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宁波 更新时间:2012-04-14
为进一步加强宁波市电子政务工作,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党政机关工作效能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电子政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113号)、《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宁波市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宁波市电子政务取得了较大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互联网出口带宽等指标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一批网络基础建设重点工程顺利建成;电子政务应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各个业务系统建设初显成效,综合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发展软环境不断改善。总体上看,已经初步形成了“四个转变”:政务网络系统建设从局部向整体转变;业务系统建设覆盖面由点向面转变;从以办公自动化为特征的简单应用向综合性的整合开发应用转变;从忽视开始向重视基础性工作转变。
(一)基本建成了满足我市电子政务发展需要的网络基础设施。一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政府计算机专网已经连通市属各局、委、办,县(市)、区等120个单位和部门,并延伸到乡镇(街道),正在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政府专网率先在浙江省政府系统中开展网上公文传输业务,完全实现了普通级电子公文的加密双向传输。二是党政机关内部局域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据初步统计,我市95%以上的局委办已经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三是应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市互联网交换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宁波市各大网络在本地的高速互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浙江省数字认证中心宁波分中心已经建成并开始正式发放数字证书,满足了宁波区域范围内对电子政务安全基础平台的普遍性要求;为政府信息化项目和重大公益性信息系统提供硬件支撑和相关服务的市数据中心项目已经在电子政务应用中发挥作用。
(二)各部门办公、业务系统建设全面展开。据统计,我市已建内部局域网的局委办基本实现了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信息的传递交换,所有县(市)、区政府和90%以上的市级机关建立了网站,部分网站还具备了信息交互功能。全市涉及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内部监督管理职能的各个政府部门相继建立了业务信息系统,其中25%的部门还建立了纵向业务应用系统。财税、国税、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银行、水利等行业部门建设的“金财”、“金税”、“金盾”、“金保”、“金卡”、“金水”等一批国家统一部署的“金字”信息工程全面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电子口岸”涉及的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信息化建设进展明显;统计局统计网上直报和数据处理系统、交通局交通信息管理系统相继投入运行;教育局建立了近千所中小学装备情况资源库,基本实现“校校通”;规划局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项目的运行深化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局全面实行项目网上申报;宁波港集团信息化项目被列入省“百亿信息化工程”。通过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党政机关管理服务水平,也增加了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公正性,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三)综合、协同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开始起步。宁波电子口岸确定的12个开发应用项目已经全面进入测试、试运行阶段,处于国内先进城市行列,已经成为电子政务的典型;宁波市政府门户网站通过整合各个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为政府、公民、企业提供共享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搭建了一个综合的新型门户平台;81890服务平台整合政府、社会资源,以各类服务单位和志愿者为依托,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民的需求;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已经立项,进展顺利;作为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城市,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工商局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公示了全市逾9万家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将进一步整合公示企业的各类信用信息,改变了企业监管方式;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在国税、地税、银行、财政等部门的全面推广,实现了提高经理国库水平、方便税收征管的目标。此外,海曙区、北仑区两地开展了人口基础库建设试点,探索了信息资源交换整合的有效途径。
(四)电子政务建设软环境得到加强。一是在组织机构方面,市和县(市)、区两级政府均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机构,综合协调并推进各级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二是在政策措施方面,编制了《宁波市2003-2007年电子政务专项规划》等;三是在法律、法规方面,已出台《宁波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四是在安全保障方面,成立了宁波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信息安全保障的若干意见》(甬党办发〔2004〕109号),安全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五是在电子政务培训方面,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电子政务培训,举办了全国第一个县局级领导干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专题培训班,以及处级领导干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专题培训班、首届政府信息主管(CIO)研修班,并开展了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市级机关网络管理员培训等活动。
尽管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展开。主要表现在:对电子政务建设内涵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尚未形成;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比较分散、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共享;电子政务法规标准工作相对滞后;既熟悉机关行政业务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少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目标对政务工作的要求,以需求为导向,以绩效为标准,以应用促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保障环境,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拓宽电子政务的应用和服务领域,加强各项应用系统整合和协同,实现政府内部行政事务的信息化和公共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工作效能和社会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在宁波市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遵循如下原则:
1.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市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部署下,遵从总体规划,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要明确各级政府与部门的建设目标和重点,确定电子政务建设优先顺序,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2.需求主导,突出重点。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突出各个阶段的建设重点,急用先上,边建设、边应用、边出成效,以点带面。
3.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网络、业务系统、信息资源,加强整合协同应用,促进互联互通、协同服务,实现人才、网络、设备、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使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4.强化服务,务求实效。电子政务服务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明确项目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务求实效,要以实现程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管理水平以及社会满意度作为电子政务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
5.统一标准,确保安全。电子政务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的规定,建立规范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发展目标
通过“十一五”时期的建设,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平台,并且在我市政务日常运行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各个政府部门内部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其他市级机关部门信息化协调发展;涉及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取得重大进展;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或基本建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政务信息的公益性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提高;电子政务标准法规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管理运行模式逐步完善,服务对象和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化;电子政务对于以软件开发为主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宁波市电子政务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到2010年,100%局、委、办通过门户网站发布信息,100%局、委、办应用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系统,100%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可在网上查询,100%行政审批事项办事状态和结果可在网上查询,90%政务机关提供网上为民服务。
三、主要任务 按照宁波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重点建设“1234工程”,即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大应用体系、四个基础数据库,完成26项主要任务,同时建设和完善金字系列及其它部门办公业务系统。
(一)一个平台
——宁波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要求,建成适合我市电子政务发展需要的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定位于内部办公,如密件传输、信息收集等,电子政务外网定位于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和开展业务系统应用,如政务公开、网上办证、网上监督投诉、业务流程管理等。调整改造我市政务专网为政务内网,新建政务外网。
(二)两个中心
——宁波市政府数据中心。在一期工程基础上,逐步追加硬件及系统软件投资,进一步完善市政府数据中心。1.建立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提供数据交换接口。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规范和标准,提供跨部门、跨格式、跨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为不同系统以及信息资源库建设提供数据交换支撑,从技术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2.建立全市集中数据存储中心,满足信息资源库及数据分析、交换对存储的要求。3.建立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实现基础数据库的共享访问和授权使用。在实现公共资源的整合和各专业系统互连互通的基础上,深化各类数据应用服务,促进政务部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宁波市信息安全中心。建成宁波市数据灾难备份中心、安全测评中心、安全服务中心。加强对全市信息化系统,特别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等级测评和保护,实现全市网络信息安全的统一监督管理和服务。
(三)三大应用体系
1.公共管理体系
——社会安全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按照市政府应急管理总体部署,依托公安110接处警平台,构建社会安全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整合建成应急指挥通信网、经济指挥共享数据平台、联动指挥调度系统和指挥大厅,建立覆盖全市、资源共享的综合应用视频监控网络和电子防控报警网络。
——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宁波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专家和指挥系统,作为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理的信息和指挥平台,为快速、准确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支撑。
——自然灾害和防汛指挥系统。以自动监测、重点监控为目标,完善水利等重要设施的远程自动监控系统和基础数据库,推进水利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全面实现自动实时调度、科学辅助决策。
——数字档案系统。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现行文件数据库和档案多媒体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各类档案(文献档案、人事档案等所有档案)的接收、整理、归档、利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存储海量化和服务快捷化。
——数字城管系统。运用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部件原理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管理、执法、监督等社会资源,实现城市管理工作数据的实时定点传输,进而建立起主动及时的问题发现机制、快速精准到位的问题处置机制、科学高效的综合评价机制,以及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智能交通信息系统。通过先进的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现有的信息网络系统,建成适应交通信息化需求的公共基础平台,并逐步建立统一的交通系统监控中心和智能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为社会公众提供综合性的优质服务。
2.公共服务体系
——宁波电子口岸。建成区域性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的统一信息平台,融入全国统一的电子口岸系统,实现本地区通关、物流、贸易管理与服务计算机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及异地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等的信息化服务功能。使各口岸单位和企业通过平台全面联网,电子数据通畅传递,为企业进出口大通关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口岸执法部门实现严密监管和高效服务提供有效手段,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支撑,以此提高口岸通关速度和效率,降低宁波口岸物流成本,以口岸的信息化带动口岸的国际化,促进宁波口岸物流和贸易的大发展。
——网上行政服务中心暨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横向联接市级所有具有行政许可权的部门,纵向联接各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联合审批以及招投标管理;通过与法人、自然人的网上互动,向企事业和公众提供行政审批业务的信息发布、政策查询、业务咨询和在线办理等网上行政服务,建立交互式、可视化、人性化的咨询办理平台。建立透明的行政审批监察系统,对全市所有审批事项的实施情况,包括每个审批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的情况和办事大厅进行实时的监控,对违规、超时等情况自动发出警告信息,同时对每个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和排名,实现行政审批的全程监察。
——81890求助服务中心拓展工程。完善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服务信息化建设,拓展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覆盖面,最终实现宁波城区统一使用81890服务平台和各县(市)、区使用81890服务模式的宁波社区服务信息化模式。同时将我市现行约30个市民投诉服务热线电话进行整合,设立一个综合性的投诉救助平台或统一归并到81890平台,让市民通过这一平台,对涉及政府有关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投诉求助,并通过电子信息等技术手段连接各职能部门,方便市民和企业进行投诉求助。
——宁波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以现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电信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及相关单位资源优势为依托,重点建设以下三项工程:1.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服务平台。通过视频直播、录播、点播、下载存储等方式,确保中央、省、市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完整、顺畅、安全地传递到各终端接收站点,满足我市农村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需求。在不断完善平台功能的基础,逐步拓宽服务范围,提供包括农业经济、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业电子商务等内容,实现全市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机构及农户、农业市场之间的网上信息交换与共享,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农讯通系统。按照农户需要、方便实用、简单有效的原则,建设实用高效的农业信息短信产品——“农讯通”短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涉及粮油种植业、林木花卉业、海水渔业、畜牧业、瓜菜业、加工业等多个行业的,包括农技知识、农产品的供销价格、病虫害防治、农业政策政务等信息服务。3.农民信箱。根据省统一部署,规划建设“农民信箱”,重点鼓励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产品购销大户建立“农民信箱”,以此来宣传展示产品,收集发布信息,带动农产品生产和营销。
——数字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开放运营为原则,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公共数据,运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网站、短信、数字电视频道、信息亭、声讯台等发布窗口为社会公众、企业提供准确、快捷、方便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成为我市公共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源应用与共享平台。
——市民卡工程。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的要求,遵循“并存过渡和逐步取代”的原则,整合市民用于日常生活的有关卡证,发行市民享受所在单位内部服务、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时都可使用的市民卡。其中,公共服务包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建设、教育、交通、城管、民政、财税、人事等有关部门的公共服务项目。
——付费通工程。在全市建立一个统一的账单信息呈递、交换、支付平台,各出账机构(目前主要指自来水、燃气、电力、电信、移动、联通等公司)利用该平台实现账单信息的集中呈递以及与各代收机构(包括银行、邮政)之间的账单数据交换;同时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使个人和企业用户能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因特网、电话、自助终端等方式在内的缴费方式,缴付各种账单费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立覆盖整个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机关办公及业务办理的全程电子化;不断扩充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建立涵盖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各关键业务信息的共享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优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广域网技术架构,提高网络安全性能,建立纵向连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横向连接税务征收机构、银行、定点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的立体式信息交换平台;进一步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网站建设,充实内容、健全功能、规范管理、提高安全性能,开发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等各项业务功能,逐步开展网上业务办理,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
——便民信息亭工程。宁波便民信息亭是指设置于公共场所,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信息查询技术、多媒体技术为社会提供公益信息和增值服务的自助式终端设备。信息亭通过强大的管理运营后台和完整、封闭的网络体系,将丰富的服务实时、准确、安全的传递给使用者。功能主要分为三块:一是依托统一的信息网络和公用服务器,提供各种信息的发布和查询,主要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信息;二是各种公用事业费的电子支付,包括水费、电费、电话费、交通违章罚款等;三是经营各种书报杂志、彩票、IC卡等。计划经过两年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0个数码桥便民信息亭,重点布置于人口流动较多的地方,如车站、医院、学校、公园等。
3.市场监管体系
——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国家税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要求,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实施工程,以便及时了解经济运行状态,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综合治税体系,依法对企业实施监管,依法征税。通过该系统的建设,为工商、税务、质监部门搭建一个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然后逐步实现企业相关的劳动保障、统计、卫生、房管、文化、外经贸等多部门的企业基础数据的交换共享和应用,切实提高政府的市场监管能力、城市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宁波市社会信用征信系统。以完善社会诚信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目标,建立面向个人和企业的信用征信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是通过把分散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个人信用信息利用合法手段进行采集、加工、存储,形成个人信用数据库,并根据金融、商业等机构的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信用评估服务。目前企业征信系统二期已经基本建成。
——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食品、药品日常监管数据中心及工作平台,实现完整的市场准入、监督检查、检测管理、案件管理、信息公示等业务管理功能,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立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建设和完善全市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普查监管系统、危险化学品登记审批系统、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事故统计分析系统等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监管业务协同,以便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工作相关动态,进一步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水平,提高应急救援决策的效率。
(四)四大基础数据库
——人口基础数据库。依托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和政务外网,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重点整合公安户籍信息、市民卡信息、人口普查信息、公务员信息、社会保障信息和人事关系信息等信息资源,逐步构建全市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对人口基础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的管理,实现人口基础信息面向政府及社会的共享和综合应用。
——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以工商、税务、财政、政法、社保、卫生等部门业务管理系统中的法人单位数据为基础,重点整合质监局、工商局、编委办、民政局社团办、国税局和地税局的企业法人信息、政府机关法人信息、事业单位法人信息、社会团体法人信息等不同部门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逐步构建全市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实现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规划部门地理信息为基础,分层整合国土、测绘、房产、建设、林业、水利等部门基础空间地理数据,重点整合我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遥感资源、全球定位信息资源和绿化信息、水资源信息、土地信息、环境信息、矿产信息、旅游信息等信息资源,构建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合理的、可共享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分类目录体系和交换系统,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数字宁波”地理信息,促进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宏观经济数据库。全面采集我市发展改革、财政、税收、投资、消费、出口、外贸、物价等方面的宏观运行信息,收集产业经济、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运行态势信息,重点整合我市发展改革、物价监控、财政、金融等方面的年度统计信息、进度统计信息、普查数据和专题数据等信息资源,逐步构建全市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的宏观经济信息库。主要建设三个子库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地区经济数据库、投融资项目数据库,以及两个应用系统即数据查询分析系统和经济预测分析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
推行电子政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践“三个代表”、体现为民服务的重要举措,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由“一把手” 负总责的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尽快抓出成效。
(二)理顺电子政务管理体制
建立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的协调。健全电子政务建设工作责任制,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管理的各级主管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落实相关的任务。要切实提高实施规划的能力,认真总结、推广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成功经验,对规划中的电子政务重点建设项目从各个环节展开监督评审。要严格执行电子政务项目基本的建设管理程序,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咨询、立项审批、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绩效考评等规范化管理。
(三)建立投资保障约束机制
进一步加大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投入。市直各部门电子政务项目符合全市统一规划和相关标准、保证资源共享要求的,由市财政安排投资和运行维护经费。各县(市)、区也要加强电子政务投入,其投资和运行经费由各县(市)、区安排。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投资的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防止盲目投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确保电子政务投资效益。
(四)落实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制定科学的电子政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核评价各地、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情况,并纳入到市政府对各地、各部门的整体工作考核体系。
(五)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同步设计、动态调整、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抓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单位在信息系统规划设计时,向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申报信息安全保护等级,经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确定项目保护等级。加强对信息安全风险的自我评估和检查测评工作,筹建国家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宁波分中心,尽快开展对重要网络及信息系统的测评工作。进一步推进数字证书的深入应用,有效保障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
(六)推进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
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抓紧制定网络、安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建立电子政务规范、标准的实施机制,确保标准在电子政务各个建设环节中的应用,为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提供保障。
(七)加大电子政务宣传和人才培养力度
继续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纳入公务员的年度考核内容,落实每年度的培训标准和计划。推荐并宣传一批成功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和优秀网站,将示范和宣传教育工作结合起来。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