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决胜在内容
来源:中国记者 更新时间:2012-04-15

         尹明华
 

  怎样做出市场化、互动化的内容

  科技人员在研究为我们提供什么阅读终端,我们要考虑为这些终端装载什么内容,这是我们的专业所在,责任所在。内容,始终是解放集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考虑的重大问题。

  身处于如今信息大爆炸时代,面对许多挑战和机遇,我们无可避免地必须面对自身的缺陷,同时反思我们的教训。

  大众传媒居高临下地教化芸芸众生,这种力量如果还没有消失,至少也在锐减之中。相应地,一些个人的网上创作却迅速流传,影响大众。我们所知的盛大网络上,千百万人在参与起点文学和类型文学的创作及阅读,享受着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过程,这是何等壮观的颠覆式景象!

  何谓新媒体?最常见的说法是“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但仅仅这样理解尚显单薄。知名美国前卫杂志《连线》曾经有一个非常好的定义—“新媒体应该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我想补充一句:新媒体应该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参与和创作。

  大众传播正在回归两个特性。一是去中心化,二是平等参与。新媒体带着它强大的消解力量,消解着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守卫我们垄断优势的壁垒正在发生分化和坍塌,我们不再受到维护,而完全被由里到外地暴露出来,包括缺陷。所以我们很容易受到攻击,这就不足为怪了。

  这种新的传播特性正以不可抵挡的趋势到来,洗刷一切,拷问我们这个以传播为职业、以责任为追求的行业。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是一场革命,在空中爆炸,又从空中落到地面。

  但是,在发展新媒体的过程中,内容被人们当作并非重要的问题来考虑。而研究表明,在事后的评价中,也许百分之百的从业人员都会说,这将是阻碍成功发展的真正问题。

  我们可以看看互联网。互联网最初出现时,走的是同样的路,先是把报纸的内容拿过来形成早期的新闻门户网站,接下来开始拿广播媒体和音像出版社的音频形成mp3下载网站,现在开始轮到把电视台的视频节目搬到网上。但把旧媒体的内容转移到新媒介上,并不等于就是新媒体了。新瓶装旧酒并不能回应和满足社会的新生需求。形式及其对应于形式的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

  其实在这个“拿来主义”的方式中,新媒介正在实现一个过程,就是逐渐找到自己的传播特性,产生独属于自己的内容和用户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发展成一个新的媒体品种。

  在这一变化中,作为传统媒体,我们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无论是提供信息、观念、思想、整合、创意和主张,怎样做出具有市场化和互动化的内容,我们似乎缺少正面的积极的响应。

  探索内容制作的出路

  对于一条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过去20年,中国传媒业出现三大教训,一是对通俗文化的兴起思想准备不足;二是互联网管理没有主动跟上;三是正版音像、电子出版发展滞后。这几个教训都促使我们对传播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深度思考。

  上述三大教训本质是内容的教训。我们不是技术运营商,我们不可能介入技术研发和终端提供。但如果没有好的内容,终端不会有任何价值。内容将推动终端的成长。所有的终端,在技术普及之后,无一例外地必然会产生对内容的饥渴和需求。而我们的空间和能力的显现,则永远在于内容的制作。

  今天,我希望和各位来探讨我们在内容制作上的出路。

  首先,要学会对内容的理解。

  内容首先是一种创意。它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或者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做出不一样的结果,让受众完全出于自愿通过消费受享它的意义。

  内容还是一种思想。思想不同于信息,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稀缺资源,具有更强大的引领指导作用。

  内容是一种需求,一种文化表达。从价值层面说,是一种能够产出某种理想的需求,是与终端之间始终保持的一种合理张力。在今天这个时代,传播最广大的内容必将更加自我、更加真实、更能打动人。

  新媒体的出现,只会让内容为王的大旗更加强劲地飘扬。

  从理论上说,新媒体的内容整合要经历三个阶段;最初它们是微不足道的,接着会颠覆原有的存在,最终它们将变得显而易见。

  从本质上说,新媒体无非是新的内容发行平台和分销渠道。发行平台的增多会导致对优秀内容需求的不断旺盛。而平台之间的竞争,会极大地提升优秀内容的价值。

  我们当然强调新媒体的用户参与性及草根的原创性。草根原创内容,用户上传内容,这些都没错。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对国内最大视频网站—土豆网的跟踪发现,点播观看流量大、对受众的吸引力强的,还是专业机构制作的内容。

  在新经济时代,各种传播渠道日渐丰富,媒体碎片化,受众注意力缺失,资讯、娱乐及广告无处不在,人们有限的时间需要去听去看的,越来越表现为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学会尽量的不同,这才是生存的理由。犹如植物的分化,距离原物种越远,生存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长尾经济的故事也说明,在丰饶的“恐慌”时代,二八法则照样适用,热门文化还是大众关注的东西。因为过于个性化的内容缺乏共享性,比如没有人会去关注一个高校学生在宿舍中,用简单的设备录制的个人搞笑表演。

  今天,多平台输出通道已经完善,合理的运营模式初具规模。但是,相应的内容制作却缺口巨大。内容的匮乏是目前占有新媒体视频播出终端各个机构的普遍困境,公众对新媒体播出的内容印象大多是广告和恶搞短片。所以即使在长尾经济时代,有品位、有版权、可商业化的内容仍然预示着真正的未来。人们对高品质热门内容产生的更强烈渴求,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和工作,也是人类基本的从众心理驱使。人类在它漫长的历史渊源中,从来习惯于从共同的文化体验中寻找归属感,这一不可抗拒的行为表现几乎与参与性、互动性同等重要。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看到自己所处的变化方位,有助于我们能够接受社会需求对媒体的精准定义。我们必须始终重视研究需求,购买需求,发现需求,再根据需求生产内容,表达内容。

  其次,要学会对内容的整合。

  这主要指改造传统的作业方式和塑造新的业务形态。

  在过往的媒体里,记者都被要求有严格的分工。现在,打造内容的上游,速度成为传播的第一要素,我们按照时间半径来进行配置,即时切换不同的内容要素,催生内容的新品种、新功能、新服务,新路跑新车。随着手机、MP4、IPTV等新媒体的崛起,内容本身也将在流动性配置中发生重大变化。我们相信,未来新媒体上承载的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内容,一定是为它们量体裁衣的新内容。未来内容提供商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将是制作优秀新内容能力的较量。

  对内容的有效整合将塑造新的业务流程。“数字表现”的概念是当报纸可以通过数字网络表现内容时,即时、互动、改动等这些新的功能的植入,将使报纸所传递的信息和思想真正变得活起来,如果读者需要,传播内容可以变成生动逼真的对话、栩栩如生的演讲、置身现场的感受和随时随地的参与。由于多种传播功能的融合出现,报纸记者将被要求进行改变自身表达方式的革命,即在传统的文字、图片、版面表达基础上,还要学会口语播报、视频拍摄等技能,学会按照时间半径即时为不同传播载体提供内容,学会根据不同传播要求调节新闻思维方式。

  最后,要学会对内容的运作。

  根据终端所提出的要求,可以通过变化内容来强化原有功能。如阅读器,可以通过增加新的功能使原有功能发生质的变化,使读者能对信息的制作和接受持有永不疲倦的热情和好奇态度,通过参与和创造观点、发送信息,使自己成为报纸出版流程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托夫勒所预言的,将以往被忽略的、由消费者创造的“另一半经济”还原给消费者。终端价值还体现在由多种功能形成的综合性互动平台,从而在更大范围产生对信息更大更新的需求可能,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方式。

  内容的有价销售还将被置于能否市场化购买注意力的前提之下。由于这个前提,内容价值的一半并非是传媒人创造。譬如“分时消费”概念,也就是依据时间半径发生的不同需求。这本身是消费者对时间商业价值的认识觉醒。这就逼迫着企业开始尝试划分和缩小“生活时间”的单位,并由此获得此前无法发现的商业机会。

  也是因为这个前提,内容销售行为的实现将始终为注意力所左右。因为时间的背后是生活方式。拆分生活时间的本质,是在拆分原本混浊不清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正是市场注意力的引领,使得我们不必再纠缠于混浊的生活方式,拆分时间是使原本混沌形态显现出清晰原形的最好手段。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运作技巧多么高明,没有市场响应度的配合,再聪明的内容也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还被需求告知,现代传媒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伟大的内容结构。在数字技术的背景下,内容的非连续性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时间断层”,它影响各个方面。这个“时间断层”就是有效运作内容发展商机的来源。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它,就能够把读者从习惯中唤醒,就能够为读者游移不定的注意力导航,就能够不断催生内容价值链的沿伸。

  值得一提的是,对传统媒体陈旧内容的抱残守缺,与对新媒体内容意义的轻蔑和忽略一样,也是让人不能容忍的。有人将其喻为“老化现象”,这样的人身上挂满了经验的硕果,行动从容,处变不惊,但过于守旧,常常是维持局面得心应手,应对变化无从下手,对新媒体疑虑重重留一手,对新事物没有惊喜很保守。优秀的内容,当然不能够从这样的状态中诞生,但是仍然会如期出现。因为,被视为传媒的这份职业,毕竟是以内容为生,内容为王,内容为强,内容为胜!决胜之战,必在内容!

  我们深信,有不少传媒人在付出很大代价后最终会明白,世界已经发生变化。成功的悖论之一就是,使我们到达现在位置的事情和方式,很少可能是使我们继续到达那儿的事情和方式。换句话说,新的到达必须有新的方法。

  面对挑战,我们总要做些什么,当然这很艰难。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

  默多克说,今天,内容正在被定义为满足当代受众的需要。优秀的内容,一直是也将永远是优秀媒体的主宰。维系我们与未来世界联系的,是当下对内容结构空间的崭新认识。我们深信,无论是何种传播媒介,何种传播方式,直指人心、关注生存的优秀内容,是人类传播的永恒主题。(作者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关于报纸公信力的13个因素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调查,公信力主要来自于3个方面的13个影响因素,分别是:社会关怀(依次包括4个子要素:站在社会大众的立场上,关注最广大民众的利益;敢于针砭时弊,批评性新闻比例高、批评力度大;关心处于困境的弱势群体;以平等的姿态面对读者观众,而不是高高在上、傲慢自大)、新闻专业素质(依次包括6个子要素:对新闻事件完整报道,不回避新闻事件中的任何重要事实;真实报道,新闻报道不含虚假、猜测和虚构的成分;新闻报道准确无误;对有争议的新闻,平衡报道争议各方的情况,不偏袒任何一方;客观呈现新闻事件原貌,不加入报道者的偏见;新闻报道及时,有时效性)、媒介操守(包括3个子要素:不发布虚假广告;广告比例适当;新闻格调高尚,不随意炒作粗俗不雅的新闻)。这13个因素归结为一点,就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王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