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年规划
来源:大庆市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按照省市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总结过去、预测未来的基础上,编制了《林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期间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朝着建设温泉城和小康社会的目标奋进,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县域经济总量明显提高。2005年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7,860万元,为“十五”计划的156%,比2000年增长111%,年均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308万元,为“十五”计划的209%,年均增长18.1%;第二产业增加值30,055万元,为“十五”计划的135%,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30,497万元,为“十五”计划的163%,年均增长10.7%。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3,119万元,为“十五”计划的203%,年均增长19.1%,实现农业增加值67,308万元,年均增长18.1%。粮豆薯总产量达到46.1万吨,比2000年增长62%,年均增长10%。实施“农转牧”战略效果明显,牧经济比重大幅提高,全县奶牛存栏6.5万头、肉牛3.8万头、生猪18万头、禽185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3.3万吨、禽蛋1.5万吨、鲜奶19.5万吨。实现牧业产值7.5亿元,是2000年的4.25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1.7%,提高到56.4%。水产品产量达到8,500吨,年均增长2.3%。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790万元,为“十五”计划的256%,年均增长20.6%,实现产值105,058亿元,为“十五”计划的213%,年均增长16.8%。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绿色温泉、湿地风光、农家风情游等景点建设初具规模,大庆运通公交旅游公司“林甸生态湖、温泉一日游”专线开通营运,大庆报业国旅已落户林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年可接待国内外游客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80万元。通过旅游业的牵动,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0,497万元,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迅猛提高。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18,146万元,年均增长8.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完成城市建设总面积27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新建、维修县、乡、村级公路200多公里,红砖路130公里,改造铺筑巷道45条2万平方米,铺筑维修镇内砼路2.5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78处,使5.7万人饮用上了安全水。延伸上下水管线7,000米,新修镇内排水明沟4,500米,完成了休闲广场一期工程建设。科技、教育、劳动保障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新发展。“十五”期间,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35项,科研成果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科技因素明显提高。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长足发展,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五年共为大中专学校输送新生3,700多人。开发劳动就业岗位3.2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万人,再就业率达到9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都有了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600元,比2000年增长66.4%,年均增长10.7%;城乡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14.22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3,044元,比2000年增加609元。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五年来全县建成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乡镇1个,省级文明单位14个,市级文明单位55个,县级文明单位206个,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开展。
   
    (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回顾“十五”期间,林甸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产弱、二产慢、三产小的经济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
   
    二是经济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形成,农产品基地不强、不壮。
   
    三是骨干企业对财政贡献率不高,新上项目达产达效不够理想。
   
    四是地热资源、旅游项目开发的层次浅、转化率低,还没有形成支柱产业。
   
    五是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产业与技术、经济与科技密切结合不够。
   
    六是城乡群众生活与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差距较大。
   
    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构想
   
    (一)“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内外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快,俄罗斯、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步入增长轨道,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布局和资本转移越来越活跃,工业向规模化、大型化、全球化方向发展,资源、要素、市场等竞争更加激烈,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既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竞相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步伐;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千美元,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重视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正在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这些都为林甸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我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从县情实际看,全县工业已形成一批机制新、市场好、产业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并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农业通过农转牧战略、劳动力转移和产业化等重要措施,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温泉、湿地为主要特征的旅游业蓬勃兴起,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温泉之乡”、“世界温泉养生基地”已经成为林甸的品牌,并且正在叫响,林甸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充足的劳动力条件,都显示出林甸的魅力和潜力。林甸正处于发展速度由慢到快、经济效益由低到高、发展潜能由小到大、发展优势由弱到强的重要时期,这些都为林甸今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编制原则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谋求新发展。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遵循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三是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切实关注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科学预测,规划未来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与速度。
   
    五是坚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原则。总体规划要同行业规划、重点规划、区域规划等专项规划相结合,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结构调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就业增加、社会稳定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努力奋斗,积极推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加快推进实施牧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热县、食品名县、财政富县、环境优县“六县”奋斗目标,切实关注人民生活,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文明和谐社会。
   
    1、经济总量目标。到2010年,生产总值计划达到27.7亿元,年均增长16.7%,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亿元、11.7亿元和8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3.5%、31%和21.3%。实现财政收入3亿元,比2005年增长65%,年均增长10.6%。
   
    2、经济结构目标。经过五年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53:23:24,到2010年发展为29:42:29。
   
    3、投资消费目标。全社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计划30亿元,年均增长11.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13.4%。
   
    4、人民生活水平目标。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计划达到10,000元,比2005年增长111%,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划达到8,000元,比2005年增长74%,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收入计划达到5,000元,比2005年增长64%,年均增长10.4%。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计划达到15.64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1.42平方米。
   
    5、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率计划达到60%,比2005年增长35.7%,年均增长19%;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土地、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突出发展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加速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以农业增收为目标,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十一五”期间,将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时期。我县是半农半牧县,农业人口多,只有农民富裕了,才能实现小康社会。因此,“十一五”期间,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深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不断构筑农民增收的稳固渠道。目前看,我县农村的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一产比重过大,二、三产业十分薄弱,由于一产业受自然左右较大,加之自然灾害频繁,致使农民收入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十一五”期间,要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格局,积极发展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优化农村特色产业组合,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构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经济作物的生产,突出抓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1、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生产,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人民生活需要,不断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绿色作物,提高品质、增加效益,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依托“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不断扩大马铃薯、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使农作物生产,逐步达到国家A级、AA级绿色食品的标准,到2010年,计划建成高标准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个,绿色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力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3—5个。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种植业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成旱涝保收田125万亩,粮食总产量每年稳定在30万吨以上,实现种植业产值5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年均增长4.5%。
   
    2、巩固提升畜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农转牧”战略,尽快把畜牧业培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建设畜牧大县这一目标,坚持不懈的走“抓大不放小”的畜牧业发展路子,强化“龙头”企业牵动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共同打造企业优势品牌。强化畜牧业生产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提升畜牧业服务档次和服务水平。加强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计划改良草原40万亩。实施合理规划布局,建设高标准畜牧业生产基地。到2010年,红旗镇、花园乡、新兴马场率先建成奶牛基地乡(镇)、场,奶牛存栏要达到全县总存栏量的40%。三合、四合、东兴、黎明、城镇等地以发展肉牛、生猪、大鹅为重点,基本实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到2010年,全县建成养畜专业乡由现在的2个发展到4个,养畜专业村,由现在的18个发展到50个,专业屯由现在的78个发展到300个,千头奶牛村达到30个,百头奶牛屯300个,专业户由现在的4,255户发展到1.8万户。到2010年,计划奶牛存栏16万头,黄牛10万头,生猪38万头,羊14.1万只,禽297万只,年均增长分别为16.7%、10%、21%、1.5%和5%。肉类总产量达到4万吨,鲜蛋2.5万吨,鲜奶30万吨,羊毛1278吨,年均增长分别为7.1%、6%、83%和1%。实现牧业产值11亿元,比2005年增长47%,年均增长8%,占农业比重达到65%以上。
   
    3、突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随着农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要充分考虑到龙头企业建设和农畜产品加工增值问题。搞好农畜产业深加工是农业增收的重要有效途径,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引进技术、人才、项目和资金等办法,创办资源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学浙闽、学山东,利用我们的比较优势,鼓励和支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户办、联办等多层次的乡村加工业,使农产品再次增值,增加农民收入。计划到2010年农村加工业收入达到3亿元,占农业总收入17%。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副产品资源等优势,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和农民生活需要,增加商、饮、服、修等社会服务项目,大力开发信息、连锁超市、中介服务、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逐步把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为农民增收的稳固渠道。计划到2010年农村第三产业实现总收入4亿元,经过五年的发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85:7:8调整到61: 17: 22,逐步降低第一产业的风险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二)以项目建设为牵动,强化工业主导地位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将进入加快发展新时期,在工业发展上,继续坚持“依托资源、围绕项目、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不动摇,认真做好现有企业巩固提高工作,加大扶持、服务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全力抓好新项目开发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紧紧围绕资源、“吃配”项目、高科技、高附加值、绿色食品上项目,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到2010年,计划实现工业产值34亿元,年均增长26.5%,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年增长29.7%,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23%提高到42%。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新项目建设,初步规划20个工业项目,其中,投资额亿元以上的项目6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8个。亿元以上的项目为:1、年产120万吨矿泉水项目,计划总投资7.6亿元,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4.1亿元;2、年产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销售收入9.5亿元,利税4.9亿元;3、年产2万吨变性淀粉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500万元;4、年产2万吨玉米秸杆饲料项目,计划总投资1.05亿元,销售收入1.3亿元,利税1,900万元;5、年产1万吨乳酸项目,计划总投资1.1亿元,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2,500万元;6、年产1万吨大豆蛋白活性肽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销售收入2.3亿元,利税7,500万元。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为:1、年产5万立方米中密度苇板、强化地板项目,计划总投资5,500万元,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5,100万元;2、年产6,000吨马铃薯全粉项目,计划投资5,200万元,销售收入4,800万元,利税2,100万元;3、年产10万吨奶牛浓缩饲料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销收入1.7亿元,利税3,900万元;4、年产1,000吨氨维营养添加剂项目,计划总投资7,100万元,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4,400万元;5、年产1.5万吨生物菌项目,计划总投资5,100万元,销售收入1.9亿元,利税5,600万元;6、年产5,000吨白酒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销售收入5,300万元,利税1,500万元。投资额一千万元以上项目为:年产2万吨精制米加工项目、年产1,000吨木糖项目、年产1,000吨天然果蔬脆片项目、年产4,500万粒消脂胶囊项目、年产2,000吨马铃薯柠檬酸项目、年产1万吨玉米特强粉项目和新增2万吨高档机制纸项目。充分利用黑龙江省重度盐碱地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机遇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良机,认真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完善提高永青工业园区,突出搞好花园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工业的要求,实施有效措施,加快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
   
    以上项目完成后年可形成产值能力50亿元,税金6.5亿元,“十一五”期末,达产达效按40%计算,可体现产值20亿元,税金2.5亿元。
   
    (三)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特征,也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从我县第三产业现状看,近些年虽有较快发展,但目前仍处于低水平,低比重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4%,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因此,“十一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旅游热县目标不动摇,坚持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旅游资源并重的原则,客观谋划全县旅游区(点)开发与保护战略,统筹安排全县景区(点)布局与阶段性发展计划,研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区(点)整体形象,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十一五”总体目标是:力争2010年接待游客达15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5亿元,使林甸县成为旅游环境良好、设施齐全、产品结构合理、产业发达,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地。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要坚持高起点、高品位、科学性、前瞻性、国际性的原则,围绕温泉、湿地两大品牌,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编制林甸县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从我县的旅游目标定位、和人才管理支持系统等多方面对林甸县的旅游开发进行设计,为打造旅游品牌奠定基础。具体将规划形成6个区域,一是县城----绿色温泉城之核心景区。二是在西北部建立湿地旅游景区。三是西部小黑山、狐狸芯狩猎观鹤景区。四是东南部长青林场森林公园、草原风情及冰雪景区。五是东部北引沿岸江河湖泊景区。六是双阳河沿岸农牧观光区。
   
    2、夯实基础,多元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多元化投入原则,吸引各方面资金办旅游,构建多元化、社会化投资办旅游的新格局。
   
    3、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精品线路。围绕现有的旅游景点,继续加大整合力度,合理配置旅游资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将林甸县旅游资源和景点放到全省的大环境中去考虑,整合打造西部旅游精品路线,围绕大庆石油文化、林甸温泉湿地、齐市大工业、五大连池冷泉等西部特色旅游资源,依托“中国温泉之乡”品牌,着力打造草原风情、湿地风光、温泉疗养、避暑度假等为主要内涵的西部旅游林甸专线。提高我县旅游资源知名度。
   
    4、加大客源市场开发力度。林甸旅游客源市场是以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客源为主,省外及国外客源较少。“十一五”期间要立足省内,广泛开辟国内乃至国际市场。要加强俄罗斯等国外旅游市场的调研,鼓励旅游企业与俄罗斯企业加强业务往来,积极参加在俄罗斯举办的旅游交易会、研讨会,加强对俄罗斯旅游市场的宣传,将中俄旅游向深层次发展。拓展东三省(重点在大连等城市)及北京、天津、广东等国内市场,力争五年内把东三省、东南沿海等地发展为我县主要客源地。
   
    5、利用各种机会和方式、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加大温泉旅游和湿地旅游的宣传力度,要在中央台、省台做林甸整体旅游形象宣传,积极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举办温泉旅游节等主题活动,继续创新形式,加强与主要客源地的联系,与电视台协商创办旅游栏目,形成政府企业宣传林甸的合力,进一步让林甸旅游在全省及全国叫响。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和综合协调,完善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法律服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中小型服务企业,从而牵动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以“中国温泉之乡”为品牌,做大做强温泉经济
   
    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而廉价的可再生新能源,建设绿色温泉城,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经过深度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尽快形成经济优势。
   
    1、高起点规划地热产业。本着“摸清底数、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开发”的原则,聘请高资质地热科研院所、专家对我县的地热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要经得住历史发展的考验。
   
    2、高质量做大地热项目。围绕着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做深、做细、做精、做大项目,让地热效应进入生产、生活一切领域。“十一五”期间,要在矿泉水、矿泉饮料、矿泉医药等生产加工型项目上实现突破;增大地热供暖面积和居民生活热水用户;扩大种植和养殖面积;完善温泉旅游休闲区;开发温泉生态农业园和地热公园。不断加大地热资源在保健、旅游、种植、养殖、矿泉饮品等领域综合开发利用力度,扩大规模,提升品位,逐步把温泉经济培育成林甸主导产业。到2010年,地热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牵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3亿元。
   
    3、高层次推进旅游业升级。树立大旅游观念,逐步把我县旅游业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相接轨,全力提升我县旅游业水平。强化宣传推介,全力打造“中国温泉之乡”和“世界温泉养生基地”品牌,不断扩大我县特色旅游的知名度,推动相关产业升级发展,为建设绿色温泉城奠定坚实基础。
   
    4、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把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既要重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要重视地质环境恶化对县域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作用;既要重视发展的需要,也要重视长远发展的需要。为延长地热田寿命,合理布置井距,确定开采量,并辅以切实可行的回灌措施,同时完善地热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充分了解动态特征,逐步扩大开发规模、优化开采布局,使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知识、技术、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1、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围绕经济发展主战场,深入开展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结合我县工业、农业及社会发展工作的实际情况,应用推广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科技型工业技术产业。加快科技进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主的我县永青工业园区和花园工业园区。“十一五”期间将有10个高新技术产业入驻我县永青工业园、花园工业园。加大农业科技进步。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步伐,实现农转牧战略,大力实施种子工程、畜牧良种工程、绿色食品工程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广农业适用先进技术。到“十一五”末,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85%;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达到100万亩;重点抓好10个农业专家大院标准科技园;全力实施奶牛标准饲养技术,大力推进无规定疫病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新增农田节水灌溉面积56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万亩。
   
    2、加强科技普及工作。“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宣传,使科普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和群众化的道路。采取灵活多样的科普形式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活动,重视对产业技术工人、广大农民、各级管理人员以及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创新意识,大幅度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科普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科普工作队伍和科普设施建设,建立有利于科普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
   
    3、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设立财政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引导企业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到2010年县本级科技“三项经费”达到年度预算支出的1.1%以上。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充分利用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政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到2010年,农村初中通过撤并建设成规模较大的8所寄宿制学校,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7%以上;农村小学通过网点布局调整,撤校变点,每个乡镇建成1---2所寄宿制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扩建两所高中,年招生达到2,000人以上,初升高入学率达到75%以上,高中本科升学率达到75%以上;强化学前教育,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覆盖面,到2010年,县城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0%以上,农村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30%以上的幼儿园所达到省级示范标准,形成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
   
    2、积极发展成职教育。采取社会办学和政府办学相结合的有效办法,不断加强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着眼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专业设置,增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对新增劳动力、下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强化在岗人员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开展面向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受教育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终身素质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1、优化人才结构。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立足于引领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适用人才。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人才流动,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分布趋于合理,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2、完善用人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选拔任用机制。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建立起双向选择、竞争择优的人才任用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企业多元分配体系,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
   
    3、营造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和发展人才创业载体,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设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为各类人才特别是引进的高层次、紧缺型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等后顾之忧,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广泛宣传人才政策,宣传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全县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氛围,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城市承载力、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总的思路是,以构建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满足全县人民生活需要为总体目标,面向周边、统筹城乡,加快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协调发展观,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按需实施、集中配套的原则,以突出寒地特点、反映温泉文化、倡导高新技术、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风格,实施“南移东扩”、“中联西拓”战略,大力推进小区开发项目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强化城市服务功能。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开发面积50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一是完成九项住宅小区建设。即,城南一号居住小区(烟草公司路南)、王仔花园居住小区(国税局办公楼南侧)、地热公园二期综合开发小区(休闲广场北侧)、和谐家园居住小区(原食品公司方块)、城南三号居住小区(司法局办公楼方块)、城南四号居住小区(南市场路东方块)、城南五号居住小区(休闲广场路南方块)、城北一号居住小区(二百方块)、城南六号高档居住小区(新建政府办公楼西侧)。在实施小区开发的同时,重点完成县政府办公楼置换工作,新建政府办公楼选址位于油厂南侧、苗圃东侧、015国道北侧,占地面积33.1公顷,由公共服务区、生活居住区、园林绿化区、政府办公区、行政办公区、体育活动区、附属设施建设区和未来发展区等8个规划区域组成,计划办公楼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力争在2007年7月前竣工投入使用。二是建设大庆温泉生态园。在城南建设大庆温泉生态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包括公寓、别墅和酒店在内共计208栋建筑,建筑面积85.6万平方米,建筑密度37%,绿化率32%;二期工程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包括公寓、别墅和酒店在内共计216栋建筑,建筑面积98.4万平方米,建筑密度34%,绿化率37%。三是加强给排水建设。完善水厂建设,搞好镇内北城区二期排水工程建设,缓解林甸镇内排水问题,彻底解决汛期内涝严重,街道积水,居民掏水问题。四是继续实施集中供热。“十一五”期间将逐步取消分散供热锅炉,实行集中连片供热。同时,成立物业公司,对楼区实行物业化管理,逐步完善物业管理体制,使物业公司参与社区服务,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进程。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的道路、通讯、供电及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二)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以县城为中心,以国、省、县道为主框架,搞好乡村道路建设,逐步建成以乡道为主干线,辐射村屯,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林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打造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
   
    “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改建乡村道路15条380公路,桥25座299延长米,涵78道,实现村村通、启动屯屯通。重点发展农村客运,新建农村客运站8个,增设停靠站18个,达到乡镇都有分站,方便群众出行。进一步发展运输业,完善物流中心建设,新建标准化二级以上检测站一处,发挥物流中心货运中枢作用,与全省货运联网,形成四通八达的货运网络。
   
    (三)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按照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原则,着力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能力和水资源的优化调配能力。
   
    1、巩固完善防洪减灾体系。重点实施双阳河堤防加固、中部南部涝区治理、东升水库消险加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到2010年,堤防工程提高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2、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发挥尼尔基水库水源充足的优势,加快田间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水田30万亩,灌溉旱田50万亩。积极拦截天上水,科学利用地表水,充分用好外调水,有效保护地下水,尽快形成水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科学配置的格局。
   
    3、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引嫩灌区、双南灌区、南岗灌区、中部涝区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旱涝保收田125万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和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总的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
   
    1、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方式。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和权限,推行电子政务,不断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2、不断完善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完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强投资管理、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建立健全企业投资服务和监管体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改进项目建设实施方式,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建立完善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和重大项目稽查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的使用效益。
   
    3、分类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对承担一定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除极少数必须保留外,或收回职能予以撤并,或脱离政府改为中介机构;对承担社会公益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调整布局结构,压缩人员编制,优化资源配置;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划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实行企业化管理。
   
    (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抢抓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资源、市场、土地、载体等比较优势,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实行思想、观念、行为全方位开放,以更大的力度、在更大的范围向外要市场、要发展空间、要先进生产力。积极发展外经贸,培育更多的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集团,壮大外向型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扶持日月、碧港、海达、鑫隆等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推动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化、规范化发展,积极帮助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七、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长期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总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制度,健全社会管理体系,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要求,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1、加强村镇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步伐。改善乡村环境,把区域小城镇建设纳入总体规划,突出中心城镇建设,准确定位,合理开发,完善功能,扩展空间,搞好小城镇的总体布局,计划建成花园镇和三合镇,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搞好康居工程建设,扶持引导农民按照乡村规划,加快住房改造,建设新型住宅,改善居住条件。2010年改造、新建房屋环保节能住宅达到70%以上。推进完善道路硬化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交通状况。2010年通村路全部铺装成水泥路、沥青路或红砖路,实现“村村通”,村内干道规范平整,排水通畅。
   
    2、加强农村公共事业,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采取各种投资办法,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建设,到2010年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到100%。合理利用粪便资源,解决环境污染,实施好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项目,到2010年沼气项目实施农村入户率达到50%以上。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3、加强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行农业风险补偿、农业生产补贴等惠农政策,强化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农资市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转移渠道,增强非农产业收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以工代赈工程等扶贫措施,多方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体经济积累。到2010年,贫困村全部脱贫,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递增10.4%。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社会保障覆盖率。进一步加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投入力度,控制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千方百计推进就业再就业工程,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完善劳务中介组织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动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改造完善敬老院,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逐步实施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低保”水平。扩大劳务输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010年社会保险覆盖率达60%,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控制4.5%以内,劳动就业率达98%,劳动者参加社保率达到60%。
   
    (三)积极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1、卫生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健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院所建设,完善医疗保健设施,改善就医环境,降低各种疾病发病率,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步伐,逐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高防疫灭病水平。
   
    2、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社会环境。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种文化公司,加大公共休闲娱乐场所投资建设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群众体育健身设施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3、环保事业。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为重点,强化对湿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重点控制工业污水、固体废弃物和大气污染,做到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治理和预防相结合,保护生态平衡。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35%,城镇绿化率达40%。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植树工程建设,加大“三化”草原治理力度,计划造林7.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4个百分点,改造草原40万亩,科学育苇,保护湿地,减轻人为因素对自然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依法监督管理,保护土地资源。
   
    4、计生、民族、宗教等事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加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服务网络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素质。2010年,全县总人口计划达到27.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完善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保障和福利水平。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加快档案、民族、宗教、优抚等事业发展。
   
    5、安全工作。大力推进“平安林甸”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重点市场进行集中整治,努力减少一般事故,竭力杜绝重特大事故。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持长期平安的社会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为林甸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继续深入开展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主题的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开创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围绕叫响“中国温泉之乡”这条主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全方位、多渠道展示林甸开明开放新形象。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人民群众防范各种伪科学的能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继续强化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信访工作,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八、规划实施
   
    此规划纲要是制定其它各类规划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工作的行动准则,是政府和各部门工作的行动指南。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要以年度计划保证总体规划的实现,全县上下必须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一)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纲要》,在全县人民中形成广泛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中长期规划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和支持规划工作,并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企业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政府的战略意图,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全县规划目标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实施。
   
    (二)加强政府引导,建立规划体系。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制定、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好《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使总体规划目标任务通过年度计划得到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各乡镇要贯彻本《纲要》的精神,制定和实施好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据本《纲要》编制和落实好各行业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为《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三)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重点建设。为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县将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或薄弱环节,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调控政策等导向或者直接配置资源等措施,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我县重大项目的建设;借助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哈大齐工业走廊项目建设的契机,掌握国家投资导向,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我县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大科研院校在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上的合作,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合力。
   
    (四)加强跟踪分析,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深入研究《纲要》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纲要》实施。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并及时将《纲要》执行情况向县政府报告,并按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规划执行情况。
   
    (五)适时调整修订,增强应变能力。建立重大问题决策会商制度,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及时调整《纲要》。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不可预见因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县政府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送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全县人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和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总的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
   
    1、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方式。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和权限,推行电子政务,不断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2、不断完善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完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强投资管理、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建立健全企业投资服务和监管体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改进项目建设实施方式,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建立完善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和重大项目稽查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的使用效益。
   
    3、分类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对承担一定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除极少数必须保留外,或收回职能予以撤并,或脱离政府改为中介机构;对承担社会公益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调整布局结构,压缩人员编制,优化资源配置;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划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实行企业化管理。
   
    (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抢抓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资源、市场、土地、载体等比较优势,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实行思想、观念、行为全方位开放,以更大的力度、在更大的范围向外要市场、要发展空间、要先进生产力。积极发展外经贸,培育更多的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集团,壮大外向型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扶持日月、碧港、海达、鑫隆等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推动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化、规范化发展,积极帮助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七、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长期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总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制度,健全社会管理体系,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要求,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1、加强村镇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步伐。改善乡村环境,把区域小城镇建设纳入总体规划,突出中心城镇建设,准确定位,合理开发,完善功能,扩展空间,搞好小城镇的总体布局,计划建成花园镇和三合镇,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搞好康居工程建设,扶持引导农民按照乡村规划,加快住房改造,建设新型住宅,改善居住条件。2010年改造、新建房屋环保节能住宅达到70%以上。推进完善道路硬化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交通状况。2010年通村路全部铺装成水泥路、沥青路或红砖路,实现“村村通”,村内干道规范平整,排水通畅。
   
    2、加强农村公共事业,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采取各种投资办法,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建设,到2010年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到100%。合理利用粪便资源,解决环境污染,实施好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项目,到2010年沼气项目实施农村入户率达到50%以上。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3、加强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行农业风险补偿、农业生产补贴等惠农政策,强化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农资市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转移渠道,增强非农产业收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以工代赈工程等扶贫措施,多方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体经济积累。到2010年,贫困村全部脱贫,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递增10.4%。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社会保障覆盖率。进一步加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投入力度,控制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千方百计推进就业再就业工程,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完善劳务中介组织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动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改造完善敬老院,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逐步实施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低保”水平。扩大劳务输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010年社会保险覆盖率达60%,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控制4.5%以内,劳动就业率达98%,劳动者参加社保率达到60%。
   
    (三)积极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1、卫生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健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院所建设,完善医疗保健设施,改善就医环境,降低各种疾病发病率,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步伐,逐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高防疫灭病水平。
   
    2、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社会环境。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种文化公司,加大公共休闲娱乐场所投资建设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群众体育健身设施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3、环保事业。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为重点,强化对湿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重点控制工业污水、固体废弃物和大气污染,做到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治理和预防相结合,保护生态平衡。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35%,城镇绿化率达40%。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植树工程建设,加大“三化”草原治理力度,计划造林7.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4个百分点,改造草原40万亩,科学育苇,保护湿地,减轻人为因素对自然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依法监督管理,保护土地资源。
   
    4、计生、民族、宗教等事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加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服务网络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素质。2010年,全县总人口计划达到27.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完善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保障和福利水平。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加快档案、民族、宗教、优抚等事业发展。
   
    5、安全工作。大力推进“平安林甸”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重点市场进行集中整治,努力减少一般事故,竭力杜绝重特大事故。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持长期平安的社会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为林甸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继续深入开展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主题的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开创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围绕叫响“中国温泉之乡”这条主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全方位、多渠道展示林甸开明开放新形象。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人民群众防范各种伪科学的能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继续强化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信访工作,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八、规划实施
   
    此规划纲要是制定其它各类规划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工作的行动准则,是政府和各部门工作的行动指南。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要以年度计划保证总体规划的实现,全县上下必须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一)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纲要》,在全县人民中形成广泛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中长期规划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和支持规划工作,并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企业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政府的战略意图,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全县规划目标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实施。
   
    (二)加强政府引导,建立规划体系。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制定、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好《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使总体规划目标任务通过年度计划得到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各乡镇要贯彻本《纲要》的精神,制定和实施好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据本《纲要》编制和落实好各行业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为《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三)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重点建设。为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县将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或薄弱环节,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调控政策等导向或者直接配置资源等措施,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我县重大项目的建设;借助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哈大齐工业走廊项目建设的契机,掌握国家投资导向,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我县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大科研院校在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上的合作,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合力。
   
    (四)加强跟踪分析,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深入研究《纲要》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纲要》实施。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并及时将《纲要》执行情况向县政府报告,并按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规划执行情况。
   
    (五)适时调整修订,增强应变能力。建立重大问题决策会商制度,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及时调整《纲要》。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不可预见因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县政府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送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全县人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