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考
来源: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 更新时间:2012-04-14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考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7-08-1509:36:52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体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大都市圈的竞争。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是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至于哪一个区域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是当前各方争论的一个热点。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交通便利、产业齐全、经济发达、人才济济、文化底蕴厚重,有条件和可能继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之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

  因此,必须要加快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我们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趋势,抓住机遇,整合区域资源,在更大范围和规模上主动接受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辽宁做出贡献。

  一、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一)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是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历史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一定区域内实施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可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世界上最发达地区都是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存在的,如以波士顿和华盛顿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从东京、横滨到大阪的日本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从伦敦到曼彻斯特的英国城市群等等。从国内看,一些城市群正在崛起,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也明显加快。目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总量的40%,利用外资约占80%,出口贸易额约占70%,已成为支撑全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极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而肩负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重任的中部七城市必须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整合资源,联动互促,共同推进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举措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老工业基地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性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在这危急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创造了机遇,带来了希望。东北有15座城市被国家列为老工业城市,辽宁中部城市群就有4座,而且这个地区城市密集、产业集聚、科技发达、交通便利,有望成为21世纪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增长中心之一。中心城市沈阳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对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条件积极参与国际水平分工,其他中小城市可以通过与中心城市进行产业、产品的合理分工和布局,纳入国际垂直分工行列,从而实现参与国际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的有机结合,参与国内外竞争。目前,正值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和我国生产力布局由南向北推移,加快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更有利于发挥其中国重工业带和环渤海国际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承接转移。因此,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不仅是沈阳及周边城市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客观要求。

  (三)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是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辽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全省城乡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把辽宁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沿海发达省份。在辽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辽宁中部城市群以其占全省51%的人口、44%的土地和61%的地区生产总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块经济搞好了,就会带动全省经济的大发展,一半的人口就能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幸福生活。特别是中心城市沈阳以其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集中的金融、商业机构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对周边城市(镇)能够产生强大的经济吸引和辐射力,一方面通过吸引周围地区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促使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通过向外扩散商品、转让技术、转移产业,带动周边城市(镇)的经济发展,缩小与沈阳的经济落差,这样必将使强者更强,弱者变强,有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二、辽宁中部城市群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指以沈阳为中心,以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为主体构成的城市密集地区。土地面积6504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3.95%,人口215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1.1%。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部城市群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形态和特征日益凸现。基本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占据全省半壁江山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中部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占据了全省的半壁江山,主要经济指标大部分超过了全省的50%以上。2006年,中部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88亿元,占全省的61.4%,比2000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实现345亿元,占全省的42.2%,比2000年提高27.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154.9亿元,占全省的55.5%,比2000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41.7亿元,占全省的56.5%,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实际直接利用外资34.6亿美元,占全省的57.7%,比2000年提高了16.9个百分点。

  (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2006年,中部城市群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一是速度加快。2006年,中部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6%,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增速创“十五”以来新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增长21.5%,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5%,增速和全省保持一致,创“十五”以来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6%。二是后劲增强。2006年,中部城市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3154.9亿元,增长29.8%。主要用于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竣工投产和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项目,积蓄了发展后劲。

  (三)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继续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有力地推进了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全面提升,基础装备向数控化、系列化方向发展,专用设备向大型化、成套化方向迈进,沈西工业走廊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石化工业向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方向推进。鞍钢营口鲅鱼圈500万吨精品钢材、五矿营口中板150万吨宽厚板、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100万吨乙烯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辽化年产80万吨PTA改造项目竣工投产,鞍本钢集团朝阳凌钢200万吨精品钢材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沈阳、鞍山物流基地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设进展加快。

  (四)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

  “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有力地带动了全省新一轮大开放。中部城市群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在吸纳国际产业资本、对外贸易上取得了新进展。2006年,中部城市群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4%;进出口总额达到12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进口额为4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出口额为7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2%。目前,台湾富士康集团投资总额10亿美元的营口科技园项目、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投资总额200亿元的五矿(营口)产业园项目、总投资99.7亿元的中冶京诚营口中试基地等项目相继落户,以沈西工业走廊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产业园区迅速崛起,开始形成沿海与腹地、沿海经济带与中部城市群优势互补、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五)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消费市场日益繁荣

  近年来,中部城市群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6年,中部城市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74元(按城市简单平均),比上年增加1258元,增长14.8%,和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5年的3439元缩小到5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76元,比上年增加496元,增长11.6%,高出同期全省平均水平686元。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带动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繁荣。2006年,中部城市群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94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9046元,比上年增长14.0%。

  三、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目标定位

  到2010年,把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成为结构较为合理,特色鲜明,技术先进,机制灵活,发展协调,发展力和竞争力很强的新型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最富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在全国率先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并初步实现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

  中部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

  (二)对策建议

  1、建立完善协调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是一项跨市域、跨行业、跨部门、跨管理体制的涉及问题多、难度大的全新工作,必须要建立完善协调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一要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中部城市群涉及了七个地级城市,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来保证区域合作政策的运行。其职能是负责统筹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重大事宜,根据区域经济各地区分工特点,制定中长期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纲要的具体设想与前景规划,协调合作中出现的主要矛盾。二要建立和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在实施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打破原来某些方面的隶属关系和利益分配格局,损害一些地区的利益,因此建立和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利益补偿机制要坚持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使利益受损地区既能在远期发展中受惠,也能得到近期的利益补偿,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税补偿。如对被整合或重组企业的属地,建立必要的互利和共赢的制度安排,确保属地财税收入增长不减;在资源共享方面,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供给补偿制度。

  2、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区域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中,市场是基础和纽带,因此,市场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一要完善商品市场体系。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和规范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中部城市群的各级商务部门要重视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与工商、质检、物价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做好与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的衔接,建立稳定的工作机构。加快全社会商务信用建设,大力倡导诚信经营、诚信消费,强化信用意识,为商品市场网络健康发展提供信用基础。二要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根据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任何一个成功范例,都离不开合理的劳动力和人才交流,因此,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也就必然要求建立一个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流动机制。三要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构建统一的区域金融市场,疏通融资渠道,有效吸收国内外闲置资金或引进外资,缓解区域开发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加快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融,是加快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主骨架。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统一推进交通、信息、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要加快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加速区域内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沈阳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的城际交通,打造“大沈阳一小时经济圈”;以沈阳为中心,加快启动经济区城际间轨道交通建设;扩建桃仙国际空港;加快营口亿吨大港的建设。二要加快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从公共事业信息化方面入手,促进城市群信息一体化。开展网络和信息安全深层次的合作。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共同开发建设综合性或专门的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大力推动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各项应用服务的发展。三要加快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十一五”期间,一要打破行政分割,搞好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加快环保统筹治理步伐。搞好“三废”污染源一体化整治,大力改造传统工艺,发展清洁生产;加速建设区域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等,逐步实现“废物”“污物”减量化、资源化。

  4、加快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整合与资源共享,这是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要打破地域限制,鼓励和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充分流动。注重市场气氛的培养和产业的发展,协同整合产业优势,组建区域性的优势产业集团,打造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沈阳服务和辐射功能,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全力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和装备工业产业基地;推进鞍山和本溪钢铁产业整合,打造钢铁产业总部;将抚顺打造成为石油、化工原料及深加工产业总部;营口要依托港口优势,承接境内外重化工业转移的发展机遇,构建辽宁现代化新兴重化工基地;将辽阳打造成化纤原料及深加工总部;铁岭要建设成为现代化能源基地和打造农产品深加工总部。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加快产业集聚和技术集聚,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布局合理、用地节约、环境友好、国际竞争力突出、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化产业聚集区。尤其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为主线,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衔接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着力培育潜力较大的信息服务、科教文卫、旅游会展、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提升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形成与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新格局,为中部城市群的产业、技术、信息、人才集聚奠定坚实的基础。

  5、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能力。

  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心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其能否为周边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与支持。因此,沈阳应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或带动作用,一是沈阳应从加快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角度把自身做强做大,提高自己在城市群中的能级差,真正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区域认同感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二是沈阳应从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强化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使命感,通过加强对整个城市群的融入意识和服务功能,切实有益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6、加大开放力度,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以开放促调整、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鼓励外资投资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高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发展行业,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积极构建与日本、韩国、欧洲的产业协作区,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进一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高技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以及服务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配套能力,增强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政策和服务体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办厂、设立分支机构或进行并构重组,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双向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