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龙游人才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龙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背景下编制的重要规划。根据《中共龙游县委关于制定龙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是经济社会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的时期

   “十五”时期,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与挑战,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主要发展目标提前一年胜利完成,为“十一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经济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0.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50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8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0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5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7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8:48.2:37。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达到77.05亿元,初步形成特种纸、竹板材、五金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农业经济稳步提高,以笋竹、畜牧、水产三大高效生态产业为抓手,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实现农业总产值12亿元;以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18.5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完成7.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累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达到7.5亿元。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两横两纵一环十连”的公路交通网络,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铁路南移等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荣昌广场、江滨公园、龙洲公园、综合高中、人民医院等一批项目建成使用,城市中心区形象凸现,阳光新城、方门街新区逐步成形,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得以明确。建成了28公里的城市环线,形成了近50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6平方公里扩大到1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1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30%,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引进工业项目474个,实际到位资金33亿元,市外工业项目招商实到资金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成为全省25个欠发达县(市、区)中的首个省级教育强县,科技投入快速增长,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加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扩面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工业化水平不高,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强,产业链不长,增长方式粗放,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中等规模城市的空间发展基础性框架基本形成,但人口和产业的集聚缓慢,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亟待提升;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制约明显,企业扩张能力受到影响,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容量日趋紧张;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强化。缩小城乡教育、文化、卫生、居民收入等方面差距难度加大,就业保障和社会稳定压力加重,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有待强化,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二)“十一五”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将使我们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龙游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全方位开放的外部环境。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加快,为龙游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而围绕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的国际竞争的加剧,依靠低地价、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手段已难以为继,对龙游吸引外来产业转移的能力带来巨大挑战。

   国内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加速推进我国增长方式、社会结构、体制机制的转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成为我国“十一五”时期奋斗的总目标。这为龙游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素质和水平,在新的环境中谋求全方位崛起提供了机遇,也使龙游对克服要素资源瓶颈和体制障碍,解决发展过程中各种深层次矛盾,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要求更加迫切。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使浙江成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发达地区。省委省政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力度的进一步加强,金衢丽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区域内以产业分工、交通相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龙游的交通区位优势、资源及生态环境价值逐步显现,加快发展的条件和时机正在逐步成熟。而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给龙游带来了强烈的紧迫感,如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加强区域协作,提升产业能级,壮大经济实力,是龙游面临的首要任务。

   因此,“十一五”时期,既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增长期,又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凸现期。只有正确把握好、利用好面临的发展机遇,才能乘势而上,为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并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龙游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浙西中等规模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旅游名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坚持适度超前、借力提升、项目带动、和谐推进,全面提高龙游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宽裕文明、充满活力、优美和谐的新龙游。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切实把握好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适度超前: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确保实现三个翻番,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争当衢州地区县域经济排头兵;坚持基础设施以及要素支撑平台建设优先,加大投入力度,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借力提升:在加强内部资源整合、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内源发展动力的同时,强化区际开放与合作,全面对接浙中经济圈,主动融入长三角,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强化经济增长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努力实现增量发展和产业提升并进,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项目带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理念,强化要素保障,创新运作机制,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引进和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作用强、影响深远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力争储备一批、招商一批、启动一批、续建一批、竣工一批大项目,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和谐推进: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在和谐基础上互动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推进经济发展生态化;坚持主体与环境的和谐,创造“高效、诚信、规范”的制度政策;坚持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做强城市与改造农村各有侧重,错位推进;坚持要素与速度的和谐,提升要素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龙游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基本构筑起与浙西中等规模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确保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比“十五”期间翻一番,努力实现经济实力、生活水平、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的新跨越;到2020年,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达到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基本建成浙西中等规模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

   经济实力: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7.8亿元,年均递增15%;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调整为8.5:52.5:39;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0亿元;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后劲和主要产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

   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到2010年分别达到15000元和7000元。居住、交通、工作、休闲等方面的环境有较大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发展:到2010年,中等规模城市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左右,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左右,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成为金衢两个中心城市之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人居环境优越的重要特色城市。

   新农村建设:农村新社区和新居民点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覆盖城乡的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面貌初步展现。至2010年,共建成20个示范村,完成200个村的环境整治,培训7.5万名农村劳动力。

   社会事业: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居民综合素质有新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有力,社会应急机制较为健全。到2010年,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城镇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生态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公益林建设、河道整治工程等一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基本完成,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5%左右,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农村饮用水合格率达到95%,为全面建设生态县奠定扎实基础。

   实施五大工程:

   ——百亿发展支撑工程。以城市和开发区两大发展平台建设为中心,着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开发区拓展,完成投资35亿元以上;围绕保障要素供给目标,着力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5亿元以上;围绕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着力加快生态县建设、社会发展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进一步提高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支撑能力。

   ——百亿产业升级工程。以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方向,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稳步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重点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强特种纸、竹板材两个特色型产业,做大五金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三个成长型产业,提升化工、建材两个传统型产业,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以房地产、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十一五”期间产业升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年纳税超过200万元的企业100家以上。

   ——百亿招商引资工程。牢固树立“一号工程”理念,以工业招商为主,突出特种纸、竹板材、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等优势特色产业招商,累计引进资金80亿元;积极拓展招商领域,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大农业、社会事业、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城市经营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招商力度,累计引进资金20亿元;加强引进外资工作,力争“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招商引资100亿元以上,争取利用外资占引进资金的10%左右。

   ——十亿增收富民工程。以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年均增收2亿元,到2010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比2005年增加10亿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让全体龙游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亿社会保障工程。进一步扩大全县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拓展商业保险,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其它形式为补充的多元化支出保障体系,力争“十一五”期间实现社会保障领域累计支出10亿元以上,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优化空间格局,统筹区域发展

   合理构建区域总体发展格局,优化生产力布局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构建区域总体发展格局

   按照“强中心、兴北片、绿南片”的思路,做大做强中部经济核心区,科学开发龙北低丘缓坡,合理利用龙南自然生态资源,加强各功能区合理分工协作,构建“一体两翼”的县域空间总体架构。中部经济核心区(包括龙洲、东华、湖镇、小南海、詹家及龙游工业园区)作为全县城市化的主阵地、工业化的主战场,以做大城市、做强产业为重点,优化城市与产业发展空间,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良好发展平台,积极对接东部发达地区和浙中经济圈,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核心区。龙北综合发展区要依托区域自然资源,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培育高效农业、建材业、文化旅游业,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塔石、横山镇集聚,加快形成龙北区域性经济增长极。龙南生态功能区要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毛竹资源,按照重点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重点培育生态农业、竹木加工、生态旅游业,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把溪口建成龙南山区的经济中心和中国竹板材加工基地。

   (二)优化生产力布局结构

   “一区三块一带”工业集聚平台。“一区”即龙游工业园区,主要依托接轨东部发达地区的良好区位条件,充分发挥双高速交汇和低丘缓坡连接的独特优势,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资金加速梯度转移的机遇,按照“拓展空间、优化环境、强化招商、特色发展”的思路,以特种纸、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工艺饰品、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为主,建成龙游工业发展的主平台。“三块”即城南、湖镇和溪口工业区块。城南工业区块要以食品、电子、文化休闲用品等产业发展为主,着力打造工业新城;湖镇工业区块以纺织、五金机械、新型涂料等产业为主,强化块状经济的提升和集聚;溪口工业区块以竹木加工为主,打响中国竹板材加工基地品牌。“一带”即龙北建材产业带,要在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拓展产业链,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建材生产基地。

   “一带两区三中心”农业产业框架。“一带”指衢江沿线以果蔬为主的都市型高效农业经济带;“两区”指以笋竹为重点的龙南生态农业区和以养殖为主的龙北特色农业区;“三中心”指以县城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组成的农产品销售中心、溪口笋竹加工中心、湖镇畜禽加工中心。

   “一心两线”旅游发展格局。“一心”即依托县城旅游功能设施和龙游石窟、民居苑景点构成的旅游集散中心,“两线”即龙南生态旅游线和龙北文化旅游线。

   “一基地两中心”现代物流网络。“一基地”即围绕龙游铁路东站,配套建设粮食市场、煤炭市场、浙西石油贮转运中心等,打造龙游综合物流基地。“两中心”即适应龙游经济开发区物流需求,建设主要为开发区大型生产制造企业配套的龙北物流中心;结合衢江龙游段航道改造及港区工程,配套建设主要为大宗物资运输服务的龙游港物流中心。

  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以浙江省金衢丽产业带发展规划和衢州市“410”产业规划为导向,坚持量质并举,深化借力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使龙游县成为金衢丽产业带中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一)夯实发展平台

   按照“一区三块一带”产业布局架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明确不同区块产业发展重点,建立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工业区块为补充,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发展空间体系。龙游工业园区要继续完善一期基础设施功能,加快启动二期空间拓展,进一步注重园区内部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要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加强对东北方向20平方公里及沿江低丘缓坡的规划控制,适时开发。力争至“十一五”期末形成15平方公里的总开发规模,其中工业净用地达到7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规模企业70家以上,成为空间集聚、产业集群的现代生态工业园区。城南工业区块要按照工业新城的定位,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加快入园企业建设进度,并按产业发展需要继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新增开发面积4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规模企业120家以上,成为“十一五”时期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湖镇工业区块要加快沙田湖的配套建设,适时规划推进新的发展空间,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新增开发面积1.5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规模企业40家以上;溪口工业区块要充分发挥毛竹资源和竹制品加工产业品牌优势,努力构建浙西竹制品集贸中心和中国竹板材加工生产基地,力争至“十一五”期末新增开发面积0.5平方公里,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规模企业20家以上的竹木加工产业。龙北建材产业带要依托要素整合和资源利用,加强规划开发,通过空间拓展和产业链延伸,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形成年产值20亿元以上,规模企业30家以上的建材生产基地。

   (二)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的思路,深入实施特色竞争战略,把培育做大特色产业作为工业扩量提质的着力点。大力实施“百亿产业升级工程”,积极对接浙中经济圈,加强技术改造与创新,做大做强特种纸、竹板材、五金机械、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化工、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领先、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制造业体系。加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降低产业配套成本,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坚持“量质并举、以量为主”的方针,以存量提升、增量推进的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建设全国特种纸生产基地为目标,通过现有企业对外合作和招商,努力在卷烟辅料、装饰材料、医疗器械、食品药品、电子电器等产品的包装专业用纸生产领域引进更多投资,力争到2010年,实现特种纸产业年产值25亿元,特种纸产量在全国占有量达10%左右。以建设中国竹板材加工基地为目标,大力引进以生产高档成品竹地板、竹家具饰板等为主的行业性项目,加快引导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强化工艺改进和新技术运用,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0年实现15亿元的年产值。以创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为目标,提高竹笋、畜禽、水产、果蔬、茶叶等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形成年产值15亿元的农产品加工规模。强化在开放运动中培育后续主导产业,加速融入浙中经济圈,以风动机械、压力容器、汽摩配、紧固件、五金工具、铜材线缆等产品为重点,提高专用机械的制造能力和水平,形成年产值达30亿元的五金机械产业。以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为基础,以纳米改性轿车漆、新型除草剂等产品为重点,提升化工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形成年产值达30亿元的化工产业规模。积极引进外来品牌和资本,推进纺织设备升级改造,提高精纺、织造水平,形成年产值15亿元的纺织服装生产能力。发挥地缘优势,依托建材产业带,扩大粉磨站、轻钙、新型墙体材料及装饰材料等生产能力,力争建材产业年产值达20亿元。做大工艺饰品、印刷型文化用品、旅游休闲用品等产业,重点引进和发展生物医药、节能新材料、自动集成控制、网络通信器材、高效环保设备等一批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兴特色产业,培育后续支柱产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专业化多类型的产业集群。

   (三)强化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的主动力、扩大投入的主渠道、优化结构的主抓手。要坚持招商引资工作“一号工程、一把手抓、一票否决”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百亿招商引资工程”。突出招商重点区域。坚持主攻金温、对接长三角、面向国内外,重点分析研究周边发达地区产业特点和转移趋势,加强信息、产业和市场对接,开展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工业饰品、文化休闲品招商;挖掘特色产业对应的招商项目,大力引进大项目和实力强的优质企业。着力创新招商方式。突出产业招商,以特种纸、竹板材等优势产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寻找上下游合作及产业配套项目,特别要重视引进新的产业龙头或整体引进新的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产业群招商。强化赛事招商、以商招商、企业招商和网络招商。加强龙游形象和产业特色宣传工作,通过产业发展论坛、专业协会、网站建设等形式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城市吸引力。健全招商机制。完善项目决策咨询、落地和责任机制,使一批重大基础性、社会性项目转化为实质性投资;健全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合理设定招商任务,完善并严格执行考核制度,把考核奖惩落到实处。

   (四)增强创新能力

   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加以推进,加快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中介服务,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公关,鼓励原始创新,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并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作为我县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引导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提高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快采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注重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加快提升行业竞争能力,争取到2010年,新增省级以上技术中心2—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中小型企业20家。构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孵化园,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装备升级的投入力度,保持每年约10个亿的企业技改投资,培育一批产业带动性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经济贡献大的龙头骨干企业,到2010年,力争有2家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5家超5亿元,20家超亿元,2家企业上市,创建8—10个具有较高国内市场知名度的品牌产品。坚持借力提升的方针,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大专院校的合作,引进相应的技术、资本、人才,带动现有的企业与产业的快速提升。

   (五)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的要求,积极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以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为抓手,以化工、建材、特种纸、竹板材等行业为重点,实施好一批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项目,促进工业企业能源、水资源、原材料等消耗的减量化,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以龙游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为平台,明晰资源链式能源梯级再利用方向,制定节能、节水、节材目标和清洁生产措施,并以项目形式集中规划、分期实施,力争至“十一五”期末,龙游工业园区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建立完善资源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及补偿机制。

  五、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加快发展城市经济

   围绕建设浙西中等规模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塑造城市个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

   (一)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合理划分城市功能片区,明确功能定位,完善区片规划,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城市核心区以完善配套为主,加快旧城改造,推进方门街、灵江、阳光、朝阳等新区建设,实施铁路客站主干道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提升居住、商业、休闲等综合功能。加强三个功能区建设。以龙游工业园区为中心,加快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适时推进二期扩容,构建城市工业发展主平台;以龙游石窟为中心,加快石窟旅游度假中心建设,适时推进“两滩”旅游开发,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以铁路东站为中心,加快粮食市场、煤炭市场和浙西石油贮转运中心建设,打造龙游综合物流基地。

   (二)完善城市功能

   加快编制一批体现城市特色的分区规划,着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科学布局商业网点,将城市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功能性完善上来,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完善城市道路网络,重点构筑城市道路主骨架,加快建设新区配套道路。加快完善供水、供电、燃气、通讯等市政管网,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加强旧城给排水管网改造和主干网建设。依托龙游城市独特的山水特色和地形地貌,积极推进莲湖公园、方门街广场等工程,加强“两江三岸”等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和城市森林公园的保护利用。坚持“城、景、文、游”四位一体,推进城市建设和生态、旅游、文化有机结合,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提升城市品位,凸显城市旅游功能。积极探索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机制,使城市管理逐渐步入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的轨道,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繁荣社区文化,强化社区治安,提升市民素质,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和维护城市稳定中的作用,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品牌。

   (三)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以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房地产业为龙头,创新项目运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服务业逐步培育壮大成为龙游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龙游石窟的品牌优势,以龙游石窟为核心,以区域文化为特色,以运动休闲为主题,打造“一心两线”的旅游格局。始终坚持品牌带动、区域合作和合力兴旅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入龙游石窟省级旅游度假区项目、三门源古街区等保护类文化资源型项目和龙南山区浙西大竹海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以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和国际龙舟邀请赛为平台,精心策划组织对外宣传工作,不断提升龙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完善现代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到2010年,把龙游石窟建成国内知名旅游景点把龙游培育成景点型旅游目的地城市,力争年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5%,基本实现旅游强县目标。

   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对接龙游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加强铁公水综合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一基地两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充分发挥铁路南移工程带来的综合效应,重点加快龙游铁路东站区块建设,完善周边区域物流配套设施。力争至2010年,形成功能完善、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成为集产业基地型、专业市场型和枢纽转运型为一体的浙西一流的综合性物流基地。加快粮食市场的迁建工作,尽快启动煤炭市场、浙西石油贮转运中心等工程;积极推进龙游农贸批发市场、浙西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溪口竹制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使龙游成为浙西南区域重要的能源转储中心和绿色农产品集散地。完善城市商业网点布局,重点培育太平路商业发展轴,龙游交易城、莲湖、小东门三个核心商圈,以及荣昌广场中心环河商务休闲等六条特色街区,逐步形成“一轴三心六街”商业网络。整合提升商贸业态,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组织方式和服务方式,逐步形成既具有各自区位特色,又能发挥联动互促效应的商业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着力现有运输资源的整合,加快运输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引导运输业组织结构向公司化、集团化发展,运力结构向大型化、专业化转变,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运输服务网。

   房地产业。强化规划引导,优化建设时序,规范房地产市场,扶持房地产品牌企业,引进外地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来龙投资,促进龙游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积极开发小户型住宅,推进商品房消费市场向中低收入家庭发展,扩大房地产消费市场。继续实施城市旧城改造工程,加快阳光、方门街、朝阳、灵江等新区住宅建设,配套建设龙游工业园区、城南工业区块生活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完善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金融及其它服务业。加大开放力度,积极打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引进保险机构和股份制银行,探索新型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与地方经济的互动能力。积极培育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提升服务功能。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创新社区服务形式,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

  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农民权益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拓展高效生态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效的长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根据我县农业资源分布和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笋竹、水产、畜牧三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茶叶、果蔬、龙游发糕、龙游小辣椒、志棠白莲等特色传统农产品。大力发展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外向型“三高一外”现代高效生态农业,重点推进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建立各类千亩以上绿色、特色种养生产基地50个,累计面积15余万亩,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我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发展笋竹、畜禽、茶叶、蔬菜、水产等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重点扶持一批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等现代农产品营销方式,鼓励和引导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营销业的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健全和完善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纳“三资”开发特色农业。到2010年,力争培育销售超亿元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家以上,实现农产品加工率50%以上。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结合产业区域规划,有针对性地建立区域专业服务站;深化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好一批优质肉猪、杂交水稻、名优茶等良种繁育场,同时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宜我县生产的优质新品种,进一步提高良种供给率、普及率和贡献率;稳定和壮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对优势农产区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基本素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依托县、乡、村三级农技信息服务网络,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完善动植物检疫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扶持培育一批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抓住机遇,把准方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努力做到“五个一体化”。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认真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域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依托规划来统一发展思路,根据规划来突出发展重点,通过规划挖掘、整合项目,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协调和资源配置作用,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功能互补、梯次推进、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二是人口布局一体化。要增强规划执行的刚性,着力优化村镇布局,以规划引导人口布局的集中,以机制创新促进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合,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三是产业布局一体化。要实施集中发展带动战略,依托各地比较优势,整合城乡产业资源,建立以主导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导向上,注重相邻地区的产业一体化和不同地区的错位竞争。四是基础设施一体化。以水网、路网、电网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共保。五是社会事业一体化。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上级在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对农村发展的扶持政策,精心包装项目,积极争取支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政府投入与政策扶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有效整合和统筹安排各项农村建设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规划选择一批供水水源,创造条件实施金村源水库等一批水源项目建设,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提高水源保障能力和质量;扎实推进詹家、小南海、灵江新区等供水工程建设,延伸城市供水管网,保障城郊供水。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基本解决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稳步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加强村庄道路建设及绿化、亮化,引导农民做好“赤膊墙”整治,确保“十一五”期间完成20个左右示范村、200个左右环境整治村的建设任务。着力推进农村集中建房,继续做好农村村庄规划,以规划引导农民集聚建房;建立农村建房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农村建房行为,使农民建房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快通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路网的等级结构,推进主要行政村联网道路建设,力争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硬化率95%以上,全面改善广大农村居民的出行条件。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疾病预防体系建设,注重对农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广大农民“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加强预防少生病”的迫切愿望。

   (四)推进农村综合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就业、土地管理、社会保障、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农村金融等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就业机制。“十一五”期间,力争培训农民7.5万人,培训后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对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同等的职业培训、子女就学、计划生育、社会保健等公共服务,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力度。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加快乡镇机构的改革,明确职责职能,提高农村行政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着眼于适度超前,着力于机制创新,以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构筑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不断创新项目推进机制

   以完善工作平台、提高实施效率为目标,全面构筑项目推进机制。建立规划工作委员会,提升对规划运筹、项目落实的整体把握能力;完善要素协调机制,提高项目实施的推进能力;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强化项目建设的主体动力。

   以增强要素谋划、构筑支撑体系为目标,切实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深化完善政府性投资管理体系和决策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率;拓展国资公司运营平台建设,壮大政府调控、引导投资能力;加强各类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国资实力。

   (二)优化交通物流体系

   优化区域公路网络。加快建设龙丽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公路龙游支线,实施国省道改造工程和衢州南过境公路等区域干线公路建设,到2007年全面建成“两纵两横一环十连”的县域公路主框架,基本形成高速公路与国省道互连、国省道与县乡公路互通、县乡公路与主要通村互补的公路交通格局。

   提升铁路水运能级。加快完成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和龙游段移线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疏浚衢江龙游段,加快建设小溪滩、红船头水利枢纽船闸,力争达到四级通航标准,配套建设龙游港区,开辟水路运输,积极利用衢江航道为运输大吨位、大宗物品创造条件。

   完善枢纽站场体系。加快建设龙游综合物流基地,适时启动建设龙北和龙游港两大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现代物流站场体系。进一步发挥龙北客运中心的功能,规划建设湖镇、塔石、横山、溪口等乡镇客运站,构筑相互衔接、规模适度、服务高效的客运服务网络。

   (三)加快能源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骨架电网。按照30万千瓦的电力负荷要求,加快实施220千伏龙洲变、石窟变扩容和110千伏东华变、兰塘变、城西变、灵山变、新区变扩容等工程,积极推进35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与改造,逐步形成以220千伏变电所为主电源点,以110千伏、35千伏为骨干网架的县域输配电网,提高电网受电、供电能力。加快实现220、110、35千伏变电所综合自动化,选用先进可靠的设备,提高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水平。到2010年,力争基本建成“技术先进、网架合理、供电可靠、调度灵活、经济运行”和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的城市电网。

   有序推进能源建设。加快建设红船头、沐尘一级、官村等水电站,开发利用县域水能资源;积极引进大型煤、油等物流企业,加快建设浙西石油贮转运中心和煤炭市场,提高能源储备能力;开展核电等重大项目的前期争取工作;推进管道天然气工程等项目建设。

   (四)强化水利基础设施

   完善灌溉和供水体系。加强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重点做好铜山源和乌引两大灌区的渠系配套和维护,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积极推进经济开发区工业水厂扩容,筹建城南水厂等项目,加强城区给排水管网改造,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继续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快农民饮用水源建设,扩大农村供水范围,保障农民饮水安全。

   保障城乡防洪安全。按照城市防洪标准,加快建设文昌大桥至槐王段防洪工程,提高灵山江鸡鸣堰上游防洪标准,使中心城区全面达到五十年一遇以上防洪能力。加快建设湖镇镇、溪口镇等防洪堤,力争达到重要集镇的防洪标准。继续实施千库保安工程,加快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和标准化建设,提高区域内各类水库的安全等级。继续推进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努力使区域内的主要河道达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五)提高信息网络效能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主干光缆传输网和城镇宽带城域网,改造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传输网络,打造大容量、多媒体、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平台,整合信息资源,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强化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各级政府机关文档数字化、办公自动化、行政管理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公开化;引导鼓励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促进信息资源在社区和农村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广农技110、工业110等综合信息服务,切实方便群众。

  八、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

   要把改革开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着力点,创新发展机制为核心,增强龙游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围绕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实现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重视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生活。积极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提高行政执行力。积极推行电子政务,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不断优化龙游政务环境。积极完善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农村建设与发展的规划整合机制、城市经营决策协调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强化综合规划、监督协调、预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等职能,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

   (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统一、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推进要素价格改革,适时试行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有偿服务制度。加快人才、劳动力、土地、产权、技术和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的培育发展。引导企业推进产权制度完善升级,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鼓励重点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融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和监督,提高国有资产运行效益。健全完善行业协会功能,通过引进、培育和规范,促进中介机构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打造“信用龙游”。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融资制度,构筑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公共产品和“三农”的投入力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核准制以及相关行政许可配套联动机制。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降低门槛,采取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经营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提高经济外向度,巩固提高笋竹、电子、化工等产品出口份额,增加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不断挖掘新的出口增长点。积极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引导和帮助重点骨干企业申请自营进出口权,培育一批重点出口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开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进口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大力开展国际劳务合作,扩大境外劳务输出,发展技术外派劳务。积极扩大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逐步实现进口扩张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加强和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中介机构的分工协作,形成快速反应的贸易应对机制,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保持年均25%的增长速度,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倡导利用外资与本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积极引进外资投入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积极鼓励现有民营企业通过贸易渠道与有投资意向的外商加强合作,以嫁接方式合资合作,达到“以贸引外”的效应。

  九、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各项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龙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大力繁荣特色文化。高度重视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和引导。加强对龙游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加快推进以龙游石窟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程和以姑蔑文化、商帮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化发掘研究工程。根据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推进一批重要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培育若干带动作用强、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龙头企业。加强乡村和街区文化建设,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县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络。力争到2010年,建设市级特色文化村20个,县级特色文化村80个。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省教育强县”创建成果,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和学校考试评价制度,努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加快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稳步发展高中段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以浙西造纸中专为骨干,促进职业教育与特色产业的对接,着力培养多层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为龙游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面建立覆盖全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形成较完善的疫情预警预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镇街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中心村(社区)卫生室(站)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努力使农民参保率保持在85%以上,建立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继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水平。到2010年,基本形成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同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民群众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全面发展体育事业。认真组织实施《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加快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努力创造条件,做好龙游体育中心的规划和筹建,加快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创建体育强乡(镇)、强村活动,到2010年有30%的乡镇达到省级体育强乡(镇)标准,力争达到省级体育强县标准。创造条件创办体育学校,加强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力争到2010年,创建1个全国体育先进社区。

   (二)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十一五”人才工作专项规划,逐步建立经济社会与人才互动发展机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深化“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为产业发展提供具备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立人才柔性流动引进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选拔机制,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两大目标”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三)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

   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就业岗位、控制失业率作为至关重要的公共政策目标。围绕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个方面,以拓展就业空间,强化技能培训,完善就业中介信息市场为重点,努力探索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注重发展劳务品牌,拓宽就业渠道。

   健全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以实施十亿社会保障工程为载体,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全县的多层次、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范围全覆盖,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体系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积极推进“五险合一”,促进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协调发展;继续抓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完善社会救济措施,加强各类基金的监管,强化各类保险费的征收工作;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积极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辅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行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困难家庭子女教育救助制度,不断拓宽救助覆盖面。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建立健全扶贫助残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捐赠事业。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全面建设“平安龙游”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导向,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通过从政道德教育、廉政文化建设、诚实守信教育、礼仪教育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和“双建设、双整治”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努力建成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危机预警、应急救援、预防监控、医疗救助、公共安全等多项机制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反映灵敏、运转有效的社会公共危机应急体系。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支持政协按章开展民主监督。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渠道。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重视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和高效优良的创业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安全、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高效优质廉洁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规范的信用环境、和谐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五)加快建设生态县

   深入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按照“2006年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5年基本实现生态县”的建设目标要求,围绕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保障体系,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和具有龙游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等“四大体系”的任务,集中力量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物流业、生态城市等“八大领域”的项目建设,完善生态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制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本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必须积极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构建科学规划体系,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各类规划的协调与统一,加强政策措施配套,确保“十一五”规划的有效实施。一要确立《纲要》在规划体系中的统领地位。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规划工作的意见》,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确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统领地位,完善规划综合协调管理机制,规范规划立项管理,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整合规划资源,更好地发挥规划的综合效能。《纲要》是编制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纲要》的要求,做好与《纲要》的衔接,保证全县“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二要加强年度计划、配套政策与《纲要》的衔接。认真编制年度计划,分年度贯彻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与《纲要》相统一的产业、投资、财政、土地及公共资源配置等政策;健全规划中期和后评估制度,提高《纲要》实施的有效性。三要发挥《纲要》带动项目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坚持以规划带项目,政府决策投资建设的项目,能编制规划的领域,先编专项规划,后确定、审批项目,逐步实现从审批管理到依靠规划管理。根据《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关系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规划或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强化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要求,在“十一五”时期,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可靠支撑。四要加强宣传,发挥《纲要》统一思想与行动的纲领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纲要》顺利实施,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引导全社会关心了解和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形成社会各界思想一致、行动统一,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的局面。

   “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龙游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我县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的行动指南。让我们团结起来,在中共龙游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