    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体系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孵化、融资、信息、中介等科技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孵化平台。继续完善大庆高新区科技创业园、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民营孵化器等平台建设,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加快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孵化基地建设,支持海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多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建立产业化基地。在完善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IT专业孵化器、黑龙江省精细化工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专业孵化器的功能。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等院校合作,打造火炬创新创业园,组建15个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及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引进50家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到2010年,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进驻小型科技企业1000家,孵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1000项以上。
    ——融资平台。完善风险投资体系,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建立以高新区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处于高成长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对产业发展的扶持作用;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在大庆高新区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培养风险投资群体,推动技术与资本的有效结合。大力发展投融资中介机构,运作好商业银行,撬动银行资金,通过杠杆带动社会资金,为创新企业融资、风险投资、股份制改造、企业上市及退出提供中介服务。搞好调研,帮助企业做好前期,组织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信息平台。建设大庆高新区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内大学、研究院所、企业、中介机构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依托大庆应用技术研究院、软件园,建立一个结合大庆高新区发展需要的集信息收集、整理、贮存、发布于一体的大庆高新区科技创新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与国家技术创新网、省科技信息中心龙网、省振兴办信息中心以及区内骨干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网站进行链接,通过多种手段互动,实现创新信息的快速流动,促进创新资源共享,推进大庆高新区对外科技、经济合作和招商引资。
    ——中介服务平台。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载体,整合现有资源,在大庆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政府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金融机构等之间架起桥梁,为大庆高新区内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建立并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技术与资本流动、嫁接提供平台。重点发展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无形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等技术产权交易中介机构,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制度要求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区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人才观,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熟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人才,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高层次的创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开辟人才流入的新渠道。瞄准国内重点院校,做好人才需求计划,盯校招才;广泛联系各界专家、教授、学者,发挥他们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密切的优势,以才招才;以重点项目开发建设为载体,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汇集一批高层次科技型人才,项目引才;通过整体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成建制地引进人才,引校聚才。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利用市场化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为大庆高新区服务。营造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打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进退自由的创业环境,优良舒适、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以及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社会环境,为人尽其才创造条件。
    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建设创新型高新区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企业管理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公司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和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若干配套政策等相关政策。重点研究制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鼓励科技人才以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法规,引导企业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现代管理运行机制,以企业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转变管理服务体制。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有利于高新区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大庆高新区管委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区,进一步优化大庆高新区发展环境,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建立以项目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保障体系,实现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经常性服务。推行电子政务,建立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大庆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不断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第六章  加强区域合作
    
    本着优势互补、各展所长、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发展与建设,加强与中省直大企业的沟通合作,加快大庆高新区和县区之间的协调互动,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
    利用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机遇,整合基础设施、科技人才、未利用重度盐碱地等资源要素,规划一批功能完备的特色专业园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配套产业,推进产业集聚;以优势产业和朝阳产业为重点,吸引海内外资本、技术,形成多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套、结构合理的新兴经济区域。
        二、加强与中省直大企业沟通合作
    以宏伟、兴化、林源等工业园区为载体,结合大庆高新区扩区及哈大齐工业走廊项目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搞好服务,引导大企业新建、改建项目入区发展或为其规划独立的大企业园区,共同规划建设一批石化及石化产品延伸加工项目。围绕盘活大企业存量资产,与大企业联手开展招商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大与大企业的协调沟通力度,在园区功能建设、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三、加强与县区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周边县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及大庆高新区大豆产业园等载体,合作发展大豆、玉米等深加工项目。在办好现有合作载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践与县区协作的新途径,通过合建企业、联上项目、转移加工、提供技术和人才等方式,推动大庆高新区和县区之间差异发展、协调互动、优势互补、互为龙头、互为市场,加快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第七章 促进社会发展
    
    按照和谐新区的建设要求,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健全完善城区功能,繁荣高新区。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提升高等教育,支持大庆石油学院建成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支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成全国重点农业院校,支持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扩大规模;进一步加大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力度,力争 “十一五”期间再引进1所高校和10个科研院所。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争取引进或建设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完善高新区的教育体系,打造知名教育品牌。
    二、努力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重点支持哈医大五院提档升级,建成综合性的知名医院;做好市中医院搬迁工作,并以搬迁为契机,按照特色化、专科化方向加快发展;引进建设一批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健全急救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三、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加大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文化艺术中心配套功能,启动北国之春等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做好奥体中心等重大项目的规划论证工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积极培育和发展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与传统文化内容相融合的新兴文化产业;积极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兴办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速高新区农场的城市化进程
    完成101队、104队、108队和部分棚户区的城市化推进工作,力争将所有住平房职工迁入楼房,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条件;把105队、106队初步规划和建设成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现代农业小区和畜牧小区,为职工提供发展畜牧经济的平台。完成高新区农场所有居民点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并形成保持整洁的长效机制。
    五、稳步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加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人口出生素质;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事业,进一步提高保障和福利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努力营造安全、健康、祥和的社会环境。
    
    第八章  扩大对外开放
    
    发挥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合作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大庆高新区发展活力。
    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比较优势,搞好产业策划,做好投资机会研究,积极开展产业招商。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开展小分队招商,发挥区内骨干企业作用推行以商招商,利用科研机构研究成果实行以智招商。探索采用论坛招商、中介招商等新方式,不断提高招商水平。
    ——突出招商重点。围绕石化、新材料、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着力引进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的项目。以国内外大企业为招商重点,深入研究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投资意向,密切跟踪其发展动态,加强沟通联系,认真搞好对接,实施重点攻关,力求取得实效。到2010年,争取引进3-5家国内外大企业,争取辟建韩国、台湾、英国和俄罗斯工业园区。
    ——优化招商环境。按不同产业类型的需要,规划园区整体布局,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园区专业化水平,为招商引资提供优良载体。搞好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融资平台建设,健全完善法律咨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打造良好经济生态环境。完善落实招商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降低企业创业成本,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
    ——加强招商队伍建设。选拔引进一批懂外语、通晓政策法规、掌握国际经贸知识的专门人才,加强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培训,建设一支力量设备齐全、信息收集及时准确、项目谈判快速高效的高素质招商队伍。积极利用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等外部力量,充分发挥驻外机构、招商代表作用,全面提高招商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引进到位资金200亿元。
    二、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加快建设出口加工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内陆港和物流园四位一体的出口服务平台,畅通大庆高新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渠道。鼓励和扶持企业自营出口,促进贸易主体多元化。引进培育一大批外向型生产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力争到2010年大庆高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3亿美元。
    ——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水平。加强与大连、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城市的联系合作,增强与国际市场联系。加大对俄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研发基地引进力度,鼓励支持区内企业采取境外带料加工、对外工程承包、组织劳务输出、合作合资等形式,积极参与俄罗斯市场竞争,促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升级。加强对韩、日、新加坡以及港台地区的经贸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大庆高新区经贸科技合作领域和范围。
    
    第九章  规划实施
    
    本《纲要》是“十一五”期间制定大庆高新区其它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以及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大庆高新区经济社会工作的行动准则。
    为进一步加快大庆高新区发展,完成大庆高新区“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全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认真研究,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各企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大庆高新区的发展意图和实施方向,与自身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共同参与规划实施。
    管委会各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深入研究《纲要》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纲要》的顺利实施。
    按照规划总体要求,各部门、单各位要根据自身职责和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专项规划以及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实施好本区域、本领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