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刚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从“以生为本、成人成才,文明创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共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开放搞活、多元合作”等方面努力创建和谐校园。
以生为本 成人成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树立“三大”教育理念,着力在提升教育质量中实现学生成人与成才的和谐,这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核心。
一是要树立与学生成人成才相适应的先进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也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和谐社会要求实施和谐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因此,高校一方面要树立使学生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相互协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就要切实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把学生能力培养贯穿到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校重德育、重实践的办学传统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确立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大德育”,一方面是指“成人”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具有时代特征、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成为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为民族振兴做贡献的人,另一方面是指“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工程”,是指将工程建立在与经济社会、科学、人文、自然、环境、法律、道德等为一体的大系统之中,将人才培养置于这样一个大工程背景之下,实施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大实践”,是指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德育等各种理论教育,通过系统实践来消化、固化、融合、升华,在实践中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将实践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达到与社会实际需要“零距离”。“三大”教育理念是有机整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大德育”是先导,“大工程”是背景,“大实践”是途径。
二是要构建与学生成人成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以“三大”教育理念为指导,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坚持因材施教,不断加大分类培养、分层次教学的力度,实施了主辅修、双学位、定向培养、“2+2+1”的中外合作办学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在课程体系上,我们以“本科规格+实践技能”为特征,坚持五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构建了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专业方向和选修方向的四模块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上,构建大基础教育体系,所有专业都进行军训与国防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工程基础训练、德育实践等,对文科类学生增设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一方面构建大实践体系,搭建四个平台:公共实践平台,包括德育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工程教育、外语实践、计算机实践等;基础实践平台,包括基础实验、工程基础训练等;专业实践平台,包括专业工程训练、专业实验、实习、设计等;综合实践平台,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科技文化实践、创新实践等。培养四方面能力,即通用能力、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提高两方面素质,即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另一方面,构建实践能力考核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考核,对实践能力考核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学生要重修。强化德育实践,把德育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在“大工程”实践环境中,体现爱国、爱校、诚信、团队、合作、创新、责任、道德、遵纪守法等,固化德育素质。实施德育全程化和量化考核,把德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四年不断线,把自律协议、诚信协议、基本道德行为、遵纪守法、诚信等刚性化,对德育考核不达标者,实行重修或淘汰。
三是要建立与学生成人成才相适应的全员育人制度。一方面,把育人工作作为硬性要求纳入全员工作职责,明确要求校院两级班子是第一责任人,要成为学生成人成才的总设计师和设计师。教师要按照“严、实、新、活、爱”的要求成为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成人成才。专职学生工作干部要按照“教、管、帮、带、联”的要求成为学生成人成才的领路人。机关干部要联系班级和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成为学生成人成才的顾问,形成“导师→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学生”的多元联动、一体化育人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责权利一体化,实行管理干部、教师、教辅人员岗位津贴中20%与学风建设、学生就业、学生成人成才实际挂钩,充分发挥他们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中的作用,形成全校上下人人关心学生、人人帮助学生、人人都有育人责任的局面。
文明创新 充满活力
一是德行问题。“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践行“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突出以德治校,强化道德建设,打造德育品牌。要对教职工开展职业道德再教育,打造和谐的职工团队。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带头讲学习,讲正气、讲奉献,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师生办实事,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职工要强化自律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事业心和创造力,明礼诚信,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营造文明、祥和、敬业、向上的人际关系。要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师德规范体系,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正师风,铸师魂,以德治教。
二是学术问题。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和内涵,端正学术风气,强化学术氛围,杜绝学术腐败。要构建健康教育、法律知识、科普讲座和学术报告、典型交流、教育研讨等系列化的学术活动体系,加强校园文化的监管力度,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要进行文化创新,打破思想禁锢,推进思想解放,活跃思想创造。要通过文化建设,促使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和谐发展,为学生成人成才和教职工全面发展营造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是创新问题。创新是推进现代大学和谐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带来生机和变化,有创新才有活力。要高扬“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使校园充满活力,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的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必须用新思想、新体制、新机制、新方法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努力创建新型大学。
安定有序 和谐共处
一是要讲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校,最大的规矩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干部、教师、工人、学生等都要遵纪守法,符合规范,讲规矩,按章办事,这样才能实现高效、有序运转。尤其是随着全社会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不但使教育行为进一步规范了,而且对教育干部的行政行为、决策行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修订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学习标准,建立各项行为规范、服务规范、制度规范,并组织有效实施。
二是要讲责任。责任意识,是一个社会有序、和谐运转的前提和条件。讲责任就是要知道自己身在的岗位、肩负的职责在全局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把分管的事情做实、做细、做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
三是要讲协调。和谐校园的各个要素是全面协调、良性互动、整体优化。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育人”这个中心,要把学生成人成才作为一把“尺子”、“镜子”,来折射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质量,把学生培养作为各项工作的结合点,加强协调,共同发展。要完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一是要优化人力资源。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岗位特点和实际需要,构建各类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分流、淘汰等开放式的人力保障体系,不断开发、挖掘、利用和优化人力资源,着力加强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尤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一方面,给青年教师减负,实行导师制,一加一捆绑式训练,使青年教师过“三关”,即加强助课,强化教育技术和岗位训练,过好“教学关”;担任班主任,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等问题,过好“育人关”;到实验室、基地、企业或参加科研课题,过好“实践关”。另一方面,对骨干教师、外语教师、中外联合办学的专业教师等,建立定期到国外实践锻炼、短期培训制度,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仅2006年暑期,我校就一次性选派18名外语教师到加拿大进行一个月的实践锻炼,教师们受益匪浅。
二是要建立绩效评价体系。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规范财经秩序,构建开源节流可持续保障体系、建立经费效能评价机制,强化责任,坚决克服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固定资产配置与使用的考核机制,做到合理配置,资源共享,物有所管,物有所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开放搞活 多元合作
信息化、国际化时代,高校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内外开放,开动脑筋,开阔视野,创新经营学校和开放办学的新路子,加强国内外、市校、校企、校校联合办学,建立中外合作等多元合作的办学体制,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和办学领域。要加大利用社会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的力度,引进国外设备、证书、资质,为人才培养搭建先进的教育平台。近年来我校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等国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经验,受到省教育厅的肯定和推广。学校还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从欧洲引进了先进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制造工程中心,为学生掌握现代高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系黑龙江科技学院院长)