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培策
最近,通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我认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还需要强化理性思维,明确工作思路,理顺四个关系。
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两道“命题”要同步解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大战场,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能偏废。那么,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呢?需要纠正认识偏差,克服简单化、片面化、速成化的倾向,既不能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也不能偏重城镇化、突出工业化。建设新农村,不是让农民都聚集农村,也不是让农民都进入城市,而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另一部分农民留守农村。这是因为,我国有9亿农民,大头在农村。据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根据规划,到那时县级以上城市可容纳8亿,农村还有8亿农民。而要实现小康社会,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剩下3亿农民,这就意味着还有5亿农民等待转移。因此,统筹城乡的主战场头几年或十几年仍然在城镇。这就是说,富裕农民还要减少农民,发展农业还要膨胀二三产业,建设新农村还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只有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才能使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聚集。
推动农业转变和引导农民转移两个轮子要一齐转 建设新农村好比“过河”,要到达新农村的彼岸就要解决船和桥,否则,就过不去“河”。所谓船和桥就是农业转变和农民转移,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单靠转移农民,城市容纳不下;单靠农业转变,资源潜能受限,只有既转移农民、又转变农业,推动两个轮子同步转,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建设新农村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打造产业新优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各级财政要进一步落实“三个继续高于”的支农政策,加快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牢基础。同时,通过多形式转移农民、多渠道减少农民、多举措富裕农民。未来十年,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城镇发展将需要1亿多后备劳动力作补充,转移、需求两相益。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大约有1.4亿农民工每年可从城镇拿走7000个亿。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大都活跃在城市服务业、建筑业和重体力制造业的第一线,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城市对农民工要更加包容和关爱,让他们尽快接纳城市文明,融入城市社会。
政府投资和农民投劳两个主体要心连心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从“哺育”到“反哺”,政府已是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这些年来,农民的收入虽然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收入还相差悬殊,并且农业具有弱质性、公益性、生态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不具备相应的投资能力。因此说,政府是建设新农村的投资主体,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投劳主体,也就是说,政府出钱引导,农民出力配套,社会投资补偿。各级政府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权益,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防止走急、走偏、走样。大力调整财政分配体制和支出结构,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真正赋予农业与工业平等的发展条件,赋予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赋予农村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机会。
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种建设要两手抓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人。新房子不等于新农村,新衣服不等于新农民,可是,有的地方一度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只注重建设新房美化村庄,而忽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关注民生,尊重民权,扩大民主,培养民智的思想,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进行。一是要加强技能培训,为城镇发展提供够格的后备劳动力。建设新农村要造就新农民,依靠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各级要把培训教育新型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举措来抓。二是要转变落后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三是要解决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守一摊、条块分割、统筹乏力、资源分散的问题,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强化培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