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叶志军
重庆一网友在给市委书记发去《关于新特区建设的十大建议》后得到重视。重庆市委书记两次回复电子邮件约见该网友,并于昨日会面,畅谈重庆特区发展。(8月8日《重庆晨报》)
作为一个新兴的平台,互联网已经以它的迅捷和便利为电子政务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随着越来越多“参政博客”、“议政邮箱”的开通,更多的官方人士已经把网络当做了汲取民意最方便的地方。
以至于有人乐观地估计,电子政务的时代已经来临。
如何真正地让“电子”成为服务政治的工具,而不是戴着高科技面具的摆设,仍然是电子政务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问题所在。我们知道,和传统媒体一样,电子政务虽然有着技术上的先天优势,但只有让处于两端的官、民通过网络互动起来,电子政务的效能才会发挥出来。否则,任何一方的“缺位”,都只会使电子政务处于“半身不遂”状态。
作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之一,直辖刚刚10年的重庆,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既要与没有约束的市场资本主义的不良影响抗争,还要防范东部城市已经出现过的权贵们掌管城市权力和资源导致的治理危机”。如何在改革的深水区中趟出一条“新路”,是重庆必须要交出的答案。
在体制内的思想和智慧资源开发殆尽的关口,转而向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众寻找“智库”,不失为一条理性而切实的执政智慧。
《关于新特区建设的十大建议》的出台和因此而来的汪洋两次约见“网友”,就是在此背景下水到渠成的结果。
从这里,可以准确地嗅出重庆的决策者们问计于民、求贤若渴的决心和诚意。从“党报头版留给百姓,到二版找我”,到“史上最牛钉子户”问题的圆满解决,可以清晰地看出重庆人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具体化。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时代,打开网上民意的“闸门”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如何接纳和回应汹涌澎湃的民意,却是一件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和雅量的事情。
2003年1月19日,时任深圳市市长的于幼军会见了著名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作者。并由此引发了各界对深圳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讨论。在那次对话中,民众不仅感受到了网上民意的力量,更感受到了决策者取信于民的拳拳之心。
对于观点的阐发者而言,最怕的事情就是饱含心血、满怀希望的“万言书”,只落得泥牛入海的下场。而这种对民意的轻慢,往往会带来一连串的质疑和失望。和深圳版的“网友见面”略有不同的是,重庆方面的这一番“隆中对”则是求贤在先,纳谏于后,整个思路衔接得明确而具体。
重庆的这次高规格的“网友见面”,既可视为对网上民意的最好的回应,更可看做现代版的“南门立木”和“千金买骨”。如果说广开言路、见贤思齐是做好工作的基础,那么,理解民意、回应民意则是发展前行不竭的动力。当互联网上民意的鲜花渐次开放的时候,和谐发展的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