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我把青春献给你
来源:新疆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新疆日报讯)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有一个著名的国家一类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它是我国西端的桥头堡,年过货量居全国陆路口岸第二位。这里是著名的风口,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的天气平均在165天,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气候条件十分恶劣。

然而长期的艰苦环境铸就了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第二党支部这个优秀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全体党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精神,用青春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在戈壁风口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该支部2001年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与"头号杀手"打交道的人

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第二党支部由铁路检验检疫监管科和石油检验检疫监管科组成,负责铁路出入境货物及管道石油的现场检验检疫工作,担负着全局最重要的工作。

进口废钢在阿拉山口被称为"头号杀手",它在经阿拉山口口岸进口的产品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由于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废旧金属来源复杂,其中有些金属放射性物质严重超标,甚至含有大量的核辐射,对人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就像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到的"刽子手"。它对人体的影响一年半载不一定显现,但时间长了,人的生命体征和生理特征就会发生某些变化,比如掉头发、发烧、生育能力下降等。

6月28日中午,铁路营运部门通知,马上又有一批废钢到货。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货场,只见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副调研员、第二党支部书记、铁路检验检疫监管科负责人郑常东已经提前来到了货场,他手里拿着两台不同型号的检测仪,一台用于寻测报警,一台用于精度分析检测。很快,车体高大的哈萨克斯坦货列开过来了。车门打开,抓钢机伸出它巨大的铁爪将废钢一把一把地抓下来,放在两路铁轨之间的平台上,并摊开铺平。检验人员开始了检验,他们像电影中的扫雷兵一样,猫着腰,手里的检测仪紧挨着废钢表面,在冰冷而庞大的堆积物上进行地毯式的扫描。

突然,郑常东手中的检测仪发出了刺耳的如火警般的鸣叫声,他根据多年的经验断定,这批钢放射性物质超标。随后,他们精确地圈定好放射性物质超标废钢的范围,记录下准确数据,并在上面涂抹上了鲜亮的黄漆,然后迅速通知铁路部门和报关行,整批废钢全部退回出口国处理。

刚结婚不久的科员鲁引庆说,每当遇到废钢中放射性物质严重超标,老同志们总是冲在最前面,把安全留给我们年轻人。他们还开玩笑说,等你们当上爸爸了,这种权利就会下放给你们。

阿拉山口火车站站长马鸿俊说,废钢检验还不仅仅是受到辐射的问题,他们每人都在坚硬、锐利、冰凉的废钢堆上被绊倒过,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疤。记者撩起鲁引庆的小腿,看到他胫骨部位果然有好几处伤痕。检验员张鹏说,有一次同事张毅摔得更惨,他在一堆结了冰的废钢上查验时,膝盖一下子磕到了尖利的锯条上,一下就把膝盖划了个大口子,骨头都露出来了,鲜血把一堆废钢染成了一块块褐红色的花斑。说到这里,记者看到张鹏眼里含着一团泪花……

在闷热的"桑拿房"里取样检验

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是一份没有规律的工作,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货物到场,他们就得披挂上阵,随到随检。这里白天机器隆隆,夜晚灯火通明。铁路货运换装站并排摆开26股铁轨和10条换装线,铁线之间的平地上堆满了货物和集装箱,十几米高的"龙门吊"不停地移动,吊起又放下一件件被包装着的"大块头",装卸工、搬运工和检验检疫人员不停地攀上爬下……周而复始,每天都是如此。

6月28日下午,记者采访时,在现场看到了石油检验检疫监管科科长周建文。他不值班的时候常来看看,这样才觉得心里踏实。分管油品检验的周建文每天都在相隔几公里的铁路油线和管道油线间来回穿梭。听检验员宫铭说,别看他是带"长"的,平日里却和5名科员一样,全天24小时轮流值班,工作一样儿也不少干。

周建文一来就忙着询问巡检情况。他忙里偷闲地记着,从2006年7月11日进口管道原油开始,到2006年12月1日原油流量自动计量系统启动前,原油通过注入大罐的方式进行检验。每检验一罐油,检验人员都要先后两次爬上21米多高的大罐,注完油要打尺测量和取样,排完油还要对剩下的底油再打一次尺,两次数据差算出油柱的高度。他指着那个直径达60米、容积为5万立方米的庞大油罐说:"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上检尺,必须相当精确。我们要求每一次上罐检尺的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直径60米的大罐,1毫米厚的误差算下来就是2吨油,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所以我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大罐的取样孔设在罐顶靠中间的位置,罐内的积温效应把这里变成了气流不畅的"桑拿房"。宫铭说:"七八月份的大热天,中午的地表温度可达四十多摄氏度。上罐之前面对逼人的闷热,我们先是一瓶冰凉的矿泉水下肚,给自己来个透心凉,然后一口气爬上去。"在罐顶没干多久,灼人的骄阳似乎要点燃厚厚的红色纯棉防静电工作服。闷热笼罩着身体,汗水迷离了双眼,等把检尺、测温、取样三件事处理完,少说也得一个小时,下来已经汗流浃背了。这还是他们最快的速度,刚接手这项工作时,不折腾两个小时是下不来的。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上罐检验不仅热,而且高温还使罐内挥发出堵人的气味,没上罐时就能闻到。即使戴着防毒面具,一趟下来,那令人眩晕的味道还是充斥鼻腔,侵入肺腑。于是乎,饭菜不知味,睡觉头发晕,只盼望着冬天的冷风能早点到来,给自己清清脑,洗洗肺。可是当冬天真的来了,严寒又是另一道坎。宫铭说,最怕的是晚上上罐。晚上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寒风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等到该就着手电筒的光线读温度计的时候,手也不听使唤了。回来后,大家都要在办公室里暖和一会儿才能缓过来。

采访临近结束时,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纪检书记、党组成员、总支书记王志强满怀豪情地说,阿拉山口口岸就像一轮正在冉冉升起的太阳,它由口岸开放之初的过货量不足30万吨,发展到2006年过货量突破1500万吨。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阿拉山口作为我国能源战略口岸的地位将日益凸显,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面临的任务将会更加繁重。"我们将继续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加快口岸电子监管和信息化建设步伐,采取预约报检、延时检验、口岸与内地联动执法等措施,积极推进口岸大通关,努力实现2007年过货量超过2000万吨的目标,力争到2010年全面实现电子监管和电子政务,为新疆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