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到2010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诸多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战略机遇期。根据中共南阳市委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在认真总结经验,科学分析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五”时期的发展情况
    “十五”时期,是我市建国以来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大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针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总值连续五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突破10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9%,高于“十五”计划目标2.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194亿元,比“九五”时期翻一番,年均增长2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5年完成28.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9.6:45.7:24.7演变为26.3:50.3:23.4,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首次超过50%。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速度和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完成46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8%。培育形成了农产品深加工、纺织、医药、油碱化工、电力、汽车配件、光学机电、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0%,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骨干、建制镇为依托的绿色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42平方公里扩大到70平方公里、驻地人口由52万增加到70万。
    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实施重点项目341个,实际完成投资386亿元,建成和开工了一大批交通能源、农林水利、工业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生态环保项目。电力能源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回龙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运,鸭河口电厂二期2×60万千瓦、南阳热电厂一期2×21万千瓦项目奠基。宁西铁路投入试运营,许平南、南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中部地区交通枢纽地位初步确立;新建改建干线公路1576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数量达到29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3%。
    农业和农村工作扎实推进。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部免除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民人均减负83.3元。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4000多个村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用电村村通。近200万农民接受了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连续举办了四届“两节一会”和两届“黄牛节”,成功组织了赴江、浙、沪、港地区招商引资等活动,对外开放的领域、层次和深度取得新的突破。五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274亿元、实际利用国外资金1.78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预计达3.03亿美元,是2000年的3倍。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可达46%。
    社会事业跨上新台阶。高等教育实现跨跃式发展,理工学院实现专升本,中原机校、南阳卫校、南阳行政学院晋升大专。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13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两基”复查验收。科技长入经济步伐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4.6%。文化名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旅游业快速发展,“一山一水一恐龙”旅游品牌初步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建立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服务三大体系,加强了乡镇卫生院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6‰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促进全市统筹协调发展,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投资贸易更加活跃,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国家积极促进中部崛起,在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加大对农业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我市加快改善发展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有利于激发加快发展的内生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市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深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全市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农业基础薄弱,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高,工业产业层次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偏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和出口拉动作用不明显,外贸依存度不足3%,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重,再加上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仍很突出,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综合分析,“十一五”时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时期,只要思路对头、谋划得当、措施得力,就能够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宛、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中心城市、县域经济两轮驱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致力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
    ——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使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更加重视工业的主导作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更加重视“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更加重视改革体制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加强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障能力。
    ——更加重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第二节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2%以上,提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9:55:26,由“二、一、三”演变为“二、三、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乡公用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商品电基地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增长继续保持较低水平,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更加和谐。
    第三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加大“三农”投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订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中低产田改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等项目。“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50万吨左右,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
    突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建设优质粮食、棉花、畜产品、中药材、林果、油料、蔬菜、食用菌、烟叶、水产品等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以优化品种和产品结构为重点,搞好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棉花、花生、“双低”油菜、脱毒红薯等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优势畜产品开发,以南阳黄牛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建设南阳优质肉牛基地、优质肉羊基地、生猪生产基地、肉蛋鸡生产基地和奶业生产基地。坚持公益林与经济林建设并重原则,充分利用平原和丘陵宜林土地资源,建设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梨、杏李、黑李、桐柏大枣、板栗、银杏、花椒、月季等经济林及花木生产基地。以建设效益农业产业带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山茱萸、辛夷、裕丹参、桐桔梗、唐半夏、栀子为代表的传统地道中药材。积极发展优质绿色蔬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珍稀菌类和鲜食型食用菌品种,建设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烟叶等规模化特色农业基地。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大力发展网箱养鱼、莲田养鱼和特种水产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巩固全省水产品大市地位。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位置,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群体。做大做强天冠、南纺、新纺、宛西制药、衡氵育制药、烟厂等现有优势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小辣椒、油料、食用菌、辛夷、栀子、花生等农产品加工业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加快培育速生丰产林、黄牛等产业的新兴龙头企业。依托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来宛兴建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联合体,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龙形经济格局,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各种新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超10亿元的达到20家。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重点,通过资源整合,建立由农业技术推广、科研、高等院校、科技服务等机构多方投资、共同参与的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继续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及农资供应市场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搞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第二节农村公共事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每个乡(镇)拥有一条三级以上的出口路,平原区全部行政村通班车,切实解决好农民出行难的问题。积极发展农村集中供水,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大力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大力扶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2007年起对所有农村学生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建立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继续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图书阅览、广播电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加快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改造和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8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合理归并自然村,引导农民住宅建设适当集中。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25%,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加强旧村镇改造,提高供排水、电力、道路、卫生等设施配套水平,优化、美化村容镇貌,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第三节农村改革
    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机制,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缩小公益性征地范围。完善征地程序,坚持公开透明,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改革土地征用补偿方式,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征地和土地转让最低价格制度。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第四节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星火人才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巾帼科技星火工程,切实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地务工收入;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与不合理收费,建立健全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农民工住房供给、子女上学等政策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搞好劳务输出信息服务,组织好大规模劳动力输出活动。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增加扶贫投入。突出抓好国家、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乡、村的脱贫工作。继续对鸭河口库区等少数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生态脆弱的地区实施移民开发、异地脱贫。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新机制,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到2010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第四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把加快工业化进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10年,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工业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工业增加值达到890亿元,年均增长13.7%,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经济总量保持全省前3名的位次。
    第一节工业转型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围绕8大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现代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精深加工技术装备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比重,通过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开发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竞争能力。
    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和30户重点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在生物能源、高档服装面料、汽车零部件、碱化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等领域,规划、论证和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建设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加大金融机构对重大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性扶持资金,建立市级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基金,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比重。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通过股权多元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兼并重组等措施,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集聚,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争取通过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30亿元、超50亿元和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
    高起点建设工业园区,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把工业园区建设与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发挥特色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共享资源、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河生态工业园区、龙升工业园区和官庄、鸭河等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白河生态工业园区要按照分块发展、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园区建设框架,推进5大产业组团建设;龙升工业园区要在搞好区域总体规划、功能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官庄和鸭河工业区,要逐步理顺管理体制,提升产业层次,加速发展壮大。各县市至少要建设一个突出当地特色的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上项目、上规模、上水平,使之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环境优美的产业集聚区。
    第二节支柱产业
    农产品深加工业。充分发挥南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黄牛深加工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实现农产品资源大幅度增值。建成一批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的大宗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形成与南阳市优势农产品发展相适应的加工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利税突破5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力争使3—5家企业进入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重点抓好天冠集团300万吨粮食深加工系列项目,包括50万吨玉米淀粉、34.5万吨生物柴油、20万吨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72万吨浓缩饲料等;南阳宛丰纸业12万立方米木板、9.52万吨漂白化机浆、20万吨白卡纸的林板浆纸一体化以及南阳市肉联厂3万吨肉类加工、南阳娃哈哈中高档方便面和饮料、社旗三太子高档方便面、金星啤酒二期工程、邓州老廷公司45万吨浆和25万吨木质素等项目。适时建设10万亩优质蔬菜种植及加工出口、10万吨变性面粉、2万吨蛋氨酸等项目。
    纺织工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走规模化、集团化道路,形成纺纱、织布、染整、服装一条龙的棉纺加工产业链。确立南纺集团、新纺集团等重点企业的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在同行业中的优势竞争地位,进入全国棉纺织行业前10名。到2010年,全行业功能性、环保型化纤混纺交织产品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年产服装达到3000万件(套),先进设备配置率达到50%以上,销售收入达到185亿元,利税35亿元,创汇4亿美元。力争把南阳建成全省棉纺生产基地、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基地、高档家纺生产基地、品牌服装加工基地和区域性纺织品交易基地。
    重点抓好南纺集团1589万米高档混纺交织服装面料、新型紧密纺纱及多种纤维高档家用织物、新型转杯纺及高档家用织物服装面料、高档休闲服装;新纺集团879万米高档服装面料、新增纱锭40万锭、8000万米产业用装饰布、引进气流纺生产高档纱线、高档休闲服装;邓州雪阳543万米天然彩棉面料,康舒蛋白纤维公司4.8万吨蛋白质纤维等项目。适时建设3万吨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1500吨涤纶产业丝等项目。
    油碱化工业。依托石油、天然碱优势资源,坚持高起点、规模化、开放型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延伸石油、天然碱化工产业链,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采用新技术,发展新品种,提高技术含量和深加工程度;采用多元化投资和开放式发展的模式,实现油碱化工结构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0年,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利税40亿元。
    重点抓好河南油田石蜡精细化工、桐柏化工基地200万吨低盐重质纯碱、80万吨芒硝、50万吨工业洗涤剂、20万吨特种玻璃、20万吨洗衣粉及新旺氯碱搬迁、西施兰公司新厂建设等项目。
    光学机电及汽车零部件工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高品质、低消耗、低成本的光学机电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尽快把南阳建成以大中型防爆电机、新型输变电设备为代表的全国重要的电工电器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最大的贴片式压敏电阻、中(高)频声表面波滤波器生产基地,国内外知名的光学零部件加工基地。以专业化、大批量和在全国争冠为目标,形成以汽车前后桥、变速器、减震器、汽车水泵等关键总成规模化生产为重点,以汽车零部件和改装车、专用车为特色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基地。到2010年,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利税40亿元。
    重点抓好南阳金冠集团3000万支高频声表面波器件、3亿只表面贴装式压敏电阻、60万台氧化锌避雷器、150万套重型车盆角齿、45万根轻重型车桥、200万支轿车减振器、500万支活塞杆,南阳防爆集团150万千瓦大中型防爆电机、120万千瓦高效电机,河南中光学集团100台高精度真空镀膜设备、光学薄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0万只高档镜头,南阳二机石油装备公司50台顶驱、100台(套)泥浆泵、5000—7000米大型成套钻机研制,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450万米PS版生产线整体改造、CTP?PS版显影机、CTP版激光制版机,英威东风公司200万件汽车轮毂轴管,西峡内燃机进排汽管公司200万只高镍合金排气管,河南向东车桥公司30万根轻型汽车前后桥等项目。适时建设5600台(套)IP无线接入产品、240万平方米回归定向反光膜等项目。
    电力工业。发挥富水、近煤、临网、靠路的优势,鼓励建设大容量、高效率、超临界机组,尽快建成鸭河口电厂二期、南阳热电厂等项目;积极争取沿宁西线路口电厂项目,加快推进天池抽水蓄能、宛西电厂、鸭河口电厂三期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到2010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把南阳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商品电基地。坚持上大压小,关停列入省关停名单的小火电机组。加强电网建设,完善输变电网架结构,形成安全可靠的现代化输变电网络,使南阳成为省内和华中主网500千伏输电通道之一。加强电力调度和监管,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节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扶持高技术企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大力引进外来高技术企业,加快高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为我市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奠定基础。依托南阳金冠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河南天冠集团、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一批培育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专项工程,支持发展生物工程药物、新型化学合成药物、生物产品、光电子产品,超硬材料及其制品、农作物新品种及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高技术产业链,形成产品优势和局部核心技术优势。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高技术产业发展集群,培育产业园区和信息产业园。
    第四节其他产业
    医药工业。发挥中医药资源、仲景品牌和化学原料药产品优势,大力发展中成药新品种和新剂型,积极开发生产新型高效抗生素和生物技术类产品,进一步提高生产集中度,实现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使原料药及制剂药生产全部达到GMP标准,医药工业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30亿元,利税25亿元。
    重点抓好普康药业50吨氯洁霉素磷酸酯、1000万支胸腺5肽针剂、200吨阿维菌素,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3万吨中药材饮片、3000万瓶复方丹参丸、20万亩中药材基地、500家张仲景大药房连锁店、六味地黄丸生产线扩建,淅川制药集团200万支佛波双酯、2000万瓶盐酸氟桂利嗪注射液,普康集团衡氵育制药200吨麦迪霉素和250吨头孢C-钠盐等项目。
    冶金工业。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依靠现有企业基础,采取“稳定、提高、开拓”的发展方针,以生铁、普钢、特钢、钢材制品、铝材制品、冶金保护材料、高铝耐火材料等产品为主,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大高铝“三石”和淅川余家庄钒矿开发力度,尽快形成经济优势。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利税40亿元。
    重点建设淅川铝业集团3.5万吨冷轧铝板带、1万吨铝箔,西保集团4万吨钢芯铝、80万吨热镀锌板和彩色涂层钢板,龙成集团350套连铸结晶器铜板,南阳金戈利万吨镁粉,淅川玉典化冶公司年产4000吨五氧化二钒等项目。
    建材工业。坚持上大限小、整合提升的原则,以高标号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为主,推动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附加值和市场紧缺产品,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技术进步,提高集约经营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利税20亿元。
    重点建设中联水泥南阳分公司二期日产6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等项目,加快蒲山水泥企业的整合,推进蒲山日产3000吨水泥熟料项目进度,做好淅川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南召青山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工艺美术工业。立足现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充分发挥“玉雕之乡”、“地毯之乡”的优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玉雕、地毯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把南阳建成全国最大的玉雕、地毯加工出口基地。到2010年,力争使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60亿元,利税7.2亿元。重点抓好神圣玉雕公司精加工项目、镇平地毯公司机绣和高档丝毯改造项目等。
    第五章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以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并定居为重点,坚持中心城区、县城(城市)、建制镇协调发展,构筑以南阳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为骨干,以建制镇为基础,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具有南阳特色的绿色城镇体系。
    第一节中心城市建设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省际地区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加快南阳市中心城区发展,不断提高中心城区占市域经济总量的比重,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理顺中心城区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市、区管理范畴,合理下放事权,形成市区一体、设置合理、运行规范、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格局。从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高起点、高品位编制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依法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城市建设和管理,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围绕“一山两水”(独山、白河、南水北调干渠)和焦枝、宁西铁路十字交叉以及四条高速公路环城的地域特征,科学界定功能分区,拉大城市框架,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卫星城镇为依托,半径50公里左右,面积7000平方公里左右的核心城市圈。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沿白河两岸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形成行政文化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大学园区、独山风景游览区等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城市分区格局。加快发展鸭河口、官庄等卫星城镇,适时通过行政区划等措施,将部分与中心城区联系紧密的城镇纳入南阳市区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壮大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实力。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城市出口道路、内环线路和主干道,构筑便捷的交通网络和纵横交织、连接紧密的城市主干道网络。实施旧城改造,治理背街小巷,加速城内工业企业外迁步伐。建设城市水源工程,加强“内湖”(市区内的水库)建设和内河整治,疏浚六条城市内河,构建城市水网,配套开发沿岸商贸、居住、园林等功能小区,把南阳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北方水城”。
    盘活现有城市资产存量,规范土地、房地产市场秩序;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城市无形资源,搞好信息、网络、品牌、文化、民俗等无形资产的经营,提升城市资产的整体价值。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并吸引社会各界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实现城市建设发展良性循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产业化,加快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分离。继续开展“四城联创”(创建国家级旅游、园林、卫生、文明城市),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健全、完善城市管理体系,明确管理服务职能,统一管理标准,实施规范管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激活城市管理基层细胞,实施精细管理。加强市民城市意识,营造“南阳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浓厚氛围。
    大力发展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依托原有工业基础,改造提升农产品深加工、纺织、医药、汽车零部件等城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技术、信息、人才等集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现代物流及信息、咨询、会展等第三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实施名人工程,打响医圣张仲景品牌。围绕中医药种植、加工、销售、中医医疗、教育和研究六大体系,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重点做好医、教、研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加快建设张仲景国医学院、张仲景研究院,设立张仲景基金,建设中医药会展中心,办好张仲景医药节,逐步把南阳建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中医药都”。
    第二节县城和建制镇建设
    围绕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发展特色经济、集群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交通通讯、能源供应、供排水系统和生态保护、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加快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2007年县城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按照城镇化梯次发展的模式,选择基础条件好、产业支撑强的县城,通过产业、人力、资金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其培育为市域次中心城市,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大力发展沿线、沿边城镇带,加强50个市级以上重点镇和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城镇建设。走集约化的城镇发展路子,把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发展,努力形成一批规模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的城镇群。充分发挥城镇在聚集农村人口、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进一步增强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争取部分县(市)跃进全省30强行列。
    第六章发展壮大服务业
    把发展服务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发展旅游、文化、物流等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80亿元以上。
    第一节旅游业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打造“一山一水一恐龙”(伏牛山、丹江口水库、西峡恐龙蛋化石群)、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等具有南阳特色的旅游精品。坚持保护、开发并重的原则,深入挖掘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南阳府衙、医圣祠、张衡墓等景点景区的档次,搞好中心城区的文化旅游开发与建设。以创建“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核心,统筹开发、整合、包装相邻旅游资源,以南水北调源头、内乡县衙、恐龙蛋化石博物馆、宝天曼等著名景区为重点,突出生态主题,集中力量建设一批4A级景点,打响“伏牛山”品牌。努力做好淮河源头、大别山红色旅游及生态农业、民风民俗、节庆会展、竞技体育、现代工业观光等旅游新品,形成融山水游、文化游、红色游、科普游、生态游等多品位系列化旅游体系。
    研究制定发展旅游业的扶持政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培育精品线路,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景区完善、服务设施配套、旅游产品丰富的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旅游关联产业。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80亿元,成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第二节文化产业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围绕传媒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服务业、广告会展业等策划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具有南阳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培育和扶持一批年收入超亿元、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文化企业集团,建设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产业基地,大幅度提高文化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放宽市场准入,强化政策支持,整合文化资源,繁荣文化市场,促进主导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尽快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以上。
    第三节物流业
    加快以南阳市区为中心的物流枢纽建设,重点推进现代物流园区、南阳航空货运中心、宁西铁路南阳货运中心站等物流工程建设。鼓励引进新型业态,形成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为特征的流通格局。整合流通资源,构筑集加工配送、仓储运输、信息处理为一体的大型物流园区,带动工业品、农产品、畜产品等专业市场建设。构建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引进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机构,降低物流成本,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
    第四节金融业
    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做大做强金融产业。积极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改制重组。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发展中小金融企业和农村金融组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造重组。积极支持证券、期货、信托、创业投资等专业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规范发展,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填补我市无直接上市公司的空白。加快保险业的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保险机构,调整优化险种结构,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积极发展信用担保等金融中介服务组织。整合产权交易机构,建立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五节社区服务业
    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机制,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合理设置社区服务网点,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明确社区组织与社区服务企业的职责,优化配置社区服务设施,鼓励创办多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推动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养老、职业介绍等产业的发展。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项目,培育和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增加社区就业岗位,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建立沟通灵活、反应快速的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增强社区服务业自我发展能力。
    第六节住宅房地产业
    建立健全新型住房体制和机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市场行为,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积极发展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融资相结合的金融业务,努力扩大住房有效需求。以中小户型为主,积极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商品房,辅以高档住宅,形成低、中、高档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供求关系,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对住房的需求。搞好住宅小区和“安居工程”建设,提高住房成套率,基本实现居民户均一套功能齐全的住房。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在支持上述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继续抓好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及公用事业等行业的改组改造,鼓励和引导通讯、邮政、中介服务业、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七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水利、交通、能源、信息为重点,加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一节水利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契机,搞好南水北调总干渠、受水区基础设施、唐白河一期治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鸭河口水库扩容工程前期工作进度,争取“十一五”末开工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城市节水技术,充分利用地表水、过境水,控制开采地下水,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
    第二节交通
    继续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完善宁西铁路配套设施建设,扩大运力运量,充分发挥铁路枢纽的作用;改造扩建南阳火车站,使之成为与铁路枢纽地位相匹配的高等级车站。加快南阳机场建设步伐,争取使南阳机场达到国内干线机场的规模。加强快速通道网络建设,全面贯通国家、省规划的通过南阳市辖区内的高速公路;提高干线公路等级,使辖区内大部分干线公路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标准,根据运力的需要,启动一级公路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完成全市乡镇和沿线建制村简易站点及招呼站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高速公路建设任务450公里,完成干线公路新建改建任务1500公里,完成县乡公路建设任务2000公里。到“十一五”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000公里(不含村道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600公里以上。深化公路养护、规费征收、运输场站等方面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交通运输服务网络,加快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公路联网收费,在重点领域积极采用交通智能技术,提高交通运输综合服务水平。通过公路、铁路和航空事业的发展,真正确立“中部地区交通枢纽”地位。
    第三节能源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积极发展秸秆固化颗粒燃料,争取列入国家、省绿色能源示范试点。积极争取秸秆发电项目,建设邓州、宛城、唐河、社旗等秸秆发电工程,2010年秸秆发电装机达到10万千瓦。加快方城风电项目工作,争取一期工程2006年开工建设,2010年达到5万千瓦。大力开发小水电资源,到2010年争取小水电装机达到15万千瓦。充分利用地质、水资源等方面的优越条件,积极配合省里尽早完成核电前期工作。巩固发展乙醇汽油,开发生物柴油。
    积极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提高石油资源开发效率,稳定石油产量。积极争取利用“西气东输”和“川气入豫”的双天然气气源,建设南阳中心城区天然气管网和各县市输气管线,分步建设县城天然气管网,视气源情况建设南阳—驻马店长输管线。争取2008年南阳市中心城区开始使用天然气,2010年前各县市天然气管网基本齐备。
    第四节信息
    加强信息基础网络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整合网络资源,加快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通和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按照统一网络平台、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建立全市电子政务网络控制中心、政务专网、政务外网和政务门户网站,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引导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业信息平台和高质量的信息处理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银行、网上社区等信息服务,加快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到2010年,初步建成数字南阳的基本框架和信息网络体系,把南阳建设成为豫西南地区的区域信息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信息技术人才中心。
    第八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和政策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建立健全促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资源节约
    建立完善政策支持和法规标准体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原材料及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严格执行节能法规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从源头控制高耗能企业、高耗能建筑的发展和低效设备(产品)使用量;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积极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加强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实施重大节能示范工程,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推进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降耗,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强力推行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和绿色照明工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积极推进城市再生水利用;修订用水定额标准,实施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开展土地三项整治,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标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发展节地型建筑。加快推广新型墙体材料,2008年底以后城镇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强化原材料消耗管理,促进各种原材料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第二节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社会消费等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合理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处理系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回收利用率。搞好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工业(农业)园区和城市(镇)。
    第三节环境治理
    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白河、唐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等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大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和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十五”末相比减少10%。
    坚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点源排放浓度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点源治理,削减工业污染。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关闭、取缔、淘汰污染重、能耗高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加大工业治污设施的建设力度,解决重点行业的结构性污染,突出抓好造纸、化工、水泥等行业的环保综合整治;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所有排污企业必须持续稳定达标排放;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减少对水体、土壤的污染;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农业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开展畜、禽、渔养殖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和推广。加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改革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机制和运行管理体制,完善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机制,适时开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费,推进城市环保产业化。严格环保执法,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确保区域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应急机制,变末端治理为过程监督。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加强水环境监测网络、重点污染源监测网络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建设。提高环境信息透明度,引导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第四节生态建设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恢复和提高自然生态功能,提高自然承载能力,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相协调。
    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对“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等过渡带生态系统典型区域实施强制保护,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淮河源生态功能保护区、鸭河口库区等水源功能保护区依法实施重点保护。加快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优化自然保护区结构体系,提升现有自然保护区级别,扩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面积。对生态环境退化区域实施恢复工程,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和自然生态恢复能力。
    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补偿机制,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绿化工程、山区生态建设工程、平原防护林工程、环城防护林工程。加强土地、水、矿产等重要资源开发和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防止新的重大生态破坏现象发生。改善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体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山地植被,提高生态涵养能力。
    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设与保护,推广庭院、墙面、屋顶、桥体的绿化和美化。加大梅溪河、温凉河、三里河、十二里河、溧河等城市内河及各县市城镇内河整治力度,逐步恢复和建设城镇水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第九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提升对外交流合作层次,努力营造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第一节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形成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移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上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合理划分事权,实现政府职责、机构、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健全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推行综合执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政府决策民主化进程,完善听证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逐步扩大政府决策听证范围,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和政务活动的透明度。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改革,精减机构,优化结构的要求,依法分离事业单位承担的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公益型事业单位的扶持力度,完成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全面实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员工竞争上岗制。改革事业单位经费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事业单位监管体制。
    加快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完善企业和职工双向选择的用工机制,积极探索市场选择经营者的有效途径,推进企业家职业化、市场化进程。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明确政府的监管范围和责任,依法行使出资人职责。完善国有资产营运体系,健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体系,探索不良资产托管和处置的有效办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照政企、政事分开的原则,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步伐。积极推进水利建管体制、干线公路养护体制和市政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加快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推行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实现公用事业服务社会化。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和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规定,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遵循“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建设经营。支持非公有资本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拓展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强化公共财政职能,明确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行为。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健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加强政府非税收收入的管理。推进税制改革,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健全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实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和公示制,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深化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减少政府定价范围,充分发挥价格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理顺价格关系,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抑制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虚高,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清理和整顿各类收费项目,严格控制收费许可,依法惩治乱收费。健全价格调整听证制度,规范听证程序,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档次的发展方向,加快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零售市场为基础、期货与现货市场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加快要素市场建设步伐,消除体制障碍,积极发展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培育资本市场、科技市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市场规则,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和行政壁垒,取消外地企业、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歧视性规定,实现公平竞争。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坚持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相结合,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和偷税、骗税、走私等违法行为。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稳定安全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
    第二节开放型经济
    树立市外即外的观念,把利用外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资、引智、引技并重,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参与高层次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为契机,首先在政府直接管理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公共服务领域取得突破,带动和促进优势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等领域的全面开放。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对接,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来宛投资。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物流、金融、保险、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开放力度,放宽供水、供暖、供气等城市公用事业和其它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
    搭建新型招商引资平台。做好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全市统一的“基础资源资料库”,摸清优势资源家底,整合分散在各级各部门的公共基础资料,将水利、地质、矿产、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资料,向社会公众全面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做好具体招商项目的基础条件、市场前景、工艺技术先进性论证等前期工作,提高招商成功率。探索和完善招商引资手段,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市场运作机制,创新招商模式,提高招商成效。打造引资项目承接平台,搞好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突出园区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政策措施,降低商务成本,吸引外资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和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益区的交流与合作,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先进管理方式和有竞争力的产业向我市转移。积极开展黄河协作区、中南协作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完善政策措施,拓展合作领域,推动企业经贸合作,组织优势企业到市外开发资源、开拓市场,建立资源、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努力扩大进出口规模。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结构。注重科技兴贸,加快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机电、纺织等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扶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枝术出口企业,培育光学冷加工,印刷材料、生物化工等高新技术出口产业群。深度开发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化出口主体,发展壮大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的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型企业。鼓励企业主动融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强口岸体系建设,完善快速通关机制,把南阳口岸建成豫西南重要的内陆国际物流平台。
    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和劳务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不同形式到国外开拓市场、扩大工程承包,带动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健全国际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培育劳务品牌,保护外出务工人员权益,推动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上规模、上层次。
    第十章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发展科技教育,壮大人才队伍,把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宛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一节科技
    按照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企业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中心建设,着力开发和应用农业科技、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实施技术创新、科技示范、人才开发和科普工程,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全市整体科技水平达到省内中上水平,部分优势领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建设科技基础平台,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科研资源,加强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建设。依托我市重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优势领域积极开展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研究,掌握并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支持重点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系统化、配套化、工程化开发,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工程技术中心。到2010年,建成省、市两级重点实验室15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支持重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技术装备的研制开发,提高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继续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若干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基地。进一步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加快科研机构改革步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动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推进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点科技攻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改革,使部分科研机构转变为省、市两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组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建立符合我市特点的农业科研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吸引国内外研究机构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
    第二节教育
    实施教育适当超前发展的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创新,加快高素质人才和适用人才的培养步伐。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坚持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农村的方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培养,完善助学制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更新教学手段,建设好校校通局域网工程,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使全市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卫星教学收视点,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城市中小学建设和改造,均衡配置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消除不合理的歧视性规定,使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同等水平的义务教育。2010年“普九”教育覆盖率达到100%。积极发展普通高中,解决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难的问题。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争取12所学校进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5所进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弹性学制,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推动连锁办学,提高职业学校的专业化水平,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建成一批规范化、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网络。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6万人。依托南阳一技校、南阳幼师等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力争实现职业高校零的突破。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优化、整合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培养层次,扩大培养规模。重点建设大学园区,办好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医专等院校的重点学科,努力使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的整体水平或主要学科、专业进入全省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积极推进南阳经济管理学校、南阳农校等专业学校的升格。2010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达到8万人。
    积极发展多样性的教育与培训,进一步办好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完善函授自学、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和学习方式。开放各级各类学校和远程教育网络,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逐步形成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为基础的学习型城市。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依法理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的关系,构建规范运行的现代教育制度。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建立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学校之间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市外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城市困难家庭学生救助机制,完善高等学校“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
    第三节人才
    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强化继续教育,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多元开放的能力培训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搞好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建设,放宽人才落户、接收等相关政策,配套提供可靠的工作、生活保障条件,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究、培训讲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紧缺人才和智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加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力度,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推行经理人聘任制。培养、选拔和合理使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激发各类人才创业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十一章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维护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第一节人口和计划生育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切实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逐步扭转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状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计划生育事业,加强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和出生人口缺陷干预能力,实现优生优育。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新型养老模式。
    第二节社会保障和就业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十一五”末全部实现个人帐户实帐运行。建立健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的新路子,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促进作用。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医疗的权利。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提高个体私营企业职工的参保率,逐步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范围。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以家庭为主、国家救济为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五保户”供养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发展残疾人和老龄事业,提升残疾人、老年人福利和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抗御地震、气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紧急应对机制和应急救助制度,提高防灾、抗灾、救灾能力。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保障优抚安置对象的合法权益。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并举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共进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加强政府对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就业能力。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节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
    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强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工作,构建城乡医疗救治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积极调整医疗机构的布局和结构,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保留一定数量的综合性医院,将其余医院改建为各类专科医院或分设为社区医疗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强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乡村卫生组织管理达到一体化、规范化标准,每个乡镇设1所卫生院,重点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甲”标准,每个行政村设1个卫生所,居住分散或3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可另设卫生室作为补充。进一步发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传染性疾病控制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能力。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积极倡导广场体育、公园体育、假日体育和休闲体育,面向群众开放公益性体育场馆。强化优势项目,稳步发展竞技体育。加强体育市场管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
    第四节文化事业
    积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着力培育和生产文化精品。发挥南阳作家群的特有优势,创作一批反映南阳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面貌的文学及影视作品。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事业,保护和弘扬优秀地方剧种和民间艺术。加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先进文化进基层”活动,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抓好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办全国性文化体育盛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第五节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巩固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坚持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构建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第六节精神文明建设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
    第七节诚信建设
    积极开展诚信宣传和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打造信用南阳。推动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公开化、信息化,提高政府公信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约束功能,引导企业和经济活动主体守信践诺,文明从业,杜绝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建立覆盖政府、企业、社团组织和个人的社会信用体系,培育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增强社会信用力量,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
    第八节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按照广覆盖、均等化原则,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创建“平安南阳”为载体,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机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建设重大危险源普查及安全监控系统工程,加强对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公共娱乐等重点领域及危险化学品等事故隐患的治理,防止恶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改进和完善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教育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