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迎新
随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如何提高政府自身管理的水平,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实现公共治理的和谐等问题,又将电子政务推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全社会都期待着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改善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政府执政水平,从而提高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促进社会和谐。时代的发展赋予电子政务极其重要的使命,那么,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能胜任这一角色吗?答案并不令人乐观。
一、当前电子政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规范指导
在没有明确的、可行的规范指导下,各级政府摸着石头过河,各自探索着电子政务发展的规律。尽管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出色的应用系统,但是总体来看,方向问题仍然是困扰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特别是在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上,方向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必然导致门户网站建设激励不足、服务意识淡化、人力财力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政府门户网站虽有所发展,但无“质”的飞跃。各地政府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循环局面。但是这些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低水平的进步,而不是从一个阶段到另外一个阶段的质的飞跃。除了一些传统项目如信息发布外,真正体现电子政务发展中高级阶段的网上服务和政民互动等核心应用并未全面启动。
2、电子政务作用未充分发挥,远未融入到现行的行政体制中
当前,电子政务对政府部门提高行政效率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尚未真正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电子政务的建设主体处于政府机构的边缘化地位,不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不少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发展方向认识不太明确,存在着一些偏差,他们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和意愿并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来提升管理、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有的纯粹是为了所谓“领导工程/面子工程”,有的迫于行政压力或者舆论压力,有的是为了炒作,获取在社会舆论中的形象。这就直接导致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关注强度不够,导致激励不足、服务意识淡化、人力财力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重投入,轻服务”,“重建设,轻维护”,仅仅把电子政务项目作为“形象工程”的一部分。
3、应用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导致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普遍缺乏宏观规划。许多地区没有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是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技术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型新的重复建设。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4、重电子、轻政务,行政管理模式创新不足。
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应用,忽视政府管理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与再造,信息技术应用与政府管理创新严重脱节。在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中,一方面,在建设中当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流程发生矛盾时,习惯的做法往往制约着信息化的进度,结果经常是计算机处理方式要模仿旧的或现成的处理方式做事,信息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重了公务员的负担,成为累赘。另一方面,从事电子政务建设的人员往往受技术与产品推动而忽视需求因素,对政府管理行为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政府管理活动向信息技术提出的真正需求缺乏了解,从技术实现方面考虑得多而从应用效果方面研究得少,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业务脱节的问题(包括技术与产品选择不恰当,系统规划设计跟不上管理业务的变化,数据准备不足或不符合需要,对用户培训不够等等),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实际上,电子政务与信息技术应用有关,但不局限于信息技术应用。电子政务的形式是电子,内容还是政务,本末不能倒置。推行电子政务的目的,主要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帮助政府更好的履行职能。电子政务建设只有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管理业务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效应。
5、没有明确、完整的项目需求目标
项目需求不明确通常是导致电子政务项目出行问题的主要原因。需求问题常常发生在以下情形:
需求过多:大型项目比小型项目更容易失败。
需求不稳定:用户无法决定他们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
需求模棱两可:不可能确定需求的真实含义。
需求不完整: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创建系统。
由于以上这些问题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电子政务项目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电子政务项目建成之日就是闲置之日,没有真正推广使用;有的电子政务项目虽然实现了预期功能,却因为政府管理体制、办事人员素质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更有的电子政务项目由于预期目标过高,而建设能力不足而无法完成。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电子政务之道
1.自上而下建立统一的发展规划、技术标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电子政务更不例外。我们应该根据电子政务的自身特点,吸取近年的建设中所产生的经验教训,自上而下即由中央政府出面制定统一的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任务、目标,并且要有组织、有步骤的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实施,这样才能适应电子政务本身的特性,并指导我国电子政务的正确健康发展。此外,制定全国甚至与国际接轨的统一的技术标准也是当务之急。技术标准化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必要前提。当前,我们应该尽快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既适合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特点并与国际标准兼容的电子政务标准。再次,必须要同时建立电子政务相关制度和法律体系。制度建设是电子政务顺利推进的一个根本保证。在推动电子政务中,各地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资金、技术,而是传统的行政弊端。解决这一问题,要把“电子政务”同“政府管理创新”相结合,建立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2、立足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力发展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电子政务建设应该始终围绕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这一根本目标来进行,才能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资金条件。当前,我们应当积极建设跨地域、跨部门的政务应用系统来实现这个目标。大家知道我们国家除了“12金”工程外,大部分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都是在本部门、本地区内部,按照行政机构的组织和要求进行实施。跨地域、跨部门、面向政务的应用系统往往由于部门条块分割等管理上的原因而难以组织和实现。然而按照行政机构来实施电子政务应用,更多的是提高了事务办理速度,只能从“量”上提高行政效率,但是较难同时实现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往往还要增加行政成本。只有面向政务,建立跨部门的应用,才能从根本上进行业务优化、流程再造、管理创新。管理结构的优化变革能从“质”上带来真正的高效率,实现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进而为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资金条件。
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不但是政府履行某项职能的工具,同时还是提供管理创新机遇的环境与技术平台。可以说,建立面向政务的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是实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迫切要求,也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没有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便不可能真正实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也不可能使电子政务建设可持续发展。
3、加强组织建设和体制创新,实行政府CIO制度
按照国际通常做法,实行首席信息技术主管(CIO)制度是推进电子政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CIO应该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复合型人才,是有政务管理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专业技能的各级行政领导,他们既对本部门的行政一把手负责,也接受上级CIO的业务领导。由各级政府机构的CIO在国家信息化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贯彻落实统一规划、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协商、组建和管理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保证应用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最终保证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
4、以社会公众为中心,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设计服务流程
电子政务的本质就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它是对政务流程的再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要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把企业和公众真正作为客户,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围绕着这些需求来提供服务。电子政务只有实施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用户才能真正体会到的政府服务,才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和便利,从而也为政务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客户并进行客户细分。电子政务的客户可以分为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公众、企业单位、其他政府机构、非盈利组织等。为了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和偏好,客户细分应该说是做得越细越好。要针对政府提供的信息、办事事项实施个性化的服务策略。用户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此很有必要对每一个用户的特殊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这就要求政务系统在完成客户细分的基础上,把信息和服务也进行细分,把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及时提供给需要的用户。
电子政务对公共治理方式的影响,正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日益显著。可以说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时政府行政管理服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电子政务,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公共服务提供的手段,利用各种信息工具,为公众、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提供便捷的服务,提高民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圆满地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