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化是卫生系统中的各类组织,如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卫生防病机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药品、卫生材料生产、供销及管理机构、医学科研及教育机构利用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对卫生信息/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存储、使用、提供服务,并对卫生领域和信息活动和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技术与设备等)进行合理组织与控制,以实现信息及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满足卫生行业信息服务与管理的需求。
北京地区卫生信息化主要从医疗机构,特别是综合大医院的信息化起步,至今已发展近二十余年,而除此之外的其它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则是近几年才有所发展。特别是2003年的非典防治工作使各方面都认识到信息和信息化的重要性,这对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无疑是非常好的机遇,确定适宜的推进北京地区卫生信息化的总体策略至关重要。
1.现状
1.1 自1996年开始,北京市已经大范围开展了医院信息化工作。目前在2级以上医院已经全面实施部署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经过系统不断的升级和更新,医院信息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支撑医院医疗业务运行,保证经济核算,开始深入临床信息的局面。
医院信息系统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是以财务核算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HIS)阶段,第二阶段为以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CIS),第三阶段为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
北京地区医院信息化目前的现状是医院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大多数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真正的医疗业务还很少能参与到信息化的方式中去。大多数医院信息化建设还只是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用于门诊、病床管理和财务管理,最重要的病人管理信息基本没有使用。从管理信息系统走向临床信息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还有较大的差距。
1.2 其它卫生领域,包括卫生行政、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血液管理、社区卫生等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虽有发展,但一直处于发展慢,需求弱,投入少,层次低过程中。2003年防治非典工作后,政府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包括信息体系建设,并加大投入,启动了卫生监督执法信息体系统、疾病症状监测系统、网上审批系统、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综合指挥高度信息系统等的建设,同时,血液、社区等信息系统也列入建设计划,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卫生信息化的全面建设是在非典过后才真正启动。
2.存在问题:
2.1 整体规划滞后
多年以来,我国各级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都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卫生管理体系条块分割、各自独立,再加上从卫生信息化建设初始阶段就缺乏对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架构、体系、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并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所以引起卫生信息化整体发展和建设的不平衡,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无章可循、无据可依,导致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系统建设标准各不相同,一定区域内相关卫生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卫生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非典之后,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要性。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建设的意见》,其中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提出了的整体规划。
2.2 标准化研究停滞不前
标准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尺度,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卫生信息的标准化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当前,缺乏各类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已成为制约卫生信息化推广应用的“瓶颈”。例如:目前在北京市的近500家医院,运行着40多家开发商的HIS系统,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致使开发商各行其是,搞作坊式的盲目开发,造成开发后的各医院HIS自成体系,形成信息孤岛,为信息交换与共享带来很大困难。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标准化工作滞后于系统应用。因此,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强调“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卫生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但远远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接口不一致,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的发展,而且造成了很大浪费。所以,我们要加快卫生信息化规范和标准制订的步伐,有些标准可以直接等同等效地采用国际标准,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只有实现卫生信息的标准化,才能做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2.3 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都投入不足。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看,信息化投入占整个医疗卫生总花费的2-6%,而我国还远远没达到这个比例。国外医院建设HIS的投入一般达到每年总经费预算的2~4%,而长期以来国内医院对HIS的投入都不够重视。近年来,随着医院对加强管理和信息化认识的提高,这个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一般国内大型医院信息化投入可以达到年收入的0.5%,有些医院已开始讨论2%的投入标准,但与国外平均水平相比,还是偏低。其实,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过程。不要光看到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大,还要认识到投资信息化建设,可以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质量,这对政府、医疗机构、人民群众都是非常有益的。
2.4 需求不到位
缺乏整体规划、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是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较普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许多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明确、不到位。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大多数的管理层领导都是医疗卫生专家出身,缺乏对信息化发展规律的了解和必要的信息化知识与建设经验,所以很难针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结合信息化发展规律提出具体化、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建设需求,要么不知道信息化能解决什么问题,要么认为信息化什么都能解决。因此,医疗机构开展信息系统建设以来,还停留在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水平上,对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优化流程、方便患者、降低成本、控制费用等方面的贡献率一直不明显。
2.5 卫生信息化人才紧缺
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得以迅速发展,结构、层次合理的人才队伍非常重要。这支人才队伍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管理层,即卫生系统各单位的信息化主管领导,二是执行层,即各单位的信息中心负责人,三是技术层,即具体的工作人员。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现有的人才无论是哪个层次,也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学或卫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这是影响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引起重视。
2.6 政府职能缺位
卫生信息化在规划、标准、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不足都与政府职能不到位有着较紧密的关系。这些工作没有政府的牵头和大力支持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多少年来北京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都在独立搞卫生信息化建设,缺乏向上、向下和相互间的协调沟通,使资源不能共享,甚至重复建设。这种情况在同一个单位内部也同样存在,有的还非常严重。另外,由于对没有严格规范的管理机制,卫生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共性的问题,如有的信息系统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有的没有必要的运营维护资金保障、有的没有规范的项目管理,特别是由于对政府投入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没有一个有效的效益评估制度,许多信息系统开发了,却一直闲置不用,造成巨大浪费。
3.策略与实践
(1)确立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规划和标准。为此,北京市卫生局制订了《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规划》确定了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原则。即在北京市各级政府领导下,以构建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基础优先,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等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公共卫生工作实际,全市联网、防治互通,强化责任、依法管理,加快全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应急反应、医疗救治、执法监督和指挥决策的能力。《规划》正式下发后,将推动北京地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走向全面规划、统一标准、互连互通、科学分析、整合资源、强化管理的轨道。
(2)营造卫生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抓住市委、市政府重视公共卫生建设的难得机遇,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相关委办局的大力支持,相应政策的保障。二OO五年初,市卫生局、市信息办、市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北京卫生信息化历程中第一次由对卫生信息化工作颇有影响的五个委办局联合发文,这说明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已逐步为大家所认识。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各区县卫生局正以此赢得政府对卫生信息化在人、财、物各方面的支持,不少区县纷纷启动制定辖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相应信息系统的建设,卫生信息化工作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再如,经过努力和沟通,现在市财政、局财务已开始要求新建信息化项目的预算都要统一通过局信息中心上报,否则不予通过,这都将有助于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这说明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卫生信息化大发展的重要前提,为卫生系统信息化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工作环境是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基本工作职能,应不断有所创新和进展。
(3)加强卫生信息化工作内部核心要素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卫生信息化重点项目的建设,三是各单位信息中心的基础建设。
一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主要有三个层次,即管理层、执行层、技术层。当前较为紧迫的是要把管理层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管理层就是各单位主管信息化的院所站局领导,同时还包括卫生行政机关中主要业务处室的负责人。信息化工作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早已是共识,通过对管理层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即更加理解和重视信息化、信息化与管理和业务的需求结合更紧密、激发管理对信息化的更多需求。执行层和技术层也同样重要,他们分别是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目前各单位信息中心人员的数量、年龄、专业都不尽合理,在中小医院和各区县卫生局,问题更加强突出,有的区县卫生局连最基本的人员配备都没有,无法承担卫生信息化的重任。不过,这一情况在得到转机,即不少区县卫生局正利用现有政策在争取人员编制的落实。为此,在积极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各单位还应该有充分的自有资金的支持,同时要发挥卫生信息化企业的作用,以多种方式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二是卫生信息化重点项目的建设:落实规划、推行标准、交互信息、整合资源都需要有具体的信息化项目作为实际载体,公共卫生信息交换平台、卫生信息专用网络、卫生数据中心、卡应用环境,以及卫生监督、妇幼卫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都对提高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的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市级卫生信息化工作将突出重点,努力推进这些关键项目的实施。
三是各单位信息中心的基础建设:信息中心是信息的存储中心、交互中心和处理中心,是任何一个单位信息系统的核心,但目前各单位信息中心的基础建设不容乐观,特别是各区县卫生局,在机房等基础建设上不符合基本要求,影响到信息和网络安全。为此,要制定制度,从安全的角度切入,加强对各单位信息中心基础建设的管理和要求。
(4) 建立规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各单位应建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各主要业务部门参加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从组织机制上保证信息沟通、资源共享、防止信息孤岛。应明确信息化工作的具体管理部门,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数出一门,防止重复建设。应建立信息化建设从项目的确定、招标、实施、验收、监理等一系列环节的规范流程,努力使项目建设在内容、时间、资金等方面实现可控,防止项目建设方向失控或未达建设目标。应建立对信息化项目事前的可行性研究和事后效果评估制度,以及抓建设与推动应用同步的机制,防止资金浪费,特别是有政府资金投入的项目。
(5) 促进卫生信息化的行业公司的成长。专业卫生IT公司了解卫生行业特点、掌握实际业务需求,并能较快地技术实现,同时激发建设方新的需求,有助于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进度、内容的控制,促使卫生信息化建设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当前国内大部分所谓的卫生IT公司还都是以技术为主,缺乏对卫生业务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国外一些有名的卫生IT公司中不仅有技术人员,还有相当一部分员工是具有公共卫生、卫生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的,因此在这个领域的优势往往体现在它对业务的理解、需求的掌握,这当然也会增加成本。而国内由于投入方对卫生信息化投入不足、用户方对卫生信息化的需求不明、建设方对卫生信息化的项目管理不规范,以及作为承建方的公司在信息不对称中往往处于优势,公司一般不会在积累业务知识、用户需求方面有太多的投入,这不利于尽快提高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因此,随着卫生信息化的深入,对专业的卫生IT公司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6) 充分发挥卫生信息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学会、协会等行业组织聚集了各类人才,资源丰富,有着企业、事业单位不可比拟的优势。卫生信息化工作应更加注重学会、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在提供咨询、学术交流、课题研究、行业自律、技术准入、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