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化规划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历史机遇。因此,充分认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对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的作用和意义,深入分析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机遇挑战,结合产业及技术优势,研究制定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对加快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加快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推进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新型工业化,提高产业自身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有利于加快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相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加速把电子信息产业建成带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
  (二)有利于加快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电子信息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必要的电子信息技术及装备。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装备不断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拓展和渗透,将加快国民经济各部门信息化进程,推动社会生产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创造出全新的生产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催化剂”、“加速器”和“倍增器”。有利于加快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和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转型。
  二、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随着“武汉·中国光谷”的确立和建设发展,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基本齐全、技术力量相对雄厚的产业体系,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产业发展状况
  (1)产业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产业规模在“九五”期间年均增长27%的基础上,“十五”以来继续快速增长。“十五”开局2001年完成总产值174亿元,利税24亿元,工业增加值48亿元,较上年分别增加45%、60%、33%,是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2002年完成总产值194.13亿元,工业增加值53.38亿元,利税25.27亿元。2003年完成总产值281.1亿元,工业增加值66.7亿元,利税22.6亿元。三年平均增长34.1%、18.2%、23.3%。分别列国内12位、9位、11位,位次有所上升。
  (2)地区工业布局大为改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集中了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总量的60%,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初步呈现产业群聚发展雏型。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襄樊、宜昌、荆州、随州、孝感、黄石、荆门、鄂州等城市为补充的产业布局。
  (3)拥有雄厚的电子信息技术与人才优势。仅在武汉东湖开发区集聚了18所高等院校,56个省部属科研院所。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中心、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中心等8个国家级重点研发机构布点在武汉,是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科研强省。有近3万名科技人员从事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也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武汉邮科院在光通信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我国光通信的发源地和研发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光通信、激光应用等领域的技术开发运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武汉大学在3S软件、多媒体通信技术等方面处国内领先水平。长飞光纤光缆公司等公司在国内率先突破并掌握光纤预制棒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4)拥有一批自主产权的特色产品。形成了以光纤光缆、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激光设备、电子元器件及软件等产品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通信产品在光通信、移动通信等领域实现了突破,跨入了国内先进行列,拥有全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厂家,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器件研究开发和生产规模居国内前茅,中小型电台和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系统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移动通信终端在国内也有一优势和地位。数字技术在视听领域广泛应用,新产品不断推出。软件业不断成长和壮大,拥有在国内独具特色自主开发的IP网关、CAD/CAM/CIMS、3S系统等软件。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新型元器件,光电器件、石英晶体、气体放电管、磁卡、热敏电阻等元器件产量全国第一。激光加工、激光医疗等激光设备及器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5)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2003年纳入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统计的企业126家,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4家,20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20家重点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占全行业的48%,骨干企业占全行业的比重逐年增大。武汉长飞光纤光缆公司投资5.4亿元实施第七期光纤扩产技改项目已竣工投产,武汉邮科院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投资逐年增加,已建成10万平米产业科研生产基地,武汉NEC、武汉唯冠、随州波导等企业不断增资扩股,加快扩产项目建设,骨干企业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到2003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中合资合作、民营企业以及改制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6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仍然偏小。与发达省市相比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在全国同行业竞争中没有显著优势。2003年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 1.68 %,为广东省的 6.45%。占全省工业的 4.9 %。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不充分仍然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2)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支撑产业发展的主导产品,特别是市场空间大、技术含量高、能形成经济规模的消费类整机产品,难以形成带动产业发展的产业链,产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同时,产业发展不够协调,消费和软件类产业发展严重滞后。2003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消费、元器件、软件四大类产业比例为53.10、15.00、22.90、9.10,而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消费、元器件、软件四大类产业比例为56.05、6.48、33.69、3.78。亟待在光电显示、移动通信、数字视听、计算机及网络等领域突破性地发展市场空间大的主导产品。
  (3)构成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后续支持条件尚不完善。国际国内著名大公司在我省落户的不多,技术改造和大项目的投资强度不足。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缺乏,而为大企业配套的产业群体也未形成。“品牌”意识比较淡漠,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精品名牌不多,进而影响我省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滞后。
  (4)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缓慢。我省虽然有良好的人才与技术基础、大量的电子类科技成果。但能迅速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多,企业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不强,尚未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转化难、产业化速度慢的矛盾十分突出。
  (5)行业管理和服务有待加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队伍素质和工作方式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地方,国家发展信息产业的相关政策在我省还没有用好用足。
  三、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产业发展机遇
  (1)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和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传统产业在优化升级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产品和网络将保持旺盛的需求,人们对新型家用电子产品以及信息服务将提出多种类、多层次的服务要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无疑将给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鉴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家正加大力度,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电子信息产业。与此同时,全球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将保持良好的产业前景和发展趋势。预计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在国内独具特色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一是“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和聚集效应。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批准建设仅有的两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之一,为发展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了独有的国内地位和有利条件。在“武汉·中国光谷”提出前后三年时间里,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翻了一番,经济规模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和聚集效应已初见成效。随着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不断深入建设和发展,产业基地整体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产业品牌和聚集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和扩大。二是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内拥有明显的技术和人才比较优势,拥有密集的军工企业、雄厚的科研力量、集中完善的教育体系等比较优势,在光通信、激光器件和软件等领域也具有明显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同时还具有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劳动力成本低、丰富的水利电力等资源优势。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技术进步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所具有的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将继续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和机遇。
  (二)产业面临挑战
  (1)亟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能力。面对信息产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决定企业成败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我省区域位置处于国内中部,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视野,还是企业机制和管理水平,以及市场与产业规模经营的运作能力,都明显地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因此,不断提高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仍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和挑战。
  (2)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随着产业全球性结构调整和转移,各跨国公司出于开拓市场的需要,纷纷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产业技术、品牌、资本梯次转移发展的趋势。沿海发达省市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其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性结构调整和转移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将继续快速发展,产业间差距呈进一步加大趋势。如何正视差距,发挥优势,顺应产业国际化的趋势和要求,引导和加快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全面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体制创新,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宏观控制,调整产业结构,营造发展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振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
  (二)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原则。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机制和技术创新。推进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配套支撑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突出重点原则。重点加快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和主导产品,加速培育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群体和产品群体。
开放引进原则。抓大碰硬,重点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大公司大集团和重大产业项目,引进一批国内有实力大公司大集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
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增强产品竞争力。实现产业速度与结构、效益、后劲和环境协调发展。
  (三)总体战略定位
  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体战略定位:到2010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把电子信息产业建成带动我省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跻身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强省之列。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相融合新兴产业为主体、专用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为核心、新型元器件及新材料产业为基础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形成以武汉为轴心,以二江为轴线,沿长江、汉水线呈“Y”字型布局,以沿江大中城市为重点,以8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支撑,各具特色、相互衔接、相互依托的电子信息产业带的区域布局。
  (四)具体发展目标
  “十五”后两年到2010年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发展速度为25%,到2010年末总产值达到1150亿元,产业规模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三番,增加值达到340亿元,出口创汇额达到30亿美元,出口交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超过20%。
  到2010年,建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六大主导产品生产研发基地,即:世界光纤光缆主要生产研发基地,国内光通信系统及器件生产研发基地,国内激光设备制造与应用基地,国内移动通信终端生产研发基地,国内数字电视及显示器生产研发基地,国内化成箔电子材料生产研发基地。
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和专业化公司,形成100亿元的企业集团2家,40亿元的企业10家,千余家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群体。
  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在光通信、移动通信、计算机及软件、网络设备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实现群体突破,主要产品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基本建成先进高速、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完善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计算机进行生产管理、控制和辅助设计,基本建成先进适用的企业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作用显著提高,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区域中心之一。
  五、重点发展领域
  以光电子产业、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产业、专用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新型元器件及新材料产业四大产业为重点,以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器件、激光设备制造与应用、移动通信终端、数字电视及显示器、化成箔电子材料六大主导产品生产研发基地的培育和建设为目标。按照“引进一批,改造一批,培植一批,转化一批”的发展思路,以重大项目的实施为契机,巩固发展现有优势产业,培育构筑新的优势产业。
  (一)光通信和激光光电子产业
  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设备及光通信器件、激光设备及器件等产品领域。
  光纤光缆:加快光纤预制棒及拉丝生产线扩产技术改造,加强光纤光缆工艺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研究,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宽带传送光纤、数据光纤、偏振保持光纤、色散补偿光纤、掺铒光纤等多种特种光纤。大力发展大跨度海底光缆以及适应光纤入户需要的接入光缆、复合结构光缆等高附加值特种光缆。加快光纤光缆配套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到2010年形成光纤年产3000万公里、光缆60万皮长公里的产业规模,建成世界光纤光缆主要生产研发基地。
光通信设备及光通信器件:大力发展光同步数字(SDH)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列光通信传输设备,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并继续开发64×10GbpsDWDM等高端系列传输设备。重点发展综合宽带接入系统(IBAS)、全业务网(FSN)接入传输系统设备、光纤接入网设备及IP over SDH设备等网络接入设备。加大光层面产品(全光网设备、光交叉连接设备、光交换机等)的开发与产业化。加快光无源/有源器件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光纤连接器、光耦合器、密集波分复用/解复用器件、宽带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光纤光栅色散补偿器件等器件、光波长转换与光收发模块等器件。建成国内光通信系统及器件生产研发基地。
  激光设备及器件:大力发展激光标刻机、激光切割机、激光焊接机、激光标记防伪设备等激光工业加工设备。重点发展激光内窥镜及治疗系统、激光心血管治疗、激光肿瘤诊断与治疗、激光显微外科、激光钳、激光眼科等方面的高端设备。重点发展大功率CO2激光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等激光器件。到2010年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激光设备制造与应用基地。
  (二)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融合产业
  重点发展移动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数字视听等产品领域。
  移动通信:提高GSM等制式数字手机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形成2000万部产业规模。加大技术引进和研究开发,提高为GSM数字手机的配套能力。加快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增值服务系统、无线多媒体终端、车载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及天馈系统、CDMA(码分多址)和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移动电话等产品。重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到2010年建成国内移动通信终端生产研发基地。
  计算机与网络:扩大微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形成500万台产业规模。积极发展与计算机配套的高性能硬盘、驱动器、主机板、打印机等外部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以X.85/Y.1321和X.86等IP技术专利为核心,大力开发IP网络核心路由器及交换机/边缘路由器、IP OVER DWDM设备、基于IP的接入设备及终端设备以及网控、网管系统等产品,抢占以IP网络为核心的下一代通信网络设备制高点。
  数字视听:抓住光显示器件国际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各种平板显示器件,包括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器(PDP)、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场致发射(FED)等显示器,以此为基础,加快发展数字电视等整机产品。大力发展DVD驱动器及光学头、数码相机、IP可视电话、家庭专用网络系统及终端、数字机顶盒、视频点播设备(VOD)、高密度光学存储读取装置以及各种盘片等数字视听产品。到2010年形成数字电视机100万台,显示器1000万台,数码相机500万台规模、DVD驱动器及光学头各1000万台规模。发展成为国内数字电视及显示器生产研发基地。
  (三)专用集成电路和软件核心产业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信息安全软件、通信支撑软件、各类应用软件等产品领域。
  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重点发展光通信系统专用集成电路、IP网络及系统芯片、无线通信系统及芯片、各类嵌入式IC卡芯片等各种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及产业化。重点引进和发展8英寸硅圆以上、0.18um线宽以下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工程化技术及产品。
  信息安全软件:重点发展安全保密办公自动化软件、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加密软件、基于LINUX的安全操作系统、IP安全系统平台、虚拟专网平台软件、电信网管安全软件等项目和产品。加大对安全数据库、VPN安全网关、高性能并行防火墙、安全操作系统等信息安全关键软件技术研究开发的力度。 
  通讯类支撑软件:充分发挥软件技术在通信网络领域中的支撑作用,继续开发和应用SDH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通信网络支撑软件。重点研究开发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应用开发平台、CDMA和GSM移动电话技术开发平台、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全光网络系统等一批重大支撑软件技术和产品,促进通信网络系统不断升级换代。
  应用软件:大力支持电子政务软件、电子商务软件、CAD/CAM/CIMS等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金融财税商业与保险业软件、教育娱乐软件、家庭网络软件、仿真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加强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提高承担重大系统工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的能力。
  (四)新型元器件及新材料基础产业
  重点发展石英晶体器件、电真空器件、通信电源、敏感元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电源以及电子基础材料等产品领域。
  新型元器件:石英晶体重点发展高频晶体、小型晶体、片式晶体等器件。电真空器件大力发展气体放电管、真空开关管、卤素灯等产品。加快光纤传感器、PTC、NTC热敏电阻的发展。重点发展智能型高频开关电源系列、中大容量UPS电源系列、铅布电池、高能系列电池、锌空电池系列、锂离子电池及智能充电器等系列电源产品。研究开发高亮度蓝绿发光二极管、半导体白光灯、汽车用燃料电池、高效硅基太阳能电池、动力电池等产品和技术。
  电子基础材料: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水利电力资源优势,制定和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化成箔、高性能石英材料、磁性材料、硅晶片等高耗能电子专用材料,形成国内最大的化成箔及电子材料产业基地。
  六、主要工作措施与建议
  (一)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突出产业特色
  加快产品结构向高技术、数字化和市场适应性方向调整。在继续巩固发展通信和激光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把通信产品的优势向计算机和消费电子领域扩展,突破性地发展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相融合领域的产品,特别是要发展能形成经济规模的消费类电子整机产品。同时,注重培育和构建龙头企业及主导产品产业链,配套发展整机类产品的专用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及新型元器件。逐步形成整机与配套产品相互依存、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重点做好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及显示器、汽车电子、软件等专项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选准产品切入点,加大实施力度,加快六大特色产品生产研发基地建设。
  (二)以大项目为纲,构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
  加强重大项目运作和培育的力度,充分认识其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成为行业上下共同的认识和自觉行动。围绕大项目的发展,树立起培育大企业、运作大市场、实施大投入的观念,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一是继续指导和推进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培育大企业。支持行业内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募集产业发展资金,进一步做大做强,到2010年新增10家上市企业。引导行业外上市公司以及大集团、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信息产业。积极推动大型科研单位向科研与生产一体化的高科技企业转化。鼓励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为大公司配套服务能力。二是要按照市场运行规律,积极探索大市场的运作模式,提高“品牌”意识,增强湖北电子产品在国内有影响力,进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三是要进一步充实调控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十五”后三年到2010年期间总投资达到2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投入30亿元以上。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育产业创新体系
  继续推进企业改革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和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投资主体的市场化、人格化。加快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注重对引进项目和技术的消化吸收,重点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和大生产技术,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重视既善经营管理、又熟悉技术和国内外市场营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推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
  加快产业配套支撑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建设。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综合优势,加快现有光纤通信、激光加工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在光通信、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激光器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全局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对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的建设。积极支持ASIC设计工程技术中心和SMT、PCB、机厢、精密加工等基础配套加工产业发展。加强我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建设,构建我省电子信息产品检测服务中心和软件测试论证中心。积极支持电子信息产品、技术、人才交易大市场的建设。
  (四)强化招商引资措施,加大引进外资力度
  面对我国已经加入WTO,中西部对外开放面临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当务之急就是要顺应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化的大趋势,站在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高起点、全方位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强化招商引资措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政策和环境招商,实行招商责任制,完善海关、商检等职能部门的配套服务,把握引进目标、重点和方式。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集团来鄂合资合作,注重引导现有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高位“嫁接”。支持留学归国人员、院校科研人员创办高科技民营企业。加强电子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和国际营销网络的建设。
  (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营造电子产品应用市场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扩展产业应用领域和发展空间,为产业发展营造电子产品应用市场。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等信息化工程,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通信、能源、交通、航管、金融、医疗等领域所需要的电子信息产品、软件与系统。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机械、汽车、仪器仪表等关键装备制造业,积极推广应用汽车电子、CAD/CAM/ CMIS、专用芯片、嵌入式软件及工业控制设备及仪表等信息系统及产品。加快以软件为核心的信息系统集成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信息系统集成业和信息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同时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装 备水平,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增强产品竞争力,推动产业整体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
  (六)加强大行业管理和服务,强化政府政策力度
  继续高举大行业团结服务的旗帜,加强大行业管理和协调服务。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队伍素质,改进工作方式,以产品为管理服务对象,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总体规划,只要有利于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都应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力度。继续贯彻执行国务院18号文件,认真做好软件企业及产品认定工作,落实国家关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创造更有利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环境。继续做好我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认证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系统集成水平和资质等级,壮大系统集成企业队伍,做大做强我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业。积极争取国家国债、军工技改、电子工业生产发展基金等项目资金支持,同时配套建立省及各地市产业发展基金。发挥政府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形成以企业和金融投资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外资和民间资金积极投向产业的局面,更有效地发展和壮大我省电子信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