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来源:盐城市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十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要回顾

  “十五”以来,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为抓手,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农村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市告别了农产品短缺时代,农村经济总量上了一个大的台阶。通过大力组织实施种植业“六百”、畜牧业“安全增效”、渔业“提质增效”和林业“绿色盐城”四大行动计划,加快发展高品质棉花、食草畜禽、海水养殖、林果和无公害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种植业生产稳定提高,林牧渔业快速增长,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25.13亿元,比2000年增长28.2%,年均递增5.1%。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93元,比2000年增长42%,年递增7.3%。

  2、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全市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已从2000年44.9%上升到54.1%。种植业内部,在大力培植粮食、棉花、油料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大蒜、西瓜等蔬菜特色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全市经济作物比重由2000年的37%提高到了43%,实现了由粮棉油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的新跨越。2005年全市蔬菜面积已达到266.6万亩,比“九五”末增加了71.6万亩,其中西瓜和大蒜面积为43万亩和58万亩,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1万亩和28万亩。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转移出去。2005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149.6万人,比2000年净增53.6万人,其中输出市外50万人以上,出国劳务2.8万人。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2000年的64%下降到55%。

  3、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新的发展平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十五”以来,全市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引进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等“三资”兴办或改建龙头加工企业,全市已拥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83个,比2000年增加333个,其中亿元以上的66个。涌现出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市已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18家、市级112家。2005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22.49亿元,利税7.79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已有农村专业合作社430个,行业协会600个,农产品专业市场275个,农民经纪人总数突破20万人。

  4、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五”以来全市通过大力实施种子更新、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民教育等科教兴农“四大工程”,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新品种,普及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新技术。农作物品种全面更新一遍,共引进、示范、推广蔬菜和特经作物新品种400多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农业新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三元杂交猪比例达5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4%。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市、县、乡三级农业园区有111个,核心区面积28万亩,辐射面积303万亩;已建成76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46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基地总面积162万亩;共创有机食品23个、绿色食品76个、无公害农产品169个;已有381个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型超市,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5、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在流域、区域防洪除涝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先后完成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苏北灌溉总渠南堤除险加固工程、新洋港特庸段拓浚工程等流域、区域性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任务,海堤达标建设工程完成了总计划的40%。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5.8万亩,达到910万亩,占耕地的78.4%;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增加73万亩,达到680.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8.6% ,节水灌溉面积达63.6万亩。大力发展乡镇供水,共解决了242.1万人口吃水问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至200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405万千瓦,比2000年增加了46.7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35千瓦。拥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8200台,比2000年增加2509台,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预计达到1350台,比2000年增加1100台;水稻插秧机达到2048台,比2000年增加1967台。机播面积481.2万亩,机械收获面积844.7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8%。

  6、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过“十五”前几年的努力,全市农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户户通电灯、村村公路硬质化的目标。“十五”期间,全市各地大力推进农村五件实事的实施,农村改水收益面不断扩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7.9%,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5500公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已达86.2%。农村税费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为下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期间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有些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任然较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层次低,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彻底打破,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氛围尚未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等等。总体上来说,农业和农村问题依然是全市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盐城的薄弱环节。

  二、“十一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思路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率先达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分析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市农业将面临国内、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我市农业能否顺利与国际市场接轨,能否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对我市这个传统农业大市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极好的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扎实稳步加以推进,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极好机遇期。

  1、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财政支农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明显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奋斗目标。考虑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接轨,“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一五”期间年递增一成左右,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00美元的小康目标。

  ——第一产业增加值。到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85亿元,年递增5.5%。

  ——农村劳动力转移。“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到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达200万人。

  ——农业产业化经营。到2010年,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发展到1000家,规模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利税80亿元,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力争达到10亿美元。

  ——相关经济指标。“十一五”期末,全市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农副产品商品率达75%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指数达85%以上,旱涝保收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7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23%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目前的0.5:1提高到1:1左右。

  3、基本思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经济发展基本原则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略;坚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内外竞争力;坚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坚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实施富民工程,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一要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二要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继续开展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活动,切实保护好水源。三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四要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用现代化设备武装农业。

  ——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我市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省均居前列,但农产品加工业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的附加值低,农民收入提高不快。为此,“十一五”期间,一是大力组织实施“强龙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我市龙头企业单靠自我积累、自身投入来发展壮大其进程是相当缓慢的,必须大量引进市外、境外资本来兴办、并购、重组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全市形成粮食、油料、畜禽产品、奶制品、出口蔬菜、水产品、茧丝绸、棉纺织、林果、保健食品等十大“龙型”经济组织。二是积极探索和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资本、劳力和产品入股,走农户进公司和公司带农户的路子。

  ——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要实现农村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十一五”期间,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积极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大力开展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活动。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流通网络的作用,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继续支持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和加工企业。

  ——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必须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只有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合作,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并以入股、租赁、联营等方式流转土地,不断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建立健全化解土地承包、流转纠纷的有效机制,保证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有力保证。

  ——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质量的竞争,而品牌是质量的集中体现,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和通行证。“十一五”期间,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同时,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大农产品牌效应。

  ——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劳务增收目前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一要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调动和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二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切实增加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组织农村劳动力稳定有序转移。三要进一步健全劳务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中介组织,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从事劳务输出中介服务,建立市、县、乡一体化,规范、统一、有序的城乡劳务大市场。

  ——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巩固和扩大“农村五项实事”建设的成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建设和完善乡村道路网络,推进乡村道路“黑色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乡村公路通达标准和通达里程;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改造,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巩固和提高农村改水成果,加强农村水厂管理;发展农村通信事业,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战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形成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流通、劳动就业、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大力加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真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坚持项目向工业区集中,农民新建房屋向中心村集中的原则,强化农村建设管理,提高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公共设施服务功能,加快实现农民生活小康化、居住集中化、社区和谐化。

  三、“十一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顺利实现全市“十一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植优势特色产业。以实施“六大百亿产业”为重点,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根据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培植一批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一要加快农业区域结构调整,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大力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比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和传统特色优势,培育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全市着力建设五大重点产业带:里下河地区和沿海滩涂特种水产品与海珍品产业带,特水产品养殖面积发展到60万亩,占全市70%以上,海珍品养殖面积突破100万亩;沿海和废黄河地区林木、水果产业带,造林面积占全市80%以上,水果产量占全市60%以上;滨、阜、响瘦肉猪产业带,三元杂交猪总量占全市65%以上;东台、大丰、盐都家禽产业带,使30个重点乡镇的家禽饲养量占全市50%以上;204国道、海堤公路沿线的创汇农业产业带,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市50%以上。二要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种植业内部,在确保粮食供给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蔬菜和特经作物面积,力争使粮经作物面积比达到4:6左右,水稻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棉花面积保持在250万亩左右,蔬菜面积扩大到500万亩,总产量1000万吨,90%以上的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50万亩,增加75万亩。三要大力发展林牧渔业,提高食草畜禽和特色水产品养殖的比重。林业上,重点建设六大林业产业带和四大生态经济区,五年新造沿海生态经济林67万亩,建立林木种苗基地10万亩,加工木材200万立方米;蚕桑面积增加到40万亩,蚕茧总产5万吨;果树面积发展到60万亩,果品产量50万吨;林木覆盖率达到23%,在全国平原地区处于上游水平。畜牧业上,巩固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年生猪出栏100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占70%以上;出栏羊1500万只,饲养毛兔5000万只,优质率达80%以上;家禽饲养量4亿只,其中蛋禽2.5亿只,肉禽1.5亿只。渔业上,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大力推广高效立体放养模式,发展特种海淡水产品养殖,突破水产品加工。水产品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加工量达到30万吨。至2010年,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目前的53%提高到65%以上,六大百亿产业中,棉花生产加工产值达到350亿元,蔬菜、家禽、渔业生产加工产值均达到150亿元,生猪生产加工产值达到120亿元,林业生产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

  2、培植规模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5:1,而发达国家达3:1以上,差距很大。“十一五”期间,应继续大力实施“强龙行动计划”,把培植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突破口来抓。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利用入世后发达国家产业资本向我国转移的机遇,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来我市兴办或改造嫁接龙头加工企业,提升我市龙头企业的层次和规模。“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农业“三类资本”50亿元以上,新办龙头加工企业项目400个以上。二是创新运行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发展活力。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突破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行业分割,实现产加销融合。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股权结构,鼓励龙头企业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整合生产要素,组建大型龙头企业。要主动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攀亲,加强合作,甘当配角,实行优势互补。三是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客商投资兴业。今后五年,要重点培育10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1)以射阳爱民米业、滨海江南春米业、大丰北大荒米业、东台宝隆面粉、市阳春面粉集团等为龙头的优质稻米和专用小麦加工产业;(2)以滨海震洲粮油、大丰佳丰油脂、金阳光油脂等为龙头的“双低”油菜加工产业;(3)以建湖恒通食品、阜宁富奇食品、射阳和大丰裕华大蒜加工等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产业;(4)以阜宁大亚木业、滨海百惠木业等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业;(5)以响水桂花鸭、阜宁宁富食品、东台四灶乳猪加工、建湖方圆禽业、大丰雅可达公司等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产业;(6)以亭湖泰来神、东台宇航、射阳维康、顾氏奶业等为龙头的乳制品产业;(7)以阜宁海马、大丰宝龙、盐城海滕水产、盐都海王食品等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业;(8)以东台富安、射阳华宏、东台民星等为龙头的茧丝绸产业;(9)以射阳大宏、大丰银都等为龙头的棉花加工产业;(10)以射阳苏洋、庆缘康、东台菇神、滨海何首乌等为龙头的保健品加工产业。通过扶持、培育,到2010年,全市销售500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力争达到1000家,其中,销售超亿元的达80家,超5亿元的20家,超10亿元的10家,规模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年递增20%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

  3、发展农村合作流通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是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大力发展。一是培植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农村有头脑、有思想、有经营能力的农民加入经纪人队伍;鼓励村组干部、农技人员带头担当农民经纪人,通过培植典型,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经纪人要由目前的16万人发展到23-25万人,平均5个农村劳动力中就有1人从事农产品流通,经营农产品总量占全市农产品商品总量的比重要由目前的55%提高到85%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组建以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专业大户和农技人员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生产、流通、技术、资金等多种方式合作,形成多模式、网络化、纵横交错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目前的374个发展到600个,农村专业协会由573个发展到1000个。三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围绕我市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兴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特色明显的专业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积极推进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市内农产品运输车辆免收过路过桥费(高速公路除外),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和优惠政策。

  4、加大外向农业推进力度,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上求突破。一是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入世”为农副产品出口打开了“绿色通道”,要抓住这个机遇,根据国际市场需求,选择适合我市发展的农副产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和完善一批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十一五”期间,力争在全市建成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农业基地50个,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年递增速度达到20%以上。二是按照标准化、国际化的要求,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目前我市的肉、蛋、水产品、蔬菜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但由于产品的加工、包装达不到出口要求,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今后要在对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标准化的要求,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配方,进行精深加工,并从产品包装上加以改造,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之达到外销要求。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力争培植出20-30个年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外向型农业龙头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引进国外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武装我市农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提高我市农业的科技化水平,促进农业产品升级、设备更新、技术提高。利用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产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小区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四是努力扩大利用外资渠道,组织好农业对外招商。农业利用外资一直是我市的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努力改善农业利用外资的环境,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外客商到我市来兴办一批高起点、大规模、高效益的农业外资项目。“十一五”期间,每年农业引进利用外资达到3000万美元以上,全市农业利用外资总规模达到2亿美元以上。

  5、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主动与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挂钩协作,继续以现代农民教育、种子、新技术推广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四大工程”为载体,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逐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资源,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经济板块,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种子种苗业、精深加工业、现代营销业,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农业发展。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大宗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力引进、示范和推广国内外优良畜禽、林果、蔬菜、水产品新品种,建立市、县农作物新品种引繁中心,大力推进种子产业化工程,提高种子标准化、商品化水平,加快建立一批种子种苗培育配供龙头企业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园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基地、结构调整的带动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大力研究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高效低毒低农药残留应用技术、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农作物保优栽培技术、秸秆还田与快速腐烂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运技术,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三是建立设施农业栽培技术体系。引进示范喷灌滴灌、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等高效设施栽培技术,重点推广“四膜一帘”、防虫网覆盖、电热线和穴盘基质育苗、高光能流滴消雾膜、果实套袋等设施栽培技术,努力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效益。四是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乡镇机构改革,稳定和充实农技人才队伍,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形成公益性无偿服务、企业化有偿服务和民间互助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新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到2010年,力争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畜禽、水产品良种率达90%以上,生猪、山羊防疫密度达100%,农作物秸秆利用率由10%提高到4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62%以上。

  6、鼓励农民投资创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市农民收入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主要差在工资性收入上。打工增收虽然立竿见影,但是空间有限;创业增收虽然难度较大,但是潜力无穷。因此,要构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根本途径在于发动农民自主创业,提高资产性收入的比重。一是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百万农民技能大培训”和“科普村村通”活动,围绕投资创业,为农民开展创业辅导,使更多的农民通过培训和辅导,获得绿色证书、专业技术证书,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二是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大户,造就农民企业家队伍。我市有一批农民打工者和农民经纪人经过多年的积蓄,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要鼓励他们改变观念,实行自主投资创业,由热衷于当打工仔向立志于投资当老板、由有钱存银行拿利息向投资办实业赚利润转变,实现由“打工潮”向“创业潮”的新跨越。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造浓全民创业的氛围,制定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投资兴业,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民企业家队伍,让创业的农民“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农民投资创业园区,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农民进入园区投资兴业。三是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世纪工程”,实现劳务增收。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市、县、乡三级培训体系,鼓励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定向培训 ”、“订单培训”、“跨区培训”。在搞好输出劳务的同时,要重视本地企业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强化就地转移工作,促进市内企业消化吸收更多的本地农村劳动力,特别的农村中老年和女性劳动力。完善和提高劳动力中介服务,引导和扶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办民间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有机对接,构建规范、统一、有序的劳务大市场,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副业向主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无序向有序、由单一服务向全方位服务的“四大转变”。“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每年新增10万人以上,到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达到200万人,基本形成1/3农村劳动力搞种养致富、1/3凭技能打工就业致富、1/3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致富的格局。

  7、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一是加快乡镇工业集聚发展。乡镇工业的发展,对全市经济(尤其是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繁荣农村,致富农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导产业现状,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每个集聚区都要明确自己的发展重点,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走产业集群的路子,尽量将同一产业的项目规划在同一园区,做长集聚区特色产业链。到2010年全市要建成50个营销规模20-30亿元,产业优势明显,区域竞争力强,能带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集约生态型工业集聚区。二是大力突破农村服务业。抓住全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机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提升农业现代服务业水平。努力构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资供应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等三大为农服务体系,强化良种服务、农资连锁经营、农产品现代流通、农机跨区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和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专卖店,引导和鼓励连锁经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提高农产品在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重点培植东台山羊、古河粮油、黄沙港海产品、洋马药材、裕华大蒜等十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制订好村镇建设规划,合理确定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和中心村的空间布局规划,在此基础上切实制订好相应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综合防灾、产业发展等布局规划。要围绕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组建新组织、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工作目标,大力实施农民安居、中心村建设、中心集镇再造、千村整治“四大工程”,坚持走产业兴镇、产业兴村的路子,科学布局、合理定位,使村镇成为集聚资金、项目、信息、物流、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努力建设一批特色乡镇和专业村组。在村镇规划与建设中,要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片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推进城乡基础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环境。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提高水资源供给的标准。重点实施海堤达标、四大港、废黄河、苏北灌溉总渠整治等工程;加快县乡河道疏浚,恢复提高引排标准,完成县乡河道疏浚总土方1亿方;继续实施灌区改造和节水灌溉工程,提高用水效率,完成东台堤东、阜宁渠南、滨海三层等3个灌区237.7万亩的节水改造;推进里下河腹部和四大港沿线低洼圩区治理,完成新建和加固闸、站500座。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实施南水北调总渠灌区水源调整工程,续建泰东河拓浚工程,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卫生安全,提高农村人畜饮水安全标准,新建和改造乡镇供水工程200座,解决20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使全市农业生产用水保证率达到75%,居民生活用水和生命线工业用水保证率达到95%,其它工业生产用水保证率达到90%。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推进大宗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发展特种经济作物、林牧渔业机械化,大力示范推广农业废弃物的机械化综合利用;加快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加强新型农机具的推广,提高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十一五”期末,水稻机插水平达到50%,机收水平达到90%;三麦机播水平恢复提高到70%以上,机收水平达到95%以上;油菜机收(机脱)水平达到50%以上,玉米机收水平达到20%以上;农业机械化指数达85%以上。三是加强农村交通、通信设施建设。巩固和扩大“农村五项实事”建设的成果,推进乡村道路“黑色化”,建成县通乡公路1060公里,乡通乡公路491公里,乡通村公路1426公里;建成村通村公路4704公里,实现县到乡通二级公路、乡到乡通三级公路、乡到村通四级公路、所有行政村和村民集中居住点通四级以上水泥路的目标,全面建成“村村通”的农村公路网络。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改造,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发展农村通信事业,提高服务质量。 四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活动,造就“天蓝、地绿、水清、村美、人和”的文明环境。到2010年,农村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无公害化卫生户厕率达20%发上,农用薄膜回收、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畜禽粪便处理率达100%;全市80%的乡镇建成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20%的村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

  9、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流通、劳动就业、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逐步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大病统筹、“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乡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90%以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民主法制进程。整体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农村教育等工作,着力塑造农村新风貌。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娱乐方式,提倡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文明乡风来增强村民和谐。扩大公共传媒和远程教育的覆盖面,继续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开展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引导农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通过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村民自治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10、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各项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政策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最重最难的在农业和农村,为此,必须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力度,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政策保障。一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要按照“一个倾斜”(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一个主要”(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和“两个高于”(各级财政支农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财政一般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的要求,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确保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稳定增长。继续实施农村“一免三补”政策,免征农业税,加大对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粮食直补的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扩大农业直补的范围,提高补贴标准,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的积极性。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扩大公共财政投入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增加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财政转移支付,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市县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用于农业的比例不低于15%,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的比重不低于30%。二要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加强村级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逐步化解乡村债务。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搞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动。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完善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完善农村信用社组织体系,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和农业信用担保体系。三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加强农民负担监管,防止农民负担抬头,坚决杜绝违反规定搞道路、水利、教育集资或变相集资等现象的发生。全面推行农民负担微机化管理办法,公开村级帐务,实行民主理财,进一步提高农民负担的透明度。

  四、“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重点农业项目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重点组织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骨干农业项目:

  1、农村水利建设工程。①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计划实施阜宁渠南、东台堤东、滨海三层和射阳五岸等四个灌区改造工程,完成总投资12150万元。其中,东台堤东灌区总面积52万亩,计划完成投资3000万元,阜宁渠南灌区总面积76万亩,计划完成投资3150万元,滨海三层灌区总面积39.7万亩,计划完成投资3300万元,射阳五岸灌区35万亩,计划投资2700万元。②实施圩区治理项目。全市计划实施新建、加固圩口闸、排涝站500座,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③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全市计划疏浚县、乡级河道2540条,11130公里,完成总土方1.7亿方。④实施农村人饮工程。按照国家和省“十一五”期间解决人民群众安全饮水困难要求,计划新建和改造乡镇供水工程184座,解决8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工程计划总投资3.3亿元。

  2、沿海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依托我市海堤等级公路,向内侧从能植树的地方确定造林绿化宽度2000米,全长400公里,起点为响水陈家港,途经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终点为东台境内的新港闸。工程共分三期,总造林面积100万亩,其中成片林77万亩,桑果经济林23万亩。县(市)分布情况:响水县12.4万亩,滨海县15.6万亩,射阳县32万亩,大丰市24.6万亩,东台市15.4万亩。区域内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125万亩,四旁植树1000万株,建成国家级盐城珍禽自然保护旅游区、沿海野生植物公园等八个森林旅游风景区,三期工程全部实施到位后,区域森林覆盖率由16.9%提高到26%。项目建设预期效益达109.7亿元,间接效益是木材经济效益的5.6倍,经济价值为8.8亿元,间接效益价值为92.7亿元,工程总投资为14.24亿元,其中重点工程8.54亿元。

  3、国家大型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在我市的水稻主产区——里下河腹地和射阳河沿线地区——的盐都区、建湖县、射阳县、阜宁县和滨海县等五个县(区)通过修缮农田水利工程(含中低产田改造)、完善优质良种繁育供种体系和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等,建设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150万亩,使我市优质水稻面积达95%以上,水稻单产由实施前三年平均的530公斤提高到560公斤,增产5.7%,年总产优质水稻达229万吨。农田水利工程:县乡级河道疏浚和里下河圩区、渠北黄泛区闸站工程,其中新建、改造圩口闸286座、排灌站99座,疏浚县乡河道73条;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新建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进行土壤培肥和改良。提高土地性能,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30万亩;优良品种繁育和供种体系:建设优质水稻原种繁育基地、优质水稻良种繁供基地、良种加工贮备中心,形成原、良种生产、加工及供种总量达1150万公斤以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植保监测、土肥监测、水稻病虫测报网络、粮食生产及市场监测体系等。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专项投资5000万元,地方配套3000万元。

  4、畜禽良种改造和苏东沿海无规定动物疫病出口示范区工程。①畜禽良种改造工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影响范围广,技术含量高,投入大,又涉及到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基础性和社会性的事业。今后5年内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建成科学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种畜禽场,种公牛站—配种站等),建成一批畜禽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建成一批种畜禽质量检测站。通过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优质畜禽产品产量。2010年前全市要重点完成改扩建畜禽原种场2个、改扩建畜禽扩繁场60个、建成畜禽资源场(保种场)、基因库3个、建成全市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1个。上述项目今后5年内需安排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②苏东沿海无规定动物疫病出口示范区建设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利用2—3年时间建设5个省级动物防疫检查站,改扩建市、县、乡三级动物疫病诊断和检测实验室,配备市、县、乡三级动物动物防疫检测设备和设施,配备充实市、县、乡三级疫苗运输、贮藏冷链设施,配置完善动物疫情信息网络系统。通过项目建设,我市将基本完备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病监督体系和动物疫病屏障隔离体系,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监督、疫病监测手段和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基本达到国际兽疫局有关动物疫病控制标准。项目总投资2160万元。

  5、水产品养殖加工倍增工程。①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及“三品”建设:在全市建设海淡水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120万亩,创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产品100个。②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建成省、市级海水养殖示范园区3个,省、市级淡水养殖示范园区4个。③设施渔业建设:新建鲆、鳎、鲟等鱼类工厂化养殖设施10万平方米。④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建设:新建海淡水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养殖基地50万亩。⑤外向型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新建省、市级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9个。上述项目总投资5亿元,项目建成后全市渔业总产量将达92万吨,渔业总产值130亿元,其中渔业二、三产业产值达40亿元。

  6、土地开发整理工程。①积极实施省委、省政府沿海开发战略,新匡围沿海滩涂  万亩。②全市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25万亩以上,平均每年5万亩以上,在保证本市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向苏南地区易地调剂补充耕地指标,以实现资源与资金的互补。③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争取立项50个,项目资金5亿元,整理基本农田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