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来源:中国嘉兴 更新时间:2012-04-14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发展兴旺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对于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优化结构、扩大就业,建设“实力嘉兴、法治嘉兴、人文嘉兴、生态嘉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指导全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特点
    “九五”以来,全市第三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14.1%,200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82.1亿元,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吸收劳动就业的主体。
    (一)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由1995年的25.1%提高到2003年的33%,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收不断增长,从1999年起地方税收超过第二产业。
    (二)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第三产业是容纳劳动力较多的基础行业之一。据统计,1995年全市一、二、三产从业人员构成比为39.2:41.6:19.2,到2003年已演变为24.7:49.9:2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提高6.2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近年来,全市第三产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事业等新兴行业有了较快发展。2003年,这些行业共实现增加值126亿元,比1995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20%,比第三产业整体增幅高5个多百分点,占第三产业比重由1995年的37.5%提高到44%。同时,传统的流通行业也有较快发展。2003年,全市交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增加值46.9亿元,比1995年增加33.5亿元,年均增长17.5%;批零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83.7亿元,比1995年增加53.1亿元,年均增长12%。
    尽管这几年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与周边先进城市的发展以及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阶段、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第三产业市场发育滞后,长期供给不足,不少消费需求被人为抑制,没有表现为市场需求;部分服务行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低,个别行业存在垄断现象;受周边大城市集聚力的影响,大多行业服务半径局限于市域范围内,发展空间小;长期受重农轻商、重工轻贸等传统观念影响,以及政府对第三产业扶持较少等等,制约了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总体目标。
    今后一段时期,全市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建成城乡一体化先行区这一目标,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拓宽第三产业领域,优化行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以服务长三角为目标,重点发展大型专业市场、旅游休闲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职业技术教育;以服务大嘉兴为前提,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突出空间布局,逐步形成“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第三产业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我市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基本标志: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进一步增强。2004—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5%;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三产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40%。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50亿元。
    ——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的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进一步加强,使我市成为全国皮革、茧丝绸、羊毛衫等特色产业重要的价格形成中心和要素物流配置中心;成为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规划布局进一步合理完善。逐步形成市、县(市、区)间产业层次分明、空间布局合理的第三产业发展体系。市区中心商贸区商贸、金融、信息、中介、文娱等功能进一步强化,基本形成以中山路和建国路为轴线的内环现代第三产业集聚圈。秀城、秀洲区适宜人居功能突出,房地产、社区服务、商业副中心、物流配送、旅游休闲等功能进一步加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第三产业布局结构。
    ——第三产业运行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和完善与WTO规则相适应的第三产业对外开放发展环境,基本建立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现代第三产业新体制和新机制。
    (二)基本思路。
    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提升能级、优化环境”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我市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城市化推进,扩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容量和空间。坚持城市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并重,加快发展中心城市,构筑以市区为中心、一主多副、功能互补的网络型、组团式大城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基本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融合共进,加快城市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撤镇建街道、撤村建居步伐,推进农村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努力建设大城市,发展大三产。
    ——开放型带动,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的能级水平。不断扩大对国内外开放的力度,加速融入全球服务贸易的竞争和合作,大力引进大型知名三产企业,以先进的理念、管理、业态和经营方式,推进我市第三产业现代化进程。以开放带动第三产业的功能提升、体系完善,逐步提高我市第三产业竞争力。
    ——市场化促进,放宽第三产业发展的准入条件。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对提供经营服务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改制,尽快完成由“政府办”向“社会办”转变。降低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非国有资本规范有序地进入原有的垄断领域,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提高我市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信息化支撑,构筑第三产业发展技术平台。加快推进信息化,改造传统第三产业,构建信息网络平台,强化信息化服务系统在第三产业中的运用,通过信息技术在金融、贸易、物流、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突破时空限制,拓展辐射范围。
    ——智力型支持,形成第三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实施高起点、高定位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加快人才集聚,培养和引进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一流人才。建立健全第三产业紧缺人才的引进制度,鼓励我市院校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合作办学,培养中高级人才。
    ——法规政策保障,优化完善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快制定和完善扶持第三产业发展、规范第三产业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合法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各项规定和配套政策,为第三产业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集团化运作,培育第三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树立第三产业服务品牌,提高企业专业水平,积极培育全国性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第三产业企业。依托专业化、连锁化的第三产业集团,服务嘉兴,开拓周边市场,进而辐射全国,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空间。

    三、发展领域
    今后几年,我市要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开放、提升改造等多种途径,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以五大行业为重点,打造长三角重要产业基地。
    以立足大嘉兴、服务长三角为目标,重点发展大型专业市场、旅游休闲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努力建成长三角重要产业基地。
    ——专业市场
    以实现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为目标,加快专业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专业市场贸易规模。构筑集供应、销售、物流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拓展专业市场服务贸易内涵,逐步建成长三角市场集散中心。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市各类专业市场成交总额达到800亿元以上,其中年交易额100亿元以上的市场1个、50亿元以上的市场5个、10亿元以上的市场15个。到2010年,市场成交总额突破1000亿元。
    发展重点和方向:
    1、积极推进现有大型专业市场的发展。改造提升中国海宁皮革城、海宁家纺装饰城、嘉善商城等专业市场,加快嘉兴农产品交易中心、嘉兴中国纺织城、中国茧丝绸市场三期、嘉兴汽车商贸园二期建设,整合桐乡濮院、嘉兴洪合羊毛衫市场,构筑全国羊毛衫集散中心。
    2、规划、建设具有较大优势的大型专业市场。依托区位与港口优势,构筑粮食、煤炭等大宗商品集散市场。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加快王店小家电城、嘉善装饰板、平湖服装等专业市场建设步伐。
    3、拓展专业市场服务贸易内涵。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专业市场从产品集散地向信息集散中心的转变、交易中心向商务中心的转变。加强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有机结合、现场交易与网上交易的有机结合。
    ——旅游休闲业
    发展大旅游、形成大市场、培育大产业,加强旅游市场环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突破体制障碍,扩大旅游开放,发展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扶持培育发展会展业,逐步建成长三角主要旅游休闲胜地。
    发展目标:以构建“一心六区四线一带”大旅游格局为目标,建设一批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建成长三角旅游休闲胜地。到2007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到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
    发展重点和方向:
    1、以水乡文化、滨海休闲旅游为重点,开发旅游精品。在原来水乡古镇游、南湖红色游、潮乡观光游的基础上,结合马家浜文化的保护,推出江南文化之源游;结合平湖九龙山、海盐白塔山开发,推出滨海休闲度假项目;结合金庸旧居的开放,串联金庸图书馆、烟雨楼、海宁陈府、宰相府第风情街等景点,开发金庸武侠小说寻踪游。
    2、以构筑长三角特色旅游圈为目标,抓好景区景点建设。加快京杭古运河旅游开发、海盐白塔山海岛旅游开发、海盐南北湖景区综合开发、西塘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和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二期工程、嘉兴湘家荡旅游开发工程、嘉兴南湖名胜区等工程建设。完成梅湾街历史街区、中基路民居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开工建设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积极开发绿色生态等特色旅游,重点开发秦山核电、丝织业等特色工业旅游。
    3、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展旅游商品市场。在五芳斋粽子、杭白菊、蓝印花布、皮贴画等省、市级知名旅游商品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培育红船制品、黑陶、木刻、竹编、书画、皮具等旅游商品,五年内生产企业达到20家,并努力争取在市区和有关景区内建立20家旅游购物商场。
    4、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完善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旅游线路、网络体系。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推广统一的嘉兴一日游、二日游等旅游品牌。加快高档宾馆建设,鼓励争创星级宾馆,力争在五年内,全市建成五星级宾馆5家,四星级宾馆25家,其中市区在三年内开工建设四星级以上宾馆5家。鼓励民资、外资投资旅行社,提高旅行社接待能力,到2007年,争取30%以上旅行社拥有自备车辆。
    5、发挥紧邻大城市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会展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市区建成会展中心。充分利用紧邻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努力将其会展业延伸至嘉兴,并争取更多的全国性会议在嘉兴召开。举办各种招商引资洽谈会、各类艺术节、旅游节等,发展节会经济,做大做强会展业。
    ——现代物流业
    把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作为推进嘉兴港建设的重要抓手,抓紧重点物流园区建设,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深化“大通关”工程建设,完善口岸服务功能,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口岸综合竞争力,把我市逐步建成长三角重要物流中心。
    发展目标:到2007年,基本形成现代物流产业框架体系,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到2010年,物流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嘉兴港吞吐能力达27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8万标箱。
    发展重点和方向:
    1、加快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多式联运系统。依托交通优势,合理规划园区布局,加快嘉兴港、集装箱内河港等一批物流园区建设。加强园区配套建设,完善与港口、航空、内陆口岸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海河联运、铁水中转的有利条件,基本形成区域交通一体化、腹地交通网络化的多式联运系统。
    2、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港口新市功能。规划建设嘉兴港18座码头、24个泊位,其中乍浦港区散装货和石化码头10座,独山港区粮食、木材、煤炭、散货码头8座。到2007年,基本建成集装箱内河港。进一步加强港口与水运、公路、铁路的配套疏运设施建设,把嘉兴港建成浙北主要物流集散中心。
    3、加快“大通关”建设,完善口岸功能。改革口岸管理体制,整合我市边检、海事、海关、商检、货运、货代、外管、财税、银行等管理服务环节,推行“一门式服务”,形成高效畅通的通关链。推进嘉兴出口加工区、主要物流园区和贸易、加工企业与“大通关”信息平台联网工作,实现嘉兴口岸与长三角主要口岸联网。
    4、引进和培育壮大物流企业,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入我市,不断扩大外来企业在我市的投资规模和业务领域。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培育现代物流市场,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到2007年,大型物流龙头企业达到10家。
    ——房地产业
    紧紧抓住交通大格局初步形成的机遇,发挥地处大城市边缘的优势,创建长三角人居最佳城市环境,着力推出“人居嘉兴”品牌,积极向周边城市拓展,重点发展新型社区、产业房产,积极开发符合各层次需要的商品房,重点解决好供地、融资和提升档次等问题。
    发展目标: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加快房地产开发建设。到2007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到201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
    发展重点和方向:
    1、适应不同层次需要,加快各类房地产项目开发。适时调整和改进商品房供应结构和比例,建设一批精品住宅、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以建设市区“江南?太阳城”项目为起点,加快新型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人才公寓和民工公寓建设,吸引外来人口来嘉兴安居、投资、兴业,着力打造“人居嘉兴”品牌。积极拓展房地产发展内涵,着力推进房地产向康复健身业、标准厂房、研发中心、公司会所、总部等方向延伸。
    2、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升我市房地产业整体实力。通过外引内联和强强联合等重组方式,扩大市场开放度形成一批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高、规模较大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物业管理理念,拓展物业管理覆盖面,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发展家居装修市场,倡导环保绿色装修,促进家装行业健康发展。
    3、努力营造良好的房地产消费环境,健全房地产市场。加强住房市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健全和规范住房交易体系。规范和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扩大房地产代理业务。启动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着力开展房屋置换和租赁业务。
    4、延伸房地产业消费链,强化房地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住房消费从售前、售中到售后的全过程服务,提升物业服务档次。逐步推广新建住宅菜单式全装修,带动建材、装潢、家电、信息、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
    依托我市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的优势,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学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办学规模偏小、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类同等问题,逐步建成长三角技术人才、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构筑嘉兴职业技术教育与长三角区域特色经济互动发展格局,搭建招商引资基础平台,努力实现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目标:到2007年,初步形成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相配套,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6万人以上。到2010年,力争在校生规模达到8万人。
    发展重点和方向:
    1、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经济互动发展。根据长三角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特色,建立完善职教专业体系,研究制定职业教育规划,积极探索东西部合作方式,更好地培养为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服务的专门人才。规划建设长三角职教园区,重点培养电子信息、医疗保健护理、物流、服装、化工、印染、建筑、机电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2、加快形成多元办学格局。通过东西合作、校企合作、校区合作、区域合作等方式,构筑投资主体与学校利益共同体,努力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到2007年,社会投资占职教总投资的30%以上。
    3、加强重点职校建设。引进1—2家国内知名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到嘉兴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分支机构。加快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积极探索创办护理学院。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全市建成11所省一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其中6所国家级示范性学校,每个县(市)集中力量办好1—2所省级重点以上职业学校。强化职业特色专业建设,到2007年全市争取拥有省级骨干专业15个以上、市级骨干专业25个以上。
    4、促进职业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重点办好乡(镇)成人学校,到2007年全市所有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均达到省二级以上标准,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达50万人次以上,逐步使35周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大力推进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使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全面提升企业职工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
    (二)全面推进第三产业各类行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以突出中心城市功能、服务大嘉兴为目标,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事业等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商贸流通业
    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为立足点,加快商贸流通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以体制创新为抓手,加快商贸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的转变;以城市发展为基础,加快商贸网点调整,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商品流通的集聚辐射功能。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亿元,商贸流通业增加值150亿元;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亿元,商贸流通业增加值200亿元。
    发展重点和方向:
    1、加快市区中心商贸区建设。优化中心区六大功能区块布局,完成少年路、建国路、府南街等10条特色商业街、区改造。推进秀城区、秀洲区商业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在建的一批大型商业设施建设。
    2、拓展服务消费新业态。积极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大型购物消费中心等新型商业业态,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专业延伸,向社区、农村延伸,努力拓展休闲、体验消费领域。
    3、鼓励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吸引内外资知名批发、零售和贸易企业来嘉兴开设直销连锁网点或大型购物中心,推进我市连锁企业向国内外拓展,努力培育1-2家商贸企业集团进入国内行业百强。
    4、积极抓住汽车消费等热点。着力培育服务优良、操作规范的汽车信贷、保险和售后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汽车旅游休闲产业,形成集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汽车消费链。到2007年,汽车商贸园销售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
    ——信息服务业
    把握信息服务的新技术、新业态,以加快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鼓励扩大信息消费相结合,重点解决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网络安全和市场开放等瓶颈,以内容产业为中心,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
    发展目标:以大力推进“数字嘉兴”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导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与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建设相结合,培育、扶持和壮大信息服务业。到2007年,全市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互联网用户达到50万户;到2010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
    发展重点和方向:
    1、加快推进数字电视进程,把我市建成数字电视播放先行区。进一步改善广播电视网络,加快实施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普及数字电视,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广播电视服务,率先建成全国数字电视示范网。
    2、推进现代通信服务业,引导扩大信息消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接入业务,扩大移动短消息中心服务容量,增强多媒体信息服务功能,推进宽带数据网络的接入和IP业务,提高宽带接入规模,到2007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0%。研究制定信息消费鼓励政策,到2007年,人均年信息消费水平达到600元。
    3、推广电子商务运用,拓展内容服务业。积极推广电子商务实际应用的示范工程,到2007年,实现电子商务示范项目50个。完善以专业网站为载体的电子商务模式在茧丝绸、经编、皮革、羊毛衫、木业等行业中的应用,至2007年,形成年经营收入超千万元的网络内容服务业企业5家。
  4、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数字认证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安全监管机制,为信息服务业提供安全保障。以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载体,健全资源采集、维护、共享的责任和规则,为信息安全共享提供统一的基础保障。
    ——金融保险业
    采取政策推动和市场力量相结合的举措,重点解决市场主体不足、市场发育不全、金融品种单一、市场开放力度不够等瓶颈,做到循序渐进、重点突破。
    发展目标:大力推进金融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加快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步伐。到2007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到2010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
    发展重点和方向:
    1、加快引进金融机构步伐,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积极引进全国性、区域性的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增设保险机构,提高人寿保险业务的比例,规范和发展保险业中介组织。到2007年,新引进、设立国内金融机构、上海外资银行嘉兴办事处5家。
    2、完善资本市场体系。规范企业上市,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实施主攻证券市场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境外上市融资和寻机买壳上市的上市推进策略,进一步拓展我市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到2007年,力争实现我市上市企业数量翻番,直接融资30亿元以上;新增股份有限公司50家,进入上市辅导期10家。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积极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使嘉兴的产权交易市场成为向上海提供信息和接纳上海信息的平台。
    3、培育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企业组建担保公司,扩大担保公司数量,提高担保能力,健全担保体系,争取列入全省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再担保体系,防范担保风险。全面推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提高中小企业信誉度。进一步增加协作银行,扩大担保范围。
    4、推进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以“建信用,促发展”活动为抓手,引导全社会开展诚信活动,建立和完善个人企业征信系统,统一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加强金融营销意识,优化融资环境。
    ——中介服务业
    把握中介市场逐步开放的趋势,积极推进中介组织向市场化、专业化发展,重点解决管理政出多门、组织规模偏小、整体素质不高和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
    发展目标: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至2007年,初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基本与国际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框架,经济鉴证类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到200家。
    发展重点和方向:
    1、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培育扶持我市中介机构。努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市场中介组织,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科创中心。至2007年,建成造纸、磁性元件、生物技术、新医药、电力电网控制、精细化工等为重点的50个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
    2、加快中介服务机构脱钩改制工作,实现市场化运作。在会计、评估等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机构脱钩改制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政府部门与非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机构脱钩,加快中介机构规范化改造。到2007年,每个行业中介机构达到三家以上。鼓励科研机构和社会企业改制成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3、加强专业服务深度,推进中介组织专业化发展。鼓励工程设计咨询、高科技、专业代理、保险评估等行业准入要求高、具有专业技术的市场中介机构,走专业化道路。鼓励采用合资、合作等方式,借力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加强专业化深度,增加专业水平实力,形成特色服务。
    ——社区服务业
    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业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加快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为抓手,拓展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覆盖面,基本建立起与市场运行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大服务业格局。
    发展目标:强化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培育发展各种社区服务企业,把社区服务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到2007年,全市社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社区服务覆盖面达到居住人口的60%以上;到2010年,社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
    发展重点和方向:
    1、加强社会福利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功能。积极发展各种养老机构、医疗康复机构、文体娱乐机构以及老年人再教育机构,逐步将养老、失业、医疗、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社区,使社区成为管理社会保障对象和服务社会化的基层单位。
    2、规范发展和壮大家政服务,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和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支持和引导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家政服务业,进一步推广家政服务人员执证上岗制度,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做强、做响家政服务品牌。
    3、强化便民利民服务,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市区居民的,以家政服务业、物业管理业、消费娱乐业、商业与流通服务业等为重点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
    4、推进社会化服务,扶持社区服务向专业化、网络化发展。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原则,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促进社区服务设施对外开放,逐步建立起产业结构合理、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社区服务经济体系,引导和扶持社区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社会事业产业
    依托市场机制,突破体制障碍,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培育社会事业投资主体,加快推进我市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
    发展目标:以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努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至2007年,社会服务业增加值达80亿元;到2010年,社会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历史文化名城、教育强市的地位更突出。
    发展重点和方向:
    1、壮大教育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实施高标准义务教育,到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设施、教学装备均达到国家标准。积极发展高中段教育,加快市区高中园区建设,到2010年,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扩建嘉兴学院,推进学院与县(市)政府合作办学,重点建设嘉兴大学、嘉兴城市大学。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力争到2007年全市民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在校生数均超过全市学校和学生总数的30%,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积极推进多样化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社会资金,新办1-2家三级综合性医院、4-5家三级专科医院,开工建设新安国际医院,争取在2006年建成使用。加快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市区集中力量办好代表区域水平的综合性医院,县(市)重点办好1所县级综合医院。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兴办医疗机构,到2007年,争取使民办医院比例达到50%以上。加快医疗项目建设,今后五年市区迁建市第一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市公共卫生中心,改建或扩建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省武警医院。到2007年,全市医疗服务总资产达到45亿元,其中市本级达到22.5亿元,市级医院床位数从目前的2100张增加到4200张,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加快文化中心建设,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加大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力度,抓紧启动建设嘉兴市动漫公园、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市区中山影城改扩建、海盐绮园文化区、海宁大剧院、桐乡中国漫画馆等项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将有能力走向市场的国有、集体文化单位引入市场,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和经营文化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演艺娱乐业和新闻出版业发展,依托嘉兴大剧院,引进高雅艺术,建立一个有法律法规作保障、面向大众、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市场。加快推进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强化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至2007年全市50%的公共图书馆要进入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整合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道路,把市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的全市文化中心。
    4、发展体育健身业。大力发展训练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和竞技表演、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产销等相关产业,开发和建设具有观赏性与群众参与性的体育市场,加快推进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统一布局各县(市)的体育设施,市区建成嘉兴体育中心新体育场、馆及体育健身中心、体育艺术学校、网球中心和游泳馆等一批体育健身设施,努力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以及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

    四、措施保障
    按照城市化推进、开放型带动、市场化促进、信息化支撑、智力型支持、集团化运作、政策法规保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形成合力,推进体制创新,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推进体制创新,增强三产领域改革力度。
    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服务领域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对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等行业中的经营性事业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制,实行企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鼓励竞争;对基础研究、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福利等公益性类的事业单位,除政府投资外,应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采取投资经营权公开招投标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单位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规范运作行为,提高服务效率。
    (二)放宽市场准入,推进三产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
    降低行业市场准入条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资有序进入金融、通讯、公共事业等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扩大开放领域,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步伐,凡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开放的领域和行业,都可对外开放,允许外资企业进入和经营。引入开放理念,突破行政区划局限,按照共建共享、共管共有的原则,多方合力推进重大公益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财政投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三产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要增加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性投入,逐步达到社会事业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要集中力量和有限的财政资金办大事,市本级可按照统一规划布局,从各区的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块,集中做大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类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公益事业性项目要尽可能争取列入国家、省重大项目计划,以争取相应的资金支持。
    进一步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动员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拓展项目融资方式,探索推行BOT等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市场筹资为手段、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机制。
    (四)着力推进“法治嘉兴”建设,营造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
    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对于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在用地上要给予优先保障;对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进一步研究对服务行业的水、电、气等收费与工业企业同网同价的可操作性。
    建设高效的政务环境。对现有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重新清理,取消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关限制性规定;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
    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一批服务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使之更好地发挥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沟通企业和政府等方面的作用。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违法行为,打破行业壁垒,消除部门垄断,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三产发展。
    积极发挥市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政策、项目的协调和指导。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领导。优化第三产业布局,市区大型专业市场、物流设施、职教中心等重大第三产业项目须报市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服务业发展办)审核。
    建立目标责任制。市服务业发展办要将市区每年的第三产业发展工作计划在年初下达给秀城区、秀洲区和市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并进行年中检查,年终考核。各县(市)也要制定第三产业年度发展计划,并报市政府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