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普及网络信息缩小城乡差距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韩国忠北大学教授  李玉禾
 
 
 
  信息化网络工程的推进背景
  目前,在韩国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信息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仅限制了农村居民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还导致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差异和收入的两极化倾向,这些现象恰恰是妨碍社会团结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2005年韩国农村居民的互联网利用率只有23.0%,和全民平均利用率71.9%相比,差距甚远。

  为了建设高品质生活环境,逐渐消除信息化差异,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韩国政府正积极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实现国家的均衡发展。

  信息化村庄建设稳步推进

  为了建设和谐的信息环境,行政自治部设计并积极督促工程计划的实施,在确保预算的基础上,构建和管理中央系统,为电子政府做积极的宣传。按照分工,地方政府负责构建和管理地区信息网络,营造信息利用环境,对农村居民实行信息化培训,在现场给予大力的行政支援。另外,乡镇政府负责建立网络信息村管理委员会,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在开发农民的收益模式的同时,有序地经营乡镇信息中心。

  目前,韩国政府对信息网络村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对此工程的预算为:中央政府投入6400万美元,地方自治团体投入4100万美元,乡镇政府投入1100万美元,总计1.16亿美元。

  通过5个批次,目前全国已构建了总计306个网络信息村(其中第一次构建25个,第二次78个,第三次88个,第四次89个,第五次26个)。

  网络信息化村推行的服务主要集中在构建超高速宽带网络基本设施,提供个人电脑,建设乡镇信息中心,开发信息收益模式,对居民进行信息教育,确立管理系统以及营造信息化氛围等7个方面。目前建好的乡镇信息中心已经成为村民信息化教育场所、文化生活场所和村民们的交流场所,还被运用为信息服务银行系统、电子政府网站等。

  积极开发特色产品的电子商务。将乡村生产的特色产品通过网络告知城市的消费者,经过订货、配送、确认等步骤,方便农产品走出乡村,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自信息化村庄工程开始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网站会员人数从2004年底的8.5万人提高到2007年的13.5万人。信息村的销售额也由2003年的617万韩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2980万韩元。村里的家用电脑普及率也由21%发展到67%。此外,网络信息村的互联网点加入比例也由以前的8.8%提高到了64.5%。

  信息化村庄建设带来可喜变化

  通过信息化村工程,韩国能改善信息利用环境和信息利用生活化水平,创造出新颖的收益模式,确保农民能够拥有较稳定的收入;通过IT设备连接,开发出新的发展模式,形成地区共同体意识;号召农民树立主人意识,学习参与民主主义;消除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信息水平差异,还带来农村居民的发展信心不断增强,养成应对变化的挑战精神等。

  以韩国庆尚北道奉化信息化村为例,村里有217户,575位农民。国家和地方共投入55万韩元,为奉化村建设拥有11台电脑和一台投影仪的信息中心,让120台电脑走进了农户,家用电脑普及率由实施工程前的0.03%增加到了59%。由此,村民们可以通过网络商城销售本地产松口蘑、香菇、苹果、核桃和土豆等农产品。利用电子商务,奉化村将销售额由2003年的400万元提高到2006年的5亿元,直接服务的顾客人数也保持了2463人之多。

  事实上,信息化村建设能够提供双向的信息传播。一方面,城市旅客可以通过乡村的网络信息村电子系统以及无线收信机系统简便地了解地方的特色产品、住宿和旅游状况;村庄方面,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介绍村庄,进行电子商务,提高村民收入,提高村庄形象,为国家的和谐发展做贡献。

  信息化村庄的未来发展方向

  韩国政府目前计划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直到2014年,继续构建800个网络信息村,这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成长期(2001—2006年)。将网络信息村建设成全国性政策事业,构建306个乡镇;由中央政府主动推进事业;选择适当的乡镇,开发和增加网络信息村典型。

  第二,扩大期(2007—2011年)。管理工程事业的主体由中央政府过渡到地方自治体与乡镇。开发农村与渔村地区,为其提供固定提高收入的模式。

  第三,稳定期(2012—2014年)。以地方自治团体和乡镇为主推进事业,接着形成自立的运行机制,起到地区发展的领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