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河南省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到2010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又是在中央确立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同时也是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一重要关口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  “十五”计划的回顾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强力实施项目带动,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胜利完成“十五”计划。
    第一节  “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连续五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43亿元,增长14.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2%,高于“九五”时期6.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850元(按100:811折算为1214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4亿元,比“九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21.6%,高于“九五”时期14.4个百分点。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经济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竞争力增强。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3.6%,比“九五”末提高7.5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加快,2005年优质粮食面积比重达到8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3%,比“九五”末提高13.1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领域,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五年累计实施工业结构调整项目75个,申请省以上科技计划立项357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2%左右。旅游、社区、金融、保险和中介等成长性强的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倍,年均增长33.2%,增幅高于“九五”时期27.3个百分点;累计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082项,完成投资5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6项,完成投资250亿元。
    ——建成了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实施了陈家院水库、正面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续建和改造了大功、韩董庄、石头庄、人民胜利渠等大型灌区。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9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310万吨;新增粮食仓储能力4亿公斤;新增粮食加工能力100万吨,达到200万吨;新增农机总动力140万千瓦,达到598万千瓦。
    ——平原水泥公司5000吨水泥熟料、天瑞水泥公司5000吨水泥熟料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新型干法水泥820万吨;金龙集团1.5万吨外翅片传热铜管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精密铜管3万吨,达到10万吨;新亚集团10万吨优质印刷纸、龙泉集团5万吨印刷纸等项目建成投产,纸品产量达到100万吨;白鹭集团2万吨长丝及短丝系统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化纤3万吨,达到10万吨,纺纱达到200万锭;冰箱、冰柜产量达到270万台。
    ——宝泉4×3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宝山电厂2×66万千瓦火电、豫新2×30万千瓦热电联产、豫新2×13.5万千瓦火电、孟电5.5万千瓦机组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新增发电装机容量60万千瓦,达到170万千瓦,比“九五”末增长70%;开工建设赵固一矿、吴村煤矿程村矿井、陈召煤矿技改等项目,原煤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吨,比“九五”末翻一番。
    ——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部完成,共改造铁路190公里;京港澳高速公路新乡至郑州段、原阳至新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7公里,达到147公里;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新乡段(含黄河大桥)、济源至东明高速公路新乡段相继开工,高速公路在建里程179公里;建设了城市快速路等一批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乡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干线公路—县级公路—乡级公路三级交通路网基本形成。交通“瓶颈”和农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地缓解,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框架显著拉大。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新建、改造了平原路、新飞大道、牧野路等城区道路,累计新增城市道路74公里。体育休闲广场、牧野广场和英雄广场投入使用,新增绿地面积900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33.6%。完成行政中心东迁、市区区划调整,市区面积增加159平方公里,达到34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新增43平方公里,达到110平方公里;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6.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2平方米,比“九五”末增长73.8%。骆驼湾污水处理厂、小尚庄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相继完工,各县(市)污水处理厂相继开工建设。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47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3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35%和100%。
    各类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平台明显加强。大力发展各类园区,国家(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正式挂牌,河南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河南新乡经济开发区、河南延津小店工业园区、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获国家认可。启动了牧野轻工、吴村重工、医用卫材、振动机械、化纤纺织等10个市级特色园区。园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603家,入区项目633个,完成投资108亿元。各类园区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投融资、农村税费、粮棉流通、农村信用社等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资源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广州立白30万吨洗衣粉和15万吨液体洗涤剂系列产品,杭州娃哈哈1.2亿瓶果汁和茶饮料,深圳海滨药业20吨美罗培南医药中间体,浙江万向年产100万只汽车制动器,深圳潜龙煤制甲醇30万吨及10万吨二甲醚等引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14个,较“九五”增加了28个,累计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3亿美元。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4.9亿美元,其中出口10.2亿美元,年均增长38.7%。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逐步实现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8312元和3133元,比“九五”末分别增加3612元和968元。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发放率均达到100%。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140个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累计新增就业岗位3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五年来均低于4.5%的调控目标。“两基”教育目标提前实现,40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危房完成改造,10所优质高中改造升级。60个社区服务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平原大学、新乡师专、河南机电专科等高校新校区相继开工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旅游景区档次不断提高,预计“十五”期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综合收入累计约30亿元。
    第二节  “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在总结借鉴以往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五”期间,经过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几条有益启示:
    坚持弘扬团结自信争先创优意识。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了改革敢于碰硬、开放敢于攻坚、发展勇于争先。领导班子更加团结,自信心进一步增强,争先创优意识得到极大提升,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省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国家(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被批准为国家级工业园区,起重工业园区被省确定为首批河南省(长垣)民营科技园区。
    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和人的发展,努力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重视解决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健全公共服务、保护资源环境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以项目建设统领经济工作全局,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紧紧抓住大电厂、大交通、大水泥、大化纤、大造纸、大面粉和大电子,使我市大项目的谋划、建设上了新台阶。
    坚持抢抓发展机遇。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发现机遇、抢抓机遇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抓住了国家实施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机遇,在农林水利、工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农村沼气、动物防疫等领域争取到国债及其它国家、省资金148亿元,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对政府授信贷款20亿元。
    ——抓住了产业梯度转移、西部大开发、外商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五年间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6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境内市外资金分别达到2.3亿美元和110亿元。美国沃尔玛、肯德基、台湾美林、英国联合生命等4户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新乡。“东引西进”取得较快进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拓宽。
    ——抓住了省将高速公路管理权限下放到省辖市的机遇,实现了自主建设市域内高速公路的历史性突破;抓住了省利用统贷资金进行干线公路、县道公路升级改造的机遇,实现了干线公路和县道公路的跨越式发展;抓住了国家、省加大农村公路投资力度的机遇,实现了全市农村公路状况的显著改善。
    ——抓住了国家、省鼓励建设重要能源基地的机遇,开工建设了宝山、宝泉和赵固一矿等一批重大项目,为打造省重要能源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抓住了国家对城网、农网改造的机遇,城乡电网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抓住了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开展了三项土地整治,扩大了建设用地规模和经济发展空间,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在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的严峻形势下,我市仍保留了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在全省名列前茅。
    ——抓住了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机遇,成为全国首家所有县(市)同时进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省辖市,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养老保险市级统筹,率先在全省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争取到省级社区服务业试点市,社区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坚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以“五城联创”为重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建设,切实改善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出台《新乡市鼓励投资若干规定》、《新乡市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严格落实行政首长问责制,切实改善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第三节  “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为“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展情况还不够理想,发展中一些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国企改革任务仍然繁重。工业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国企改革仍需加大推进力度,列入省考核范围的156户市属和县(市、区)属国有(集体)企业还有35户未完成改制。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保障资金缺口相应加大,目前我市养老保险基金净缺口达到8700万元。
    经济发展与土地、资金制约矛盾依然突出。全市2003年、2004年已用完历年积累的土地指标。2004年,我市金融机构存贷差比2000年末增加了78.58亿元。
    社会瓶颈依然制约经济发展。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五”年均增长7.7%,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生态环境状况仍有待改善。2004年,我市仅出境河流断面一项指标超标次数就达到37次。
    第二章  “十一五”总体思路与奋斗目标
    第一节  发展环境分析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区域间生产要素和产业流动、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市承接国际、国内发达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国家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省委、省政府着手推进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率先发展,加快郑州同新乡的功能对接,城市化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有利于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家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将在交通、社会事业、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资金支持地方发展,有利于我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加速发展。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住房、汽车、旅游、家用消费品等需求旺盛,将促进投资结构和生产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同时,我市也面临着一些十分严峻的挑战: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增大了企业生存和发展压力;调控经济运行的传统手段逐步退出,政府转变职能的任务更加紧迫;周边城市迅猛崛起,加快发展的形势严峻;“三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村投入不足,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国债资金逐步淡出,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国家对土地和信贷的宏观调控更加严格;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加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与再就业等问题仍然突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的五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
    第二节  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经济竞争力为主线;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民营经济规模化、服务业现代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贯彻落实项目带动、开放驱动、改革推动、科教兴市、优化环境、人才强市、健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举措;打造中原地区加工工业基地、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基地和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示范中心。把新乡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先进、人民富裕、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强市。
    坚持六项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提速发展。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把工业作为发展的核心,把又快又好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不仅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尊重经济规律,顺应竞争要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破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的“瓶颈”制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和人才的投入,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基础上。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积极营造新乡都市区和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利用外资质量。
    强化九个意识:
    ——强化机遇意识。抓机遇就是抓发展,提高分析政策水平和落实政策能力,提升发现和捕捉机遇的能力,更加敏锐地抢抓机遇。
    ——强化项目意识。项目是发展的载体,积极谋划、争取重大项目,健全督察、协调、管理机制,提高支撑经济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引资意识。引资是发展的重点,完善引资政策体系,创新引资方式,注重引资实效,提高对外合作能力。
    ——强化争先意识。争先是发展的目标,促进各项工作争先创优,努力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强化提速意识。提速是发展的要求,强化“不进是退,慢进亦是退”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强化信用意识。信用是发展的基础,打造信用新乡,着力提高全社会的诚信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
    ——强化绿色意识。绿色是发展的趋势,大力提倡绿色消费,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与环境为内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道路。
    ——强化和谐意识。和谐是发展的保障,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提升公共安全意识,保持社会稳定和民主团结。
    第三节  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占中原城市群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在全面完成国家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综合治理先进市创建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城市,使我市逐步成为适宜居住、最具安全感和诚信度较高的城市。
    宏观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957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在全省的位次有所前移;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50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翻一番;进出口总额达到12.1亿美元,累计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1亿美元。
    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预期目标: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1.3:58.2:30.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85%;城镇化率达到43%;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降到50%以下。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预期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投资2480亿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供热普及率达到7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
    人民生活主要预期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
    可持续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580万人以内;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8%。
    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达到15万,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1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5万;公共卫生覆盖面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5%;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8%,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防震减灾能力增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四节  主要任务和基本发展思路
    主要任务:
    根据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工业化进程,建设加工工业基地;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中原城市群经济强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强县强镇强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竞争力领先城市;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设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中原文化强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建设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基地;强力实施引资带动主战略,建设投资环境最佳城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可持续增长城市;深化体制改革,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夯实“十二五”发展基础,建设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城市。
    基本发展思路:
    ——产业发展思路。继续坚持主攻工业,巩固加强农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工业由低到高转变,农业由弱到强转变,服务业由慢到快转变。着力建设中原地区加工工业基地、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基地和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示范中心。
    ——经济布局思路。以“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为主线,构建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两大格局”,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以“一城三区五星环绕两个副中心”为基础,构筑融入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城市格局。以“一山一滩”为重点,搞好扶贫开发。
    ——城市建设思路。突出产业优先,坚持以人为本,丰富文化内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建设中原城市群经济强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促进产业繁荣,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整洁村容村貌,打造文明乡风,完善社会保障,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农民素质,推进民主管理,建设五好班子,实现社会和谐。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为重点。
    ——民生发展思路。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增加投入,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扩大各种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从低标准、广覆盖着手,逐步建立全方位扶贫济困体系,促进人与家庭的健康发展。
    ——先进文化建设思路。坚持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用先进文化理念指导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化运作,培育优势企业,打造文化品牌,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可持续发展思路。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恢复水体功能,保护黄河湿地,推行山区退耕还林和滩区退耕还草,加强沿黄生态林建设,加快荒漠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思路。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新乡。
    第三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310万吨以上;到2010年,棉花、油料产量分别达到8万吨和30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0万吨、40万吨和30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目标,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实现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布局区域化、产品优质化。
    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重点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全面建成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种子基地和沿黄80万亩优质无公害粳稻生产和加工基地。
    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沿京广铁路优质生猪、蛋鸡生产带、沿黄绿色养殖带、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和环城特色养殖区,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突出发展养殖小区建设,各类养殖小区达到500个。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提高畜禽良种选育能力,猪、牛、羊、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85%、90%、98%以上。大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无公害畜产品比重达到90%以上。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程,建成全市比较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
    加强优质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沿黄河滩区、黄河故道沙区和太行山区加强林纸、林板原料林和药材基地建设,逐步建成延津速生丰产林、辉县干鲜果、中药材、封丘金银花、长垣10万亩苗木花卉、原阳1万亩油桃、获嘉5万亩花卉和红豆杉基地以及辉县、卫辉浅山区干果林基地。基本形成“一县三带两大森林”(延津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县、沿黄生态防护林带、黄河故道防护林带、太行山前林果带、凤凰山森林和太行山森林)和六大生态园区(凤凰山森林公园、延津省级森林公园、原阳省级森林公园、辉县白云寺国家级森林公园、卫辉跑马岭省级森林公园生态园区、新乡县古固寨万亩速生林生态园区)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森林覆盖率达到28%,争创国家级森林城市。
    大力发展水产品。引导渔业生产由高产低效向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转变,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000公顷,水产品产量达到3万吨,名优水产品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达到40%。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园区。按照“高标准、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区60个,使之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工程。
    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北部太行山区以发展生态林业、药用林业、优质林果业为主,建设北部生态屏障;中部平原区,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花生以及特色果蔬等优势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示范中心;黄河滩区及背河洼地建设优质粳稻基地和沿黄绿色养殖带、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生态涵养带。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发展订单农业。培育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0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2:1,年出口农产品6000万美元以上。
    引导、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切实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模式。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00家,55%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加大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大力推广重大农业技术,依托省农科院(原阳)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新乡农业科技推广园区,力争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综合试验站落户新乡。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五、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好基地环境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积极推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成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主要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种类及产量在“十五”末的基础上翻两番。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以粮、棉、畜等大宗优势农产品物流为重点,建成20个有新乡特色的农副产品市场。重点建设新乡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原阳大米、辉县药材、封丘金银花等专业批发市场。大力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发挥邮政的配送作用,积极推进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市场延伸。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现有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服务站、村有信息员”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实现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信息化。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按照市建平台、县建站、乡村两级建立疫情测报点的标准,健全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应急反应和防控能力。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普及率和装备水平。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0%,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80万千瓦。
    加强气象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地空立体气象观测网建设,积极推动新一代气象雷达建设,提高对突发性风暴、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健全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产业繁荣。巩固提高农业生产,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村一产稳定提高,二、三产业更加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大力推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开展村庄绿化,发展循环经济,整治农村污染,搞好综合利用,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促进农村沼气建设。“十一五”期间,解决9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农村户用沼气60万户,大型养殖场(小区)能源环保工程3000个,建设农村沼气示范市。规划建设农村公路1.1万公里,县级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乡级公路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和大多数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所有乡镇均建成并完善客运站,所有行政村通班车,彻底解决农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产业,促进务工经济,实施“阳光工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4元。
    整治村容村貌。搞好村庄规划,推进供电、给水、排水与道路同步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切实做好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广告和改水、改厕、改路、改圈等“四清四改”工作。
    打造文明乡风。以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广泛开展文明村户评选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加强农村道德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图书阅览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泛开展文明农户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完善社会保障。建立和完善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五保户”制度。积极发展社会商业保险。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范围,参保率达到95%以上。
    创新发展机制。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示范园区。加大对农民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优先发展节水灌溉,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升农民素质。整合培训资源,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累计培训农民140万人次。
    推进民主管理。完善基层领导班子公选、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探索民主议事会制度,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
    建设五好班子。围绕创建“五好乡镇党委”、“五好农村党支部”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和能力建设,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实现社会和谐。促进农村普法教育,开展零案乡村、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建立农村社会治安联防联治体系,促进乡风根本好转和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第三节  搞好扶贫开发
    开发式扶贫。积极探索农村扶贫新机制,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对口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扶贫,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以工代赈、财政扶贫等扶贫政策,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努力推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6.57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31.4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搬迁式扶贫。对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生存空间狭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的贫困深山区群众,本着自觉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地实施扶贫搬迁,基本完成对辉县市、卫辉市深山区的3478户12743贫困人口的扶贫搬迁任务,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第四章  加快工业化进程,建设加工工业基地
    坚持工业强市。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抓好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特色产业、工业园区、标准化工业厂房、名牌产品等六大抓手,壮大五大强势产业,提升七大特色产业,把我市建成中原地区加工工业基地。
    第一节  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电子电器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4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巩固家用电器比较优势,推进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打造中原地区电子电器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飞电器公司绿色家电,新飞集团税控收款机、网络计算机,安美公司数字传输系统,TCL公司数字电视,科隆公司冰箱空调两器、金龙集团精密铜管等高技术产品。冰箱达到400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5%以上;电视机达到300万台;信息安全产品达到300万台;冰箱空调两器达到1500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精密铜管达到4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金龙集团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新飞电器、科隆、安美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
    生物与新医药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4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以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及医药出口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华兰公司血液制品及菌疫苗,新谊公司、佐今明公司现代中药,拓新公司生物制品和出口比重较大的华星药厂优势原料药等产品。血浆加工规模达到1000吨,菌疫苗达到1亿支,抗生素原料药达到2万吨。新谊公司销售收入超50亿元,华兰公司、华星药厂销售收入超30亿元,抗生素原料药全国规模第一,形成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基地。
    环保电池及原材料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5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依托国家(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重点发展金龙集团动力锂离子电池及隔膜材料,环宇集团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卓威电源公司新型铅酸动力电池,科隆公司镍氢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产品,加快开发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及相关的电子信息产品、电动工具和电动车辆等延伸产品。日产锂离子电池150万安时、镍基电池300万只,年产新型铅酸电池20亿安时、原电池20亿只、电池正负极材料3万吨,年回收旧电池6万吨。环宇集团销售收入超50亿元,中科科技公司、阳光电源公司销售收入超10亿元。建成国家一流的电池产业园。
    化纤纺织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巩固化纤、棉纱等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织染后整理和制成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档次。着力发展白鹭集团新型化学纤维、太阳石公司织染整理、华源护神公司功能面料、延棉公司家纺服饰系列和开元纺织公司成衣制衣系列产品,建成全省领先、全国重要的纺织基地。纱锭达到250万锭,棉纱达到30万吨,布匹达到1.5亿米,化纤达到15万吨,染整面料达到1亿米。白鹭化纤集团销售收入超50亿元,国内行业领先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
    能源电力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101亿元,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2%,原煤产量达到700万吨。积极推进煤田勘探,完成赵固一矿等建设项目,建成宝山电厂一期2×66万千瓦火电、宝泉一期4×3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积极谋划并力争开工延津风电场、辉县煤矸石发电、卫辉热电、获嘉热电、长垣秸秆发电、新乡秸秆热电、封丘秸秆热电等电源项目和功能完备的输变电工程项目。
    第二节  着力培育特色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4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抓住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发展新飞集团、高远公司专用车、一拖公司低速农用车和新鸽公司、力之星公司机动三轮车等整车产业。大力发展新航集团汽车空调、转向器,万向制动器公司汽车制动器,辉县汽车配件公司车桥等系统总成。专用汽车产量达3万辆,新飞专用车公司进入行业前三名;机动三轮车达到80万辆;新航、万向等企业产品进入国内大型整车企业配套系统,汽车空调、滤清器、制动器行业排名第二,转向器行业排名第一。新航集团销售收入超50亿元,新飞专用车公司销售收入超30亿元,万向制动器公司、卓威公司销售收入超10亿元。
    食品加工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4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围绕面粉深加工、饮品与油脂三大产业链,按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发展趋势,着力培育品牌产品、高成长性食品加工产品,大力发展亚特兰公司方便食品、五得利面粉、长远集团、新良公司蔬菜挂面等优势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积极发展娃哈哈公司茶饮料、新乡奶业公司奶制品等休闲饮品。提高油脂加工精度,扩大饲料加工规模。小麦加工达到300万吨,饮品达到60万吨,油脂达到30万吨,饲料达到60万吨。蔬菜面居全国第一位,面粉加工居全省第一位,方便面进入全省前三位。五得利公司、长远集团、亚特兰公司、新良公司4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5亿元。
    机械装备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4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围绕起重机械、振动机械和轻工机械三大系列,走特色装备道路,围绕“专、精、新”发展非标装备和专用机械,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确立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卫华集团重型起重机、太行振动公司大型智能振动机械、长城矿山公司新型干法水泥大型主机及成套设备、新机集团印刷包装机械、科隆公司新型输送机、高远公司大型公路养护设备、佑昌电光公司节能灯具生产设备等主导产品。打造独具新乡特色的机械装备工业基地。起重机械达到100万吨,振动机械达到20万吨。卫华集团、新乡起重设备厂、太行振动公司销售收入超30亿元,新机集团销售收入超10亿元。
    造纸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提高木浆、商品浆及废纸浆比例,压缩草浆规模,加强污染治理及回收利用,提高高档纸制品比例及造纸产业集中度,发展特种纸和纸制品加工。重点发展新亚集团、龙泉集团中高档文化用纸、鸿达纸业公司包装类用纸、奥博公司生活类用纸和新克耐公司特种纸等产品。纸制品产量达到250万吨。新亚集团造纸能力突破100万吨,生产能力居全省第一,龙泉集团、鸿达纸业公司造纸能力达到30万吨,培育成全省重要的造纸产业基地。
    新型建材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4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引导新型干法水泥(含煤矸石水泥)、建筑垃圾切块砖及钢结构等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提高散装水泥比例,规范石灰石矿山资源开发,培育大型水泥企业集团。重点发展平原水泥公司、天瑞水泥公司、孟电集团等大型干法水泥和天丰公司新型钢结构墙体材料等产品。干法水泥产量达到2160万吨,钢结构产量达到50万吨,居全省第一位。天丰公司、孟电集团销售收入超30亿元。
    医用卫材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4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加快研发医用敷料、生物材料和医用高分子制品等高技术产品,推进医用卫材的更新换代,进一步规范医用卫材交易市场。重点发展飘安集团生物型医用卫材、宇安公司注射器、驼人公司医用导管、华西公司无纺布等产品。医用卫材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飘安集团销售收入超50亿元,行业排名第一。
    化工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9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煤转化400万吨以上。依托赵固、吴村等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围绕煤化工、精细化工两大产业链,巩固提高氮肥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烯烃、醇醚类碳一化工产品及化学中间体、树脂显色剂等精细化工产品,积极发展日用化工产品。心连心公司、吴村煤矿、中新化工销售收入超30亿元,延化公司、豫北化工公司等销售收入超10亿元,形成全省比较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第三节  大力培育重点企业
    以产品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标志性企业、重点企业和成长性企业。
    重点发展金龙集团、新飞电器、白鹭化纤、新航集团、环宇电源、新飞集团、飘安集团、新谊药业、新亚集团、科隆电器、安美集团等11家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标志性企业集团,其中金龙集团销售收入超百亿元。
    积极培育新乡起重设备厂、华星药厂、豫新火电厂、心连心化工、华兰生物、孟电集团、新钢冶金、中新化工、太行振动、吴村煤矿、天丰、卫华等12家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重点企业。
    着力催生宝山、宝泉、佐今明、鸿达、龙泉、立白、开元纺织、新机、卓威电源、宇安公司、长远集团等年销售收入超10-20亿元的成长性企业。
    第四节  切实抓好重点项目
    规划实施工业项目322个,总投资841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8个,超亿元项目143个。重点抓好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20个重大项目:宝山2×66万千瓦火电、宝泉4×3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环宇日产200万只锂离子电池、金龙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华兰血液制品及菌疫苗、新谊痰热清系列产品、拓新500吨核苷(酸)系列产品、心连心10万吨二甲醚5万吨季戊四醇、吴村煤矿30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立白日化生产基地、新亚10万吨杨木化机浆20万吨超级压光纸、鸿达30万吨高档包装纸、瑞丰5万吨树脂显色剂、新飞3万辆专用汽车、新飞网络计算机、白鹭3万吨长丝、金龙6万吨铜管、太行大型除尘系统、卫华大型港口起重机、飘安万吨PLA聚乳酸。
    第五节  大力发展工业园区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推进各类产业园区建设。各类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000家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园区就业人数达到20万以上。
    建设国家(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完善河南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河南新乡经济开发区、河南延津小店工业园区、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等4个省级园区。
    推进牧野轻工、辉县吴村重工、新乡市纺织产业聚集区、新乡市食品工业聚集区、长垣医用卫材、新乡县振动机械、牧野家用电器、凤泉化纤、楼村精细化工、开发区汽车零部件等10个市级特色园区的建设。
    加快金龙、新飞、科隆、环宇、白鹭、TCL、安彩7个重点企业园区建设。
    鼓励和支持园区标准化工业厂房建设,引导特色产业合理集聚,发挥单位土地最大效益,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成标准化工业厂房150万平方米。积极探索山坡地工业园区试点工作。
    第六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围绕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协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搭建新飞、金龙、华兰等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医用卫材、功能膜复合材料、信息化学品等10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大中型企业或省市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60家;新飞、金龙、华兰、飘安等10家博士后工作站。
    科技攻关。重点选择成熟的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研发项目1500项,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
    核心竞争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开发和形成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重点技术和重点产品,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力争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
    第七节  推进质量兴市和品牌战略
    质量兴市。按照国际标准认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严格标准生产,逐步建立起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完善化学电源、粮油食品、起重机械、建筑材料、汽车零配件等质量监督检验站。构建工业企业质量档案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增强法制观念,打击质量违法行为,营造全社会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的风气。
    品牌战略。切实做好实施品牌战略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做到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增强企业创名牌意识,加大品牌经营力度,保护名牌产品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名牌优势,延长名牌产品的产业链。引导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扩大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实现出口免检产品的突破,争创国家名牌产品7个、省名牌产品30个。
    第八节  厚爱和培育企业家队伍
    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好、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市场驾驭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队伍,着力提高企业家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创新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政治、生活、收入等方面,依法为企业家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形成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局面。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中原城市群经济强市
    到2010年,新增城镇人口61万,其中市区新增30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突出产业优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规划与管理,积极融入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稳定就业并定居为重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以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为支撑,构建新型区域关系。
    第一节  积极融入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
    着力提高新-郑城市关联度。以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建设为契机,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积极推进区域内通讯、金融、人才、教育、旅游、交通、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统一跨区域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率先实现城市环路联通、污染同治、设施共享、联手营造生态防护林。实施G107黄河大桥至新乡市区段按城市道路标准改建工程,并和郑州花园路北段景观保持一致。努力争取郑州公交车跨越黄河,直达新乡境内。积极推进新乡至郑州轻轨前期工作。
    积极构建桥北新区。构建以桥北新区为主体的新乡与郑州产业融合示范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万。实施“呼应郑州、襟带豫北”战略,依托郑州、服务郑州、借力郑州、加快发展。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市场物流,把桥北新区建成郑州的“后花园”,培育发展成为新乡市域副中心城市,构筑新乡与郑州无缝隙市场。利用原阳桥北日益加强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及发展空间广阔和地价低廉优势,努力争取省级货运中心及仓储、物流、配送基地布局在桥北境内。以建业花园、澳洲工业园为依托,加快桥北沉沙池开发利用步伐,建成郑州的娱乐、休闲、度假和高档住宅区。
    着力打造新-郑产业发展轴。以公铁共用黄河三桥及G107新线建设为契机,以桥北新区、新乡纸制品产业聚集区、河南新乡经济开发区、大召营产业聚集区等节点为依托,重点布置汽车零部件、高技术、食品加工、造纸、医药、化工、机械振动等产业,加快打造贯穿市域南北、新乡与郑州联动的新-郑产业发展轴。
    第二节  切实抓好中心城市建设
    优化城市布局。提升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强化集聚辐射功能,以完善新区功能为主导,拉大城市框架,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促进人口集聚,推动城市功能合理分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20万,跨入特大城市行列。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园为依托,以街道、河渠为纽带,以广场为结点的园林体系。以卫河、赵定排等河流市区段环境整治为重点,搞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市区段主干渠两侧各250-300米绿化建设。完善环城生态防护林,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市区主干道断头路,提升出入市口品位,累计新建、改建城市道路66.4公里。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优化公交线路和场站布置,建成区任意两点公交可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引导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方便农民出行。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提高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比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燃气普及率达到90%,供热普及率达到70%,新增供热管道37.4公里,新增供热面积650万平方米。
    第三节  加强市域城镇化体系建设
    构建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构建“一城三区五星环绕和两个副中心”的发展格局,即以市区为中心,凤泉、小店、小冀三区为支点,辉县、卫辉、获嘉、原阳、延津县城为卫星城,桥北新区、长垣县城为副中心,封丘县城联动发展的城镇总体布局。建设以市区为中心的30分钟通勤圈的新乡都市区,率先实现基础设施同城化。重点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综合实力较强、有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十一五”末,辉县、卫辉、长垣县城区人口达到20万,获嘉、原阳、延津、封丘县城区人口超过10万。
    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完善城镇路网,提高通行能力。搞好县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共同抗御灾害的能力。
    着力构建生态体系。合理布局重大生态工程,构筑城镇连绵带、产业密集带与生态涵养带相互交融、互为支撑的生态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城市、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着力构建区域周边生态涵养带、城市外围森林生态走廊、中心城区周围生态屏障、市区内生态廊道“三圈四层”生态体系。
    第四节  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发挥和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着力推进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建设3-5家四星级、五星级宾馆。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新乡市利用工程。
    ——完善城区外环路和新区路网,建成市区到周边县(市)的快速路。积极谋划环城高速路建设项目。
    ——建设新区公园、卫河河滨公园、铁西公园、夏荷公园、街心游园和休闲娱乐场。
    ——积极推进两站(火车站、汽车站)一场(飞机场)一馆(殡仪馆)搬迁与升级。军用机场搬迁工程,总投资8-10亿元;汽车客运东站、西站外迁工程,总投资约5700万元。
    ——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72处机动车停车场,占地面积400亩;在市区外围高起点规划建设15处大型综合停车场,占地面积210亩。
    ——加快推进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史志馆、档案馆、农业博物馆、新区医院、大剧院、会展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建成并投入使用。
    ——实施三河(卫河、东孟姜女河、西孟姜女河)三渠(共产主义渠、人民胜利渠、赵定排)两湖(共产主义渠水面、南部贾太湖水面)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城市集中供热,建成同豫新2×30万千瓦热电项目配套的供热管网,力争开工建设渠东2×30万千瓦热电和热网项目;完善供水和燃气管网,建设小店污水处理厂、凤泉区污水处理厂、骆驼湾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和新乡市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工程。
    ——加快建设和平桥区域、火车站区域、汽车东站区域、文庙区域、亚太广场区域、高速铁路站区域、金龙花园区域、光彩大市场区域、大学城区域、新乐广场区域十大特色建筑群。
    第五节  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体育设施规划和市域“全覆盖”规划。建立健全规划决策机制,推行决策专家咨询和规划公示制度,增强规划透明度。建立规划督察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等,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要突出特色,保护民族和文化遗产。加快基础测绘步伐,构筑空间定位与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备城市管理法规体系,提高依法管理城市水平。建立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实施长效管理。强化城市管理效能监察,促进城市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经常化。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第六节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实行统一的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籍的管理制度,进一步降低进城务工人员落户的限制条件。完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城中村和近郊转户农民统一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对失地农民实行“土地换社保”政策,土地补偿金优先用于交纳社会保险统筹。改革城市基础教育体制,加快城市中小学配套建设,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
    加快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依据2010年新乡市市区规划,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全面推行社区管理模式,适时撤消办事处实现区直管社区。
    第六章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强县强镇强村
    紧紧围绕富民强县两大目标,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着力打造强县强镇强村。“十一五”末,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70%以上,县域城镇化率达到30%。
    第一节  积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十一五”期间,各县(市)要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有一定基础和市场前景的产业。
    长垣县重点发展以特色瓜果、绿色食品为主的特色农业;在现有基础上做精做细起重、卫材等产业;大力支持防腐、烹饪等特色服务业。
    封丘县重点发展以金银花为主的特色农业;充分发挥毗邻长垣的区位优势,积极构建长垣-封丘起重行业联合体。
    新乡县重点发展造纸及纸制品、振动机械和制药等行业;发展壮大京华园、刘庄红色旅游业。
    原阳县重点发展以大米、奶业为主的特色农业,打造原阳大米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建材、纺织、小商品加工为主的产业;积极发展以原阳大米市场为依托的商贸物流业。
    获嘉县重点发展以花卉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化工、农机及机械制造、纺织等产业。
    延津县重点发展以花生、红花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纺织等产业。
    辉县市重点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棉纺和汽车配件等产业;积极发展太行山山水旅游业。
    卫辉市重点发展异型水箱、特种纸品加工等产业,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箱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比干庙历史文化旅游业。
    第二节  积极发展小城镇,打造强镇强村
    以8个省级和15个市级小城镇为重点,引导乡镇企业和各类生产要素向小城镇和城区集中。按照工业进园区、农民进城镇的思路,逐步构建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经济带。壮大以起重机械和卫生材料为主的长垣县魏庄镇、丁栾镇、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新乡县小冀镇、以水泥建材为主的辉县市孟庄镇和以商贸建材为特色的古固寨镇等特色经济小城镇。小城镇人口总规模达到80万,市级以上重点镇达到50个,其中省乡镇综合实力“百强乡镇”达到10个。
    建设一批以新乡县刘庄村、京华园、龙泉村,凤泉区耿庄村、陈堡村,获嘉县楼村等为标志的强村,全省农村集体资产“百强村”达到12个。
    第三节  积极发展县域劳务经济
    发挥品牌效应。以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劳务输出为重点,建立劳务人员县域培训基地。在规范长垣、获嘉、延津、原阳4个省属劳务输出基地县的基础上,争取其它县(市)列入省属劳务输出基地县。围绕烹饪、防腐、建筑、家政、机械制造、护士、保安、海员八个领域,着力打造八大品牌。实现劳务输出100万人次,劳务收入38亿元,力争使每名务工人员掌握1-2门专业技术。
    健全服务网络。以县(市)劳动力市场为平台,以乡镇劳务站为依托,以村劳务输出联络站为基点,完善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体系。鼓励兴办外出务工中介机构,密切与外地劳动部门、办事机构、企业的合作关系,开辟劳务输出新渠道,力争发展200家劳务中介机构。
    完善保障措施。落实鼓励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强力推进“回归工程”。实行全程服务,切实解决务工人员落户入籍、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工资拖欠、劳动安全等问题,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第四节  积极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
    鼓励非公有制主体以独资、合作、联营、控股、兼并等方式参与国有资产重组,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引导,引导支持县域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制管理模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附加值的项目。进一步降低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保护其合法权益。力争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
    第七章  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竞争力领先城市
    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超前、加快发展的原则,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工程和防洪减灾体系,建成区域交通中心城市,建设能源电力基地,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基础设施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加强。
    第一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配合国家、省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乡段及配套工程,实施水资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建成新乡段黄河标准化堤防,继续加强黄河滩区安全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争取完成卫河、共产主义渠综合治理,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市区段达到百年一遇。完成天然文岩渠等河道治理工程,启动良相坡、长虹渠等滞洪区的安全建设。完成三郊口水库等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平原易涝地区的治理,重点治理封丘、长垣等天然文岩渠流域。新乡市、卫辉市的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
    继续实施大功、韩董庄、人民胜利渠、石头庄等4座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争取新开工群库灌区、祥符朱灌区的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加大节水灌溉示范力度。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1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0万亩、旱涝保收田达到438万亩。
    全面实施地下水保护行动,稳定提高引黄能力,保持引黄用水总量不减少,保持采补平衡。启动百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和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恢复水体功能。
    第二节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到2010年,境内铁路总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乡级以上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60%以上,公路密度达到80公里/百平方公里。建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巩固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铁路。配合国家建成北京至郑州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新乡段,建成辉县至新乡北站、小店工业园区至冯堤、新良工业园区、宝山电厂铁路专用线等地方铁路准轨项目。结合能源基地和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建设辉县地方铁路二期工程和其它铁路专用线。
    公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建成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新乡段(含黄河大桥)、济东高速、新晋高速、濮鹤高速新乡段,域内形成“三纵一横”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实施京港澳高速公路安阳至新乡段改造工程。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70公里。
    完善干线公路路网,继续实施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国省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建设新乡通达开封、鹤壁、濮阳、焦作等周边城市的一级公路,新增一级公路通车里程280公里。
    交通场站。在市区东部新建包含铁路客运站、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交站等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努力实现不同客运方式的“零距离换乘”。按照国家公路枢纽城市的规划布局,建设22个客运站和货运物流港。
    发展其它运输方式。积极谋划建设北京-郑州-武汉的成品油管线在我市的利用工程。逐步实施西气东输支线工程向其它县和重点镇延伸。超前谋划实施长治-鹤壁的输煤管线在我市的支线工程。开展卫河部分河段复航的前期工作。搞好沿黄渡口建设。
    提高交通建设运营管理水平。积极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逐步投向干线公路、场站建设等领域。妥善解决交通三项改革的遗留问题,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公路养护的市场化。
    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交通安全预防监控体系和应急反应体系。建立并完善客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维护客货运市场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第三节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煤炭。原煤产量达到700万吨。重点做好赵固、吴村、陈召等煤矿的勘探工作;加快大型矿井建设步伐,建成赵固煤田一矿、二矿;加大安全投入,积极实施煤矿安全技改项目,提高煤矿安全生产能力;加大力度减轻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推广煤炭洁净技术,提高优质煤和洁净煤比重;积极利用晋煤资源。
    电力。新增装机容量400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围绕建设省能源电力基地的目标,建成宝山电厂一期、宝泉抽水蓄能电站一期、豫新热电项目,积极争取宝山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宝泉抽水蓄能续建4×30万千瓦、渠东电厂2×30万千瓦热电等项目开工建设。
    优化电网结构,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步伐,全面建设现代化电网。全市500千伏开关站达到2座,220千伏变电站达到10座,110千伏变电站达到73座,逐步实现以500千伏变电站为主供电源,以220千伏变电站为结点的环市区的大双环网结构。
    天然气。天然气用气量达到1.3亿立方米。积极做好“西气东输”天然气利用和气量争取工作。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积极实施居民住宅、城市公共设施太阳能利用工程;因地制宜地推进生物质能发电、风电、小水电建设,不断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第八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设区域现代物流中心
    抓住工业化进程和居民消费升级加快、服务需求扩大的有利时机,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努力把新乡建成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实现服务业的重大突破。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构建豫北商贸中心。推进商贸业资源整合,加快建设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服务网点。扶持和发展商品批发零售专业市场。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创新经营模式,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专业配送、代理制、仓储式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积极引进沃尔玛、光彩等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鼓励知名品牌、老字号企业连锁经营。扶持便民早餐网点、风味特色小吃、标准化中式快餐、社区茶馆等餐饮服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新型业态的市场份额年均增长15%,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达到5家。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综合物流园区、行业物流中心、专业物流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把新乡建成豫北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引进新型管理模式和经营业态,改造传统物流企业和设施,加快城市配送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积极融入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物流核心圈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小店综合物流园区、粮食物流园区、原阳桥北综合物流园区、南二环物流园区。推进千万吨煤炭物流中心、20万吨沥青物流配送中心、新乡仓储物流中心、牧绿果蔬物流配送中心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城市和县域物流节点布局初具规模,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6%左右。
    第三节  大力发展旅游业
    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以南太行、牧野文化、沿黄生态三大旅游带为主线,打造万仙山、八里沟、关山、宝泉精品旅游景区和两城三区(新乡市、卫辉市历史文化名城,潞王陵、比干庙、百泉景区)文化旅游区,积极打造刘庄、唐庄、京华园、回龙等红色旅游线。做强影视写生基地、烹饪之乡、历史文化名城等特色旅游品牌。加快开发节庆会展、林氏寻根、生态农业、工业观光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推介,优化旅游环境,规范旅游市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力争创建4A级旅游景区3-5个,实现旅游总人数10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5亿元。
    第四节  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
    加快推进金融一体化和电子网络建设。健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鼓励金融中介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产业和设施的信贷投入,积极发展就业贷款、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信贷。大力发展保险业务,培养保险经纪人队伍,重点发展“三农”保险和社会责任保险,补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证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稳步发展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争取3-5家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商业银行或保险公司在我市落户。存款余额达到892亿元,五年新增贷款238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57亿元,银行卡交易额达到25亿元,期货交易金额340亿元。
    第五节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加强信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资源整合。加快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网络传输平台。积极发展电信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广播电视在线(传输)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行业。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互相融通。建立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机制,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5%,宽带普及率达到40%,广播电视网络延伸到全市90%的乡镇和60%的行政村,全市入网用户达到60万户。
    第六节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
    积极发展咨询、评估、法律、会计、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专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快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和改制,政府通过购买岗位、免税贴息等方式,促进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使公共服务更加专业化,降低行政成本和廉政风险。加强中介服务行业信用建设,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建立健全各类行业协会,加强和完善中介服务市场监管。
    第七节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60亿元,新增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20个,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调整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供给。把房地产开发与旧城区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建设一批生态、智能化示范小区。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规范和活跃住房二级市场。培育和壮大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力发展装修装饰、物业管理等房地产伴生行业。加强房屋拆迁管理,保障拆迁户合法权益。规范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和保险。规范房地产企业行为,加强房地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
    第八节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建立市、区、社区三级信息网络系统,构建便民、救助、社会保障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社区资源,建设各类咨询、家政服务、五托服务、餐饮、购物配送、社区医疗、代办代理、日常维修等社区服务网点。加快家政服务标准化,打造家政服务品牌。重点扶持一批龙头服务企业,实施再就业中心、便民超市、家政服务、托老服务、配送服务等项目。积极推进服务体系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新建城镇社区服务中心3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800个,社区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15%,社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5%。
    第九章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中原文化强市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协调统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设中原文化强市。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具有牧野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长廊,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文艺展演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以网络服务、广告会展、文化创意、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以文化娱乐、休闲体育、艺术培训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实施重点突破和名牌提升战略,尽快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整合文化资源,重点培育新乡日报社、新乡市印刷集团和新乡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4%以上,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0%以上。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尽快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的转变。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形成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多种资本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国有文化企业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新型市场竞争主体。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龙头,促进文学艺术事业全面繁荣,增强精品意识,加强精品创作。做好新闻出版工作,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办好《平原晚报》等都市报刊及专业报刊。完成第二届《新乡市志》。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努力形成综合频道与专业频道相结合的高质量节目体系,卫星、无线、有线相结合的多功能传输网络体系,数字化、自动化为主的技术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积极推进城市数字电视建设。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有线数字电视使用率达到80%。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初步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设施现代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基层文化体系。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围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各类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规划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实现各县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
    加强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认真做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继续做好历史文化遗迹的勘探、发掘、抢救和开发工作。完成平原博物院工程和孟庄遗址保护规划。加快潞王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积极争取新乡市、卫辉市、辉县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进卫辉市古城、陈桥镇、小店河清代民居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加大文物研究,搞好文物展览,做大做强青铜器复制产业。
    第三节  努力塑造城市文化
    彰显文化特色,努力塑造城市文化。以加强城市建筑文化为依托,加大景观文化、卫河两岸文化的建设。以加大公民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具有新乡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以新飞为城市品牌,塑造企业文化。以加快社区建设,创建文明社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以大型文化商业企业为重点,推行诚信经商的商业文化。利用我市公园、广场,积极开展演艺文化、广场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十章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循环率,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第一节  资源节约
    节能。“十一五”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发展和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加强能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实现管理节能。稳步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研发推广节能技术、材料和产品。
    节水。年新增农业节水能力达到320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3%。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0万亩。推进火电、化纤、纺织等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积极实施污水处理回用。加强供水管网改造维护,降低管网漏失率。实施阶梯水价、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
    节地。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9万公顷,新增整理开发补充复垦耕地量不少于1万公顷。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土地规划和使用。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加强标准化工业厂房建设。严格控制城镇和农村住宅用地。全面禁用实心粘土砖,新型墙材使用率达到100%。
    节材。鼓励工业企业加强原材料管理,采用节材新技术、新工艺,使用高强度、耐腐蚀的新型材料。鼓励实施废旧机电产品绿色再制造工程。强力推进政府机关无纸化办公。鼓励食品、医药等使用绿色、简约包装。倡导宾馆、餐饮、旅游等行业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散装率达到70%。
    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发展“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大型沼气池450座。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提高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开展农村综合利用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重点支持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的建设,发挥试点的示范作用,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
    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新增造林面积12万公顷,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重点区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保持在9%。以水土保护、通道绿化、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工程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快城镇绿化,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把解决河水污染与保护湿地相结合,加强水污染源头治理,全市年废水排放量和COD入河量分别控制在2.5亿立方米和5.8万吨。积极开展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各种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地面扬尘,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空气质量一、二级天数占全年的80%以上。
    第三节  环境管理与优化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准入、环境淘汰和排污许可证三项制度。对建设项目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
    运用最经济的环境保护手段。用经济手段调节生产和消费行为。把环境保护与优化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确保对公益性环境保护事业的稳定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建立最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生态恢复要因地制宜,维护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做到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通过优化环境管理体系,保护环境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效能最大化。
    实行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护环境。积极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通过依法听证等形式,鼓励群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与优化工作。
    第四节  资源开发与管理
    水资源。新增供水能力8.9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达到2.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达到1.6亿立方米,农业灌溉利用率提高到53%。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年利用南水北调水量4亿立方米。加快水库建设与除险加固工程。提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积极推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土地资源。基本农田恢复面积600公顷。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积极推动土地整合和复垦。加强对空心村、砖瓦窑及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规范土地市场,加强产权登记和土地资产管理,房地产等经营性用地全部通过市场公开出让。
    矿产资源。矿山采选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在“十五”末的基础上再提高2-3个百分点。加强主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序推进煤矿资源整合。加强石灰岩资源保护性开发。实行矿产资源分区有序开采,提高利用效率。加强矿山生态建设与恢复,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合理补偿机制。规范和发展矿业产权市场,促进矿产资源勘察的市场化进程。
    第十一章  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第一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力争控制在4.5%以内。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坚持以创业促就业,鼓励弹性就业和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执法监察,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支持并规范发展社会就业中介服务。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继续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积极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好省级统筹的准备工作。建立和完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灾情应急救助机制。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加强养老保险、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化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8%,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工伤保险覆盖面达到90%,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80%,商业保险覆盖面达到65%。
    第三节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水平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87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600元,力争全市职工年均工资达到16800元。
    第四节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口总量控制在580万以内。加强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条件。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利益导向政策,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正确引导群众避开生育高峰。提倡优生优育,大力推进出生人口缺陷干预工程,明显降低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实施出生人口性别综合治理工程,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实施儿童与青少年健康促进计划,重点改善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营养状况。关注人口心理健康问题,支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第五节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治能力。改善医疗机构条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严格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综合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依法加强卫生行业监管,推进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城市公共医疗资源,鼓励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转移。完善药品购销体系,推进医药分离。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全市乡镇卫生院系统改造,抓好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加大公益体育投入。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力争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0%。千人拥有医生1.75人,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
    第六节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工作预案。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震等工程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农村自来水饮用比例达到60%,食品卫生监督总体合格率达到90%。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力度。实行重大危险源普查制度,减少事故发生。
    深入推进“平安新乡”建设。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力争每十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降至325件以下。深入开展争创综合治理先进市和平安建设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七节  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区居民和村民自治程度。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增加社会和谐基础。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和基层服务性民间组织。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改进和完善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坚持开展行风群众评议制度,力争使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
    第八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妇联、团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坚持依法治市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加强司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司法援助,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做好普法工作,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审计、监察工作,促进各项工作的效益和效能。充分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九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牢固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加快建立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以提高公民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开展“双拥”活动,继续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荣誉。
    第十二章  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建设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基地
    坚持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努力突破科技和人才瓶颈,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基础上。
    第一节  促进科技创新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重点支持集成创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和突破。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步伐,依托重点建设工程,组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提高成套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加快培育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产学研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科研支撑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积极推进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科研院所。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确立企业科技创新和投入的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以农村教育为突破点,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继续扶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构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加快普通高中建设,突破高中教育瓶颈。保障残疾儿童的教育权益。加快规范化和示范性学校建设,争取建成市级示范性优质小学200所,市级示范性初中40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0-12所。高中入学率达到85%以上,在经济较发达的县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实用人才为重点,着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快各县(市)职教中心和技工学校建设。以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为重点,加快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和平原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扩大新乡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知名的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基地。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3万人,在校生总人数达到10万人。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以建设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基地为目标,继续推进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争取把河南师范大学建成全国知名大学。积极推进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升本,新乡师专、平原大学和新乡市教育学院升本工作。大力开展与国外大学和国内一流高校的联合办学。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积极发展函授、自学、网络教育等成人高等教育,推动公共教育和民办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校在校生达到15万人,在读研究生达到1.1万人,硕士授权点达到105个,博士授权点达到8个。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造就三支人才队伍。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抓好党政人才培训。以提高战略思维、开拓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核心,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能力,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7.7万,高技能人才达到4.6万,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2万。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健全以德、能、绩、效、廉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加大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力度,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激发各类人才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积极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推行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人才租赁等灵活多样的引才引智方式。
    第十三章  强力实施引资带动主战略,建设投资环境最佳城市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外向度,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第一节  实施引资带动主战略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完善引资政策,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实现由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向主要依靠环境招商、产业竞争力招商的转变。鼓励和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筑业、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和国企重组等领域。健全项目寄养政策,强化村级招商。采取登门招商、中介机构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形式,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效果。发挥新乡都市区、50户重点企业和各类产业园区的主平台作用,以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高科技企业为重点,引导外资企业向园区集聚。积极推进供水和污水处理、教育和人才培育、医疗卫生、城市环境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利用国外贷款。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以上,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1亿美元,累计利用市外境内资金350亿元。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注重科技兴贸,巩固和扩大传统出口产品市场,提高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整合外贸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鼓励我市企业主动融入跨国公司、市外企业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培育多元化出口主体。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短缺资源和原材料。健全出口预警、进口监测、反倾销应诉、产业损害调查体系,打破出口壁垒。进出口总额达到12.1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8亿美元。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国际承包市场份额,带动我市设备、原材料出口。加强对外劳务合作,扩大外派劳务规模,组织经营公司开拓劳务合作市场,建立外派劳务专业培训基地,促进我市外派劳务结构向高层次转变。
    坚持实施“东引西进”。发挥我市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先进管理方式为重点,全面开展与东部地区的合作。以优势产业、产品和企业为先导,加大对中西部市场的开拓力度,引导和支持我市生产能力相对充足的产业向西部转移。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环境
    严格依法依规行政,优化政务环境。加大整治“四乱”和监督检查力度,营造优良社会环境。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和鼓励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严格查处和督办外来投资者投诉案件,营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营造有利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通信资源共享,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
    第十四章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可持续增长城市
    强化项目带动,保持强有力的投资拉动,依然是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可持续增长城市的关键。
    第一节  强化项目带动
    筛选、谋划一批。围绕国家产业政策,以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为核心,积极谋划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化纤纺织、节能环保、能源替代等项目;加大项目筛选论证力度,力争有较多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
    争取、引进一批。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技术产业化等领域,积极争取一批项目得到国家、省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争取市外产业集群式转移,重点引进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
    开工、实施一批。着力抓好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十一五”期间,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785项,总投资249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368项,总投资2283亿元,10亿元以上61项,总投资1466亿元。
    加强项目管理和督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项目管理。完善备案制、核准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等法律法规,继续完善督察、协调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二节  建设可持续增长城市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以提高通达能力和缩短通达时间为目标,加快推进市区和城镇之间的路网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各类管网、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治理改造河渠,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力度,着力构建生态城市,完备城市功能。
    增强城市的吸纳和辐射能力。切实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的就业环境;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把大型商业设施、物流中心、连锁超市、高档批发市场作为产业布局的重点,努力改善城市的消费环境,变购买力外流为吸引外来购买力,增强城市的吸纳和辐射能力。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科学发展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优化配置城市要素资源。建立多元化城市环保投资体系,逐步建立循环节约型的生产技术体系。加快城市体制创新步伐,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五章  深化体制改革,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完善政府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外部监督体制,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节  事业单位改革
    遵循优化结构、分类改革的原则,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依法分离事业单位承担的政府职能,扶持公益性事业单位,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步伐。加快供水、供气、供暖等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推进电力、水利建管、公路运营和市政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改革。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员工竞争岗位。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监督管理体制。
    第三节  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投资基金,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第四节  财税和投资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和强化公共财政职能。进一步完善市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优化财政投资方向和结构,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政府投资评审工作、继续落实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制度。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强化财政监督,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和项目公示制度。合理配置政府投资资源,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投资监管体系。
    第五节  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各级各类银行改革,强化人民银行宏观调控职能。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维护辖区金融稳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新的金融组织形式。
    第六节  健全市场体系
    建设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零售市场为基础,期货与现货市场协调发展的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规范发展土地市场,政府垄断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大力培育科技市场,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国有资本和各类资本的流动和对接。完善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垄断行业服务价格市场化进程,建立灵活的价格管理方式。整顿和规范价格秩序,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七节  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
    建设学习型城市。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构筑学习型城市的组织基础。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打造创新型城市。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形成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人才支撑机制。
    第十六章  夯实“十二五”发展基础,建设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城市
    在着手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同时,密切关注国际文化价值取向、理论重大创新和科技重大突破,加强研究宏观调控政策,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一节  培育支撑可持续增长的主导产业
    电子电器。继续巩固冰箱等家用电器比较优势,高起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推进新一代计算机和数字视听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新型电池及原材料。加快开发生产大容量、高功率的动力型镍氢、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及原材料;启动研发燃料电池、太阳能等新型电池;生物与新医药。重点发展中药、抗生素和生物制药,重点攻克药物新制剂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及基因新药产品;食品工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着力发展乳制品加工、酒类、玉米加工等行业;纺织业。重点发展产业用、服饰用中高档产品,全面提升织染及后整理水平,使产品向“细、薄、轻”及健康方向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大型和超大型矿山设备,加快发展数控机床及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等行业;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冷藏车、保温车、厢式货车、散装水泥车、混凝土搅拌车、军用特种车辆、公路养护工程专用车。鼓励发展汽车排气消音过滤及微粒捕集系列产品;化工。发展天然、高效日用化工原料,优化、扩大洗涤用品生产,开发香精香料和化妆用品;文化、旅游业。积极发展观光、商务、会展、购物、文化娱乐、远郊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现代物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扶持发展各具特色的物流配送企业;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发展跨地区的农业投资和经营,提高新乡农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第二节  完善九大基础工程
    进一步改造提升完善路网、电网、信息网、供暖、供气、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九大基础工程。完善城市路网,规划建设外环快速通道、中心城区至周边县(市)的环城轨道交通项目。实施军用机场搬迁工程,规划实施卫河复航工程。统筹城乡供排水体系建设,实现县城集中供热,有条件的中心镇实现集中供热、供气,并适时修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
    第三节  构建一批产业聚集区
    巩固完善在“十一五”期间形成的5家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10家市级特色园区,7家企业园区等各类产业聚集区,进一步拉长聚集区的产业链条,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加快聚集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速人口、产业、生产要素的集聚。
    第四节  培育科技创新体系
    增强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努力建立开发-储备-生产的科技滚动发展新机制,以科技创新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鼓励企业多渠道筹措科技开发和产业化资金,形成全社会研发投入机制。
    第十七章  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保障机制
    实现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在主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要正确地履行职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完善投资和消费政策
    投融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不断开辟和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健全项目推介制度,稳定银企合作机制,争取更多信贷支持。加快发展各种基金,建设高效融资平台,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和专业组织为农户承贷承还、提供贷款担保等有效办法。探索建立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借贷组织。
    消费政策。注重各方面改革的公平性,增强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方面改革的透明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激活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激活教育需求、住房二级市场,促进医疗服务需求、汽车消费。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大力发展租赁消费。努力改变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城乡消费结构有机接续。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第二节  健全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产业政策。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有针对性地确定产业政策的重点和调控模式。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资金、土地、能源、重要资源等方面优先安排,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对关系全局、受入世冲击较大的产业,制定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保护。对易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产业,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对于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资源消耗较大的产业,进行必要的限制。
    城镇化政策。逐步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等机制。积极推行城市土地资源的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科学规划城镇用地,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规范城镇土地批租,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完善城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体制,满足小城镇建设需要。
    区域政策。对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及开发区,在严格全市土地总量管制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供应。对经济欠发达的县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交通、能源、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对生态脆弱地区和重点保护地区,要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有选择地发展生态工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第三节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根据本纲要精神搞好年度计划,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中去,确保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专项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好纲要内容。各县(市、区)政府要贯彻本纲要精神,制定和实施好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要加强规划的监督检查,及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提出对策建议。要建立和完善规划考核评估机制,特别是加强对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的考评,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范围,保证纲要的整体执行成效。
    要加强规划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政府意图与政策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