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利用率低说明什么?
来源:农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汪卫霞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国家在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信息化网络也已进入到乡镇,但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40%,每年大约有上万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但被农业企业或农户采用的不到10%。
  农业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农民不愿、不能也无力承担所需信息成本,是导致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利用低下的成因之一。一方面,信息获取成本较高,限制了农民对信息需求。据统计,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比上一年增长7.4%。农村电话费若按0.3元/分计算,加上上网费1.8元/小时,合计起来起码10元/小时,如此昂贵的信息获取费用,对农民来说,很难支付得起。另一方面,农户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意识较差,信息应用能力弱。资料表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占13%,初中占48%,小学及以下占39%,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此外,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全国只有5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16%,这些都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的低下。
  笔者认为,必须从农村和农业内部寻找动力,而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将政府和农民、农民与市场、农民与农民紧密联结的中介,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一旦成为农业信息供求链上的重要一环,将对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此重点工作应放在,一是倡导并积极扶持农民创办、经营各种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强化政府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联系,并发挥出农民、农户在农业信息化工程中的主体作用。三是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农业信息,不断满足农民对现代科技信息、市场信息、资源信息等方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