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在信息助农启动仪式上作主题发言
来源:新浪 更新时间:2012-04-14

  尊敬的强书记、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今天,全市相关委办局的代表、郊区县的代表、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的代表,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聚集一堂,共同见证“北京市信息助农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的启动。在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北京“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全市相关委办局及各企、事业单位对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网络系统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有力促进了郊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怀柔区委区政府,在积极推动“一站式”办公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又在进一步推进郊区信息化的进程中做出了新的探索。今天,我们启动的“北京市信息助农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是市科委组织全市科技资源,依托网通公司遍布区县的电信资源,将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就是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强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郊区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轨道,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初始发展阶段。2001年以农业生产技术的卫星远程教育系统建设为标志,全市各委办局联合行动,为“三农”服务的各种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乡镇普遍建设了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农业企业及农业示范大户除了从网上获取信息,也开始尝试着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来促进销售。信息系统的使用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实惠,也使农民对信息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是初步整合、系统化传输阶段。各区县以科委为主导的局域网络办公系统及区县信息中心开始发挥其在郊区信息化建设中的普及和带动作用,区县信息化建设初步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以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的农村科技服务港为依托,将本企业的主页挂在了Internet网上,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自己,扩大了市场影响,拓展了市场空间。

  目前,我市郊区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从信息服务手段上说,北京市基本形成了集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无线网、卫星网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相关农村服务网站已初步建成,并建立覆盖京郊所有乡镇和一批重点村以及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民远程教育站328个。相关委办局建立专门面向农民服务的网络培训教室100多个。郊区农民家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77%;从事一产的农户,大约每200户拥有一台电脑,占0.5%。

  从服务内容上说,经过全市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市属农业科研院所和农口局、总公司为主体,以郊区县乡镇及各个公司企业为补充的农业综合信息现代化网络服务体系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它主要由通向郊区县的五条涉农主干信息“ 高速公路”构成:一是由市农委主办的电子政务系统;二是由市农业局主办的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三是由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主办、农口8家单位合办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221信息平台);四是由科委支持、市农科院主办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农民远程教育系统;五是由乡镇企业局主办的北京郊区投资平台。此外,市农科院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前国内最为齐全的农民远程教育课件资源系统,已制作农业多媒体课件32大类,2000余项。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建设12大子系统。该数字信息资源中心的建立为北京市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农民获取信息提供了信息源头。

  从推广应用上说,在实施“221行动计划”中,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已吸收会员1077家,组织培训达600多次,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一批特色农产品依托信息网络,促进了产销。市科委2002年开始实施北京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经过两期的实施,已建成了5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县、6个示范乡镇。远程教育直接受训农民达65万人次,辐射受益农民近10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建立起了一支基层信息员队伍。这支队伍已成为各乡镇或村的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在当地起到了示范与带头作用。

  几年来,我市郊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网络信息系统需求的增加,全市为“三农”服务的网络信息系统也初显出一些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缺陷。一是多数网络系统依靠政府运行,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二是单一信息化和科普宣传不能推动农村各信息资源的综合运用,信息单方面传输没有注意与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个性化需求对接;三是只注重于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的传输,而没有注重信息的综合性。上述这些不足,造成了信息网络与农村每一家、每一户的实际生产和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结果,并且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业务拓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郊区信息化建设如何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思索的问题,同时也是科技工作如何进一步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做好支撑的关键所在。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三农”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从根本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企业唱主角的运营机制转变。即改变由政府有关部门为主体负责信息服务、管理、运营的工作方式,而由政府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入郊区信息化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企业在郊区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新的运营机制。二是实现由单向片面的“技术灌输式”的信息服务向双向全方位的“需求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的转变。即改变从技术供给方单方面出发向农民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方法,真正从农民生产生活的各种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实时、互动、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变“我们认为农民需要什么”为“我们问农民需要什么”,努力把各种信息化手段发展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离不开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新形势和经济发展需求,市科委联手全市各相关委办局,在全市农村工作“221行动计划”方针的指引下,在“引擎行动”、“涌泉行动”的具体工作部署下,经过近一年的调研,确定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将信息服务寓于企业的赢利模式之中。将单纯的信息传输变成了解市场、贴近专家、城乡一体、和谐生活的综合信息服务的工作方针,并以“北京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为标志,将这一工作方针落到实处。

  “北京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是以电信公司为主体,吸收农业企业、软件企业、中介机构等,共同筹集资金组建成股份制的运营公司,这种新的机制保证了信息服务建立在企业赢利的基础上,使北京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在政府引导下自我发展的轨道。同时,组合利用卫星远程教育站点、农民网校等有效资源,是信息服务实现企业化运营的坚实基础。

  “北京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的各信息驿站的建设,紧紧依托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使信息化的手段成为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联系农民、服务农民的纽带和桥梁。这样既保证了所提供的信息及农民所及,又提高了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为农民服务的能力。

  “北京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在每一个信息驿站里,大范围地组合全市为“三农”服务的资源,既有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也有方便快捷电子支付;既有互动式的远程教育,也有喜闻乐见的电子娱乐,这种信息服务巧妙地将技术寓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将知识寓于娱乐之中,将赢利寓于服务之中,实现了信息的综合服务。

  “北京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将天网、地网、人网综合成一个大的网络系统,将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电视机、电脑变成了信息终端,有效地联接了信息网络与农村每家、每户的“最后一公里”,使信息化建设贴近了农民生产和生活。

  综上所述,我们将连手各相关单位,有效地组合技术资源为企业服务,有效地组合企业资源为运营提供保障,用这种新的服务机制为“221行动计划”作好科技支撑。这也正是我以前所说的市科委将继续加大投入,在落实“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的主题计划过程中,借助我市科技资源丰富之“长风”,加快一系列面向“三农”的信息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京郊大地、为全国广大农村,提供适合国情、节约型、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扎扎实实地为三农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工作。

  最后,预祝“北京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