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盛夏时节,川藏兵站部部长张全林带领运输车队,闯过一道道雄关险隘,完成了自己33年军旅生涯的第150次西部奇路之行。与此同时,他和党委“一班人”突破“信息孤岛”重围,闯过又一道“难关”:经全军200多名装备行家的检验,长期制约车辆战斗力提高的检测难题,经过他们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被攻克,川藏线车辆维修保养检测由此实现人工操作向自动化操作的飞跃。
靠知识攻克重重关隘
新世纪初年,3名入伍就立誓“要扎根川藏线”的老高原,由于军事高科技知识考核不合格,不得不惜别雪山。望着他们再苦再累都不曾动摇扎根川藏线信念的坚毅面庞,张全林情感上难以割舍,但他更清醒地认识到:雪域高原信息闭塞,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要突破“信息孤岛”重围,就要翻过能力素质这座“山”。不用现代知识武装头脑,就要被淘汰!
缺乏现代知识的武装,带不出履行时代使命的部队。打那以后,张全林拜起了兵站部有名的“电脑专家”通信站战士林延迪为师,一有空就拽着小林学习计算机知识;后勤指挥学院许建军教授到兵站部讲学,张全林每天晚上都虚心请教,内容涵括信息战、电子战等10多个方面。一个常年与车轮子打交道的人,竟然考虑得这么远这么深,大大出乎许教授的意料。2000年5月,47岁的张全林又报考了后勤工程学院的研究生。一门门全新的课程,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成为张全林奇路之行排遣高寒缺氧无眠的最好方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全林刻苦钻研现代高科技知识,并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他提出的“全方位后勤战”理论,对保证汽车部队战时“运得上、连得起、打得赢”,具有重要现实针对性;研究设计的“川藏线运输保障系统”等计算机软件,成倍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去年8月,一场汽车部队支援保障演练在川藏线上展开,只见硝烟中张全林指挥若定,从方案设计、装备集成到新技术投入与运用,张全林表现出来的知识储备令现场观摩的专家们赞叹不已。
在张全林带动下,部队兴起学习现代知识热潮。一个个计算机知识辅导班、高科技知识学习班、“雪山夜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目前,该部70%以上干部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65名团以上干部攻读完研究生课程,400多名干部提升了一级学历。
让信息技术与奇路接轨
今年3月6日,川藏线军事交通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正式开通。至此,川藏线上“冒死突围传信息”、“头顶飞石报险情”的历史宣告结束,官兵们“千里边关一线牵”的愿望得以实现。
为获取最佳顶层设计效果,张全林带领有关人员携带图纸数十次上北京、跑成都,向专家请教。为解决卫星定位传输、多种通信手段与车载嵌入式终端高效融合这一技术难题,他组织人员“摸着石头过河”,先按照体系模块实施“无缝链接”,再着眼整体进行综合集成,最终使10多个重要技术难题逐一破解。经过两年努力,一套具有信息获取与数据采集、信息显示与数据输出、运输指挥与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军事交通运输自动化指挥系统终于问世,受到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在川藏线,记者感受到了信息革命强大的穿峰越障能力:随着川藏线军事交通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启动,川藏线上的千台车辆,如漫天星辰顿现眼前。不管山多高,气候多恶劣,距离有多远,只需将车辆编号输入计算机,即能实施不间断、全天候、全领域、远距离适时指挥,并且能即时显示任意单车行驶速度、海拔、坐标、行驶轨迹。这要是在以前,大家做梦都是不敢想的。
实现“信息孤岛”突围后张全林还不满足,又把攻关目标盯在了移动式作战指挥控制中心的研究建设上。通过设备改造和技术换代升级,他组织研制的“团、营野战指挥方舱”,既能实施异地同界面互动式指挥,还可对战场情况进行实时信息索取。
用技术创新提升保障力
“红军”一辆新型运输车突发故障,野战抢修分队立即启动远程维修会诊系统,通过传感器将探测到的“伤情”传到保障中心,与百里之外的后方技术专家同步实施网上会诊。30分钟后故障车辆重新投入战斗。一项统计显示:过去碰到类似故障,查找原因至少要一小时,修理好车辆没有半天做不到。
川藏线除了车辆具有现代化特征,其余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官兵拼死累活的去干吗?这是每时每刻都萦绕在张全林头脑中的一个问题。那年,张全林见某加油站人手忙不过来,组织人员研究出了“油料保障可视化系统”。过去1名战士一上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而且人员减少3名。这件事情使张全林认识到:要在新阶段实现新跨越,光苦干实干不行,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保障力。
张全林决定从车辆维修技术革新入手,改变部队长期以来存在的体力劳动繁重、工作效益低下的情况。他蹲进修理所,与技术人员一道找资料、画图纸、搞论证。两年后,一座检测手段数据化、作业方式自动化,人工劳动强度减少60%的现代化车辆维修流水线出现在川藏线上。记者看到:以往拆卸轮胎是最耗费官兵体力的事,而现在使用的新型扒胎机只需一按电钮,就能自动完成多种型号轮胎的分解工作。他们依靠技术革新提高车辆维修能力的做法很快被总部向全军加以推广。
3年前,兵站部开一次团级主官会议,往往是“开一天会赶十天路”。张全林组织人员依托电缆、光纤通信资源,展开技术联合攻关,建成了一套“远程可视电话会议系统”,近2000公里辖区范围内官兵不出本单位,即可实现“面对面”,彻底改变了长期存在的舟车劳顿、效率低下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