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春 曲昌荣
发挥优势促崛起
——中部六省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述评
走中原,去赣中,到皖北……仲夏时节,中部大地万木葱茏生机勃勃!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在落实中央提出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任务中,中部各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重点、顾全局,打基础、谋长远,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夯实农业基础,加速产业化进程
中部崛起,“三农”为重。中部地区有农村人口2.4亿,以占全国10.7%的国土养活着28.1%的人口。统计表明,除湖北外,中部各省农业人口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个中部地区的农业人口比重为7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有4个省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最高者为河南省,高出11.1个百分点。
农业仍是中部的主要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在中部地区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基地正成为共识。今年6月底,中原大地传来喜讯,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在历经罕见的暖冬、病虫害及干旱影响之后,夏粮总产仍达594亿斤,比上年增产23亿斤,同比增长4%,再次稳居全国第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努力,也在湖北等地结出硕果。继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210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刷新历史纪录,今年湖北夏粮再获丰收,增产33.96万吨。全省粮食生产逐步向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和其他粮食主产区集中,已在粮食主产区建成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安徽省在小麦高产攻关中,突出抓大县、大片和大户,通过示范扩大辐射面。目前,安徽已在3800多个村建立60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实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田管、统一机械收获”。
目前,中部地区粮棉油产量占全国的30%至40%。近几年,全国粮食增产的一半以上来自中部。
如何使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关键之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大粮仓”跨向“大厨房”。近年来,河南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把农田变为“第一车间”,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创新,再到品牌化经营,河南食品正大规模进入国人的“厨房”:全国每10个饺子里有4个是河南“思念牌”的,每10个汤圆中有6个是河南“三全牌”的,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出自河南双汇。周口莲花味精、驻马店十三香调料等30余类农副产品,市场占有量居全国前列。目前,中原大地2800余家新兴农产品加工企业正迅速崛起。
农业产业化正在中部地区扎实推进。湖北省加强优势产业板块基地建设,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形成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50个、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工贸型龙头企业50个。湖南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优质稻米、柑桔等十大优势产业带,以“隆平高科”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茁壮成长。“十一五”时期,随着全省1200万亩超级稻和向全国推广6000万亩超级稻产业工程的实施,湖南将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增产做出更大贡献。
选准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促进中部崛起,绝不能走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之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各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十一五”时期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突破口。
与全国平均水平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中部低7.2个百分点;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力占比,中部低2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中部高4个多百分点。这说明,在工业化水平上,中部地区明显滞后。
中部六省也有其工业优势: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基地,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我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等,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然而,产业结构畸轻畸重,超重型、原料型、初级型是中部一些省份工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工业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
山西是煤炭大省和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2006年,煤炭经济拉动该省经济增长近5个百分点。多年以来,“因煤而富”的山西,也因煤“负债”,生态遭破坏,环境受污染,付出了不小代价。200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从“能源基地”到“新型能源基地”,标志着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将开始走上洁净、节约、细加工之路。
“十五”期间,山西实施了关井压产、资源有偿使用、改革采煤方法、扩大洗选比重、联网监控瓦斯等“组合拳”。为进一步扩大战果,进入“十一五”时期,山西确定煤炭工业产能“零增长”目标,并选择走以四大新兴产业为支柱的经济转型道路。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工业化进程滞后,安徽的决策层对省情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并不是急于求成,而是立足实际,扬长避短,真抓实干。2004年11月,国家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落户省会合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合肥市计划到2020年建成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和创新型示范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合肥在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66家,占全省的44%;高新技术产值达到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3%。今年,安徽全省科技投入和全社会研发经费较2003年增加了3倍,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今年初,湖南提出,要实现富民强省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的几位工程师日前来到湖南湘潭市楠竹山镇,他们将在这里的众泰江南汽车公司工作一年时间,之后,来自菲亚特的蓝旗亚车型生产线可望在此落户。这是湖南发展现代汽车产业计划的一个缩影。到2010年,湖南将形成每年40万辆轿车的产销规模,加上带动发动机、零部件生产,可新增工业产值500亿元。
工业兴省战略在湖北深入推进。随着企业改制的基本完成,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逐步建立,湖北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70亿元,同比增长25%,为“十五”以来最高水平,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幅8个百分点。
推进城市群发展,发挥集聚带动效应
现在,从郑州市驱车前往位于开封市的河南大学,只需用时40多分钟。从郑州的核心区到开封的核心区也只需要7元钱车费。两城之间的通讯实现了非长途化,金融同城结算正在推动。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城市群”战略构想,在范围上包括9个城市,以郑州为中心到达其他8个城市,只有一个半小时车程。
“中原城市群”人口占河南40%多,经济总量占60%,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优势农业资源富集。可以说,实施这一战略,抓住了中原大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牛鼻子。
“中部要崛起,城市应先行。”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地区发展很快,14个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东部经济整体上扬。与东部相比,中部地区城市体系发展不足,城市化水平滞后东部10个百分点左右,中心城市的实力也相对较弱。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是中部地区的现实选择。
今年,江西省已正式启动“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和建设,这是国内首个环湖城市经济圈建设规划,包括鄱阳湖周边的南昌、九江、鹰潭、景德镇、上饶、抚州6个城市。按照南昌的制造业,九江的石化、港口、造船业,景德镇的陶瓷、旅游业,鹰潭的铜冶炼业,上饶的精密机械加工,抚州的特色农业等,各城市将协调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江西将为“环鄱阳湖城市经济圈”投入331亿元资金,规划400个建设项目,力争到2010年在这些地区实现城镇化率达45%。
从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到湖北的“武汉城市圈”,从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到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从安徽的“沿江城市群”到山西的“太原经济圈”,城市群凸显着规模效应及其辐射带动能力。这些城市群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投资效益最好的地区。2006年,“武汉城市圈”实现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占全省60%以上。“长株潭城市群”的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湖南省的37.6%和38.2%,增长速度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中原城市群”人均生产总值高出全省近3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高出全省8.8个百分点。“沿江城市群”则集中了安徽的家电、建材、汽车等支柱产业,拥有亚洲最大的水泥企业,是我国第三大家电生产基地。
“中部畅,全国通”,以城市群发展为抓手,中部各省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3年年增1000公里,今年可望在全国率先突破4000公里。拥有百年铁路史的武汉市正在构建我国铁路四大枢纽之一、六大客运中心之一,4年后,坐火车从武汉到北京或上海有望缩短至4小时,到广州只要3个半小时,到重庆或西安只需6小时左右。
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群的发展,将促进中部地区早日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新的动力区域。城市群的集聚,正在推动中部六省加强协作。在今年4月底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开幕式上,中部六省的省长分别手持6个花瓣,共同聚合成博览会会徽,象征着中部六省正由过去的“各自为政”走向“携手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