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瓜州在线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十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亿元,比2000年增加6亿元,在“九五”基础上翻一番;人均GDP达到12979元,比2000年增加5171元,年均递增10.7%;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7217万元,比2000年增加1917万元,年均递增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6亿元,年均递增3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亿元,比2000年增加1.7亿元,年均递增10.7%;城镇化率达到34%。

  ——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显著。全县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亿元,超过“七五”、“八五”、“九五”15年的投资总和。在农村,投资5亿元,重点实施了第二批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疏勒河流域综合开发、双塔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低产田改造、人畜饮水、双塔、榆林河、桥子东坝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维修改造干渠25公里,衬砌支斗渠80.5公里,完成农田水利配套15.4万亩;解决了2.5万人的饮水困难;累计改造中低产田9.1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16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68%。在城镇,集中财力物力,老区抓美化,新区抓开发,五年共投入资金2.3亿元,完成了供水扩建、集中供热、瓜州大道、小康示范园、瓜州小西湖、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工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城市品位得到提升。交通能源投资4.1亿元,完成了双石公路、玉布路、东七路、安湖路等通县通乡公路,黑色路面达到313公里,通车里程达到940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安柳110KV输变电工程全面完工,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全县的交通、电力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投资8100万元,实施了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绿色通道、三北四期防护林、封滩育林、重点风沙口治理等生态工程,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1.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亩,森林面积达到7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特别是城东石岗墩风沙口治理取得重大进展,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十五”末,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1亿元,比2000年增长83.3%,年均递增12.9%;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比2000年增长74.1 %,年均递增11.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2亿元,比2000年增长97%,年均递增14.5%;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4∶26∶40调整为33∶25∶42,呈现出一产稳步优化,二、三产逐渐活跃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比2000年增长60.7%,年均递增10%,增加值达到2.8亿元,比2000年增长38.5%,年均递增6.7%。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全县城乡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3083户,比2000年增加381户,年均递增2.7%;从业人员达到8400人,增加4560人,年均递增16.9%;私营企业发展到153户,比2000年增加128户,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185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5.6%。“十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96.6万人(次),与“九五”时期相比,增长1.2倍。交通运输业完成客运量82.6万人,货运量98.8万吨;保险业保费收入达到5300万元。

  ——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喜人。五年共投资7.4亿元,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其中:瓜州和柳园两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8477万元,入驻项目56个;投资6.5亿元,完成新、续、扩、改项目153项,其中千万元以上46项,建成了禾麟粮油、双塔坝后电站、神州棉纺、辉鑫安矿业、安北铁矿、安南矿业等一大批工业项目;棉花、棉籽精炼油、脱毒棉蛋白、籽种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集团化、规模化经营。花牛山集团、棉花公司2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大关,电力公司、安北铁矿等15户骨干企业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大关。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工业增加值2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亿元,工业企业利税总额5007万元,实现利润3508万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1%。

  ——对外开放成果丰硕。推行园区“费不进园、园不免税、土地优惠、证照配送、政府配资”和兑现奖励中介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效能,为客商创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大招商项目前期工作和推介宣传力度,引进了一批强势企业,为全县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十五”期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44项,签约金额达到26.2亿元,到位资金5.1亿元,其中引进县外资金4.4亿元,项目履约率达到70%;产品出口实现了零突破。榆林中学、新疆石河子植保地膜厂等68个招商引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天然气入户工程、三元冶炼、腾飞矿业等重点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2%,登记科研成果32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达到69%。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小康文化建设进程加快,文化下乡和广场文化艺术节、全市文艺调演等活动圆满成功。投资2100万元,改造了县乡中小学基础设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正规国民教育上线率达到85%,初中六合率达到75.6%;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委培教育、民办教育、远程教育持续发展;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有线电视传输光缆联接、村村通广播电视等建设项目,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3%;投资640万元,完成县医院CT 设备购置、传染病区建设,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能力和急救能力进一步提高,9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及疾控中心陆续建成,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8.4%;邮电通讯业飞速发展,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覆盖城乡,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6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18部∕百人;小灵通、移动电话用户3.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1878户;计划生育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县连续五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投资400万元,新建了看守所、派出所、司法所,更换了办公设施,政法基础设施和快速反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城乡人居条件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5和55.9平方米;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社会保险覆盖率100%,“两个确保”得到进一步巩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再就业率达到87.9%。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4.6亿元,比2000年同期增加6.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1.2亿元,比2000年同期增加5.1亿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25元提高到7773元,年均递增8.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3360元提高到2005年4445元,年均递增5.8%。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公民素质稳步提高,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初步形成。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入推行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严格落实监察、审计等监督制度,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的管理,依法行政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坚决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大力开展公民“普法”教育活动,强化落实“打、防、控”一体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难度加大。二是经济总量相对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三是产业化发展水平低,规模小,发展结构不够合理,城镇化进程缓慢。四是旅游业开发步伐慢,旅游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第三产业的带动力弱。五是生态环境脆弱,制约了人居和发展环境。六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渠道不畅。这些问题在“十一五”期间还需引起高度重视,付出艰苦的努力加以解决。

  “十一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是我们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快发展的现实机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将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带来新的更大机遇。随着科技进步加快、资源配置因素影响,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为我县加快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增添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全面推进,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新的动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加快建设,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和骨干电网的陆续建设,将带动我县交通、商贸、旅游、建筑等方面的发展,为全县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条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县上下不甘现状、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团结进取、和谐干事的氛围浓厚,为我县后发争先提供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正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传统优势产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给我县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带来新的挑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城乡差距仍在扩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生态环境恶劣,仍是制约我县发展的瓶颈因素。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用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观念、更广的思路、更实的作风,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全面开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预期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民营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和依法治县“六县战略”,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现代新型工业化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新局面。

  发展思路:紧紧抓住今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打造10户销售过亿元、税收过千万的骨干企业,扶持30户资产过千万、税收过百万的中型企业,使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百户以上,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构筑三大板块,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以县城为中心,依托公路和铁路干线,努力发展通道经济,整体形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酒泉段上的重要城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争建成十个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更加注重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在发展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

  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到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8亿元,年均递增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270元(约3034美元),年均递增13.3%;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递增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亿元,年均递增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15.8%。

  ——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33:43;规模以上工业中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旅游业直接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经济体制确立新优势。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合理的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廉洁高效、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服务体制,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体制保障。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发展,以资源求发展,吸引优势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对内开放格局。到2010年,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8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5亿元;探索一条符合安西实际的内联外延经济发展之路。

  ——城镇化进程有新突破。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综合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一城五镇相互协调、相互推进的中小城镇发展新格局。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60元,年均递增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55元,年均递增6%以上,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社会治安良好。

  ——社会文明实现新进步。全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逐年提高,刑事犯罪案件得到有效遏制;文化和体育、卫生保健有较大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7%,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县城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有较大提高,安定的社会环境和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2020年前景展望:今后15年,全县经济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020年达到62亿元,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更趋合理;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65元;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差别进一步缩小;新型工业化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就业比较充分;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财政实力增强,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年均递增10%,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亿元,年均递增10%,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实用技术得到普及,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和谐发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现代化阶段目标全面实现。

  三、“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机遇,突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和建设整治力度,加快城乡以交通、水利、能源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生态和建设环境,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治理荒漠、防风固沙为重点,治理与保护结合,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十一五”及后十年在生态环境建设上,重点组织实施五大工程:一是稳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确保已植7.1万亩退耕还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围栏禁牧200万亩,实行封育、管护、禁牧等措施,增加封育天然林草植被面积175万亩。二是风沙口治理工程,对城东、石岗墩、七墩、布隆吉、锁阳城、双泉、北桥子、西沙窝、东巴兔九大风沙口,采取造林治沙、封滩育林、设置沙障、种草、架设围栏等多种治理措施,完成风沙口沙化土地治理26万亩,其中营造防风固沙林2.4万亩,遏制沙化土地扩展趋势。三是植树造林和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重点保护以胡杨、红柳、枸杞、甘草、罗布麻等为主的野生植物和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全面保护桥子、布隆吉等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统一。四是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抓好榆林河灌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节水灌溉工程、西湖北河口水利枢纽工程、牧区水利建设、农村饮水、祁家坝、跃进坝、水磨坝、平头树水库除险加固、榆林河水源保护等建设项目。五是抓好清淤疏浚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

  ——加快交通能源建设,增强交通能源枢纽地位。积极配合国家、省上完成312线嘉峪关至安西一级公路、安西至星星峡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建设县乡村道路812.6公里,主要完成安西至踏实36公里的路段改造,双塔至玉门镇、县城至南岔镇101公里的道路改建,县城至西湖乡、常乐城至东巴兔114.7公里的油路铺筑;新铺 560.9公里通村道路,建成外联周边市县、内通县乡村组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到2010年,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142.3公里。优化能源结构,保证电力供给。配合国家、省上完成330千伏、750千伏输变电线路及变电所和西部管道、西气东输工程,加快天然气入户工程建设,完成榆林河梯级电站、县城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使全县所有的偏远无电户实现通电。

  ——狠抓节能环保措施落实,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努力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淘汰小水泥、小钢铁、小化肥、400吨以下棉花加工配套设备、黄金混汞碾金工艺、12500KW以下冶炼炉、碱法化学制浆等落后工艺和设备,逐步关停生产规模小、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全面落实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现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协调发展。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从政策、信贷、资源信息等方面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全县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年均下降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2、加速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构建新型工业产业体系。

  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为着力点,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托资源优势,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骨干龙头,扩大总量,扩张规模,提高效益。做大新能源产业,做深矿产品采选加工业,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年均递增25%。

  ——抓好国家能源战略调整机遇,做大新型能源工业。充分发挥我县风能、光热资源优势,抢抓国家加快新能源开发的机遇,加快风电开发建设步伐,力争今后5年,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50万千瓦,迈入国内大型风能开发基地行列;逐步引用新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大力推广和开发利用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大小水电开发建设力度,形成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加快全县工业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提升改造传统支柱产业。立足我县矿产资源优势,放开矿产资源勘探权和开采权,延长已开发的矿山开采服务年限,加大对部分成矿有利地段、有资源潜力区块的勘探力度,着力开发北山矿区钼矿、南泉银矿、寒山、小宛南山、马莲井、辉铜山等区域有色金属资源以及花岗岩、白云岩、方解石、磷、煤等非金属矿藏。提升现有金银铅锌、铁精粉加工、氧化球团烧结、冶炼、锰硅合金、钾盐、玉石开采加工和建材等矿产品加工业水平,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步伐,更新扩大采选规模和延伸加工工艺,提高增值效益;尤其要紧紧抓住铁金属资源和市场看好的机遇,依托柳园工业园区,做大铁金属采选加工产业,实现产量过百万、销售过十亿、利税超亿元的目标。

  ——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做强以棉花、草畜、瓜果、中药材、酒花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整合提升现有初级棉加企业规模水平,加快棉纺、织布、棉籽精炼油、脱毒棉仁蛋白等后续产业建设步伐;加大新型饲料、苜蓿叶蛋白、牛羊肉加工、毛绒皮革加工等草畜产业产品转化力度;促进锁阳、苁蓉、甘草等中药材保健品开发加工业兴起;引导瓜果保鲜、番茄酱加工、酒花加工、造纸等市场前景看好的产业起步。通过农业与工业互动,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

  ——依托资源和地理优势,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延长产业链条,搭建承接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的平台,择机着力发展风机组装和配件生产,钢结构、耐磨材料等金属产品制造和部分矿山机械制造,棉花采摘和农业机械加工,新型节能采暖设备、节水灌溉、环保建材和旅游工艺品加工等装备制造业。

  ——培育壮大工业园区,增强“两园”的产业聚集功能和平台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把园区开发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按照“体制新、机制活、功能全、环境美、服务好、发展快”的要求,完善园区布局,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规划水平,增强承载能力,加快两大工业园区路、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解决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的问题,集聚生产要素,吸纳企业入驻,真正把“两园”建成带动性强、集中度高、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招商引资的“主阵地”、重点项目的“聚居地”、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十一五期间,两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000万元,力争入园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达到50个;柳园工业园区力争实现三个“一百万”,即100万吨氧化球团,100万吨铁精粉,100万吨生铁冶炼;全县工业增加值和税收收入增长部分主要来源于两大工业园区,解决就业3000人。

  3、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末,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年均递增7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4.1亿元,年均递增7.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55元,年均净增302元;全县50%的村达到新农村标准。

  ——形成三大产区,做强五大主导产业。按区域化布局,形成东片以粮、棉、草畜和特色产业为主,西片以棉、瓜菜和特色产业为主,南片以棉、草畜为主的三大产区。进一步做强粮食、棉花、草畜、瓜菜、特色五大主导产业。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加快棉花品种改良,全面提升棉花生产水平,面积稳定在27万亩,皮棉亩产达到127公斤;调整和优化畜种、品种结构,转变饲养方式,提高养殖水平,饲草种植面积扩大到8万亩,到2010年,全县牛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只),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突出新品种引进,扩大食用瓜种植面积,打响做大“瓜州蜜瓜”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葡萄、酒花、中药材、大蒜、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兴建龙头加工企业基地。在加快棉仁蛋白、棉纺厂、50万头只牛羊肉屠宰加工等项目扩建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新上棉秸杆木龙骨加工、棉杆造纸、番茄酱加工、纺织厂等项目,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创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带动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使90%的耕地成为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吸收、鼓励外出打工创业,加快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实现城乡产业互动,效益共同提高。

  ——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力争投入资金3亿元,使全县一半以上的中低产田得到改造,示范推广高效节水灌溉13.5万亩,改造渠道300公里,营造防风林带500公里,改建田间机耕道路150公里,保护性耕作面积辐射推广5万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总动力达到18万千瓦。健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拓展新科技推广应用领域。加快实施农业种子和畜牧良种工程,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产地认证。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使45岁以下劳动力绿证持证率达到100%,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人数达到10万人次。使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将 “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农村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学生。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力争2010年实现“组组通”、“户户通”广播电视目标,农村乡镇一类文化站(室)达到80%以上。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为补充的多元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以实施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整合资金,重点扶持条件成熟的村组,力争建成十个以上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一百个左右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组。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4、加速培育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以建设旅游大县为目标,打好敦煌牌,走好联合开发的路子,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继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到“十一五”末,游客接待达到5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8800万元,占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43%。

  ——切实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推出“东进西出、西进东出、北进南出”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开发锁阳城、桥湾城“两城”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东巴兔、“双桥”、红色旅游资源景区“三区”开发建设;开发古城遗址游、大唐文化游、石窟精华游、荒漠生态游、休闲消遣游和西路红军战地游六大旅游精品;围绕石窟艺术、唐代军旅文化、极旱荒漠生态动植物、瓜州蜜瓜、锁阳保健品等五大地方特色文化主题,开发出一系列不同需求和档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品牌旅游商品。

  ——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型行业,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格局,重点抓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机市场、机械修理市场建设和瓜州市场改扩建;制定现代物流规划,引进先进的物流经营方式,以交通主干线、货物集散地和人口密集区为依托,建立货运中心和物流基地,把物流网络沿铁路、公路交通网络辐射扩展,把我县打造成为甘、新、青交汇地带重要的物流基地;适应居民生活发展的需求,发展多种形式的便民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行业协会建设步伐,推动服务业中介机构发展;深化体制改革,规范行为,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5、强力推进改革开放,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

  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政策,逐步形成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控制有效的新型投资机制。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放宽准入领域,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城镇化建设,建立城镇建设多元化投资体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和城镇用地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形成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经济战略的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拓宽对外开放空间。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引导外资投向能源、支柱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等项目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注重利用县外资源与市场,在开拓县外市场上下功夫,把我县的产品、品牌打出去。优化软硬环境,把“双赢”作为基点,实现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变。积极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激励政策,激活抓发展、抓项目的积极性,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形成宽松和谐、富有吸引力的对外开放氛围。今后五年,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8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5亿元。

  ——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放宽市场准入,激活民间投资,积极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构建面向广大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服务、产品检测、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创新金融服务,健全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使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引导民营企业调整优化组织结构,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到2010年,全县个体私营业户达到3800户,其中私营企业达到260户,非公有经济税收占到全县税收的70%以上。

  6、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

  按照城市现代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的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调整城镇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向,加快小城镇建设,发挥城镇经济中心作用,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城乡融合的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相关产业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切实改变农村面貌。到“十一五”末,城镇化率达到43%,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

  ——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提高中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城按照总体建设规划,以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为重点,加快县城开发建设。老城区完成街道改造、美化、绿化、亮化建设,增加绿地面积,提高老城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实现园林化城镇目标。瓜州新区继续加快小康住宅园、高科技农业园、工业产业园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渊泉镇道路改造及配套供排水管网工程,县城环城道路建设、县城瓜州南路改造工程、瓜州新区集中供热工程、道路建设工程、环县城护城林网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道路、绿化、上下水、电力供应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3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供水入户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100%;天然气入户率和集中供热达到80%;县城居住人口达到4万人。

  ——加快建制镇规划建设,增强小区域经济发展聚集力。建立多元化筹资方式,改革用地和户籍制度,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规划修编,完善基础设施,做大集镇规模。柳园镇依托陆路交通枢纽优势,注重发展矿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服务、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南岔镇、三道沟镇以棉花、草畜、瓜果、特色产业为主,建立绿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特色农业;锁阳城镇依托榆林窟、锁阳城等文物旅游设施和草畜产业优势,增强发展动力,提高集聚效应。依托独特的交通位置,推进通道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柳园5公里、北大桥、十工、西湖76公里、桥湾等自然小集镇,形成集镇群体。逐步建立起由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镇网络体系框架,推进经济结构重点逐步由农业、农村为主向工业、城市为主转变。

  7、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加快信息化进程,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力争在“十一五”末,基本实现覆盖城乡、配套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科教文卫、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和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扶持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继续扶持农业科技园区和工业科技园区建设,增强其科技孵化作用和技术支撑作用。建立面向社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完善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改善办学条件,使全县完全中小学在师资、校舍、场地、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等建设的配置上达到省颁办学标准,中小学“四率”继续保持在“普九”标准以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和城市职工技能培训,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不断繁荣文化事业。依托文化先进县等品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城乡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规模条件都符合发展实际的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馆建设。加强以培育市场主体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文化市场投入机制,建立文化市场监控管理系统,初步形成文物旅游业、文化娱乐业、演出业、文化服务业四大文化产业基本框架。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5%左右。

  ——加大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断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以上;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城乡职工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大药品食品监督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建康安全。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努力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结合国家农业信息化、国土资源信息化、宏观经济管理信息化等十九项“金字工程”的实施,利用政府信息化“两个平台”、“一站四库”、“三个子系统”建设,以电信、联通、移动、广电等部门已建成的覆盖全县的传输网络载体,继续扩建和完善整合现有电子政务、农业科技、教育等行业信息网络资源。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快城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无纸化办公。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数字城市管理、数字旅游、数字教育、数字卫生、数字公安、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服务系统,全面推进全县“数字农业”、“数字工业”、“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建成覆盖全县的信息、数字电视网络,使农村、企业和广大群众从空间、时间上更好地享受到先进的科技文化信息资源。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能力。同时,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经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社会化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重视解决低收入家庭、特困人员的生活困难。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和防治救助体系,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及时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

  ——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切实保护弱势群体根本利益。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培训体系,提高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十一五”期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加大保护弱势群体的力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监督和监察,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就业公平。支持残疾人就业和康复事业的发展,切实关注或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和违反法律法规的各种就业歧视,继续做好城乡弱势群体的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社会福利工作。

  ——落实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继续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协调发展,关注老龄人口问题,促进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8、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法制保障。

  进一步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和舆论宣传工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大力弘扬“开拓创新、文明开放、勤劳创业、团结奉献”的精神,积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倡导科学精神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创建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机关、文明村镇、文明企业等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继续高举爱国拥军旗帜,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努力推进拥军优属社会化。打击和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县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支持工、青、妇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营造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积极推进依法治县进程,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强化法制宣传教育;以法律法规规范行政行为,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加大安全监管力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着力推进“平安瓜州”创建活动,以创建“平安乡镇”、“平安社区”为目标,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政法综治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严格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全力维护政治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