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向华
摘 要:网络是柄“双刃剑”,它在使青年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鉴于此,要多渠道、全方位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和引导,加强网络管理。
关键词:青年学生;电子阅读;网络伦理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随着校园网络化的迅速普及与发展,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娱乐的第二生存空间。在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也成为青年学生最愿意、最常去的场所之一。
网络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国家的、民族的、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种族的、信仰的、军事的等多种因素掺杂其间,使网络信息带有浓厚的个体化色彩,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有些糟粕还经过了一定的变换、加工,极富欺骗性,使网民不易辨别。网民接受网络信息也变得多角度,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加个性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
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出于好奇常常在网上四处漫游,要让网络真正对青年学生有益,减少其负面影响,作为承担着教育职能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只是简单地开放电子阅览室,还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引导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网络伦理。
伦理教育的原则是由道德本身的内在规定性所制约的,网络伦理是建立在网络社会基础上的新型伦理体系,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平等性,其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伦理教育对象的实际而确定的。它不仅反映伦理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伦理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在互联网带来的网络社会中,人的个体能力和人们“在一起”的群体感受将超越地区和国家等地理性因素的限制而达到全新的水平,因此,网络伦理教育的内容必然反映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
1 从思想上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意识
1.1 引导学生树立网络伦理意识
要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首先就必须使人们了解和把握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义务,了解和把握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结果,网络道德教育同样如此。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我们要在日常的管理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意识。网络用户相当于国际网络公民,在这个虚拟社会里,大学生也应该遵守法纪,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要树立网络道德意识,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一定的道德规范,不仅体现着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也是每一个网民在网络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其次,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网络社会中,目的和手段应当都是正当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之间,总是有本质区别的,绝不容混淆。同时,还需要处理好大节与小节的关系,网络社会中的“小节无关紧要”论是有害的。事实上,小节与大节只是相对而言的,在一般情况下彼此间不仅没有绝对界限,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在管理松散,人以符号面目出现的网络上,不少人都难免在心中闪过或积聚起一些恶念,如果不加克制,将之通过网络活动释放出来,这将不仅是做一次坏事,还将动摇自己的正义感和羞耻心,逐渐泯灭自己向善的良心和意志,后果将十分严重。
1.2 要求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互联网为人们自由地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而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热衷于在网上冲浪的大学生们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按照网络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应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一是利用网络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不应利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二是做到网上行为诚实守信,不应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三是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四是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或泄露相关秘密;五是慎重使用计算机,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六是科学选择网络资源,不应浏览黄色或反动的网络信息。
1.3 积极倡导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网络礼仪”源于英语Netiquette,由“网络”(Network)和“礼仪”(Etiquette)组合而成。就现状而言,网络礼仪主要由以下组成部分:其一,问候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问候和称呼对方时应遵守的规则。其二,语言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语言表达应遵循的规则,这些礼仪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态度和情感。其三,交往方式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所采取某种交往方式时应遵守的规则。如许多网站就“规定”发信者要写明信件“主题”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交往方式礼仪。网络礼仪是在网络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与网络社会的特点相适应,网络礼仪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虚拟性、非强制性和普遍性等。总之,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一个大学生如果连这些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遵守更严格的网络道德标准。从人的直接交往,到电话交往,再到网络交往,是人类交往方式的进步和变化,与此相适应也要求大学生采用新的交往礼仪。
1.4 提倡学生“自省”和“慎独”
“自省”是儒家提出的重要修身方法。在《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意思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有违背伦理道德要求之处及时纠正。儒家进一步从“为己之学”的观点出发,规定了道德人格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慎独。这里的“为己”不是指为自己谋私利,而是指道德修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自我在道德上的充实与完善。《礼记·中庸》说:“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指在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在纪律约束下和有人监督时能按要求去做,但在外界压力消失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要求就会放松,行为也可能出现偏差。“慎独”是对网民的道德修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虽然做起来很难,但只有把网民的道德修养提高到这一境界,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才能真正植根于网民心中,内化为网民的道德意识,指导网民的道德实践,从而使整个网络空间成为有序、理性、道德的社会。
2 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
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作为身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前沿阵地的高校,我们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管理,首先要采取以防为主的策略,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辩证地分析各种网络信息。其次,在校园网及图书馆网的重要版面上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创建专门的网站,占领网络阵地。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校党委宣传部依托校园网,在互联网上创建了名为“焦点”的网站,设有教职工理论学习、学生理论学习、《党章》、邓小平理论研究、热点透视等栏目。师生可随时从网上阅读及下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著作,了解理论学习的动态。第三,推广网络实践,加强思想教育。在BBS上对心理咨询、勤工助学、就业信息与指导等学生关心的话题进行探讨,激发学生参与网络信息活动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最后,主动出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一方面,通过网络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加强中文界面网络信息的输出,用健康的、有用的、科学的文化资源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3 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素质
网络教育和管理人员自身的道德文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是网络健康运行的必要保障。网络教育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水平,学习和了解相关的信息政策、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增加新的网络知识,加强安全意识,经常进行安全检查,保管好口令,对数据备份等。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持方向引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技术引导与道德引导相结合、集体引导与自我引导相结合、动态引导与静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网络管理办法,积极营造强化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良好氛围,宣传网络道德,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 闻毅声.网络环境下信息伦理问题的思考[J].津图学刊,2003(6):29-32.
[2] 王国良.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68-71.
[3] 付国华.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46-49.
[4] 殷正坤.计算机伦理与法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343-362.第一作者简介:周向华,女,1966年4月生,198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副研究馆员,现为安徽师范大学北校区图书馆副馆长,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99号,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