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信息总产量中国占7.9%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近日,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与相关单位举办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题研讨会”上,IDC中国副总经理万宁在引述IDC最新研究报告《数字宇宙膨胀:到2010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时指出,2006年全球每年制造、复制出的数字信息量共计1610亿GB,这大约是有史以来出版的图书信息总量的300万倍。从2006年到2010年,数字宇宙的信息量将增长6倍多。其中中国数字信息量为127.1亿GB,占全球信息量的7.9%;受“富媒体”、用户创建内容和16亿网民三大因素推动,到2010年,全球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880亿GB,而中国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00.5亿多GB,占全球信息量的9.1%。由此看出,中国的信息增长速度还要高于全球,2006年~2010年,全球信息量将增长6倍,而中国则将高达7倍。相比之下,印度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172亿GB,韩国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157亿GB,日本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520亿GB。

  这项开创性调研项目首次测定并预测了全球个人或企业制造、复制出的数字信息总量及种类。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到2010年,近70%的数字信息将由个人创建,企业和机构将负责其中至少85%的信息的安全、隐私保护、可靠性和法规遵从等事宜。

  中国的数字信息量之大,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数字化设备普及程度高,信息化成果显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数字化信息的加速膨胀,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IDC研究数据发现,如果要将所有制造和复制出的数字信息全部保存,2007年就会出现存储容量不够用的情况,2008年之后,数字信息量与存储设备容量之间的缺口会越来越大。从2006年至2010年,中国数字信息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59%,而存储能力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0%,存储能力的提高将落后于信息的增长幅度。中国将在2008年开始出现信息存储缺口,到2010年,存储能力和信息总量之间的缺口将约为248亿GB。

  尽管数字信息管理的形势严峻,与会专家普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势感到乐观,因为当前信息管理的技术已经日益成熟了。EMC解决方案总监马隽根据大量国外经验和案例,对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三点实战建议:一是要以信息为中心,重视信息基础架构的建设,采取措施,开发灵活、可靠、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进而控制信息的泛滥;二是要从信息存储、保护、优化、利用的角度,全方位考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三是培养信息家队伍,尤其是目前的CIO和IT经理人群,要真正实现从技术专家向信息专家的角色转变。

  当前,我国信息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共享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世界银行将全球信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处在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转化,中国整体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化。近几年我国仅在政务信息化的投入上就远远高于500亿元,但老百姓离享受电子政务信息化的成果还很遥远。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政务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也是最难的问题之一。未来中国要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也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