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一五”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专项规划
来源:陕西省政府办公厅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现状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陕”战略以来,我省科技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结构得到优化,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继续保持了我省的科技优势;通过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发展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了一批科技产业化基地,支撑和带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科技工作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工作环境和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提高,为未来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省科学技术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受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济实力、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制约,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科技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科技成果多,但在我省转化形成主导产业的少;科技成果中引进仿制技术多,独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一般性的应用技术成果多,涉及产业的核心技术少;科技人员数量多,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少。科技资源的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是导致我省作为“科技大省”,但又是“经济小省”、“收入穷省”的症结之一。

  当前,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人类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未来15—20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省特定的省情和需求,决定了不可能选择资源消耗型和对外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创新型的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我省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体系,综合科技实力居于全国前列,这是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我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信息、生物、现代农业、航空航天、激光、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科教兴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我省完全有条件走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科学技术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科教兴陕”的战略方针,把自主创新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强化对国内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全面提升我省科技综合竞争力。突出重点,系统集成,突破一批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和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基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攻克一批人口健康、资源环境难题,为建立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基本原则: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结合陕西实际,我省科技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坚持支撑与引领并举,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主线,努力做到: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突出应用技术研究;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突出高新技术;单项技术突破与集成创新相结合,突出集成创新;寓军于民和军民技术双向转移相结合,突出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科研开发与基础平台建设相结合,突出科技环境和条件建设;增强人才总量和优化人才结构相结合,突出急需人才的培养;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突出市场引导。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战略目标 
    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技术体制。建成新型的区域创新体系,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形成比较合理的科学技术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基本解决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和建立节约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技术问题。掌握一大批重要的知识产权和产业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居于中西部领先地位,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为引领我省经济社会更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四、重点任务
(一)高技术和传统产业改造

  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孵化器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以产品为龙头,推动做大做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星火产业带的快速发展。围绕我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在经济特色明显,产业比较集中,智力、技术相对密集的地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建设,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星火产业密集区,设立专业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通过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产业示范、技术辐射,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开展以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主的先进工业技术研究;以平台建设和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开发为主的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服务体系建设;以企业、产业和城市分层次信息化的机制建设,形成由关键技术、平台、产品、机制等构成的先进工业技术体系,围绕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提高陕西工业化水平,缩短工业化历程,在跨越中开辟新型工业化之路,促进陕西工业经济的发展。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针对我省主要矿产资源和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研究解决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问题,开发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解决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式组合和社会循环式消费技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近期重点研究开发煤矿安全控制技术;采选矿及其矿产品加工转化技术;矿山环境治理技术。同时强化能源资源勘探力度,增加能源储备,开发新的能源品种,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品种、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替代进口为取向,以行业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为重点,集中力量对能源、化工、电子、机械、医药、纺织、冶金、有色、建材、食品、轻工等行业实施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全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优势的名牌企业和拳头产品,尽快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

  实施寓军于民的发展战略,树立大国防科技工业观念,打破军工自我封闭的格局,解决军民科技资源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推动军工技术和民用技术双向转移。以重大国防建设任务带动、引导有条件的科研院所与国防科技工业之间紧密结合,形成军民两大科技系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协同配合的新机制和军民融合、军民互动的新体系。充分发挥军工系统科技优势,重点围绕民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民用产品。以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为龙头,加快新型飞机的研制和现有民机的改进改型和市场开拓;以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和国际合作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航天动力和卫星应用等优势产业;着力做大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雷达通信导航设备、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争取纳入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通过合资合作、技术改造,扩大核燃料、制冷设备、新材料、民爆和特种化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二)农业科学技术

  围绕节约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产出率,以食物安全为核心,以增加粮食和肉类生产为重点,实行常规育种和高科技育种手段相结合,加强优良新种质资源的引选和再创新,研究选育超级抗旱、抗逆、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大面积粮食均衡增产技术和以发展农区畜牧业为中心的饲料粮田替代技术,为满足我省人口增长对粮、肉、蛋、奶、菜、果的需求提供技术保障。

  围绕全面提高我省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引擎,重点研究开发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新一代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生物肥料、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为动植物育种和高附加值新兴农业产业的开拓提供先进的生物技术支撑。以标准化和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以网络信息服务于三农,以生产、管理、决策的信息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对象与过程的数字化和模型化、农业管理的科学化、农业信息的网络化,使我省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精确、科学型转变。

  在改土、施肥、栽培、灌溉、植保、养殖、兽医、育林、农机等常规技术领域,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资源为核心,全面提升技术水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高消耗的生产技术。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举办技术培训班、成果展览等多种形式,推进上述常规技术的全面升级,由高投入低效率、高成本低品质上升到高效率低投入、高品质低成本的新台阶。加强科技扶贫力度,在贫困地区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当地“造血”功能,依靠科技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自动化水平。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和流程。由传统的加工工艺向以信息化和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加工技术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我省在果业、奶业、肉食制品、粮食制品生产加工方面的优势,形成特色,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

  (三)社会发展科学技术

  围绕我省人口与健康对科技的需求,以医药生物技术为重点、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协调发展,进行人口安全、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重大疫病预防控制与生物医学研究、食品和药品标准、规范体系及检测、检验、检疫技术研究、创新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研究;现代中医诊疗技术和中药可持续利用及制药技术研究。使我省人口数量、结构和质量适应小康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使健康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面向我省公共安全重大需求,以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为重点,进行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公共安全关键技术、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从科技上保障我省应急预案体系的实施,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

  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以全球变化为背景,以解决我省生态与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和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以区域和系统的综合防治为重点,进行生态资产核算增值、环境健康监控防治、蜕化生态重建转型、区域污染综合治理及循环经济的研发示范,提高我省保障生态与环境质量的科技能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围绕我省城镇化建设的要求,针对农村有大量富裕劳力和城镇吸纳能力薄弱、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防灾能力薄弱、相关产业不适应城镇发展以及基础工作落后的问题,进行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规律与模式、布局、城镇发展的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居住环境和防灾减灾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建筑业现代化、住宅产业化、绿色建材产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城镇水系统健康循环与交通发展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促进传统城镇建设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变,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使我省城镇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针对我省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水荒严峻和主要河流污染日益加剧的问题,以水土保持、节水、循环用水和防治污染为重点,开展水土流失区水土保持综合技术研究,农业区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研究,城镇循环用水和高效用水技术研究,渭河、汉江、无定河、延河等主要河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进行长江源头水质保护技术研究和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达到留住天降水、控制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和科学用水的目的。

  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未来我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围绕建设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人受益的、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构建先进网络平台、网络化学习体系,开展协同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现代传媒、现代医疗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我省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

  (四)基础研究、软科学、科技合作

  把握科学基础和技术前沿,坚持学科推进与需求牵引相结合,树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发展的整体观念,突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对可能产生重大带动作用,能够形成新的核心技术和新的产业增长点的重大基础性、前瞻性科学问题,集成优势,加强研究,抢占科学研究制高点,全面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继续保持我省基础研究二级学科的优势地位,重点发展化学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工程科学、空间科学,重视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发展,并组织开展集成创新,力争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学成果。同时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青年学科带头人。增强我省基础研究在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竞争力和显示度。

  加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人类传统认识的变化、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和科技全球化加快的总体发展态势,结合我省省情,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涉及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展战略性、预见性的调查和对策研究。

  全方位、多形式扩大国内、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强化对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陕西的科技优势与国外及东南沿海的信息、市场开拓能力构成互补性优化组合,加快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鼓励和支持陕西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为他们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搭建平台。将国际学术组织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请进来”,与我省研发机构和企业形成密切的技术关联。

  五、主要措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结合,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和高新区、企业的结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整合科技资源。建立若干个工业技术研究院,吸纳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有关市政府共同参与,以新的机制有效集成研究开发力量,强化科技成果的中间试验和工程化环节,推动我省科教军工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以建立产业技术体系为核心,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在更广范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大幅度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重点综合大学和重点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牵引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三大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构建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组织、管理、服务功能,推动形成不同区域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加强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共享,创新制度,建设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立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体系,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研究服务机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人才队伍。形成布局合理、特性鲜明、功能完善、运转高效、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为我省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产业要素、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认真落实“人才强省”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根本,重点抓好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成果推广和科技创业人才、学科带头人、科技管理人才等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来我省创业。建设一支与我省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高效率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提高我省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智力保证。

  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支持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进一步优化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法律环境。加强科技执法监督检查,全面推动科技依法行政工作。根据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科技改革发展的进程和实际需求,与时俱进,适时研究制定地方科技进步条例,贯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完善科普条例、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科技进步奖励办法,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创新人才成长、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大科技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认真落实专利保护条例,把知识产权作为竞争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增加对专利工作的投入,积极引导专利申请,增加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量。

  加强科学普及工作。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公共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为核心,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及老科协等群团组织的力量,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协同推进。建立健全一支专兼职结合、学科领域广泛、覆盖面宽的科普队伍,加强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在县、区、乡镇建设较高水平的专业科普设施,面向全社会开展广泛、深入、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互联网、旅游景点及社会广告等的科学技术传播作用,开展面向公众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科普宣传,实现科普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使公民的综合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从“十一五”开始,省上和市、县每年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幅度。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促使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5%,重点、骨干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不少于企业销售额的1、5%,高技术企业应高于5%。大力推动创业投资发展。省上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和科技型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条件的行业可以根据各自发展的需要,建立行业技术发展基金,用于行业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增强行业发展的后劲。扩大商业科技贷款规模,对于综合性的高技术重大工程项目,国家政策银行要增加科技信贷规模,重点支持。运用贴息等手段,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逐步使投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科学技术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科技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第一生产力,自觉肩负起新世纪的历史的重托,为全省的振兴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子孙后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