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2007年1月24日首次发布了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数据显示,2006年与2005年相比,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整体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
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连续两年对10000多名北京市民、1000多名在京居住2年以上外籍人士的社会问卷调查,和对北京市320个公共场所地点、约20多万人、18万辆机动车、累计1700个小时的现场观测数据,2005年12月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65.21;2006年12月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69.06。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说,这组指数反映了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整体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也反映在公共生活领域还有一些不文明现象需要改进。
此次发布的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包括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五个体系。围绕城市居民、农民、未成年人、来京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陆续对1万名市民跟踪抽样调查,如对市民公共行为进行大规模现场观测。
2006年与2005年相比,在公共卫生方面,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两种不文明现象的发生率分别由9.1%下降到5.3%,8.4%下降到4.9%。在公共秩序中拥挤、行人横穿马路,以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等不文明现象明显有所下降。例如:2006年与2005年相比,等车拥挤现象的发生率由38%下降到15%;加塞现象也由9%下降为6%;非机动车闯红灯现象发生率由22%下降到11%,下降了一倍。
冯惠玲说,此次调查通过对分布北京18个区县的城区居民、农民、来京务工人员、在京外籍居住人士等不同群体的抽样调查和现场观测,获取了300多万个基本数据。在此基础上,组织伦理学、社会学、城市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合作研究,最终形成对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总体评价。这也标志着对首都市民文明素质的评估首次有了比较科学、规范的尺度。
文明行为的观测和分析、有利于对城市文明进行准确评估和制定政策、措施,也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文明指数研究工作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下一步将要把采集、分析、发布、教育形成有序流程,大批数据和原始资料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多个参数形成数据库。“市民文明行为监测”和“市民精神文明网络教育”,也应纳入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即通过“采集—汇总决策---发布教育”,完成整个流程。
将对工业和城市的有形数据的监管方法,移植到社会科学,应当是社会信息化的内容,实际上,我国在城市交通、减灾和环境卫生等等方面,早已采用了量化分析、管理方法,将有关精神文明的整体数据综合起来监管,必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效地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资料回顾:
一种用来描述深圳文明发展状况、评价文明发展水平、预测文明发展趋势、研究文明发展规律、评价文明创建成效的重要指数——“深圳市文明指数”,2005年4月已经公布。
深圳市文明指数评价指标,遵循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代表性原则,分关爱指数、幸福指数、人文指数、安全指数、诚信指数、环境指数、廉洁指数七个一级指标,七十五个二级指标。
其中,关爱指数包括福利彩票销售额、法律援助人次、注册志愿者人数、残疾人就业人数、社会救济对象总人数、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垫付欠薪员工数、办理收养登记人次、无偿献血人次、志愿无偿捐献眼角膜人数、志愿无偿捐献遗体人数等十四个指标;幸福指数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每五万人配备急救车辆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数、万人医生数、万人医院床位数、平均预期寿命十一个指标。
根据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专家的测算,二○○○年至二○○三年的四年间,深圳市的文明指数分别为100、107.77、127.62、128.14,年均递增为9.04%。
专家据此认为,深圳文明指数年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创造了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同时实现了文明发展与经济发展呈良性互动,文明系统内各子系统也呈全面协调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