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大同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大庆市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序      言

  《大庆市大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在全面分析第十个五年计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为指针,本着解放思想、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稳步推进的原则编制的。本纲要反映时代特征和大同特色,以建设新大同为主题,突出反映区委、区政府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和优先发展领域,是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关键时期的基本蓝图和行动纲领。

  本规划起止年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一部分  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突出发展工业,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末全区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 亿元,年均增长1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17 元,年均增长22.2%。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4.6亿元、8亿元、4.9亿元,年均增长15.2%、20.6%和19.1%,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45:30:25调整为26.3:45.7:28,第二产业比重提升迅速。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4.8 亿元,年均增长37%。“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本级财政收入4.04亿元,年均增长3.3%,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形成了以轻纺工业园、纸业包装工业园、玉米工业园为框架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发展优势已经显现。“十五”期间,共开发建设工业项目86个,累计引进外埠资金30.1亿元(亿元投资项目5个,实现了大同区亿元项目零的突破),可实现工业增加值7亿元、利税1.85亿元,拉动区域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安置劳动力5276人。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09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原来的11个发展到27个,支撑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结构调整效果突出,农业经济全面提升。实现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9.5亿元,年均增长6.7%。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6家,带动品业基地40万亩,其中:发展万寿菊、芝麻、药材、瓜菜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27万亩。棚室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间,累计建设大棚4290栋,面积3355亩,亩效益8000元以上。粮经饲比例实现62.3:36.3:1.4。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总量占农业总量的31.7%。转移农村劳动力3.8万人,实现转移收入1.7亿元。完成造林面积1.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3.9%。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区旱涝保收田面积发展到40万亩。

  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兴起。重点开发了太阳升粮食加工贸易区、农用物资批发市场、瓜菜批发市场、煤炭市场等7个专业市场,形成了以粮贸市场为龙头,农资、瓜菜市场为骨干,乡镇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流通体系。建成了总占地面积392万平方米的市场,年实现交易额13亿元。新建、扩建各类超市56处,各种百货商店320家。房地产开发、家政服务、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业态迅速崛起。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额8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实现2.9亿元,年均增长13.1%。

  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明显改观。“十五”期间共投资2.61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乡村道路建设,建设面积达20万平方米。改造16条城区主干道,主次干道硬化率达90%。修建通村、通校路252公里,整修农村道路139条,总长59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建成使用大同广场、职高和32中教学楼,城内开发居民住宅楼15栋。城镇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大,自来水普及率达85%。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170处,文明村屯50个,完成了四个乡镇政府搬迁。城镇文化、体育、医疗、交通等功能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深化各项改革有新突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100元,年均分别增长6.2%和21.2%。精简乡镇机构35个、编制106个。农村税费改革、商业企业及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得以顺利推进。消夏文化广场、冰雪节等城乡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全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普九控辍工作取得明显效果,职业教育彰显特色。“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展开。“十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9900个,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救助特困群众和学生4490人。政法队伍正规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共办结各类刑事案件2177起,查处治安案件3606起,维护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第二部分  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政策机遇好。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大背景下,省、市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和发展战略新高地的实施,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发展空间。

  组织保障强。区五大班子准确把握区情、科学规划,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的发展目标、推进措施已经明确,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产业基础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发展,全区工业经济奠定了“辟建三个园区、培植三个产业”发展格局,工业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农业结构调整及生态农业建设加快发展,为全区经济总体上台阶奠定了基础。

  发展氛围浓。工业立区、项目强区、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城市、小城镇建设、社会服务多元化等理念已深入人心,全区上下谋发展、促发展的热情高涨。

  二、面临挑战

  产业比例失调。第一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畜牧业发展急需提速。第二产业科技含量低,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规模小,发展慢,2005年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8%,比2000年仅增长3个百分点。

  城市功能缺位。城市功能建设滞后,辐射性较强的商业群体没有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不发达。文化、教育、医疗设施落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牵动力,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城镇网络体系中,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城区和所辖区域的经济关联度弱,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尚未形成。

  区位优势不足。农业人口比重大,离市中心偏远,交通与其它县区比较不够发达,大型石油、石化加工企业少,与地方企业难于形成互补,整合企业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优势潜力挖掘难。

  体制矛盾突出。大同区现有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造成管理职能和事权不清不力,运转机制不活,财税管理体制滞后,国家和省扶持政策缺位,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体制性矛盾。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大同为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牵动,打造工业经济新优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城乡贸易,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实现区域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结构合理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全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之路,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

  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到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实现46.5亿元,年均增长2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5万元。力争实现二产业优化升级,一产业质量效益平稳提高,三产业拉动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2.9:52.7:34.4,工业经济比重达到50%左右。

  立区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努力实现地方工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集群化,增长方式集约化,新型工业区域化,具有大同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新优势。到2010年,区域工业增加值实现23亿元,年均增长26.9%,力争实现25亿元。其中“轻纺、纸业、玉米”三个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5亿元,占工业经济总量的60%,基本完成工业企业集聚,形成产业群的发展格局。力争区属工业总量由现在的40%提高到60%,地企工业总量构成由4:6调到6:4,真正实现地方工业的支撑体系。区域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其中轻纺产业达到50亿元,纸业包装产业达到20亿元,玉米深加工产业达到20亿元,实现产业规模扩张,建立起三大产业支撑工业发展新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体目标,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000元,年均增长10%,全区农村人口基本实现小康生活水平,60%以上的农户生活达到小康社会程度。积极实施农民增收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化建设,60%以上农户建立完善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村发展活力,努力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实现20%以上的耕地参加流转。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健全新技术推广、信息、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服务体系。新技术普及率达10%,农村新项目实施率达50%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0%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

  第三产业提档升级。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激发大同三产新活力,加速推进由集镇贸易区向商贸物流区的转移。到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年均增长26.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5亿元,年均增长28.4%。个体私营增加值实现14亿元,年均增长13%,个体工商户发展到9500户,私营企业实现200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10年,全区服务业总量比2005年增长一倍。形成以市场建设为牵动,新兴业态全面兴起,多元成份并举的新型发展格局。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8%。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0%。城内小学、初中争创省级示范校,力争把三十五中学和五十六中学建成省级示范高中。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健康发展,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积极推行优生优育,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到2010年,符合政策生育率控制在94%、人口出生率在6‰、人口自然增长率在3.5‰以下。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95%,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以上。城区、镇、村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分别达到Ⅰ类、Ⅱ类、Ⅲ类水质,农村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100%。大气环境质量、工业废水排放指标控制在国家标准。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计划投资16.8亿元用于城乡建设,其中7.6亿元用于公共设施建设,9.2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乡镇道路改扩建、自来水入户、房舍改造、村屯绿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道路铺装率达80%,自来水入户率达50%,分别比“十五”末期提高20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村屯绿化率达70%,环境综合达标率80%,分别比“十五”末期提高15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建设通村水泥道路202公里,实现村村通。林业发展规划总建设规模51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6.4%。城区内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9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年均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增长10%。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稳定局面更加巩固。

  第四部分  产业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区产业发展重点是:围绕园区建设,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围绕农业产业化,全面壮大农业经济;围绕市场载体建设,整体提升第三产业档次。

  一、打造工业经济新优势

  今后五年,全区工业发展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聚集优势,形成以轻纺、纸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天然气加工为支撑的工业经济优势。

  轻纺工业园区。坚持“做强中游,支撑上游,延伸下游”,逐步形成科、工、贸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努力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3年内要引进纺织企业30家,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使轻纺工业园初具规模。5—8年再引进企业50家,年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与市目标衔接。建成东北最大的毛纺生产基地、轻纺供应基地、纺织加工基地和毛纺交易基地,使轻纺行业成为全市替代产业的中坚力量的目标。“做强中游”:主要发展粗纺纱、晴纶纱、丙纶地毯、牛奶蛋白纤维和亚麻五条线。“支撑上游”:以大庆石化公司、大庆炼化公司的腈纶、丙纶为依托,打造化纤生产基地,引进一批国内实力强的梳毛、梳绒企业,建成羊毛绒生产加工基地。“延伸下游”:就是以产业发展为牵动,引进品牌企业,生产羊毛衫、羊绒衫、牛奶蛋白纤维制衣、大豆纤维织衣和亚麻制品,建设东北最大的纺织加工基地。“科、工、贸一体化”:就是辟建大庆纺织品交易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引进毛纺、化纤、针织行业科研院所,完善轻纺工业园的产业体系。

  纸业包装工业园区。建设目标是将其建成集生产、研发、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环保设施最好的造纸包装生产加工基地。“十一五”期内计划引进企业50家,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力争引进1家年产10万吨纸浆的制浆企业,为纸业园提供充足原料。造纸业重点向多品种、多功能、低克度、中高档的高强瓦楞纸、白板纸、生活用纸、包装彩印方向发展。包装业重点向多功能、环保、纸塑包装方向发展。同时规划建设物流配送、设备维修、清洁生产等相关配套企业,保证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玉米加工园区。建设目标是将其建成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力争至2010年引进企业30家,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发展优质粮油、食用酒精、名优地方产品为重点,延伸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玉米产业要重点发展“一主三副”产业链。“一条主线”即: 玉米颗粒向酒精、燃料乙醇、玉米脐油、醋酸加工上延伸,逐步向医药、化工领域延伸;“三条副线”即:粮食作物秸秆要向饲料加工和造纸上延伸;玉米芯向糠醛、木糖醇加工上延伸;由单一玉米加工向其它农副产品加工上延伸。重点发展乳品、食品、果蔬等加工项目。

  天然气综合加工园区。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优质的化工原料和燃料,将成为未来五年乃至将来化工技术的新趋势和化工投资的新热点。依托徐家围子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发展天然气加工项目。力争“十一五”期间,在高台子镇建设规划面积355万平方米的天然气加工项目区并延伸至大同镇。引进天然气加工项目,铺设管线至大同镇,使天然气入户,实现加工、利用天然气新突破。

  加快推进其它项目。结合区情,有针对性地发展风力发电项目、乳业生产加工项目、清洁生产循环项目、轻烃改造项目。开发建设肉牛、肉羊屠宰项目、粉煤灰制多孔砖项目、生物降解塑料包装、农膜项目、高档涂料生产项目、环保降解餐具项目、尿素脱蜡项目、废橡胶生产彩色弹性地板砖项目、废气、废物二次利用等项目,形成园区外的工业经济新增长点。

  二、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用工业化思路谋化农业发展,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大力调整内部结构。继续实施“农转牧”战略,到2010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亿元,年均增长5.5%。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地地域集中,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业”搞开发,重点发展万寿菊、药材、无籽西瓜、瓜菜、苗木、芝麻六大特色种植带。形成一批专业种植乡、村、屯。突出区域特色,坚持多元启动、多元发展,加速建设以万寿菊、芝麻、大鹅、玉米深加工及中药材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群。加快瓜菜批发市场、北方粮油市场、太阳升杂粮、杂豆批发市场等为重点的市场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专业化、标准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把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打造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到2010年龙头企业数量要达到20个以上,实现增加值8亿元,带动农户2万户,占全区农业总户数的50%;进一步壮大瓜菜、万寿菊、芝麻、中药材、大鹅等特色品业规模,引进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步伐,突出劳务经济,加速推进由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农业区转移。

  加快畜牧业区域化发展进程。继续实施“农转牧”战略,依托我区畜牧业现有的资源优势,抓好“奶牛、大鹅、肉牛、生猪”的发展,借助“伊利、惠尔康”等乳业加工企业在我区设立收购站点的有利条件,扩大奶牛饲养规模。发展奶牛2.3万头,建设奶牛广场2个、奶牛专业村4个。大鹅产业通过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改制,同时引进羽绒、肉制品加工企业,保持大鹅产业稳定、持续发展,带动农户普养。发展养鹅小区30个,专业屯15个,放养大鹅300万只。扩大生猪生产基地,争取金锣公司在我区设立生猪收购屠宰点,推进规模饲养,增加饲养数量。争取通过招商引资盘活立志肉牛屠宰生产线,带动千家万户饲养育肥牛,形成肉牛产业化。

  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保护消费者利益、公平贸易和与世界组织规划的要求,加快农业标准特别是主要农产品(如玉米、万寿菊、中草药、芝麻等)的种植和收获、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和安全卫生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到2010年,使主要农产品的标准成龙配套,基本达到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加大有机、绿色食品的开发力度。逐年扩大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到 2010年全区要建成有机生态乡1个,有机生态村15个。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拓宽转移渠道,实现多门路就业。“十一五”期间,将围绕三大产业培训劳动力,实现就近转移人数1.5万人以上。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农民向工业、养殖业、家政服务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实现规模转移。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把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形成三分之一的农民从事种植业、三分之一的农民从事养殖业、三分之一的农民务工经商的格局。

  三、整体提升商贸服务产业

  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水平,按照“非禁即入”政策,扩大第三产业领域。拓宽消费领域,发展现代流通业;建设功能性市场,发展郊区型流通商业,满足市区居民消费需求;改造提高商贸流通、邮电通讯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旅游、房地产、家政、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到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年均增长26.7% 。

  做强太阳升粮食加工贸易区。进一步完善贸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功能;整合现有企业资源,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建立完善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该市场的载体优势,吸引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走集仓储、流通、精深加工一体化之路。到2010年,年粮食交易量达150万吨,交易额14亿元。力争引进3-5家大型粮食精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转化粮食50万吨,把太阳升粮食加工贸易区建设成为牵动全省、辐射全国的东北地区最大的粮食加工贸易集散地。

  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三大园区、七大专业市场及三个乡镇农贸综合市场,完善市场功能,增强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做大瓜菜批发市场。建成大庆南部规模最大、辐射最远、品种最全的农副产品批发集散地。做强农用物资大市场。重点是面向大同区以及周边农村服务,增加经营项目和经营业户,争取年交易额实现1.5亿元,创造和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运输市场。整合运输资源,把大同建成大庆南部最大、辐射周边地区的物流配送中心和汽运客流中心。此外,辟建中药材交易中心。建成集药材加工、销售、包装、运输于一体,辐射东三省的中药材集散地。

  搞好新型业态建设。力争引进大型商贸集团,积极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建设大型娱乐服务中心,努力提升大同服务业档次。采取社会化方式,建设红旗林场森林渡假村,大力开发松基三井-新华湖-森林渡假村“红绿色”旅游资源,发展大同特色旅游。

  创新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提高社区服务业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区将建成一批以家政服务、社会托老、社会救助、文化教育为服务内容的社区服务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社区服务业产值占到全区服务业产值的30%以上。

  发展信息咨询业。结合大同信息资源,开展信息服务,完善信息市场。大力发展工程、建筑、会计、法律、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市场化、社会化步伐。完善农村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体系。

  第五部分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从加快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兼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模式。

  一、加快推进科技转化和应用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企业将要以“加快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突出抓好“纺织、造纸、粮食加工、水泥制造”等行业的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增加政府科技创新及产学研活动的扶持、服务力度。积极推进增长方式集约化,坚持科技创新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制定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搞创新。通过减免税收,改善融资渠道,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开辟地企科技协作渠道,搭建区域科技网络平台,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

  依靠科技推动农业进步。借助八一农垦大学迁入我市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其合作,为农村培养各类农业专门人才,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将围绕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及优化品种来提高玉米、瓜菜、万寿菊、无籽西瓜、中药材、大鹅等特色产业品质和商品化率。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力。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一整套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的企业投入到产品研发和自主品牌的创新中。重点引导“纺织、造纸、粮食加工”等行业搞创新。三个园区引进和培植十个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年均提高10%,实现增长方式的集约化发展。

  做大做强自主品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各类研发机构合作开发新产品、革新工艺流程、提升自主品牌、创新企业文化,培植优势产业,打造骨干企业。围绕“大庆老窖白酒、亚辉香油、同源水泥、庆同酱油醋”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培育“轻纺、玉米、纸业”新品牌,带动一批名牌产品的产生。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围绕“纺织、造纸、水泥制造”等高耗能、有污染产业实施革新,鼓励企业淘汰陈旧设备、落后工艺,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增加回收利用效率,实现清洁生产和高效率集约化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开展能源节约。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推广节能技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太阳能利用示范工程,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产品的单位能耗。积极开发利用风力发电、节水技术和节水用具、器材,扩大污水处理及回用的规模,到2010年全区主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调整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土地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加强对湿地、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土地资源的保护。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促进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加快园区循环载体建设。引导各类专业园区适度扩大规模,完善载体功能,聚集同类产品生产企业,或纵向衔接、横向关联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使园区内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用作下游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玉米园重点生产酒精→饲料→养殖→农家肥→玉米种植→酒精原料;纸业园重点开发纸浆→纸板→纸箱→废纸(纸箱)回收→制浆原料→纸浆,工业用水→污水→处理→可用水→工业用水。由科技含量低向科技含量高上转变。按照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协作的方向,促进资源高效、多级利用,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实现园区内污染零排放。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园区,推广“大棚—猪—沼气—菜”,“粮—猪—鱼”、“秸杆—牛—乳(肉)”等生态循环示范项目。

  三、突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重点

  水环境得到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库里泡保护和治理工程,全力实施园区污水回用和水污染防治设施改造工程,实现工业污水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全面达标排放。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

  大气环境得到有效控制。积极推广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和设备。淘汰和改造能耗物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装置和工艺,减少烟尘和含硫、含烃、含氮氧化物等工业废气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加大对建筑工地及储灰场二次扬尘、居民区内饮食业油烟排放等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逐步取消分散供热的燃煤锅炉,淘汰2吨以下的燃煤供热锅炉,推广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和设备。鼓励使用清洁燃料,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量。

  固体废物得到全面处理。提倡清洁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量。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处理率,有效控制粉煤灰、建筑垃圾、医疗垃圾等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减轻垃圾末端处理的难度和压力。限制塑料包装的使用,提高塑料回收率,减少白色污染。

  土地风沙化得到遏制。“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林源镇、双榆树乡的防沙固沙工程,保护好双榆树乡沙家窑等湿地保护区,建设防沙固沙林1900公顷,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畜牧业条件。同时,加大盐碱地改造力度,强化对湿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第六部分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思路,对大同区城乡规划进行重新布局,全力构筑组团式发展格局,集中发展中心镇,建设卫星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发展壮大中心城区

  “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建设坚持“西移、北扩、东延”战略,以同城路、萨大路、东干线为发展轴,向东发展工业区、向西向北发展生活区、中心发展商服区,市场体系布置在同城路、萨大路、庆葡路两侧。重点规划建设新城区,逐步改造整理老城区。加大城区交通、给排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心镇建设水平,把大同镇建设成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基本完善,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政府投入,抓住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向农村倾斜的有利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推进农村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农田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好58个行政村的道路硬化、50万亩的旱田节水灌溉及6.5万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到2010年全区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沥青路,乡级环型公路网络基本形成;80%以上的农田得到有效灌溉;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三、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大园区规划建设力度,按照高起点制订规划、高标准引进项目、高水平利用土地的要求,深入调研,科学论证,以各自优势及发展走向为目标,详细制订和完善近五年载体功能及配套服务功能建设。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园区的“集聚、集约、示范”效应,加快推进“七通一平”建设步伐,推动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区计划投资1.65亿元,重点对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城区内给排水、农村水利工程等四方面进行建设。继续对主城区内明沟、暗渠进行改造。同时,按照城市“西移、北扩、东延”的总体思路,扩建城市排水工程,新建、改造排水渠95公里;在新城区内延伸自来水管线3万米,城区内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开凿深水井148眼,铺设供水管线300公里,解决农村人口吃水困难问题;努力提高农业抗旱能力,计划新建、改造机电井700眼,新上喷灌设施200套,全区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将达50万亩,草原灌溉25万亩。

  第七部分  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大同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途径。总的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和扩大开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深化改革

  加强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积极推进“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政府办公大厅,减少行政审批程序,推行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制和社会听证制度,推行电子政务,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投资管理体制,严格执行上级投资管理规定,建立投资项目稽查制度,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质量。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推行乡(镇)集中支付制度,规范乡(镇)支出行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预算执行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预算运行机制。

  推进企业改革。进一步加快集体企业和部分股份制企业的改革步伐。通过采取“股、售、兼、破”形式,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推动企业集团化和规范化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分类实施事业单位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精简机构编制,创新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真正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对从事物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剥离其社会服务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思路推行物业管理改革,积极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推行市场化运作,变政府投入为商业投入,变政府垄断为自主经营。

  开展公共设施市场化改革。对外出售主要街路和广场冠名权,公开拍卖广告标志牌、路灯灯箱广告使用权及道路清扫保洁权,放开楼区物业等公共服务领域。本着公平合理、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行取暖费货币化改革。

  二、扩大对外开放

  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紧紧依托三个园区、三个产业开展招商,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完善产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基地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手段。提高招商质量,认真研究国内500强的发展趋势和投资意向,加强沟通联系,在引进“大高外”上取得突破。完善落实招商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降低企业创业成本,调动全社会招商引资积极性。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引进培育一大批外向型生产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鼓励和扶持企业自营出口,促进贸易主体多元化。加强与满洲里、大连、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城市的联系合作,打通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间的国际经贸大通道,拓展境外市场空间。鼓励企业对外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拓宽服务领域。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对外贸易环境,利用高新区设立保税仓和内陆港,增强企业出口创汇能力。

  开创对外贸易工作新局面。提高外贸依存度,发展对俄经贸合作,力争到2010年实现利用外资达到1000美元。重点以大庆轻纺工业园为基础,不断引进实力强、项目优的外贸出口加工企业。将大庆轻纺工业园打造成中国北方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加工基地和毛纺交易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区外贸进出口企业发展到20家,进出口额达到3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06%。

  第八部分  构建和谐社会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扩大就业渠道。执行劳动预备制度,实行劳动就业准入。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及专业技能资格;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拓展就业空间。通过加快发展经济,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解决就业难题;改革就业方式,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多渠道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和个体私营经济小区建设,使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覆盖面,强化险费征缴,确保足额及时发放。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七位一体”救助政策,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综合救助。开展好城镇一帮一活动,努力解决城镇贫困人口生活问题。实施帮困行动,多渠道为农村贫困人口争取救济救灾资金,探索建立农村最低保障制度,重点做好农村脱贫、助学、清欠等各项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完成大同区中心敬老院的建设工作。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幼儿教育,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全力抓好普九控辍工作,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整体办学水平,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创办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三十五中学、五十六中学晋升省级示范高中,职教中心成为全国名牌职业学校。

  深化教育内部改革。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组织实施教职工聘用制和校长聘任制,建立并逐步完善教职工奖金分配制度改革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完成中小学“五·四制”向“六·三制”过渡工作,全面启动高中课改工作。

  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全区中小学全部实现“校校通”和远程教育,校园网建设达到90%,计算机开课率达到100%。城乡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及实验室等装备率达到80%;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危房学校和薄弱学校维修改造率达到100%,农村中小学全部采用锅炉供暖,“标准化规范化学校”达到90%;扩大规模,提升高中办学水平,扩建三十五中学和职教中心,满足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需要。

  三、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降低医疗费用,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实现区、乡、村疫情信息专报网络,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5‰以下。杜绝大的传染病流行。抓好结核病、艾滋病和乙肝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预防、监测和治疗。到2010年,村级卫生所覆盖率达到100%,规范化村级卫生所建设达到80%以上,村卫生所室合格率达到100%,甲级卫生所室达到80%以上。改善就医条件,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快中医院住院处建设步伐,扩大区人民医院住院处规模,使区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整合卫生资源,改善医疗条件。新建改建8个乡镇卫生院,缓解农村看病难问题。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确保“5595工程”顺利实施。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各类特困人员实行医疗救助。

  四、积极发展其它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加快数字化电视步伐。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体产业,采取多种形式增进城乡文化交流,搭建文教惠农平台,争取各类文艺团体和科研院所深入农村,输送科技文化知识,弘扬主旋律、提倡科学文化。加大规范净化文化市场力度,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加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配套。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运动,促进文体产业发展。加强计生服务网络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完善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五、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广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和文明村屯、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人民群众防范斗争各种伪科学的能力,提升全民素质,为全面建设新大同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健康保障。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重视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和对经济、文化、社会事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强化“五五”普法,扩大普法面,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维护油田正常生产秩序,妥善处理各类信访案件,确保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第九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倡导乡风文明,搞好文明村镇建设,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使我区逐步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十一五”期间,每年计划引进农业优良品种15个,推广适用新技术10项,五年内品种更新率达到80%;发展壮大瓜菜、万寿菊、中药材、苗木等特色品业,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推广,引导和帮助农民按标准生产。到2010年全区农业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占总耕地的70%以上;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十一五”期间,全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加强农机装备建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配套大中小农业机械。在2006年建立4个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以每年按5—6个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建立的农机合作社可保证20万亩土地作业任务;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创优品牌。到2010年全区申报绿色或无公害食品品牌10个以上,发展绿色或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20万亩;加快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积极推广舍饲。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要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扶持和培养一批持和培养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构筑产业链条,增强龙头牵基地的能力。到2010年龙头企业数量要达到10个以上,实现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50%以上。

  二、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农业人才培训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将农业科技送到农村、农户手中;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广大农民提供各类农业信息。到2010年全区农业信息机入户率要占到农户总数的25%以上,每年向农民传送各类信息3000条以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源利用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程度。

  三、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区域总体规划,突出中心,准确定位,合理开发,配套功能,开拓空间,引导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大同镇要依托区域中心优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太阳升镇要依托铁路和小区载体优势,合理使用土地,完善小区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高台子镇要依托毗邻采油八厂及萨大路交通优势,发展物流业和商贸服务业;林源镇要加快示范镇建设步伐,争取2010年前建成省级示范镇。

  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调整学校布局,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到2010年农村学校“十有四化”合格率达到70%;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增强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到2010年全区村级卫生所中70%要达到省级标准;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建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和特困人口的救助;改造乡镇敬老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文化下乡工作。

  五、治理乡村环境

  实施乡村道路硬化工程,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到2010年全区通村路全部铺装成水泥路或沥青路;继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搞好乡村绿化、街院净化。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要把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改水、改厨、改厕和建设生态养殖小区作为净化农村环境的重要举措,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力推广节能型住宅。

  六、提高农民素质

  以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培训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的村风民风,引导农民转变生育观念,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法制教育和科技普及,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和应用科技的水平。努力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明体系。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和职业技能培训,创办体制灵活、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需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第十部分  规划实施

  本规划纲要是制定其它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工作的行动准则和行动指南。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全区上下必须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一、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

  全区上下要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纲要》,形成广泛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提高对中长期规划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和支持规划工作,并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强化政府引导,建立规划体系

  要认真制定、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好《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使总体规划目标任务通过年度计划得到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为《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跟踪分析,强化监督检查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深入研究《纲要》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纲要》实施。各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并及时将《纲要》执行情况进行报告,并按程序由区政府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四、适时调整修订,增强应变能力

  建立重大问题决策会商制度,对出现的一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及时调整《纲要》。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不可预见因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区政府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送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全区人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构筑产业链条,增强龙头牵基地的能力。到2010年龙头企业数量要达到10个以上,实现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50%以上。

  二、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农业人才培训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将农业科技送到农村、农户手中;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广大农民提供各类农业信息。到2010年全区农业信息机入户率要占到农户总数的25%以上,每年向农民传送各类信息3000条以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源利用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程度。

  三、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区域总体规划,突出中心,准确定位,合理开发,配套功能,开拓空间,引导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大同镇要依托区域中心优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太阳升镇要依托铁路和小区载体优势,合理使用土地,完善小区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高台子镇要依托毗邻采油八厂及萨大路交通优势,发展物流业和商贸服务业;林源镇要加快示范镇建设步伐,争取2010年前建成省级示范镇。

  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调整学校布局,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到2010年农村学校“十有四化”合格率达到70%;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增强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到2010年全区村级卫生所中70%要达到省级标准;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建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和特困人口的救助;改造乡镇敬老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文化下乡工作。

  五、治理乡村环境

  实施乡村道路硬化工程,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到2010年全区通村路全部铺装成水泥路或沥青路;继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搞好乡村绿化、街院净化。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要把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改水、改厨、改厕和建设生态养殖小区作为净化农村环境的重要举措,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力推广节能型住宅。

  六、提高农民素质

  以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培训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的村风民风,引导农民转变生育观念,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法制教育和科技普及,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和应用科技的水平。努力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明体系。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和职业技能培训,创办体制灵活、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需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