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010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这一时期是本世纪头20年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构建和谐安阳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安阳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安阳综合竞争力,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根据国家、省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和《中共安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市编制了《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主要阐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一、“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实施科教兴安、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和“四路并进”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400元,五年年均增速分别为12.8%和12.1%,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亿元,年均增长23.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与“九五”末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9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9.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和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6%、17.5%。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区面积由原来的247平方公里扩大到543.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原来的75万人增加到102万人,建成区面积由69平方公里扩大到8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五年累计完成投资639.3亿元,洹河市区段综合治理、安林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建成。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列入改制范围的525户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6%,财税体制、农村税费、粮食流通、教育、卫生、金融、住房、人事、城市公用事业、城市管理体制等改革稳步推进;利用外资取得较大进展,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1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取得明显成效,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2.6亿美元,年均增长29%。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抗击“非典”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五年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一申四创”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圆满完成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的目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通过省级初验,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顺利通过联合国专家评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0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4321元和1091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4.7%和8.6%。城乡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0.6万人次,60%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
总体上看,五年来我市综合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十五”时期,虽然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加大;工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资源依存度较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第三产业增速较低,比重下降,吸纳就业的功能不强;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支撑较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不快;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利用外资规模偏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大;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等。这些都需要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发挥后发优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纵深推进,有利于我市利用区位、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承接东部梯度转移产业和开拓中西部市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在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加大对农业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我市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加快我市产业和消费升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体制性障碍将进一步消除,经济内生机制进一步完善,整个经济社会将更具活力和效率等。这些都给我市加快发展、扩大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内部条件看:我市区位优势明显,既可利用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资金,又可依托中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和西部广阔的市场,加快经济发展。我市农副产品丰富,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中介组织和专业市场为基础、生产基地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和加工产业群;工业化进程加快,部分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红旗渠”品牌的形成,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快速崛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形成了以安阳市区为中心、辐射各县市的路网框架,特别是安林、安南、林长高速公路,长泰铁路、京郑铁路客运专线等建成通车后,我市将成为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便利、快捷的运输条件。我市煤炭资源丰富,电力供应充足,为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充分的能源保障。我市有比较完整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才保障。我市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一致、拼搏进取,形成了想发展、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法制环境不断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在看到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制约因素。国家在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上仍将加强,随着对钢铁等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产业政策对我市较低产业层次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高投资、高能耗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环境污染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地区生态破坏仍在继续;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仍然偏低,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收入渠道少、增长缓慢,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中心城市辐射与带动作用不强,社会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深化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总的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市仍然面临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全国、全省和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三、“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强力实施“四路并进”、科教兴安、人才强市、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增强安阳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住有利时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发挥比较优势,依托现有基础,着力搞好钢铁、电子、制造、食品加工、煤化工五大工业基地建设,拉长产业、产品链条,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新型工业基地。
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强化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培育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繁荣的城镇化发展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坚持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推行先进适用技术,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的基础上。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快高素质人才和各类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全市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提前3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力争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处于上游水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高于生产总值增长;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文化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四、“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
(一) 坚持“农业立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实施“农业立市”战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经营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实施“抓百区带万户创建畜牧大市”计划,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提高加工增值效益,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大力实施“百万亩优质高效农业开发”计划,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搞好示范园区开发,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建设优质农产品区域生产带。积极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大力实施农业“35411”产业化经营带动战略,推动粮食、棉花、花生、瓜菜菌、花卉苗木中药材、果品、林木、瘦肉型猪、家禽、草食动物等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发,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把十大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轨道。按照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则,大力培育和扶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带动农户超万户的重点龙头企业,建立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发展龙头企业集群。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鼓励产销联营,发展和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培育3—5家国家重点农业龙头示范企业。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乱收费,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随意延长工时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机构,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在住房、入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给农民工以市民待遇。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认真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培养农村适用人才,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进一步抓好劳务输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完善外出务工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积极引导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和从业,大力鼓励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利用各种优势招商引资,加快劳务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末,全市劳务输出达到100万人次。
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构建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销售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体系。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鼓励兴办各类农村流通服务组织,积极推进农资产品、生活消费品连锁配送,健全农产品销售和生活服务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防控能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抓好农业服务六大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加强农业重大灾害信息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抗灾减灾和应对农业重大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市”和“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市”建设,搞好南水北调安阳段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切实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十一五”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60万亩,旱涝保收田达到32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10万亩。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全市所有行政村通油(砼)路。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农村户用沼气达到35万户,解决150万人左右的农民用气问题,完善沼气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加强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布局,重点发展中心村,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教育、卫生、文化等新增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缩小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逐步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和课本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寄宿生活补助。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快寄宿制学校和薄弱中小学建设,增加农村师资力量,加强农村师资培训,50%以上的农村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巩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2008年全市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发展农村通讯事业,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广泛开展文明户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二)坚持“工业强市”,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基地
把加快工业化进程摆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振兴工程”,抓好列入“223311”目标的重点企业,着力培育五大工业基地,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抓好国企改革、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建设钢铁工业基地。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实现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钢铁工业集中度,促进钢铁工业向设备大型化、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培育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钢铁工业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特种钢及市场紧缺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板、管材比例,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发展钢铁下游产品,拉长钢铁产业链条。支持安钢2×150吨转炉和150万吨冷轧项目建设,加快建成千万吨级企业。抓好永兴、亚新、新普等钢铁企业项目建设,提高板材、型材比重。加快三丰、岷山、豫北金铅、林铝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项目建设,提升冶金工业整体水平。
建设食品工业基地。着力争创和扩大优势品牌规模,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由数量增长为主向质量增长为主转变。加快健丰饼业规模扩张,组建大型饼业集团,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三强。抓好豫鑫木糖、木糖醇、山梨醇、麦芽醇,永达出口熟肉制品,华龙、瑞和粮食加工,金星、红旗渠啤酒,星河精炼花生油,瑞麦食品加工,春都八宝粥、花生露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道口烧鸡加工业等扩建新建项目,促进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安阳卷烟厂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红旗渠”品牌,建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烟草加工企业。“十一五”末,全市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10亿元,培育3-5个国家知名品牌。
建设煤化工业基地。坚持煤炭和煤化工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煤炭企业生产能力,搞好煤炭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强煤炭企业和化工企业的协作与联合,积极发展煤化工、精细化工,拉长产业链条。重点抓好安化集团合成氨原料线路改造,扩大合成氨、尿素、甲醇、甲胺、DMF生产,积极发展醋酸、甲醛、聚甲醛、二甲醚等甲醇下游产品。加快贞元集团10万吨二甲醚项目,安阳鑫龙煤业(集团)公司200万吨、超越集团100万吨焦炭项目和安阳鑫龙煤业(集团)公司积善150万吨洗选煤项目建设,综合开发利用煤焦气、煤焦油,发展煤化工精深加工产品,提高煤化工产品的附加值。
建设电子工业基地。以安彩集团为主体,大力发展技术成熟、市场容量大的大屏幕、纯平产品,积极推进超薄、环保型玻壳研发,进一步强化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强化技术创新,抓好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的研发和玻璃基板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升级。认真抓好绿色节能民用照明、交通工具照明等产品的研发生产,拉长安玻产业链。统筹规划建设国家(安阳)显示器件产业园,加快鑫盛、莱必泰、凯地等机电一体化和飞音、凯瑞、德信电子产品的发展,推进豫华照明公司机动车照明灯、高压钠灯、景观照明灯等项目建设,将安阳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鑫盛机床、锻压机械、机床电器、桦炜齿轮、振动器、安科电器、科能电站锅炉配件、宏源工程机械、定角和史家河汽车零部件、合鑫铸业等企业的扩建、重组。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发展数控机床、锻压设备、电磁铁、锅炉配件、石油机械、中小型建筑机械和道路养护机械、大中型拖拉机齿轮及变速箱、低压电器及照明灯具、锻造件产品。把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形成河南省和覆盖周边城市的数控机床、锻压设备、汽车零部件、电磁铁、振动机械、锅炉配件、石油机械、齿轮制造基地,低压电器及照明灯具生产基地、豫北锻件加工中心,使先进制造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加大能源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大唐安阳发电厂二期2×30万千瓦热电机组、林州2×30万千瓦热电机组、宏源电厂2×14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机组和50万千伏输变电站等一批电力项目建设,增强电力保障能力。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和扩能改造,抓好河南华安煤业有限公司漳武-伦掌南部煤田、鑫龙集团和超越集团伦掌北部煤田等重点矿井建设和改造。加快太阳能、风能、煤层气、地热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乙醇燃料等生物质能源替代产品,确保能源可靠供应。提高城乡居民燃气普及率,推进农村以沼气为主的能源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建成供应充足、结构合理、清洁能源占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
改造提升纺织、医药、建材等工业。纺织工业:支持豫纺、德隆、昌泰技术改造,提高精梳纱、高支纱、高支高密织物和宽幅织物比例,提高工艺技术水平。积极推动以滑县紫阳公司、市家用纺织总厂为主的巾被行业发展,形成巾被产业集群。以华豫纺织工业园、柏庄内衣批发市场为龙头,大力发展区域性针织内衣加工群体。抓好华康大豆蛋白纤维高档内衣项目,推进彩棉产业化,促进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医药工业:加大行业整合力度,促进医药工业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重点抓好九州阿维菌素、利华甾体激素、路德冬凌草、滑县明善堂伸筋活络丸、林州大众免检中药片和内黄昊海药业等项目建设,加快新药产业化和中药现代化步伐,重振安阳医药工业。建材工业:坚持上大压小、整合提升的原则,鼓励重点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全面淘汰普通机立窑,重点支持湖波集团新型干法旋窑熟料生产线项目建设,提高水泥行业集中度,提升建材工业发展水平。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增加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鼓励支持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科研生产型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国家(安阳)显示器产业园建设为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和市级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高端产品、最终消费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重点推进安阳神鹰科技公司轻型飞机项目,加快安彩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扩大玻壳、电主轴、电磁铁、数控机床、大豆蛋白、大豆纤维、a-亚麻酸、源首胶囊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争取在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尽快培育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坚持名牌兴业,质量兴市,积极推进名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利用品牌扩张产业和企业,不断提高名牌产品市场份额。大力推进现代质量管理模式,鼓励引导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培育争创名牌产品的企业进行设备更新、科技研发和产品更新换代,对获得国家和省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名牌产品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到2010年,在电子、食品、冶金、化工、机械、建材等重点行业,争创一批省、国家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
(三)坚持“三产富市”,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
围绕增加就业、扩大消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三产富市”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努力将安阳建成区域性的交通物流中心、教育科研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商务信息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
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方针,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培育黄金旅游线路,建设完善具有竞争力的精品名牌旅游景点。发挥安阳文化大市、特色山水的优势,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以观赏性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历史文化游、自然风光游、民族精神游。深入挖掘区域内丰富的人文、自然、社会等资源,积极实施“1715”工程,打造豫北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开发殷商与周易文化旅游区、红旗渠?大峡谷旅游区等七大旅游区,建设殷墟、羑里城、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十五个重点景区。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提高旅游产品档次和品位。发展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产业,满足旅客对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深化改革,吸收民营资本和外资,组建合资、合作旅游开发公司,大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办好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和红旗渠精神巡回展,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大力开拓旅游市场,支持国内外旅游集团在我市开展多种旅游业务,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新兴支柱产业。“十一五”时期,全市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游客、旅游创汇、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到“十一五”末,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万人,国内游客人数达到150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69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物流结点发展规划,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通过新建、改建、重组形成布局合理的物流结点网络体系。“十一五”期间,围绕建设安阳市物流枢纽,在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建设四个物流园区。大力开展仓储、配送、商贸、信息和综合服务,为大型商业、连锁超市和消费品生产企业提供综合物流配送服务。依托现有信息网络资源优势,整合政府、企业的各类信息资源,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标准,逐步建设和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形成开放式的物流网络信息平台。重点整合园区周边企业的仓储、铁路和公路运输等物流资源,组建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尽快过渡到完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企业集群。按照省物流发展规划定位,把安阳建成与郑州中心城市相呼应,带动豫北地区,辐射河北、山西,连接山东、京津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努力构建特色化、网络化的商贸体系,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推进大流通,把安阳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重要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加速发展物流配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多业态、多业种、多形式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科学化,消费结算电子化,商业服务信息化。改造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打造品牌商业、诚信商业。整合一批规模小、档次低、形象差的批发市场;巩固提高一批集散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区域优势,能体现中心城市地位,规模大、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商品交易市场。适应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消费习惯变化的需要,以大众化为主要经营方向,大力发展餐饮服务业和休闲娱乐业。鼓励商贸餐饮知名品牌实现规模发展,保护和振兴老字号企业,引进国际和国内知名批发零售企业和品牌,提高传统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水平。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和配送服务,引导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搞好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规划建设,构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高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市政等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促使信息产业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实现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大力发展咨询、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证券、人才、劳动力、公证、仲裁等市场中介组织,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加快房地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骨干房地产企业,规范和活跃住房二级市场。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 规范物业服务市场行为,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房地产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络,拓宽服务领域和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增加社区就业岗位。
(四)坚持“文化兴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强力推进“文化兴市”战略,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道德体系、文化建设体系和文化发展格局。2006年,争取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安阳市成为河南省文化强市。
繁荣文化艺术事业。推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快速发展,不断涌现文化精品。积极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企业文化品牌。努力挖掘崔派艺术等地方戏曲文化资源,加强对内黄农民画、麦杆画、汤阴剪纸、滑县刺绣、曲沟抬阁等优秀民间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培育和创新。提高文化对外开放和交流水平,形成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丰富多彩的新格局。“十一五”末,人均文化事业费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比重达到9%左右。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高品位、高起点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和布局合理、便捷有效、开放性好、实用性强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加快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会展中心等建设,完善图书电子文献中心和档案信息中心。加强对城市雕塑和城市建筑、街道社区及公共场所的文化艺术形象设计和改造,体现人文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各县(市)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各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在城市社区兴建休闲广场、健身场所、体育场所、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各县(市)建设青少年宫,配套改造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资源共享。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一批具有安阳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彰显独特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优势,建立覆盖全市、辐射内外、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全面整合殷商文化资源,做强做大周易、甲骨文、青铜器产业。发挥红旗渠、岳飞庙的教育和旅游功能,着力打造“红旗渠精神”和“岳飞精神”文化产业。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优势和竞争力,提高科技含量和资源开发、生产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为代表的重点文化产业,以网络传播、广告会展、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以文化娱乐、艺术培训、民间艺术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品生产园区,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区块,使我市成为豫北区域性文化中心。“十一五”末,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左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尽快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重点保证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经费。进一步确立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扩大文化企业的投融资自主权,鼓励用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以股权受让、合资合作方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改组、改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支持,提高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贷款比重。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开发工作。加强殷墟遗址的保护、发掘、开发工作,加强古遗址、古建筑重点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工作。做好文化文物景观的保护工作。围绕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出版、发行系列丛书和重点影视作品,扩大其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积极启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珍品、精品的征集和收藏。有计划地整理、出版著名表演艺术家的音像资料、民歌民乐民谣资料等历史文化积累性丛书。
(五)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以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为目标,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强化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强化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培育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繁荣的城市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完善中心城区功能。以提高综合功能和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为发展方向,按照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完善中心城市六大功能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高标准制定城市规划,强化规划实施监管,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积极推进连接卫星城市的高等级外环线建设,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完善市区边缘和市内立体交通网络,优化公交线路和场站布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通行能力。健全和完善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电信、有线电视和污水、垃圾处理系统,搞好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积极推行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深化“一申四创”工作,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目标,扩大绿地、改善环境、提高标准。加快城区水系规划与建设步伐,完成环城河和洪水河城区段综合治理,构筑发达的城市水系。高起点规划和美化洹河、环城河、洪水河,增加文化设施,建造人文景点,使其成为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文化教育的风光带。加快游园绿地建设,新增一批小游园和绿地广场,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十一五”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31%和7.5平方米以上。在注意保护古城风貌的基础上,加快老城改造步伐。积极发展住宅建设,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改善城市人居条件。实施城市精细管理,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把安阳建设成历史文化名城、新型工业基地、三产发达繁荣、秀美宜居的城市
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发展。根据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影响范围等条件,以县城为重点,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加快向中小城市发展。林州、滑县县城要向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综合实力强、文化品位高、环境优美的中等城市发展。水冶镇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以及发展定位上,要充分考虑到中心城市发展的需要,分担部分城市功能,与中心城市形成组团式城市发展框架。汤阴县城、内黄县城要加快建设步伐,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带动力、辐射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安阳县县城搬迁新建。把发展中小城市和壮大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结合起来,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集中,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发挥中小城市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和产业集聚、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
加速推进重点镇建设。按照特色突出、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原则,加快省定重点镇和市定重点镇建设。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建立小城镇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大力改善小城镇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信息网络,建设比较完善的城镇水、电、气、热供应系统。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引导产业集群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聚集,增强小城镇产业支撑。水冶镇、白璧镇、柏庄镇、宝莲寺镇、高庄乡等要纳入中心城区建设中长期规划,按照卫星城的要求加快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建成安(阳)林(州)、安(阳)南(乐)、林(州)长(治)、大(庆)广(州)和济(源)东(明)高速公路安阳段,扩建安新高速公路,形成南北以京珠高速,东西以安南、安林、林长高速构筑的“十字”型交通骨架。改建国道107京深线、省道228东南线、省道307杨小线等道路为一级公路。加快干线公路建设,全部达到二级以上等级,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建设安阳市长途汽车客运南站、北站,完成全市94个乡镇等级客运站建设,实现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8%。改造安(阳)林(州)铁路,建设长(治)泰(安)铁路安阳段和北京至郑州铁路客运专线安阳段。
完善通信基础设施。以扩大容量、提高通信能力为重点,建设通信网络发达、技术水平先进、运行安全高效的通信体系。加快基础电信传输网建设和改造速度,不断推动传输网向宽带化、数字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数字安阳”。依托互联网,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导传统工业生产、管理过程向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实现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建设覆盖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信息数据库体系,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旅游等领域的信息应用水平。
(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以根本消除经济增长的体制性障碍为目标,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强力推进开放带动战略,以积极引进外资和域外资金为重点,以扩大出口为目标,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应对公共危机和社会风险的能力,健全完善行政便民服务中心等政府综合施政平台,加快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监督管理体制,健全和落实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听证、重大决策公示、新闻发布、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全民参与”的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快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和信用社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扶贫力度,2010年完成市扶贫纲要确定的扶贫开发任务。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继续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加快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积极推进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经营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继续完善和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深化财税投资价格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收支范围和责任,积极改革市、县(市、区)之间的财税分配关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科教文卫、农村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规范各级政府债务行为。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健全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建立健全投资监管体系,加强对社会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改革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对重点公益性项目和单项工程逐步实行“代建制”。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规范价格秩序,发挥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其它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规范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提高素质。营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建设特色工业园区相结合,制定优惠政策,搭建信息、技术、质量检测等公共平台,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加快电子、钢铁、纺织、机械加工、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电线电缆、食品工业园等12个工业园区建设,使特色工业园区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改善引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优质高效工作机制,强化外商投资后服务和保障职能。在引进中小外资企业的同时,更加着力引进跨国公司的战略性投资,全面推进我市大企业与世界500强的合资合作,更多地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我市重点产业集群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等领域,鼓励外资参与传统产业改造和国有企业改革,引进资金与人才、技术并重,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改进招商方式和机制,调动企业和中介组织的积极性,采取委托招商、中介机构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形式,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力度,提高招商项目的成功率。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主平台作用,完善配套服务,引导外资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规模。
提高参与对外合作的竞争力。调整优化贸易结构,努力增加纺织、农产品等优势传统产品的出口,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整合外贸资源,加强出口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和知名品牌。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开发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发新兴市场。组织好短缺资源和原材料的进口,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关键设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培育多元化的出口市场主体。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能源资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加强与铁矿资源富集地的合作,提高我市钢铁行业资源保障程度。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各项工作,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提高我市企业规避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继续实施东引西进。发挥我市劳动力、资源、区位、产业和市场优势,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先进管理方式,加强与东部在工业、农业、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科技、教育、服务业等方面的合作。鼓励我市企业在东部地区建立销售机构,利用东部地区对外优势带动我市产品出口。支持我市优势企业到西部地区建立资源开发基地,扩大对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开发适应西部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冶金、建材、机电设备等在西部的市场份额。
(七) 实施“科教兴安”战略,提高加快发展的支撑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跃、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以加快教育发展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市”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围绕科技资源整合和共享,建设科技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和科技成果转化共享服务平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继续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使开发区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的投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加强对外科技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新品种的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化,全市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形成4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立人才集聚、激励机制。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凝聚一批优秀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支持回国留学人员及省内外科技人员来安创办高技术企业、从事高技术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相互联动的创新网络及运行机制。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育水平,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在县城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成才途径多元化和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扩大职教规模,提高教育层次,优化教学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工程,培养大量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支持安阳师范学院建设,优化办学环境,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办学层次,硕士学位授予点达到3个以上,使其尽快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全省一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支持安阳工学院办成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国际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建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支持河南省卫校、安阳市中医药学校搬迁升格,努力办好安阳技师学院。开展与国内外大学合作,鼓励国内名牌大学在我市设立分校。积极发展函授、自学、网络教育等成人高等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学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立健全扶贫助学制度,严厉查处教育违规收费,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市。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城乡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快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省、市高等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国外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党政领导人才的培训。鼓励引导企业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者。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实施智力引进和投资引进,从各方面营造优良的环境,吸纳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来安创业。建立激励优秀人才的分配奖励机制,对一流人才加大重奖力度,激发人才潜能,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积极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实施人才“155”工程,“十一五”末,全市培养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达到100名以上,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达到500名以上,县(市、区)和各部门学术技术带头人达到5000名以上。加强技术人才培训,“十一五”时期,全市培训高技能人才15000人,高级工12000人,技师3000人,农村实用人才15万人次。
(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优化人口结构、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资源减量利用、循环利用和合理开发,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应对建国以来的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加强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建设,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加快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改建市计划生育培训中心,完善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5%以上。严格限制非医学原因的性别鉴定, 预防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坚持和完善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完善人口迁移政策,促进人口结构优化。鼓励社会力量发展老年事业,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互助制度,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污染防治相结合,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逐步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以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目标,逐步建成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经济效益高效化的循环型农业体系。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废物循环利用为取向,以工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推动力,促使全社会各层次主体的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及社区建设、服务业发展模式全方位转向可持续发展轨道,逐步建立循环型城市体系。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给予资金支持,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抓住高新技术开发区列入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安钢、安化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有利机遇,加快循环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城镇。
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全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是提高工业用地的经济密度,严格控制农村和城镇居住用地标准,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加快关停实心粘土砖瓦窑场。盘活存量土地,开展砖瓦窑、工矿废弃地、空心村土地三项整治,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荒地进行开发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经营性用地要全面推行“招、拍、挂”出让制度,非经营性用地建立公开供地机制。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提高开发区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推进城市节水工作,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发挥价格杠杆作用,鼓励居民节约用水,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化。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搞好老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发展低耗水、高效益农业,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2万亩。限制高耗水、重污染工业的发展,推进造纸、火电、钢铁、纺织、医药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积极推广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产值取水量降至80立方米。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推进能源和原材料节约。引导和支持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老旧汽车和落后农业机械淘汰步伐,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继续推进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在城市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加快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普及建筑节能技术,城镇新建居民小区和重大公共设施中节能建筑比重达到80%以上。加快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实施一批重大节能项目和示范工程。在企业生产、公共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活动中减少原材料的使用,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在生产和建筑领域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鼓励使用可替代材料,推广使用新型建材,提高散装水泥使用比例。积极推广使用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加工生产的再生墙体材料。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搞好煤炭等重要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从无序到有序转变,做好共生、伴生矿、瓦斯、煤层气、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煤炭回采率超过80%。以粉煤灰、煤矸石、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电厂、安钢为依托,利用粉煤灰、矿渣、钢渣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中转库、混凝土搅拌站。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余热、余压、余气的回收利用和煤矸石、生物质能、垃圾发电项目建设。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养畜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加大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继续加强河流、湖泊、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安阳段沿线水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依法关、停、并、转污染严重企业。加大重点污染区域治理力度。严格实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全面开展清洁生产,促进建设项目在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达到清洁生产的要求,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治、污染全过程控制的转变。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绿化率、污水集
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快市、县(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建设,提高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搞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特别是保护好饮用水源。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排放总量控制、点源浓度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技术保障。加大环保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 积极推进城镇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主要通道的绿化美化水平,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开展林业生态示范乡(镇)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改善生态状况,加快建设生态良好的秀美安阳。坚持建设和保护并重,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强化对森林、水源、土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做好100万亩重点公益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的保护工作,严禁天然林采伐,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十一五”末,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465平方公里。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现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良性互动。
(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安阳的总目标,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打造活力安阳、有序安阳、公允安阳、诚信安阳、平安安阳和秀美安阳,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快社区服务平台、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共进的发展模式。支持并规范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服务。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加强劳动力职业培训,重点培养管理、技能、智能等综合型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失业预警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失业进行调控。切实保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重点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国企改制、破产企业职工以及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工作。积极统筹城乡就业,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国民收入格局,逐步形成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同步协调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稳定的支持扶助机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生活标准,加大我市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重视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化分配结果监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控制垄断行业收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健全以个人收入申报和家庭财产实名制为基础的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扩大劳务输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和完善多支柱、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女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失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困难救济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提高征缴比例。加大财政预算投入,增强基金保障能力。“十一五”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基金征缴率达到95%以上。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强化以艾滋病、结核病、乙肝为重点的重大传染病防治,预防和控制疫情发生。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建立惠民医院,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制,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狠抓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加大职业病监督监测力度,有效控制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群众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5%、75%以上,逐步形成创建卫生城市的长效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建设与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相配套的体育场馆设施,鼓励各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逐步形成以大型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以社区、乡村中小型健身苑为辅的布局合理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充分发挥各级体育协会、俱乐部的作用,积极组织高水平体育赛事,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加强“平安安阳”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社区防范组织建设,建立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坚决制止和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高度重视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强化安全生产负责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建立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处理措施预案,实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卫生防疫、市场监管等配套联动,严防各类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做好双拥共建工作,严格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关心支持驻安部队。加强民兵预备役和民兵训练基地、人民防空设施、交通战备设施建设, 提高国防后备力量保障水平。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监督,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支持各民主党派工作。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加强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深入细致地做好侨务和对台工作。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推进各项事业的依法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加大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高素质的政法队伍。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特别是黑恶势力、严重暴力犯罪、毒品犯罪等,确保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公民素质教育,培育和倡导“务实、开放、创新、诚信”的新时期安阳人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伦理、生理、心理知识教育,深入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扎实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对新闻舆论、社会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普及,为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构建和谐安阳提供理论指导、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五、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在主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实施规划分类指导。本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以及利用外资、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发展任务,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市场主体,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来实现。各级政府要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
本规划确定的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
本规划确定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促进就业、扶贫救助、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目标任务,是政府的承诺,主要运用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尽力完成。
本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任务,主要依靠执行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治手段,并辅之以相应的经济手段加以落实。
本规划确定的各项体制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安排,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并不失时机地推进,如期完成。
(二)建立完善经济政策。完善公共财政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市级政府投资规模。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
加强和改进产业政策工作。优先安排和引导资金、土地、能源、重要资源等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聚集,支持高技术产业和其他优势产业发展。实施中小企业促进计划,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壮大。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运用经济手段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继续实行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政策,鼓励高技术产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产品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生产,限制污染重、消耗高的产品生产,引导节约型消费。
(三)加强对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制度协调和政策协调。在投资部署、项目决策、财税金融、土地供应、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统筹协调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的关系,加强经济运行预测预警,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走势,适时调整年度工作部署,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发展。
市发展改革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市政府要组织进行中期评估,评估报告要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需要修订时,由市政府提出调整修订方案,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