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前五年,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时期。因此,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红线,认真研究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发扬“实干化解困难,落实推进发展”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县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分析
  第一节 “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丘区经济试点工作开局良好,“十五”计划基本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
   一、综合经济实力有所提高。按可比口径,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3.3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6%。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7.2亿元,年均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14.4亿元,年均下降1.2%;第三产业增加值21.7亿元,年均增长8.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77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实现财政收入1.96亿元,年均增长1.1%((同口径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1亿元,年均增长4.2%。
   “十五”期间,也是我县公有制生产、流通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完成县域经济民营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全县有20000余名公有制职工转变了劳动用工关系。政府卸掉了“三金”清理的沉重债务包袱,为新时期经济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预计到2005年末,全县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3:23:34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优质品率有所提高,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4.8%提高到2005年的49.1%;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优质水稻、小麦、油菜、药材、畜禽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通过“三改一加强”(1),扩大招商引资,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规模以上企业由2000年的24户增加到2005年的54户,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7.4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6亿元,分别增长125%和115%。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持续增大。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得到较快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业、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迅速发展;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增强了我县城市的整体服务功能。
   三、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成绩斐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和城市改造力度明显加大。五年间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达到10亿元,是我县历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网改造、三射路、佳联印染公司印染生产线、一纺公司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得恩德公司中药饮片生产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生产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为我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完成一水厂技改,城市日供水能力达3万吨,供水覆盖率达95%。北泉路、会仙路、恒昌路、耀森路等相继得到拓宽和延伸。耀森花园二期、梓锦新城一期等房地产开发项目相继完工,五年新增住宅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6.5%,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近15万人。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三台中学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刘营职中创建成国家级示范职中,并与乐安职中、琴泉职中合并组建职教中心。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民办教育发展迅速。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区等项目的建设、促进了我县公共卫生体系的快速发展。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九五”末的1.2‰下降到“十五”末的0.1‰。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民政等其它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完成了体育场、图书馆搬迁、扩建和广播电视村通工程等建设项目。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九五”末的4774元和2164元,增加到“十五”末的6641元和3097元,年均增长分别为6.9%和7.4%;就业和再就业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做到了“两个确保”(2)。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为:一是中央高度关注、支持“三农”问题,国家加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二是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丘陵地区特别是20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的倾斜、支持;三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列为三大要务之一,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各县加快发展;四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我县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既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吸引更多的境外、县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带动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也可以发挥我县纺织、丝绸、机械、制药、食品加工等产业的比较优势,扩大外贸出口,推动我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五是随着绵遂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为我县更好地融入快速发展的成渝经济圈、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及绵阳科技城创造良好的条件,拓宽我县的发展空间;六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县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城市整体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近年来,我县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为“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将融为一体,竞争将更趋激烈,对于经济整体素质还比较落后的我县来说,挑战和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短缺,将继续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瓶颈”,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将愈加困难。特别是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进一步增强,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将更多地向经济发达、投资环境优良的地区流动。加上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三台与周边县(市、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在全省68个丘陵县(市、区)和20个百万人口大县中的排位明显落后,更加剧了我县经济发展的艰巨性。
   从我县经济内部结构来看,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落后生产力已沦为弱势产业,我县的人均经济资源占有量和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发展仍然滞留在温饱型的层面上。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开工及储备较少,实施难度和风险与日俱增。同时,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财政收支、环境保护等压力也将逐渐增大,而且在短期内还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都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平安三台”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丘区经济发展试点为平台,坚持“实干化解困难,落实推进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和“三个30万”农村人口转移工程,努力提升三台综合实力和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开放、文明、诚信、平安、和谐”的新三台,开创“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的新局面,努力把三台建设成为全省丘陵地区经济强县,建设成为30万人口的现代中等城市,实现三台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新跨越。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经济发展目标:国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到2010年GDP达到12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初步迈入小康的门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31:34:35,工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37.5%,力争用五年或更长的时间,把三台建设成为四川省丘区强县,西南重要的纺织、食品、新能源工业基地,争取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3)试点县。
    二、社会发展目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县人口控制在148万人左右,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矛盾初步缓解,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500元。努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继续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达32%以上。
  第三章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农村经济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总体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6.4%,到2010年达到37亿元。
  第一节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集约化生产
    要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生态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城乡统筹,三大产业联动,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工业为农产品增值提供加工手段,政府为农村经济提供项目和政策支撑,将农业由弱做强,实现县域经济整体联动,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种植业 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高效作物。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油,棉花、中药材、无公害水果等作物,建立相应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十一五”期间,要力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亿公斤,油料总产量达到1亿公斤,巩固三台粮油产量大县地位;要建设实施好国家商品粮基地、标准粮田建设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示范县等项目;积极引种高淀粉红薯、优质专用玉米和优质杂交水稻等新品种;搞好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及市场经营;发展20万亩高芥酸油菜和20万亩双低油菜,为工业发展提供大宗生物质原料。
    养殖业 将养殖业作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力争“十一五”期末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畜牧业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的路子,扩大养殖规模,生产优质安全的畜产品,增加养殖效益。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建设奶牛胚胎移植项目,重点发展绿色生猪、优质肉牛、天府白鹅等畜禽。支持斯坦瑞公司100万头/年DLY优质生猪集约化饲养项目,力争“十一五”末,全县年出栏生猪300万头;大力发展鹅鸭、肉羊、獭兔等节粮型畜禽养殖;发展羽绒、毛皮加工业,延长优势畜产品产业链条;积极探索绿色化、无污染的水产养殖模式,调整养殖品种,发挥我县多流域、宽水面的资源比较优势。
    林业 继续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因地制宜调整林种结构,重点发展经果林,不断完善全县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积极引种速生杨、美国桉树、台湾桤木等经济树种,建设良繁苗圃,对低效林进行成建制改造;继续建设好30万亩林纸一体化竹材基地项目;建成30个年发种2000张以上的蚕桑基地村,实现全县年养蚕发种15万张、产茧8万担以上,促进丝绸产业的发展;引资建设10万亩油橄榄种植基地及后加工项目。
  第二节 加大产业化组织力度,实现城乡经济共融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交易的组织化程度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产业,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之路。
    一是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以工促农。要集中力量重点扶持正广和梅林(绵阳)公司、四川翰通生物能源公司、斯坦瑞公司、古杉油脂化工公司、银泰、永茂丝绸公司、新川棉花公司、神龙粮油有限公司、方兴肉联厂、祥龙火腿厂等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
    二是构建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以贸养农。积极培育和发展流通和服务型龙头企业,特别要注重培育和发展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村经纪人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发展合作农业或订单农业,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把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带动千家万户合力参与市场竞争。要利用“十一五”期间我县交通区位条件改善的机会,建设专业化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将我县建设成涪城麦冬、川产柑桔、川西北畜禽产品交易中心。推进农产品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以涪城麦冬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5)申报和商标注册,建设市场知名品牌。
    三是推进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智强农。要鼓励和扶持我县农业科技工作者到“第一车间”领办农业产业化项目,将技术特长和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争取项目支持,鼓励多元化农机投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优化农机结构状况,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突出抓好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应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疾体系建设,推进兽医体制改革。高度重视种子工程建设,加速引进和选育一批农牧渔业新品种,建立规模集中的良种繁育基地,加快良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强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场区建设,有选择地建设若干乡镇科技示范区,通过试验示范,培育优良品种,向农民现场展示,传授技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农科教一体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发展劳务产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第三节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新农村建设
    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张家沟、祠堂湾等大中型水库开工建设,加大病害水利工程的整治力度。大力开展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以实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标准粮田建设工程为契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水源建设和保护,加快节水工程改造和提灌站建设,增强抗旱能力;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使100%的行政村通客车;开展红层找水及镇乡自来水厂建设,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继续争取实施以工代赈(6)、新村扶贫等工程,完成3年脱贫攻坚任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良好基础。
    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对基础好、潜力大的建制镇,要合理规划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建设好西平镇省级小集镇示范项目,强化城镇社会服务和居住功能,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小集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功能。引导农村居民建房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将“3个30万”工程落到实处。
    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统筹规划、集中成片、逐步推进的原则,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村建设。要以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为支撑,有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技术资源,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进步,力争“十一五”期间实施户办工程(7)48000户,建成110个农民示范新村。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建设乡镇文体中心,新建沼气池6.7万口,加强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建立并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制度,大力推进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继续搞好新村、移民、教育、卫生、科技等五大扶贫工程,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务输出水平,努力将我县建成省级劳务开发基地县。
  第四章 强化工业主体地位,倾力打造优势产业
  推进工业化是“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战略。要根据我县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现有加工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9),进行集约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主动承接科技城产业幅射和带动,配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努力使我县的传统产业形成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迸发亮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重点产品形成品牌。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37.8%,力争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0户以上,县域经济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历史转型。
  第一节 发挥资源优势,追求比较效益
    由于地处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区位条件,我县推进工业化的现实选择是发掘并提升丘陵农业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比较优势,培植龙头企业,进行精深加工,从而建立起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和块状经济结构。“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纺织工业集群、可再生能源基地、食品工业体系几个等次的企业群。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纺织工业集群 要通过积极引进染整、成衣等纺织工业后工序企业,形成完整的纺织工业链条,倾力打造纺织产业集群。支持川棉集团绵阳纺织公司继续扩张发展,新上精缸连纺和宽幅无梭织机项目,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支持银泰、永茂公司并购西平、城郊丝厂有效存量资产,新上电子清糙及新型捻线丝项目,提高缫丝自动化和织绸无梭化装备水平;支持佳联公司新建染色、砂洗和后整理生产线,增加花色品种,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引进具有国内外市场号召力的成衣品牌企业来我县投资服装生产项目,发展纺织终端产品,逐步改善我县纺织工业投入型配角的地位;建设好县城、芦溪两个工业集中园区,承接以银峰纺织为代表的纺织企业来我县发展,建成绵阳—三台纺织工业走廊,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年产值20亿元,工业增加值3亿元以上。
    可再生能源基地 抓住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战略契机,支持古杉油脂化工公司以毛油、潲水油为原料新建10万吨/年生物柴油生产项目;支持翰通生物能源公司争取国家定点建设10万吨/年燃料乙醇生产项目;支持国能集团公司新建装机2.4万千瓦秸杆发电项目。将我县建设成西部生物质能源(10)生产基地县。同时开发建设吴家渡、冬瓜山两级电站项目。到2010年,全行业(含涪江水利梯级发电)实现年产值15亿元,工业增加值5亿元以上。
    食品工业体系 充分利用我县畜牧业基础产品总量足、品质好、发展潜力大的资源优势,支持上海正广和梅林(绵阳)公司新上4万吨/年肉食品罐头生产项目;支持绵阳铁骑力士集团三台斯坦瑞公司建设现代化生猪屠宰生产线项目;支持力普生饲料公司进行产能扩张和饲料、养殖一体化项目;支持鑫兴园食品公司、红色年代食品公司发展粉丝生产,创立市场品牌。要突出食品深加工项目绿色、安全、高附加值的产业内涵,形成完整产业体系。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年产值10亿元,工业增加值2亿元以上。
    循环经济试点 针对我县矿产资源奇缺,能源供给紧张的县情实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全县万元工业产值能耗降低20%以上。要支持启明星磷酸盐公司等化工企业降低原、燃材料消耗,进行减量化生产,发展精细化工产品;支持翰通生物能源公司利用副产品生产蛋白饲料、沼气回收和中水利用等再生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县定点废旧汽车回收项目;支持县内骨干企业降低“三废”排放总量,提高工业建设项目环境投资指数,重点对东方纸业黑液碱回收、古杉油脂公司植物沥青回收等再循环项目给予支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我县工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第二节 坚持技术进步,实施差别战略
    我县工业门类相对齐全,但技术档次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现有产品结构,突出产品技术内涵,形成核心竞争力。要对我县机械、化工、电子、制药、造纸等传统工业项目进行规模化扩张,提高工业技术装备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经济增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差别化战略,开发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形成县域工业构架的八大支柱。
    机械工业 要积极争取美国亚投集团对亚新科双泰公司增加投资,建设车用压力泵等汽、摩零部件生产基地,配套重庆、绵阳汽车产业发展;支持锦盛集团剑门泵业开发新型泵的技改项目;完成京冶轴承项目建设内容。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年产值2亿元,工业增加值5000万元以上。
    化工工业 支持启明星磷酸盐公司开发焦钠、三聚磷酸钠等精细磷化工产品;着力解决我县工业气源供求矛盾,扩大以合成氨转化造气为支撑的燃气化工产业;在巩固化肥生产的前提下,开发精甲醛、二丁脂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年产值2亿元,工业增加值5000万元以上。电子工业 要重点研究我县生产人造石英晶体等基础电子材料的产品优势,积极发展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产品生产。支持仁和水晶电子新上150台高压釜,扩大晶体生产能力;引进深圳金太阳公司建设滤波器、晶震石英晶体、SMD元件生产项目。主动与长虹、九洲等大型电子集团公司配套发展。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年销产值3亿元,工业增加值5000万元以上。
    制药工业 支持太极集团天诚制药公司新上大输液生产项目;支持得恩德500吨/年现代中药提取生产项目;积极研发以麦冬皂苷、黄酮为主要成份的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将我县涪城麦冬的资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年产值3亿元,工业增加值5000万元以上。造纸工业 要促进我县10万吨/年浆纸一体化生产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支持广东中山三角纸业三台公司进行产能扩张,开发生活用纸新产品;积极发展纸箱、包装材料、印务等相关产业,延伸产品加工链条。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年产值5亿元,工业增加值1亿元以上。
    小五金工业 在做强台钳、扳手等传统小五金产品的同时,支持固锐公司开发以新型涂附模具系列小五金产品;要以集中配备电镀、治污工艺为手段,选择青冬坝为小五金工业集中发展区,引进广东东莞内迁的小五金生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小商品,赢得大市场。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年产值2亿元,工业增加值5000万元以上。
    新型建材工业 要着力改善我县建材产业产品档次低,有量无质的现状,重点发展人造板和异型水泥预制件等新型建材。要以华强集团为依托,有序开发涪江沙石资源,在巩固提高页岩砖、水泥预制件等传统建材产品生产的同时,发展木质建材、金属建材和PVC、PE等新型建材产品。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年产值2亿元,工业增加值2000万元以上。
    矿产加工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矿产资源供给的刚性约束,资源开发利用是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要分析研究我县浅层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要珍惜我县膨润土资源的开发和加工价值,重点发展改性白土、石油钻井泥浆和矿物凝胶等附加值较高的膨润土产品。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工业增加值1000万元以上。
    第三节 强化要素配置,合理空间布局
    要抓住丘区经济发展试点和绵阳科技城建设两大机遇,优化我县工业空间布局。全县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以县城(三台工业经济开发区)、芦溪(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区)“两点”和绵阳--三台工业经济走廊“一线”进行集中布局。县城工业要突出纺织、机械及小五金加工的产业特色,芦溪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食品、生物质能源和化工生产项目。
    要积极争取绵阳科技城长虹干道向芦溪延伸,开通城郊公共汽车,加强县域工业与科技城主导产业的配套关系,承接更多的科技城“换笼养鸟”工业项目。要通过土地规划修编和县城规划修编,选址建设纺织、医药、机械、小五金等工业集中园区,筑巢引凤,增强招商引资项目来我县落户的吸引力。
    要认真解决我县工业资源特别是能源供给紧张的矛盾,开发涪江水能资源和国能秸杆发电项目,新增11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发展能错峰调谷的电石等高能耗产品生产。同时着力解决枯水期供电矛盾,争取国家电网对我县平衡供电。
    要重点解决工业项目建设贷款“瓶颈”问题,利用县国有资产公司担保,增加对重点工业项目的贷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布局三台,特别是长虹、九洲、华晨等大型企业集团的配套企业来我县就近配套。积极支持古杉油脂、翰通生物能源等项目争取国债建设资金投入,多渠道解决我县工业原始资本积累问题。
    要加强工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减少企业负担,加强政府对经济工作的管理,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将工业强县的战略落到实处。
    第五章 努力扩大内需,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城镇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必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一、二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改组改造传统行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大和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力争达到14%左右,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5%以上,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35%左右。
    加快发展旅游业 “十一五“期间,要依托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以郪江-云台-鲁班旅游风景区、团结水库和小明湖风景区开发为重点,加快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景点规划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扩大游客容量。积极拓宽旅游市场和服务领域,组织开办农家游、休闲游、假日游等。同时,围绕旅游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锦盛集团高质量完成郪汉文化风景区开发总体规划,进行项目融资。近期重点开发郪汉文化旅游风景区,建设汉陶博物馆。到2010年,建成AAAA级风景区1处,年入境游客达到12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突破10亿元。
    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拓展电子信息交换网络,英特网接入,发展学校远程教育和校园网建设;整合部门网络资源,建设政府门户网,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成覆盖全县的广播电视网络,新发展4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建立起高效、畅通的现代信息网络。规范和发展产权交易、劳动力、人才、信息和技术市场,规范会计、咨询、担保、法律服务、招标代理、房地产等中介服务业,促进中介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发展物流配送,壮大物流服务业。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培育,壮大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创建农村合作银行,完善和规范保险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骨干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直接融资建设重大项目,设立我县产业发展基金。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住房二级市场,扩大住房消费信贷,建立房地产信息网络及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扶持社区服务业 以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围绕便民利民,规范发展家政、维修、护理、配送、保安、环卫等社区服务业,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社区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和社区文体活动,使社区成为帮助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载体。
  第六章 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经济总量积累
    “十一五”期间,要针对我县人均经济资源占有量低下,千方百计加大固定资产投入,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我县区位条件。要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县城建设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要确保工农业重点项目投资到位,形成新的生产力。在“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100亿元以上的投资总额。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综合配套、形成网络”的建设要求,在改造提高现有设施能力的同时,集中力量,高质量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要加快我县公路建设,积极支持绵遂高速公路、九绵遂旅游铁路的建设,让两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为我县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加快县域路网干线改造和县乡村公路建设,构筑我县公路主骨架。建成三大公路、中立路、马望路及新渡口大桥。加强公路运输场站建设,新建县城城西客运站和北坝客运站。要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完成221公里县际公路改造和1231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改造项目,建设起覆盖全县的现代公路交通网络,逐步提升我县道路路面等级。
    继续加强能源、水利设施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确保吴家渡电航工程顺利竣工,努力促成张家沟、祠堂湾水库开工建设,逐步完善鲁班、团结、武引三大灌区的渠系改建和节水改造工程,进一步做好冬瓜山电站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实施城网改造工程,加快改造县城10KV和0.38KV配电线路,改善供电条件,加快区域主网建设步伐,开拓电力市场,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在能源点建设上,要重视东方纸业自备电站和翰通公司背负发电机组项目建设,利用余热发电,提高骨干企业能源自给能力。
    提升县城城市品味 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城区路网改造建设,重点打通“断头路”,改造拓宽“瓶颈路”,实施北泉路北段、西城区金牛大道、学林路、马望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完成涪、凯两江防洪堤建设和以堤代路工程,引导建设项目向新区和沿江带发展,形成城市道路“点、轴、圈”的综合推进,构筑30万人口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建设和完善市政公用服务设施,实施好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提高城市供水能力,确保城市居民饮用水安全;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场建设,做好县城和芦溪污水处理厂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项目尽快启动实施;建设好城市公厕和垃圾中转站,推进城市建设持续、协调发展。加快县城区建设步伐,实施“一体两翼”战略,以县城区为主体,北坝、西桑园为两翼,城市向北推进、向西拓展。合理调整城市形态布局和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好县城四大出口,打造城西景观大道,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力争到“十一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20万人。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要把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口和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以规划为龙头,以要素集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快县城区建设步伐,拉开中等城市框架,强化城市功能;加快发展小集镇,突出发展重点建制镇,扩大城镇规模,发挥其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初步形成以县城区为中心、中心建制镇为骨干、一般乡镇为节点,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结构有序的城镇体系。“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30%。发展新的生产力 要通过争取国债建设资金,用好用足国家扶助农业项目政策,实施好以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农业项目投资5亿元;要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好一纺公司、翰通公司、古杉油脂公司、梅林公司等一大批技改扩能和迁建项目,力争“十一五”期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5亿元以上;要支持锦盛集团等企业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七章 加快体制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第一节 加快体制改革
    搞好改革攻坚,加快体制创新,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激发和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根本措施。“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股份制企业运行,通过股权转让、并购,让更多的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实现县域工业经济民营化。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继续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保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进一步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稳定耕地经营权承包期30年不变的基础上,探索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机制,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切实搞活农产品流通,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强化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保护资源和环境、保障社会公平、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等方面的职能,不断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继续改革和精减政府机构,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建设,扩充信贷资源,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政府出资方式,确立企业法人投资主体地位,基本形成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型投融资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认真实施项目审批的核准制(11)和备案制(12)。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要推进代建制(13),按照谁投资、谁运营、谁回收、谁受益的原则,实现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鼓励、支持、引导、管理、监督”的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改善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和服务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是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经营范围和控制的行业外,全面赋予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权利,依法取消限制民间投资的规定,进一步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控股、兼并、购买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通过利用外资,实现自身发展和壮大,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基础设施进军。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创业指导、融资担保、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帮助协调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扶优扶强。对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民营骨干企业,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四是加强协调,强化综合管理。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工商联和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帮助协调和解决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维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调动和保护个私经营者的积极性。
  第二节 全面扩大开放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必须把扩大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国内外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的大发展。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一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更加突出地抓好投资软环境的建设。重点是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转变招商观念,改进招商方式。支持现有招商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以商引商。不断更新招商项目,围绕产业招商,形成产业链条。及时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招商引资规模争取达50亿元。加速开发区建设,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开发区建设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重要一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芦溪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区、三台工业经济开发区的各项配套工程建设,强化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培育招商引资主体,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在利用外资规模上有更大的突破,使两区成为我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第八章 发展社会事业
    第一节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大力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高效节能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继续加大科技的投入,鼓励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的投入,政府也要逐步提高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同时创造条件,设立科技进步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普及幼儿教育,提高农村和城镇儿童学前教育程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工程,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优化教师队伍,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素质提高。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巩固普遍高中教育,使普通高中在校生达3万人左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教中心和三台中山纺校建设,使职高在校生达到1.5万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
    第二节 注重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
    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强化土地计划供给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土地综合治理,积极争创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争取5年内建设标准化农田30万亩以上,使耕地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搞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态效益。要进一步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发展木材代用,大力推广节柴灶、沼气灶,减少木材不合理消耗,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增加水资源调蓄能力,加强地表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水体污染,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质标准,大力推进节约用水。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环境质量。继续实行环境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领导负责制,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和管理措施,坚持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态势。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14)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巩固“一控双达标”(15)成果。积极推进污染治理项目加快实施。加快城市及重点镇乡污水处理和配套管网建设,逐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建设县城及重点镇乡生活垃圾处理场,配套建设镇乡垃圾中转站,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积极搞好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三节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和生活水平。“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8%,到2010年分别达到10000元和4500元以上。加大扶贫攻坚力度,2010年,全县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46000余名低收入贫困人口初步实现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完成34个扶贫新村建设,低收入农户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16)下降至0.55。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扩大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适合我县特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发展多种就业方式。完善优惠政策,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0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初步构建起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征缴率,增强社会保险基金调剂能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和营运、监管机制,努力扩大养老、失业和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第四节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等现有设施功能,提高功能使用效率。规范文化体育市场建设和管理,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体育事业,加强镇乡文化站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搞好档案馆舍及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档案事业持续发展。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全面完成广播电视社通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并启动数字电视整体转移工程。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加快县、乡(镇)、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执法监督网络建设,完成建制镇乡卫生院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工程和基本医疗设备的配置工作。完成县疾控中心、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县精神病院的改造和设备装备。完善全县疫情信息网络、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完成应急指挥机构信息平台的设备配套工程,不断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努力扩大覆盖面,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执法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第五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为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政治法律保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积极开展县情教育,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全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发展家乡的热情,进一步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力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形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加快《三台县妇女发展纲要》、《三台县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进程,推动我县妇女儿童工作的发展。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抵制和反对各种封建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思想行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明社区和文明村镇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双拥成果,加强国防教育,促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群众联系群众的作用,以及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巩固和完善村民、居民自治,进一步实行政务、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县水平。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完善地方法规,强化执法监督。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政府。坚持从严治政,全面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将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源头上扼制腐败现象的滋生漫延。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法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宣传、教育、预防、治安和惩治相结合的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确保社会稳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第九章 规划的实施
  第一节 进一步改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要加快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扫除制约经济发展体制和政策上的各种障碍,着力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打破常规,敢于突破,大胆创新,进一步清理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积极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吸引各种要素到我县集聚,促进经济加速发展。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强化监督检查,切实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确保政令畅通。鼓励创新行为,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我县经济发展的创新行为,对于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重奖,以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优质的服务环境。要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优化环境的重要内容。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要积极为投资者提供规划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及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市场信息、重大项目等信息,引导资金投向,并主动帮助投资者协调解决在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规范管理行为,建立服务体系。围绕方便投资者和人民群众,公开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实行限期办理。办好县投资服务中心,改进服务程序,完善服务内容,提高办事效率。发挥宣传舆论的监督作用,在大力宣传人民公仆的先进典型事迹的同时,特别对有损于我县对外形象的部门或个人要坚决处理和给予暴光,真正形成多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廉洁服务的良好氛围。
    建设规范的法制环境。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完善地方法规,强化执法监督,提高依法治县水平。重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大力整顿执法环境,加强和改进司法、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强化社会治安综合管理,防范和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继续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坚决清理和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依法保护投资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广辟资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要保持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计划投资100亿元以上,为了保证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一是充分发挥银行融资的主渠道作用,依法建立社会信用关系,积极争取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对绵阳的信贷支持政策,扩大信贷总量。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国内外、县内外资金。三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地方企业债券,努力扩大直接融资总量。四是有效盘活现有资产存量,走经营城市之路,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益。五是千方百计促进民间投资。加快开放投资市场,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建立定期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六是重点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政策性投入。七是集中地方有限财力,突出重点,保主保重,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提高财政性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力度
    要全面完成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现未来更大的发展,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大工作组织和落实力度。一是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要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面向大众广泛宣传,动员和激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并积极投身于规划的实施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务求真抓实干,突出实效。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集中精力抓大事;要倡导并实践钉子精神,对各项工作要一抓到底。同时要从县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三是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内容不是数据指标,而是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必须加大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力度,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积极储备和开工建设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重大建设项目。要严格项目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确保项目投资效益,杜绝投资跑、冒、滴、漏,强化奖惩激励机制,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我们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在全县规划体系中处于核心和统领地位,具有权威性。各项专业规划和区域规划必须服从于《纲要》的总体要求。《纲要》在规划期具有连续性,任何部门、个人、团体未经法律程序均无权修改。要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当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要原因致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远时,县政府应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