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街面犯罪模式
便衣警+电子眼=震慑力+安全感
曾以乱出名的广州火车站运用该模式后实现134天“零发案”
提起广州火车站广场曾经的治安乱境,不少人有着黑色的回忆。由于治安相当复杂,网上一度出现《安全通过广州火车站攻略》这样的帖子。但情况如今已悄然发生变化,今年上半年,火车站广场竟有134天“零发案”,排队报案的情景不再,群众安全感大大回升。
对于广州火车站地区的整治经验,省委常委、公安厅长梁伟发非常关注,他履新之后,首次到广州市慰问,就专门来到火车站地区,视察了流花地区视频监控中心,还到广州市公安局便衣侦查支队进行调研。
不少基层民警暗地里讨论:新厅长到这两个地方了解情况大有深意,因为广州火车站地区之所以整治效果良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便衣警察、视频监控双管齐下,极大地震慑了罪犯。广州市也正是把便衣警察、视频监控“双剑合璧”,才在打击街面犯罪中取得了不俗战绩。
“暗哨”威慑躲在暗处的歹徒
今年7月中旬,广州大道的栏杆多处黄丝带飘飘。几天前,一位便衣警察在追捕犯罪嫌疑人时在此处被飞速行驶的车撞倒,英勇牺牲,这名英雄就是便衣警察陈世豪。一批批群众自发地到陈世豪牺牲的地方绑上黄丝带,以此纪念这位英雄。陈世豪,是广州数千名便衣支队成员中的普通一员。
在没有专门的便衣侦查队伍之前,广州警方和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一样,在打击犯罪上往往有这么两种套路:一是“办公室遥控打击”,多数警察坐在机关里制订文件,下发通知,让寥寥无几的一线警察以一当十;二是“案后打击”,即预防措施不力或没有预防措施,只有在发生了刑事案件甚至出了人命后才通过侦查手段进行打击。便衣侦查支队的成立,催生出一种新的打击模式。广州市人大代表谢小能就说,便衣警察的出现,改变了以前警察在明处、贼在暗处的状况,更容易对歹徒产生威慑力。广州市公安局组建便衣侦查机构以来,公交线路和主干道沿线的刑事案件同比下降了20.2%,其中“两抢”案件下降了5%。
57万“电子眼”布下天罗地网
笔者曾亲身到流花监控室,体会电子眼监控布下的“天罗地网”。只见镜头定格在流花汽车站门前,人群中的一名男子将手伸进前面一名旅客的口袋,偷走了一台手机,得手后便迅速转赃到旁边同伙的手中,整个过程极为迅速且隐蔽。流花监控室民警通过治安视频监控捕捉到这一瞬间,并立即通知巡逻民警实施抓捕。两名不法分子得手后还来不及离开,巡警已将他们人赃并获。
至今年4月,全省共安装了近57万个视频监控摄像头,为基层所队新增电脑近27260台,已有1550多个派出所和6万多名基层民警使用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这一系列措施可以说是为警方装上了遥控“电子眼”,严密的监控使犯罪分子无处遁形。去年流花火车站地区刑事案件比2005年下降49%,全年零发案天数116天;今年上半年又同比下降了65%,该地区治安实现突破性转变,成为广州安全、文明窗口,可以说是广州市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
其实早在几年前,各地就建了不少视频监控的“电子眼”,但作用并不明显。为什么呢?一位资深警员为我们解开了困惑:“以前的一些电子监控系统平常不用,摆在那里‘积尘’而已,领导来了,才拿出来看看。现在领导抓得实了,也就抓出了效果。”对此,梁伟发也多次指出,视频监控系统不是建给上级机关看的,不能建好了不用,必须在实际办案中发挥作用。
刑侦模式
刑事科技实验室福尔摩斯也难敌
深圳警方两年利用国际一流刑事科技手段破案37226宗
今年6月21日,深圳市公安局获得了一份国家级的认可证书——深圳的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成为符合国际标准、获得全球46个发达国家互认的一流法庭科学鉴定品牌。笔者采访了解到,深圳的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之所以获此殊荣,有着非常坚实的专业背景:从2005年至2007年6月,深圳警方共利用刑事科学技术手段破案37226宗。全市共受理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物证检验鉴定102617宗,出具各类检验鉴定结论文书96325份,检验鉴定正确率100%。
指掌纹识别系统2分钟查明死者身份
今年5月9日早晨,沙井下区街边发现了一具男尸,双手和脸部都缠有黑色胶带纸,宝安刑警大队技术人员立即在现场提取死者指纹,输入市局指掌纹自动识别系统查找,经过对比,2分钟不到查明了死者叫翟建某,曾于2000年1月18日涉嫌盗窃被警方采集指纹。
这个指掌纹自动识别系统是深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一个佐证。目前,该指纹库共录入指纹150万枚,掌纹54万枚,现场指纹12.3万枚,指纹累计破案10401宗,其中命案118宗,抓获犯罪嫌疑人2031名,在全国指纹会战中破案总数获得全省第一。
市区两级实验室获国家认可
据了解,深圳市公安局率先开展了市、区两级刑事科学技术室同步申请实验室国家认可工作。2004年开始,该局进入考察调研论证;2006年建立科学严谨的刑事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今年4月3日,该局接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专家评审组的现场评审。今年6月21日,深圳市公安局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正式颁发的国家认可证书。获得认可的能力范围包括法医检验、照像图像、微量物证、声纹、毒物毒品等22个专业门类80个检验鉴定项目。
这样的成绩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笔者了解到,从2005年至2007年6月,深圳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共勘查刑事案件现场161569宗,全市的整体现场勘查率都保持在98%以上、提取率在75%以上、检定率在80%以上、现场勘验记录制作率、现场书面分析率和现场痕迹物证建档率均达到了100%。
新系统杜绝检验人员推诿
深圳市公安局刑事技术综合管理系统也获得了认证专家们的高度认同。该系统是刑侦支队技术处经过长时间调研,自行研发的。该系统包含了检验鉴定、实验室认可、技术工作等25个管理模块,实现了刑事技术工作管理的规范化、网络化、信息化。该系统于去年5月14日正式启用后,面向全市公安机关开展统一受理工作,替代了以往案件受理标准不统一,受理案件程序不规范等做法。今年初至8月10日,该系统就已受理案件3000余宗。
有了这套综合管理系统,送检人只要在基层部门实行网上委托后,将检材送到受理中心,受理中心再根据有关规定确定是否可以受理。符合受理条件的待鉴定后出具鉴定书,不符合鉴定条件的则出具终止鉴定书。检材的送检和分检等都实行条码化管理,检材在哪,到了哪个鉴定程序,条码一扫就一目了然。
一名在现场刚办理好送检手续的民警告诉笔者,这套系统非常方便实用,尤其方便了基层,只要手续合法,检材符合鉴定要求,接检中心都无条件接检,不会存在检验过程中工作人员推诿影响鉴定的事。
社区警务模式
入户调查走访警民关系和谐
梅县民警李光照独创“入户调查工作法”实现警民“零距离”
晚上九点多,李光照敲响辖区居民老古的家门。
谁知老古就是不开门,隔着厚厚的门撂过来一句话:“我们家和警察无缘,跑我家来干啥?”
这已经不是李光照第一次吃“闭门羹”了。
老古是梅县新城锭子桥居民,儿子小古被公安机关强制戒毒回来后,老是“见首不见尾”,老古夫妇也对社区民警抱有很大成见。这一切让民警李光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然而李光照没有气馁。为了及时了解小古的思想状态,改变老古一家对民警的看法,他先后10多次夜访老古家,最后终于消除了老古一家的抵触心理,与他们一家成为了好朋友。如今,只要远远看见李光照的身影,小古都要追上去和李光照聊上几句。
全省首家个人“冠名”警务室
李光照是梅县公安局宝华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在工作中,他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很快就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成为社区居民信任的人。今年7月,锭子桥警务室被梅州市公安局党委命名为“李光照警务室”,成为全省首个以民警名字冠名的警务室。
宝华派出所所辖的梅县新城是梅州商贸最繁华的集中地之一,人口流动性大、人户分离。而宝华派出所锭子桥社区是该所所辖五个社区中最大的一个,地处城乡结合部,农居混杂,辖区内实有人口6448人,其中外来人口有2000多人,特种行业及娱乐场所61家,治安问题和各类纠纷较为突出。
去年10月,锭子桥警务室成立,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副所长李光照主动请缨,成为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一年来,他经常深入社区,结合社区实际,查找存在问题,大胆创新,以加强人口管理、开展入户调查为切入点,采取“群众外出我巡防,群众休息我上岗”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开展入户调查走访。经过不断探索,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法,使一个长年“治安问题多、刑事发案高,群众很不满意”的社区变成了一个“矛盾纠纷调解及时,刑事发案大幅下降,群众的安全感大大增强”的文明社区。
“言明”“倾听”“服务”“互动”
在新的形势下,社区警务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准不同,素质参差不齐,脾气秉性各异,使入户调查工作格外难开展。那么,如何能够促进社区警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社区民警在开展入户工作中能更快地贴近群众,获得群众的的信任呢?李光照在工作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套自己的工作艺术——“入户调查工作法”。此法又分为五法,法法贯通,其核心有四:一是“言明”,言明自己主动上门服务的诚意。对第一次接触的群众,李光照主动打招呼、问好,消除陌生感觉,拉近警民关系;二是“倾听”,就是耐心倾听群众的人情世故,家短里长,甚至牢骚怪话,让群众想说的话说完了,将心中的不满疑虑发泄完了;第三是“服务”,就是通过“进万家门、纳万家言、暖万家心、办万家事”活动,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大宣传力度,上门给群众传授防抢、防盗的方法,提高居民防范意识。最后是“互动”,即积极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文娱、公益等活动,让居民了解并认可自己。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李光照的“入户调查工作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社区民警的共同努力,辖区内警民关系更和谐了,防控和打击犯罪的力量更强大了。据统计,警务室自从去年10月份设立以来,辖区内的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67.1%,查处率上升30%。今年以来,社区民警收集群众反映的各类治安信息129条,通过信息成功破获刑事案件25宗,查处治安案件62宗。“李光照工作法”也得到省委常委、公安厅长梁伟发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交通管理模式
交通管理智能化助君行车常绿灯
广州:
投2亿元建设交通指挥中心
笔者近日在广州市智能交通管理指挥中心看到,指挥人员能够在电子地图上设置岗位和安排勤务,发生警情时能够快速查看事发现场周边的警力部署和GPS定位,快速调度最近的警力赶往现场处置;当警情升级时,支队指挥人员立即调用系统自动积累、自我优化的应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投放警力,督促周边大队协同一致地执行应急预案,以最快速度排除警情恢复交通。
指挥中心还能够及时通过监控发现由机动车乱停放等交通违法行为引发的交通秩序混乱现象,迅速调度警力进行整治,特别是对一些交通黑点、顽点,可以根据历史监控资料准确锁定其规模和时段特征,制定周详的整治计划,选择最恰当的时机予以持续精确打击,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勤务跟着流量走”。
广州目前已经建立起集接处警管理、交通监管、信号控制、交通诱导、电子地图、警力定位和综合查询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拥有1个指挥中心、9个分控中心和6个副控中心。这都是“三基”工程建设开展以来,广州市公安局立足城市发展需要,切实加强交通管理科技建设的成果。广州市委、市政府为此已经投入了2亿多元。
据介绍,交通智能管理系统自去年9月底正式开通以来,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迅猛、车辆剧增与交通管理效率较低的矛盾,实现了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五个转变:一是实现了交通管理资源从零散孤立到资源共享的转变,使交通管理资源更加广泛地用于服务社会。二是实现了从被动出警到主动出警的转变,使市内交通接处警时间平均缩短2—3分钟。三是实现了交通管理从传统简单执罚到现代化智能疏导的转变,通过智能系统及时通知发生轻微交通事故的车主移开事故现场等待处理。四是实现了交通警卫工作从传统人力型到现代智能型的转变,减少了路面警力消耗,确保了警卫路线更加准确、安全。五是实现了交通执勤执法监督工作从简单量化到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转变。
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的建成,还大大增强了广州交警部门交通管理宏观控制、指挥调度和协调应变能力,为举办2010年亚运会提供高水平的交通组织管理与交通服务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山:
信号绿波带系统获省科技奖
本月8日,中山市政府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全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该市公安交警支队支队长卢一夫代表支队接受表彰。此前,该市公安交警支队与某公司合作研发的“国家中小城市(中山)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该系统中的交通信号控制子系统交通信号绿波带更能让广大驾车一族一路绿灯,提高通行效率。
以往,由于各个路口的信号灯互不联通,缺乏协调,不能随交通流实时变化,导致了整条道路的车辆停车次数大增,造成通行效率降低。2002年初,中山市公安交警支队开始与某公司合作开发中山智能交通系统(ITS)。2005年9月3日,总投资5500万元的“中山市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通过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验收。
所谓的干线(绿波带)的协调控制,就是在一个区域或一条道路上实行指挥一致的信号灯控制。线控范围内的信号灯全部纳入交通计算机控制系统,使用先进的交通算法,根据车流量和该路段平均车速科学合理地指挥交通,如遇第一个绿灯,则所有信号灯全是绿灯,整个范围内全是畅通无阻,从被控制的主干道路各交叉口的灯色来看,绿灯就像波浪一样向前行而形成绿波。目前,中山城区的华柏路、兴中道的早、午、晚交通高峰期均实现了绿波带控制。
据悉,实行绿波带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每个路口的信号周期必须相同,各个路口的流量相差不能太大,而且要有一个相位差。同时,在绿波带路面上,驾驶者必须保持在规定时速内行驶,才能遇到连续的绿灯。超速行驶或缓慢行驶,遭遇红灯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戎明昌 刘中元 翟永鸣 实习生 钟达文
通讯员 李喆 周保军 陈忠群 刘洪希 陈英 黄伟军 何皓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