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譬如中国与印度)开始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并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崭露头角。于是,中国与印度谁将在本世纪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问 笼统点儿讲,中国和印度各有所长:中国的制造业强些,印度的服务业尤其是IT外包服务强些;中国拥有1.2亿农民工成就的“世界工厂”称号,印度享有100多万IT“白领”造就的“世界办公室”美誉。问题不在于当前两者处于何种位置,重要的是未来各自将处于何种位置。2006年,中国IT服务外包大约是11亿美元,而印度是478亿美元。今天,这个差距仍在扩大,并对中国软件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产生了影响。我们应该走印度IT外包之路,还是走自主发展的路?客观地讲,中国的软件业,不论市场需求、人力资源还是技术支持,都不亚于印度,问题是,我们需要一个顶层设计,即应该有一个发展战略、技术路径和优先发展重点方面的选择。 软件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结果高度不确定的行当。一个企业开发管理软件,上百人用一两年时间,花几千万人民币,写几百万行程序,可到头来,市场却没响应。据说,在美国,每年17.5万件IT技术开发项目中,成功的只占16%,研发过程中就终止的占31%,而“不死不活”的居多数。从上世纪90年代起,“IT黑洞”、“IT陷阱”一直困扰着世界软件业。 尽管如此,软件工程仍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它正在或即将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并引发一场知识革命,我们不能因其发展中的缺陷而忽视它的发展。信息化项目风险很大,其开发的成败关键在于管理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以及产品和服务本身的数字化改造。因此,产品和服务能级的提高是目的,而过程的信息化是手段,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再好的过程信息化也无济于事。我国信息化项目失败的原因,大多在于政府运动式的操持(如电子政务、CIMS、ERP)和企业的盲目跟风,并未响应内生变革的动力和信息化的诉求,造成了数据不实、管理变革准备不足以及信息化概念严重泛化的结果。信息化并没有给政府和企业带来根本、彻底的“窈窕化”和“高效化”。 一个信息化项目的成败因素,与其说是技术问题,毋宁说是管理问题。立项前的需求调研和科学决策,实施中的质量、成本和进度控制,成果的推销和服务,每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是致命的。从管理科学的发展看,一个基于项目的管理模式(即项目管理)应运而生,并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其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核计划项目——曼哈顿计划,该模式在战争期间的研发管理中卓有成效,后来在工程建设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上大行其道,近年来又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大显身手,甚至在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有一种变革企业组织的趋势——企业按项目组织和管理。总之,项目管理的确是一门需要深入探讨的学问。需要进一步凝练的科学问题包括:预测和决策技术,学科的交叉、整合与知识管理,跨部门、跨企业、跨国界、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的矩阵式管理,扁平化的组织变革管理,风险管理与变化管理,企业流程再造等。 相信随着项目管理研究的深入、项目管理教育的重视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软件业能有一个飞跃式发展。 (本文摘编自作者在“双清论坛”上的报告,标题为编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