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工作情况介绍
来源:许昌市农业局 更新时间:2012-04-14

        河南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现辖三县两市一区,96个乡镇办,2333个行政村,96万农户,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许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远古时期,许由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故称为许地,秦朝改称许县。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沿用至今。近年来,许昌经济发展较快,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发制品、金刚石、童鞋、棉短绒、豆制品加工基地和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许昌农业独具特色,是全国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其中烟叶生产久负盛名,是国家优质烟叶生产基地;鄢陵腊梅、禹州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素有“鄢陵腊梅冠天下”、“药不到禹州不香”之美誉;襄城县无公害蔬菜是全省较大的区域连片种植基地。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18.1亿元,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五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46元,居全省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实施了以农业信息化促进传统农业改造,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战略,按照市抓综合、县抓特色、乡抓服务、村抓延伸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的渗透和应用,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三农”的新路子。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许昌市农业信息化的总体定位是“两个服务”、“两个带动”,即:服务于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指导,依靠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依靠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统一组织、分级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应用、注重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信息服务工作全面展开,正在由浅入深推进。

  一是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市农村拥有固定电话机41万门、移动电话36万部,电话正逐步成为农民了解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各地农民通过拨打“96396”等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免费享受专家的技术指导,随时解决在生产、销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全市共有广播电台(站)6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农村拥有电视机84万台。村村通广播、电视,为传播农业信息提供了有效途径,市、县两级均通过广播、电视开办了农业信息专题栏目。电信光缆基本覆盖市、县、乡,村,农村拥有电脑2万台,通过宽带和拨号上网农户1.7万户,通过机顶盒电视机上网农户400户,利用互联网正成为新兴的信息服务方式。

  二是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发展较快。市级建成了许昌农业信息网,设有农村政策、农业科技、种子管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养殖、劳务经济等30个栏目;建立了政策法规、农业技术、质量标准、农业专家、龙头企业等7个数据库。所辖六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其中鄢陵县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大厅;90个涉农乡镇建立了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站,其中30个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大厅,800个行政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网点。各级涉农部门和农业企业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分别建成了许昌兴农网、许昌畜牧信息网等25个农业网站和鄢陵花卉苗木信息网、禹州中药材信息港等9家特色农业专业网站。10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网络中心,193户农民建立了自己的主页或网站,仅花木产业就有42户。全市基本形成了以许昌农业信息网市级平台为龙头,县、乡农业信息网络为骨干,向下延伸到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三是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有新的突破。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计划、财政、电信等部门为成员的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各县(市、区)、乡(镇、办)均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全市初步形成了农业信息领导组织体系。目前,市、县、乡共有农业信息工作人员318人,农业信息咨询专家585人,村级信息服务员1300人,初步建成了覆盖市、县、乡、村的梯级农业信息员队伍。今年,我市被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为“全省农业信息化示范市”。

  二、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作法

  (一)多渠道建设信息网络,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我们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加快了全市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主要有5种形式:

  一是龙头企业建设型。主要发挥龙头企业生产、市场、资金优势,引导其申请独立域名,建立自己的网站。如河南众品食业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建立了企业网站,不但通过互联网广泛推介企业、宣传自己,还把企业所需用工、原料和基地合作信息集中起来,通过网络传递给基地和农户,指导农户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生产。

  二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型。主要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系市场紧密,会员多的优势,建立相应的专业网站。如鄢陵花木电子交易中心是由鄢陵花木交易协会投资兴办的商业网站,依托鄢陵花木生产基地建立了大型花木数据库,上网品种1208种,注册会员2万人。去年以来,该中心通过网络直接销售花木4000多万元,间接销售1.2亿元。

  三是远程教育建设型。主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全市已在28个乡镇840个行政村建立了终端接收点,农民不出家门就可以得到所需农业信息。

  四是涉农服务部门建设型。主要依托涉农服务部门发展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如襄城县依托各乡镇的农技站,建设农业信息平台。

  五是能人大户建设型。主要由农村能人大户创办。如鄢陵县姚家村花木生产经营大户姚树新,成立了花木信息站,重点通过网上信息生产销售花木,去年,花木销售收入达到50多万元。

  (二)推进网络延伸,实现服务形式多样化。为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通过多种服务形式,大力实施网络延伸入村进户。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全市总结推广了5种模式。

  一是媒体联动模式。主要是把计算机网络量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广的优势结合起来,把信息直观地传送到千家万户。如市农业局与市教育电视台在1998年合作开办了《农民之友》栏目,每周一期,主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季节,播出相应的农业科技知识,目前,已经累计播出341期。今年又与市广播电台合作,开办了《金色田园》栏目,每周三组节目,广大农民可以通过电话现场咨询,目前,已经累计播出节目24组。今年我市小麦发生大面积冻害,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及时组织专家在《农民之友》栏目上讲解冻害麦田的管理技术要点,指导农民科学进行麦田管理,并把节目放在许昌农业信息网上播放,深受广大农民欢迎,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冻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是语音电话咨询服务模式。主要是把农民关心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病虫防治、加工储藏等信息分类建成数据库,转换成语音信息,通过语音电话方式为农民提供服务,疑难问题派出专家现场解决。全市开通了“96396”以及“13803748118”语音服务电话,农民只要拔打电话就能解决自己遇到的生产技术难题。2004年,襄城县十里铺农民周得波种植的10座蔬菜大棚,黄瓜发生大面积病害,拔打热线电话后,农业部门立即组织农技人员到现场诊断查出病因,得到及时根治,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市共接受咨询电话6000多个,派出专家100多人次,帮助农民解决各类疑难问题1100多个,为农民增加收入300多万元。

  三是信息定制服务模式。主要通过“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根据不同需求的农民和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收集发布相关信息,实现手机与网络互动。目前,已发展“农信通”用户5万户,发布各类信息3000多条,农村手机接收者达150多万人次。鄢陵县柏梁镇大路王村的花木专业户王明江,通过“农信通”发布的花木供求信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河北、江苏、北京客户做成5笔生意,收入5万多元。我市开展“农信通”服务的做法,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誉为“拇指经济”。

  四是专家农户信息互动模式。主要是农业专家在网络上,与农民现场交流。我们在许昌农业信息网上创办了农业专家在线咨询栏目,从全市筛选的60名农业专家定期在线对农民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答复,对农户需求的信息及时给予反馈。这种做法针对性、时效性强,可以使农民以最快的速度得到需要的信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今年6月份,长葛市石象乡农民张明显想投资建设一座5万只养鸡场,但由于害怕禽流感等疫情,一直犹豫不决,在现场交流中,专家详细讲解了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问题,打消了其思想顾虑。目前,该场正在建设中。

  五是中介服务组织辐射带动模式。主要依托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利用黑板报、简报等方法把网络信息传送给农民会员,使会员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调整种养结构,沟通产销信息。如许昌世纪香食用菌生产联合会,利用网上信息,产前,为会员提供项目咨询、供应菌种,指导会员确定种植品种;产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后,按照合同回收产品,统一加工,通过网上促销、网外联合促销服务,把信息服务贯穿于生产全过程,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化,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涉农数据的共享利用。针对农业信息资源面广、分散的特点,重点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整合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资源。本着“统一规划、共同建设、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在各级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中,采取统一指标体系、统一开发软件、统一数据管理的办法,建立交换接口,使6个县(市、区)、90个乡镇的农业网站集合到许昌农业信息网,实现了“一线登陆,多点响应,连动服务”的目的。目前许昌农业信息网已初步建成全市农业信息交换中心、数据中心和多媒体服务中心。同时,与30个国家级各类农业专业网和156个各省、市农业信息网实现了链接,拓宽了信息的来源渠道,丰富了信息内容,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网等大型农业专业网站建立联接和联盟。

  二是横向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采取各部门网络平台和网站,为许昌农业信息网的一个节点,实现互联互通。目前,以许昌农业信息网为依托,把市畜牧网、农机网、科技网、水利网、林业网、劳务经济网等9家市直涉农部门的网站整合成为一个网,通过许昌农业信息网,可尽揽全市所有涉农公开信息,达到了“一站登录,各站共享”的目的,使每个部门的孤岛信息得到了有效整合。在县、乡两级使农网与政府网合并,如鄢陵县陈化店镇利用农网平台,把计生、民政、司法、公安、财政、统计、土地、劳务等网络体系合而为一,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集中了技术力量,扩大了农网的应用范围。

  三是加强信息采编。坚持区域内部和外部信息两手抓,在内部信息的采集方面,采取基层采集报送、市级整合发布的信息流程,形成单点采集,全面发布,多点传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全市已初步建立了以农业基点调查、农情、物价调查等为代表的综合信息采集渠道;以植保、种子、肥料、农机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信息采集渠道;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要内容的菜篮子产品价格信息采集渠道。在外部信息的采集方面,主要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媒中获得国内国际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和当地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采用“摘编、采编、创编”的信息采集加工模式,确保农业信息的时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目前,网站月采编信息量达1000多条,月信息流量达10多万字。

  (四)建设网上农业,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为逐步实现以信息化促产业化,推动现代化,我市大力发展网上农业,不断拓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一是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提高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我市利用许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名登记系统”,对接受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在什么学校接受的培训,培训的专业、时间,培训的就业去向等由系统进行实名登记。市畜牧局建立的网上“动物疫情调度指挥系统”,一旦某地发生疫情,该系统可迅速显示疫区的畜禽种类、数量,并按要求划定疫区和控制区,开展疫病的预防和处理。

  二是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05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75家,超亿元的13家。我们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大、产品销售渠道多的优势,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长葛吉祥蜂产品公司是长江以北最大的民营蜂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带动2万多农户从事养蜂和蜂蜜收购。通过电子商务,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商户签订了蜂产品销售合同,实现了出口网上报关、销售一条龙,去年实现外汇收入1000多万美元。这种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的模式,既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财力雄厚、带动作用明显、信息集中的优势,又可以使农户生产出更多适合龙头企业加工的原料,从而实现多赢。

  三是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专家系统,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近年来,我市在襄城县颍桥镇和禹州市山货乡进行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利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就是在电脑运行的基础上,让农民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所提供的条件分析计算后,从中选择最佳方案,科学地进行生产,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襄城县颍桥镇通过电脑发展大棚蔬菜,年亩均收入达到2.1万元,使农民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信息化把收集、甄别、发布作为工作重点,通过电话、网站、广播、电视、简报等载体,及时向农民、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等发布,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部门只搞技术指导的单一做法,较好地适应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现在农民想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市场前景如何,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了解,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借助网络调整生产结构,走效益农业之路。鄢陵县农民素有花木种植传统,去年全国花木市场出现了常规绿化品种滞销,彩色品种畅销的趋势,这一信息在许昌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后,广大花农迅速调整品种结构,彩色品种面积扩大了2倍,亩均纯收入在6500元左右。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农业信息化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46元,比2000年增长28%,其中信息的促进作用占近1/3。

  (二)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业信息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龙头企业生产、营销后,大大提高了原料基地质量控制、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如许昌湖雪面粉有限公司,全面应用企业资源整合细化系统(ERP),从生产环节、管理、决策、市场信息、销售网点等全方位进行信息管理,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湖雪”牌系列专用面粉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绿色食品”。

  (三)促进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据统计,在农民电话咨询和网络查询的问题中,有关农业技术的约占60%,很多农民通过农业信息网络的快捷有效信息服务,掌握了一定的科技知识,特别是通过应用农业专家系统、温室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微灌滴灌系统、小麦卫星遥感技术等,加速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近两年来,全市累计引进推广新技术31项,实用技术126项,推广新品种80多个。

  (四)促进了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鼠标一点,致富信息一片,热线一拨,疑难问题解决,电话铃响,价格行情、供求信息送到家”的服务模式,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强了生产经营的主动性、科学性。禹州市古城镇是一个“三粉”加工销售集中地,过去,由于市场信息不灵,不断出现产品“卖难”问题,近年来,通过网上发布信息,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不但解决了产品销路问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下步工作打算

  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网站信息资源共享不够顺畅,信息质量有待全面提高;二是各地发展还不平衡,高素质的人才不多;三是基层干部群众对农业信息化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四是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够广泛等。

  下步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市级要通过购置大型服务器,重点加强在信息处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语音视频等功能,努力把许昌农业信息网做大做强,成为我市的门户网站。县级重点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大厅建设,村级重点推动信息网络向农户延伸。

  (二)探索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路子。我市已制定《许昌市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许昌数字农业框架规划》。今年将加快实施“许昌数字农业”建设,拟从小麦、花卉苗木、烟草、畜牧养殖、节水灌溉五个领域重点突破,利用“3S”技术(地理信息GIS、全球定位GPS、卫星遥感RS)、精准农业等信息技术,逐步实现 “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化”。

  (三)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整体应用水平。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以经济信息分析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服务人才,加快建立分层次、专业结构搭配合理、懂农业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继续加大对现有人才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计算机整体应用操作水平。

  (四)拓宽农业信息应用领域。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政府、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种养大户、经纪人等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